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B.《尚书》是“上古帝王的书”, “书”上加“尚”字,表达着尊信之意。
C.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因而《尚书》残缺最多。
D.《今文尚书》是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古文尚书》是用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也有记事的。
B.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出今古文之争。
C.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B.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了。
C.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1 08:2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的一生真的太孤单了:6岁时,母亲走了;求学途中,父亲去世;新婚不久,妻离子去;事业刚见起色,凄然离职;艺术巅峰期,身陷囹圄;饱经沧桑后,在异乡孤独终老……林风眠,倾尽92年岁月,不打折扣地践行着“孤单”两个宇。他,注定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一道独立的风景。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9岁时,他凭着一幅《松鹤图》,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时,在梅州中学,林风眠遇见了他平生第一个伯乐——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
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1924年,他的巨幅油画《摸索》在法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上,赢得了巨大声誉。蔡元培从《摸索》里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保荐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任后,林风眠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方针,做了几件“出格”的事:他聘任西方画家登台,挡了某些“国画家”的道;请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碍了保守主义的眼;推出人体模特写生课,捅了封建势力的马蜂窝。1927年,在全校师生的拥戴声中,林风眠孤单离场。
1928年,受蔡元培提携,林风眠赴杭州出任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他请潘天寿教国画,还请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教油画。中国艺术界,有了新的气象。在林风眠主持下的杭州艺专,短短十载,就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艺术大师。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箪食瓢饮。抗战结来后,他两番被聘又两度被免……尽管命运多舛,但只要能画画,他就可以同画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对话、交流,他的内心就是愉快的。可是,就是想静静画画的梦想,也被不请自来的文革打破了。在预感自己在劫难逃时,他把几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画作,或泡为纸浆,或焚为灰烬,他说:“我不要连累任何人,我还会再画。”1977年,78岁的林风眠移居香港,度过了人生最后14个春秋。他不停地画,把记忆里的画——重新画出,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20世纪的风雨几乎在他身上留下烙印。这个温厚的画家领受着这些苦难,笑对着人生的变迁。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边是古刹秋暮、芦苇孤鹜等悲情的画面。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相关链接:
①林风眼(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县人,画求、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②居德进曾回忆恩师林风的教益:“你应该放松一点,便画,乱西嘛!”“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先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泥浊的心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自幼喜欢绘画,一幅《松鹤图》,证明了他在绘画方面有着让人咋舌的天赋。
B.林风眠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后,做了几件“出格”的事,这也是他后来凄然离职的原因。
C.林风眠先后遇到梁伯聪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二人的赏识和提携让他少走了弯路。
D.林风眠在文革中毁掉了自己几十年的画作,客居香港后,他把记忆中的画重新画了回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留法期间,林风眠认真向西洋画家学习,也认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明他已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是打破中西艺术界限。
B.林风眠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和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等来教学生画画,这正与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C.林风眠的作品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他的艺术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种是清新隽远的诗意,一种是悲苦孤寂的深情。
D.林风眠培养了一大批声中外的艺术大将,从他对弟子严厉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让学生释放天性、自由选择.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E.本文按时间的纵线历数林风眠孤独艰辛又光辉夺目的一生,20世纪中国的重大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痕迹。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林风眠成为艺术巨匠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沒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王宏生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转身一把抱住了田玉花,没头没脑地亲她。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棵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薰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帐了,终于到帐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拴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帐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猛地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车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将酒洒到了桌子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倒叙的方式,主要叙述了故事主人公王宏生作为农民工的包工头,为自己和乡亲索要工钱的故事。
B.小说的开头描写到黄泥湾凌乱的狗吠,既突出村庄的宁静,也暗示了村庄宁静的生活将被打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群像,爹妈的焦虑、乡亲的落寞、妻子的温顺和善解人意以及一对儿女的叹息狂喜,无一不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沉甸甸的主题。
D.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运用全知视角,在冷静客观的笔调之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工深沉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沉痛的思考。
【小题2】小说的空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王宏生那些“空白”。
【小题3】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被抓,对此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__________。”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
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
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
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
【小题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小题3】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中,加点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牵肠挂肚B.慈眉善眼C.可剖肝胆D.血脉相通
【小题4】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说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5】本文第二部分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代戌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姜洋
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是丝绸之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代丝路沿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宝贵材料。
1907年,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705 枚简牍。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这些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不断出土,其中的戍卒书信揭开了很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如:“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儿尚叩头白记:闲来,上日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杨掾坐前,数数哀怜,恩德甚厚甚厚……大尹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唯掾以时移视事盈岁名尹府,须以调代,代到,得归,叩头叩头。
《汉书·王莽传》载“改郡太守曰大尹”,从简牍中“大尹”等称谓来看,这些书信当属新莽时期,从书信可以得知,戍卒粮食得不到及时供应,戍守超期而替代者迟迟不到,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尽管身处艰苦的战争环境,边地吏卒依然表现出建功边塞、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臣厶罪在西域,期于殄逆虏,平定诸国”,“恩德固可未报哉?臣子之职宁可废耶!”这些书信记录了汉代普通戍卒为维护丝路畅通和边地安宁不畏艰险的事迹。
《盐铁论·徭役》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在此背景下,当有不少以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产生,但很少见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戍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部分书信则表达了边塞戍卒的袍泽情谊,以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两件书信为例,“二卿时时数寄记书,相问音声,意中快也”;“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餐饭,子游幸赐尺记”。两封书信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与汉代五言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颇为相似。
学界利用大量简帛文书深化了丝绸之路研究,特别是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丝路沿线社会生活的研究则相对单薄。戍卒书信中保留的请求他人代买物品、向家人索要衣物、与当地居民贸易往来等大量内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提供了丰富史料。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2017年6月1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
B.西北汉简中的戌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但在写给“田子渊”的书信中,寄信人的生活状况比较悠闲、“甚善”。
C.应当有不少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没有风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戌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D.大量简帛文书的出现,使得学界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介绍了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及西北汉简中戌卒书信的作用。
B.文章第三、四段的戌卒书信,记录普通人的丝路生活,意在反映戌卒生活的艰辛。
C.文章第五、六段的戌卒书信,诉说着普通人的丝路情感,有的思乡怀远,有的体现袍泽情谊。
D.文章第七段写戌卒书信的出土,丰富了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有了更多的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反映了汉代丝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B.第三段的书信,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应与“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的记载相吻合。
C.《盐铁论·徭役》上说,古代的人过年的时候不服徭役,没有超出期限的徭役,而当时的人却离家万里,久久不得归。
D.一些戌卒书信表达了边塞戌卒的袍泽情谊,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钣”,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雨雾
赵丽宏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地向上爬着,莫干山,它那迎面扑来的一片绿色,使我的整个身心都沉醉在一种未曾有过的清爽之中了。到达山顶的荫山街,安排好住宿,已经是黄昏,细细观赏这秀美的山林,只能留待明天了,那一晚,枕着幽幽的林涛声睡去,梦境,也仿佛是一片绿色……
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把我从梦中唤醒了。推开窗,飘然飞进来一片透明轻柔的白羽纱——哦,是雾。向窗外望去,只见白蒙蒙、混浊浊一片,看不见选山,看不清近处的树林,更不用说朝霞旭日了,只有那如烟如纱的雾,淡淡的,轻轻的,在清晨湿漉漉的空中飘来飘去……
雾,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笼罩了群山,我不禁一阵失望,这扫兴的天气!然而几位同伴却兴致不减:“走,雾中游山,别有风味呢!”
走出宾馆,是一片幽深的竹林,飘忽的雾慢中,看不清竹林的深度,只听见竹叶在晨风里絮语:沙啦啦,沙啦啦……一颗水珠滴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怪惬意的。抬头望去,一族水灵灵的竹叶,含着一颗颗晶莹闪烁的露珠,像一团碧绿的翡翠,在我的头顶颤动着。这一团翠绿,仿佛点亮了我的惺忪的眼睛:从轻悠悠流动的雾中,恍恍惚惚地闪出淡淡的绿来,一星星,一团团,一片片,就像有人在雪白的宣纸上轻轻泼洒下一片绿色,慢慢地化开、化开……沿曲折逶迤的石板小径走着,越走,这绿便显得越真切,越浓都,竹叶上的水珠,不时地滴下来,落到我的脸上,手上,流进我的颈子里,似在撩拔着游人的兴致,同伴们的头发都被雾气打湿了,眉毛和睫毛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水珠。
走出竹林,山道开阔了,雾也变得更为透明,而且流动得更加迅速,此时的雾中山色,随着轻绡羽纱似的雾气悠然流动,远山近峦时时显露出淡青色的,隐隐约约的、飘飘忽忽的曲线,使人在神奇之中感觉到一种亲切,我似乎不怎么讨厌这雾了,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探宝者,正在这茫茫雾海中寻找着稀世的珍宝,不时地为一些突然的发现而惊喜得叫起来一当一座精巧的建筑闪烁着缤纷的色泽,突然从雾幔中探身而出的时候;当一块奇异的岩山突然横在眼前,挡住你的去路的时候;当一丛野花摇曳着露珠莹莹的花瓣,突然出现在路边的时候;当一汪清亮的泉流发着叮叮咚咚的声响,突然涌到你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在艰难的攀登之中,突然发现峰回路转的时候……真的,这真是一种很难得的乐趣,就像人们在生活中的追求,那些被追求的目标,往往不是可望可即、一清二楚的,但它们存在着,并且永远在那里等待着,只要你不懈地寻觅,它们总会突然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出其不意地送给你一种成功的快乐。
“哗哗哗,……”一阵阵深沉雄壮的流水声,仿佛从极其遥远的地方,穿过雾的封锁传了过来。
“快到剑池了!”同伴们又是一阵惊喜,很想远远地眺望一下这莫干山中的第一名胜,然而不行,雾,依然把一切罩得严严实实,云雾弥漫的山谷显得空溟缥缈,只有那一阵阵深沉的流水声,不停地从山中飘来,与乳白的雾气搅和在一起,形成一片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很自然地想起了关于莫干山的那些神奇的传说。当年,莫邪和干将就在这山中铸剑。在氤氲的团雾之中,我仿佛看见他们正在剑池旁磨剑,在炉火旁炼剑。莫邪,这美丽而又勇敢的女子,为了炼出宝剑,纵身跳进了熊熊妒火,她的衣裙,是绿色的……
哗哗的流水声越来越响。终于,一道喷溅着雪白的水花、迸发着震耳的喧响的瀑布,从雾中显露出来,就像一柄硕大无朋的宝剑从天外飞下来,直插进一个绿森森的深潭之中,整个雾中的世界,都因之而颤动起来……
离开剑池踏上登山石径时,竟下起雨来,弥漫的晨雾转瞬间都凝成了雨珠,亮晶晶的雨珠滴在竹叶上,飘在泉潭中,发出许多轻微悦耳的声音。一些游客撑起了彩色的雨伞,于是,青苍苍的雨雾里,便绽开一朵朵耀眼的小花……
到达山顶,雨停了,云隙里,射下来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登上宽阔的观日台极目四望,绿色的远山、绿色的竹林、绿色的湖泊,一切都历历在目了。刚才还漫山飘飞的雾和雨,仿佛都已溶化在这一片清新的绿色之中。
但愿这绿色,能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一九八0年秋,莫干山一上海
(选自《赵丽宏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细腻生动,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既写出了作者游山的所见所闻,也写出了作者游山的所思所感。
B.文章插入干将和莫邪铸剑的神奇传说,与剑池流水声、雾气形成的神秘气氛相交融,既增添了莫干山的神秘色彩,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文章多处运用不同形式的叠音词,如缓缓、白蒙蒙、淡淡的、隐隐约约、一缕缕等,使文章洋溢着和谐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D.文章以作者游览莫干山的行踪为线索,采用换点定景的写法,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朦胧曼妙的雨雾图,让人如临其境。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对“绿色的雨雾”,作者的情感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