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信息越来越展示出其无所不在的特征,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设备,被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动力系统。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首先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发展程度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工业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会影响和推动一系列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建立在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这就使得集成电路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摘自王鹏飞《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2012-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及市场自给率统计图

(摘自(2018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有删改)

(注)①同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②逆差:即贸易逆差,指在对外贸易中,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材料三: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是集成电路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芯片,则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杰出代表。2016年全球半导体企业排名前20名中,美国占据8家,日本、欧洲、中国台湾地区各有3家,韩国拥有2家,新加坡1家。其中纯芯片代工企业3家,芯片设计公司5家,其余公司则同时具备芯片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中国大陆暂未有企业上榜。

 这一榜单基本反映了芯片行业主导竞争的企业全球格局分布。 10至3纳米制造工艺、5G通信技术、高性能低功耗移动芯片平台、大容量存储芯片、物联网、车联网等是芯片行业聚焦的热点,知识产权、先进制造和封装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料、高级技术人才是主要的竞争壁垒。

芯片的国产化对于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信部于2014年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纲要根据全球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产业现状,提出了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即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推动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相关技术的突破。

(摘自吴龙军、程贵锋《手机芯片国产化现状与趋势分析》,有删改)

材料四: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通讯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不会阻碍中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步伐。经过多年创新攻关,国产芯片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细分领域,国产芯片支撑下游应用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以移动智能终端芯片为例,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等开发的移动处理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有力支撑我国移动通信终端迈向中高端。与此同时,国产芯片对关键领域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部采用安全可靠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4次住列全球超算500强首位,杭州中天微电子嵌入式CPU累计出货量约6亿颗。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北斗导航芯片技术体系。在位于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环节,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境内设计业规模从2014年的104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80亿元,位居全球第二,设计质量不断改善。

(摘自2018年4月21日新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着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渗透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B.材料二中进口同比增长率和贸易逆差同比增长率两项指标,非常直观地表现出近几年我国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巨大。
C.2016 年全球半导体排名前20的企业中,大多数同时具备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我国相关企业在这一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D.根据全球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产业现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提出了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集成电路能否推动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其技术进步能否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都会影响我国在全球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B.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这是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的直接表现。
C.电子信息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逐年提升,但我国集成电路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对国外产品严重依赖。
E.国产芯片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因此,中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不会因美国对中兴通讯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而受影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已经取得的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3 11:0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 正 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海府海爷的介绍。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C.小说通过年轻母子到祠堂祭祖时走正门,孩子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的刻画彰显了小说主题。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海爷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变味的鱼汤

季明

一大早,八里湾的老莫,就拎着个蛇皮袋子,来到县政府大门前,刚要进去,从门卫室里跑出个保安,拦住他,瞪着眼睛问:干啥?

这人的保安服与警察制服很相似,老莫闹不清他的身份,赶紧赔着小心说,找人。

找谁?那保安严肃地问。

老莫是来找县长的,但他张了张嘴,咽了口唾沫,没说出来,毕竟手里拎着东西,怕影响不好。

保安上上下下打量着老莫,见他拎的那个蛇皮袋子,正往外渗水,滴滴答答落在地上。他非常不高兴,抓住老莫的胳膊,把他扯到大门外,大声说,莫捣乱,出去!

老莫没办法,只得退出去,蹲在树荫下,盯着县政府大门。那保安来回踱着步,眼睛仍不时警惕地往老莫这边瞟一下。

几个月前,老莫突然犯病,晕倒在路上,被路过的县长救上车,紧急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莫幸运地活了过来。照八里湾的规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县长是救命恩人呢!正巧老莫承包了一个水库,他打了几网,挑出几条肥美的鳜鱼,决定送给县长尝尝鲜,表示感谢。

老莫觉得,给县长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

在树荫下蹲了很久,老莫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又站起来,硬着头皮,决定再去碰碰运气。老远,他就掏出烟,抽出一支,递过去。保安一伸手,挡了回去,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问,又干啥?

找人。

找谁?

老莫想了想,说,找县长。

保安立马紧张起来,问,找县长干啥?

老莫嗫嚅着,不知如何回答。保安斜起眼睛,看着老莫,忽地笑了,说,哦……我知道了,你是来上访的吧?

上访?老莫愣了一下,俺不上访。

那找县长干啥?串门啊?知道这是哪儿吗?县政府!县长那么忙,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保安声色俱厉地说。

一听这话,老莫的倔脾气上来了,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俺是人民,咋不能见县长?说完,就要往里闯。那人急了,一招手,立马又冲出两三名保安,架起老莫,往外推搡。

结果,老莫还是蹲回了树荫下,抽烟,生闷气。

如此反复几次,从大门里走出个中年男人,径直来到老莫身边,蹲下,和蔼地问,老乡,哪里人呀?

老莫翻了翻眼皮,报上自家住址。

男人说,上访的吧?我是信访办主任,有啥委屈可以跟我讲。

老莫说,没委屈,不上访,就是来找县长。

找县长干啥呢?

老莫一肚子气,说,没事找县长拉拉家常,咋的?

男人笑了,说,你看,全县几十万人,没事都来找县长拉家常,还不把他给累死啊?

老莫哼了一声,扭过头,再也不吭声。男人讨个没趣,站起来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

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清晨出门时,鳜鱼都还活蹦乱跳地扑腾,现在早没了动静,估计是死了,天气很热,再耽搁下去,恐怕就要臭了。

心急火燎的老莫,倏地扔掉烟头,拎起蛇皮袋,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刚走几步,一辆小车飞驰而来,在他身后“嘎吱”一声停住,下来几个人,都是老莫的乡领导、村干部。

他们扯起老莫的胳膊,就往车上拉,说,老莫,有啥事回去好商量,在这里闹啥闹?冲击县政府,影响多不好!老莫竭力挣扎着,俺不是来上访的!

正在他们拉扯得不可开交之时,从县政府大楼里走出来一个人。老莫一看,是县长,他奋力挣脱出来,大声喊,县长,俺是老莫啊!

老莫?县长一时有些迷糊,记不起老莫是谁了。

老莫说,八里湾的老莫啊,那天,你在路上救过俺的命。县长一拍脑袋,想起来了,赶紧迎上前来,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你来找我,有事吗?

老莫看了看其他人,犹豫片刻,但还是打开了那个蛇皮袋,说,俺今天就是想表示一下谢意,可这大门,太难进啦!

袋口刚一打开,一股难闻的气味就蹿出来,鱼,已经变味了。老莫怔了怔,委屈地说,这鱼……离开水太久了!

县长看了看身边的主任、保安和乡村干部,皱了皱眉,然后,再次紧紧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谢谢你,这鱼,我收下了。

县长弯腰,拎起蛇皮口袋,递给信访办主任,说,请食堂的师傅加工一下,中午,我请你们喝鱼汤。

虽然食堂师傅努力了,但毕竟鱼已经变味,不新鲜了。鱼汤端上桌,县长率先盛了一碗,喝了几口,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鳜鱼啊,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纯净无污染,才能存活,所以味道异常鲜美。

县长话锋一转,盯着大家,严肃地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

主任、保安也人手一碗变味的鱼汤,面红耳赤,埋下头去……

(选自2017年第7期《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莫一开始觉得自己手里拎着鱼怕对县长影响不好,后来又觉得就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说明老莫对自己给县长送不送鱼其实也很纠结。
B.县长先喝了几口鱼汤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因为词中的美味与眼前的“变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不满张本。
C.“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这个细节描写既暗示鳜鱼离开水的时间长,也为下文老莫决定“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做铺垫。
D.文章中间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老莫去县政府找县长的原因,暗含了作者对县长把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的做法的肯定与赞扬。
【小题2】请结合保安拒绝老莫进入县政府的具体行为,简要分析保安的心态。
【小题3】小说结尾县长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宇烈: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
大暑刚过,窗外虫鸣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坐在家中,面前一杯清茶,背后一面书架,宁静自在。
两个月前,82岁的楼宇烈结束了在北大的最后一堂公开课,但他普及传统文化的脚步仍在继续。近日,他的新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信息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在他看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中度过的。”和今天的许多城里孩子一样,楼宇烈的青少年时代,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晃就是60多年。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一个是中国的戏曲家,一个是英国的剧作家。但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楼宇烈把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喻为“怀揣宝珠,沿街乞讨”,“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哪里强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失去了文化主体意识,分辨能力就差了,随声附和的东西也就多了。”
然而,楼宇烈不是一个“拒绝现代”的守旧者。用手机看电子书、看电视直播,上网看电影,他都习以为常。而对现代生活的融入,更让楼宇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拿到今天来实践,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因为有人文文化,才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楼宇烈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我们如果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
在楼宇烈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难看出他对家的眷恋。
“家应该是一个安乐窝。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当然,国家也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
楼宇烈常常引用清代学者陆世仪的话:“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礼。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礼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法”。再烦琐的法律都难免有空子可钻,但如果有了好的社会习俗,法就可以简化。
说起眼下的少儿读经热,楼宇烈认为,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我不太主张让孩子去背诵太多经典。四书五经里的很多概念现在都发生了变化,别说孩子不理解,教师要想说清楚都很难。”楼宇烈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与其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不如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其他的,可以再一条条实践。”楼宇烈说,传播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0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未来”,楼老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北京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但是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
B.楼宇烈认为儿童并不需要背诵太多经典,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C.楼宇烈认为儿童学习《弟子规》应首先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D.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是因为“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楼宇烈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B.从幼儿园到高中楼宇烈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才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也不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C.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这是“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D.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E. 楼宇烈很眷恋自己的家。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楼宇烈认为我们应怎样继承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一味味地抓药……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处补写柳先生的话。(18字以内)
【小题2】文中写道:“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这些日子”指什么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写道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