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印象中,人类学家有点像是独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 自己的磨难。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 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因而,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4月7日(1918年)。我的生日。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傍晚我与拉斐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
②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③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做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 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像李白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④“离我远去”的技艺有多种。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作为集体的人类学 家共同体,区别于其他思考者的特征,正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的“离我远去”。不是说人类学家要抛弃自我,成为疯子,而只是说人类学家的“自 我”表达的是一种“非我”的艺术,这种艺术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⑤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是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中寻找他者相对于“我”的意义。
⑥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我们将这里追求的东西叫做“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选自《人类学是什么》
【小题1】对第①段中引用马林诺夫斯基日记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学家在研究中会遇到的困境。
B.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家都会“离自己远去”。
C.灰暗的笔下流露出人类学家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困惑哀怨。
D.引出下文所有人类学家走上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客观原因。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
【小题3】第④段中加点词“非我”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4】对“离我远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田野工作属于“离我远去”的技艺中身心都离开的类型。
B.“离我远去”能力的养成必然让人类学家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C.不管是通过时间还是空间,“离我远去”的关键不在身体而在心灵。
D.本土研究中人类学家的“离我远去”是指去到由想象产生的异域。
【小题5】综观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3分)
【小题6】阐释第⑥段中“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内涵,并推测人类学追求“文化的互为主体性”的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0: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氐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当然和大明变成大清,统治者由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朝鲜使者觉得,满人风俗原本与汉人不同,也根本不遵礼法,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只有朝鲜礼仪始终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康熙二十六年,朝鲜使臣吴道一就分析说,清人入关以后,汉族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局于侏漓之俗,渐染羯夷之习,虽有高世之姿,绝人之才,终于夷狄而止耳”,四年后到达北京的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直接把风俗之坏归咎到了蛮夷当政,道德沦丧上。
关于清朝满人流行火葬,汉人士绅提倡土葬的优劣,这也难说得很,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风俗史和观念史上看,火葬之流行把过去肉与骨、生与死、人与鬼之分的古代传统淡化了,显然,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灵魂或者精神很重要,肉体与骨骼已经不再重要,人的“再生”,已经不像古代中国传统要“借尸还魂”,即依赖骨肉肌肤才能实现,而是“轮回”。因此,尽管大多数汉族士绅依然恪守《朱子家礼》,实行土葬,对遗骸加以保护,但佛教观念与火葬风俗多多少少也把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有所改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延续“贵生”,重视身体;佛教相信“无生”,重视精神。二者观念各异,但对古代中国的丧葬习俗都有一定影响。
B.受佛教影响,我国中古时代有火葬之风,但到了宋代,这种来自异域文化的火葬因与汉族文明格格不入,受到了皇权、士绅和理学家的抵制。
C.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在汉族建立的王朝覆灭后,开始实行火葬。
D.尽管清朝大多数汉族士绅坚持土葬,保护遗骸,但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朝鲜使臣认为,明朝丧制尽管与古礼有区别,但仍然实行土葬;清人强调火葬,会给汉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B.朝鲜使臣对依照佛法将死者入棺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各种器物中进行掩埋,最后聚为土堆的做法不以为然。
C.朝鲜使臣认为,清朝汉人实行火葬,是受到了蛮夷风俗的影响,只有朝鲜礼仪一直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
D.朝鲜使臣认为,在满清统治以后,都城北京的人心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不再与汉人统治的时期相同,这是蛮夷当政和道德沦丧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宋朝是一个“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朝代,一开始就抵制火葬以致使其逐渐禁绝,表现出对汉族文明的坚守。
B.清朝满人流行火葬,而汉人士绅提倡土葬,二者孰优孰劣,不易说清,但都有民族风俗和文化观念的烙印。
C.不论是“贵生”还是“无生”,也不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灵魂或精神的重视与探究。
D.尽管我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华夏民族的土葬习俗始终没有断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瓷花瓶
李聿钟
张公叫张楚,在北方这个大都市是个人物,才被人尊称为张公。他是文物收藏方面的专家,凡是有人想收购哪一件文物,都想方设法来找张公,让他鉴定一下。如果张公说是真的,这个人就敢买;如果张公说是赝品,谁也不敢碰。
张公自己也搞文物收藏,尤其是对各种古花瓶情有独钟。但是,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前些日子,他就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他收购了一只青瓷花瓶,价钱也不贵,当时不知怎么看着是宋代官窑的东西,还是开片的,绷瓷儿。瓶底烧的年号不像是仿的,工艺也是宋代的,造型质朴大方,通体古色古香。可是当他如获至宝拿到家里仔细品玩时,才发现原来是赝品!凭张公的威望,找到那卖假货的主儿退货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张公不想那么做,如果这事传出去岂不是太影响声誉了!张公铁了心,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权当花钱买了一次教训,长了回见识。
卖青瓷花瓶的主儿见张公不退货,也明白他的心思,谁知这主儿得便宜卖乖,到处诉苦,说自己一只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被张公当赝品买走了,损失太大了。有人就去问张公,他笑而不语,不置可否。有人想一饱眼福,张公摇摇头婉言拒绝了 ,不管是谁,如何坚持,在这件事上没有商量的余地。过去张公有了什么新的收藏品,都主动拿出来让朋友们品玩,现在却坚决不让看,人们都相信那主儿的话了,肯定青瓷花瓶价值连城,张公沾了光,不好再拿出来了。
不久,张公在外面给别人鉴定一幅字画,买卖成交后,买主请客,大家正喝着说着,张公爱人找来说,家里被盗了!张公问:“丢什么了?”爱人忙说:“那个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丢了!”张公又问道:“还丢什么了?”爱人又说:“别的倒什么东西都没动。”张公轻描淡写地说:“丢了就丢了,用不着大惊小怪,你先回去吧。”说罢,又和大家喝酒。
在座的人见张公丢了价值连城的青瓷花瓶,都吃惊不小,都替他心疼,劝他赶紧回去报案,早点儿找回来。张公微微一笑说:“区区一只花瓶算得了什么,不能搅了大家的兴致。来,咱们不说这事,喝酒!”众人一听,心里十分佩服,价值连城的宝物丢了,满不在乎,真正视财为身外之物能有几人,张公怕是算一个吧。从此,人们对张公更加敬重了。
半年后法院找到张公,说他丢失花瓶的案子破了,案犯抓到了,是市里一个领导的儿子,可花瓶找不到了。现在要对盗窃犯判刑,他们要了解花瓶的价值,这是量刑的依据。张公一听,这个花瓶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便郑重地对法院的人说:“说实话,那只花瓶是赝品,不值几个钱。”法院的人说:“听说你那只花瓶价值连城啊?”张公说:“我自己的花瓶我还不知 道,假的就是假的,我也是公民,哪能对法院的人说假话呢?”法院的人不管张公怎么说,就是不信。张公没办法,只好把卖假货的主儿找来了。这主儿面对法律,只好说了真话,承认那个青瓷花瓶是赝品。凭这一条,盗窃犯只判了一年监外执行。
后来,盗窃犯的母亲分别给张公和卖假货的主儿一笔钱,张公始终没要。张公说:“我不管盗窃犯是谁的儿子,我只想讲真话。”谁知,张公万万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人们再鉴赏收藏品时不找他了,都说:“张公这人,人品不好。为了巴结领导,宁可说假话,还串通别人一起说假话,我宁可买假货,也不和这样的人来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张公买赝品后的言行,刻画出他虚荣、爱面子的形象特征,但他在盗窃犯要被判刑时讲出实话,体现出他在大理面前的正直。
B.小说情节发展—波三折.收藏专家张公买来赝品却装作若无其事,青瓷花瓶被盗而他不慌不忙,面对法院却道出花瓶是赝品的实情。
C.小说中细节描写生动,当被问到是否买到价值连城的花瓶时张公“笑而不语”,当大家劝他去报案时他“微微一笑”,都表明他擅长说谎,假饰自我。
D.人们相信卖赝品的主儿说的话,认为青瓷花瓶价值连城,为下文花瓶被偷的情节作铺垫,暗含了对大众肤浅盲从、缺乏质疑精神的批判。
【小题2】小说中的“青瓷花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写人们追捧张公,结尾写人们厌弃张公,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雷小传
从1932年末一直到1966年离开人世,不管是炮火连天的战争的日子,还是在天灾人祸时期,或是在政治动乱的时日,傅雷几乎就再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他的书斋。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原则,不与周围腐朽的世界相妥协。
傅雷一生的功绩,就是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以自己的天才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其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对青年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傅雷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文字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 在动手翻译之前,他总是把原著看过四五遍,弄懂弄通了,领会了其中的神韵、风格,这才开始译。遇上不懂的地方,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往往先写信向法国友人请教,弄明白了,才往稿纸上写。
傅雷的朋友刘抗先生有一段回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傅雷性格的另外一面。刘抗回忆说,“我新婚之夜,他乘我们酒楼宴席未散,先行潜入新房,把香粉倒在烟灰缸里,把衬衫吊在天花板上,把皮鞋挂到窗外去,把唱片藏在绣枕下……令人啼笑皆非。”这和一般人心目中傅雷的严肃形象是不同的,但这也是真实的傅雷的一个侧面。
傅雷还是孤傲清高的。施蛰存说他如干柴烈火,可以一怒而死;杨绛写他在54年全国翻译者大会上,身未到场信到场,指摘一通同行的专业瑕疵,虽不点名也把有的译作的主人气哭了;他跟刘海粟翻脸也是,怨刘海粟没有厚待一位美专的学生,盘剥人家的酬劳。这些都是稍谙圆熟委婉的人就避免的纷争是非,傅雷却过不了那道义之槛一一跟人较劲。
傅雷对待孩子虽然严厉,却是出于爱心,所以在他发现傅聪在音乐上有天赋之后,便积极培养他,先后为他请了几个钢琴教师。傅雷也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他是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一切,自己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都挪置在了傅聪的身上。傅雷也剖白过自己这种脾气的缘由:“对善恶美丑的爱憎心极强,为了一部坏作品,为了社会上某个不合理现象,会愤怒的大生其气……”
在建国初期,傅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热情所鼓舞,曾经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正是这个时候,他出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作协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但是在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时他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在1961年被“摘帽”,但这极大地挫伤了傅雷的热情与积极性。从此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书房,拿起了笔,重新开始了翻译的事业。1966年傅雷夫妇未能躲过时代的风暴,因不堪红卫兵侮辱,选择了自尽。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在漫漫黑夜中离开人世。
5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是想起这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中典型知识分子?我们觉得,《傅雷家书》里一句话解释的恰如其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任何时代,“赤子孤独”都是可贵的。
(摘编自李云雷《听傅雷讲艺术》、王丹阳《赤子的孤独:50年后忆傅雷》等)
相关链接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十五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
(叶永烈《解读傅雷一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书斋中走出来,投身于社会运动,最后又回到书斋中,傅雷一生几乎都幽闭在书斋中。这些经历和傅雷的性格只适合平凡恬静的生活息息相关。
B.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翻译成中文是傅雷一生的大功绩,这些译著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也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青年。
C.从翻译名作到出任要职,到最后自尽,傅雷一生起伏跌宕,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笔耕不辍,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
D.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他毕生的劳动成果有十五卷共500万字的译文集,翻译界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
【小题2】结合材料分析傅雷先生多面的性格特征。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犁
刘剑飞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面河滩的机器轰隆声,推土机推民房,市政府要建工业园,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的做法。
B.老根生叹气流泪,不是想去世的老伴了,而是对搬家之事发愁,是因为他不喜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C.这篇小说描绘了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过程中一位老农人的内心世界,文中注入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D.小说语言别具一格,虽不圆熟浓郁,却也华美典雅,艺术性思想性上更侧重情理交融,“桃源”般的画面呈现出时代的印迹。
【小题2】倒数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根生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激活万水流
——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白城昔日民谣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成为大地上的奇迹的?
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难,“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在八百里瀚海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鵝、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跋步,在苇海间穿行……
向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
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
“湿地又‘活’了过来!”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500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引水为赢,有水则兴。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决定吉林西部命运的观念革命。
“河湖连通”工程的先行先试让白城尝到了甜头。
景美了,人也乐了。“河湖连通”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生态富民”工程。
在向海雁鸣湖,数万只本地独有的“向海雁”掠过水面低飞,蔚为壮观。这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利民村村民崔本军养雁的“大本营”,他是七八万只大雁的主人。“一只雁养4个月就可出售,去了成本,利润200元没问题,养100只就能挣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跟着养雁,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
有水了,恢复勃勃生机的不仅仅是湿地。
两年时间,白城增加水面面积180万亩,今年渔业产量预计3.3万吨,是14年来最高产量。
“风沙小了。”这是白城市林业局副局长肖凤祥直观的感受。
“草原的草平均高了2厘米。”白城畜牧局副局长张春雨说,“现在草原沙化、碱化速度明显减慢,鹰多了,治鼠不用放药。”
2013年白城全市平均降雨量459.7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5.9毫米,今年降雨量有望超过500毫米。2013年白城全市地下水平均上涨1.02米,预计粮食产量82亿斤,是历史最高产量。
吉林是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年增产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下一步向哪里要增产?
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在西部!前提是: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希望的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吉林西部未来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如果生态环境改善,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将转变为巨大的产业和经济优势。吉林西部走生态之路,既是解困,更是升级;既是求生存,更是求发展。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②本文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标题“一水激活万水流”形象生动,前后两个“水”的含义有所不同,前一个“水”取其本义,后一个“水”是取其比喻义。
B.“河湖连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而本文是一篇重大主题深度报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本文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这是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有利于人们了解“河湖连通”工程。
D.本文报道方式大胆创新,开头引用民谣,语言通俗易懂,表现了白城的贫穷状况,契合主旨,有地方色彩,极富个性色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河湖连通”曾是一个梦想,从战略构想到实施是一个奇迹。吉林西部长期缺水,要解决这个难题,要有智慧和胆识。
B.“嫩江”蒙古语含义是碧绿的江,承载着人们的绿色希望,因此,“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就是引嫩江水进入白城。
C.“河湖连通”后,嫩江江畔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D.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如“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等等,表达准确、严密,更具说服力。
E. 这篇报道站位高远,思考深入,气势恢弘,生动厚重,有历史时间跨度,所报道的地域较为典型,对可持续发展有启示意义。
【小题3】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