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6曰,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蒙蒙细雨中考察一路,讨论一路。“搬迁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么多群众搬走了,有安置的土地吗?”“搬出来之后,如何发展产业增收?”这些问题是代表们提得最多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易地扶贫搬迁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地从哪出?
青海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进城安置是另一个选择。广西将部分贫困户集中安置到县城,建起10多层高楼供搬迁户统一居住。“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受条件限制,贵州耕地资源稀缺,如果只是搬迁到相邻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会有根本性变化。进城安置不仅解决搬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在盖房若干年后没人住的问题。
钱从哪来?
去年,巴中将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给成都高新区,筹集逾13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河南也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价交易。“已拍卖两批9291亩,筹集资金27.87亿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贫困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河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往哪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2017年9月18曰《四川日报》)
材料二:
云南:2017年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00万人脱贫
2017年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展开工作。先后出台29项配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行业扶贫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弈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
对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等挑战的现状,《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17年云南计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大方向上,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各州市也列出了重点工作要求,例如昆明把脱贫攻坚工程列入了本年度十大惠民实事中。大理把扶残助残工程当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省设立了总规模1152亿元的云南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支持11个州市贫困乡村脱贫出列,大理、曲靖等州市因此受惠。
(2017年4月17曰《云南信息报》)

材料三:
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 贫困户建房无负担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围绕易地扶贫最受关注的三大难题展开,列举了青海、河南、巴中等诸多省市摸索出来的经验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B.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2017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比2016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由此可见2017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2016年的好。
C.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三则材料都注重列数据,使用大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表明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三则材料虽然报道的对象不同,但都聚焦“易地扶贫”这一热点话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扶贫工作情况。
C.三则材料的写作方式各异:材料一是搬迁现场会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材料二主要是对云南2017年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的报道,材料三则主要是个案专访。
D.三则材料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
【小题3】结合材料一,请简述可以采用哪些办法来解决易地扶贫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07: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烟雨轻敲乡间瓦

杨崇演

没有瓦的乡间,怎能叫乡间?
烟雨逢秋,撑一把伞,游走在江南乡间,怀想着,寻觅它的形影踪迹。粉墙黛瓦,秦砖汉瓦,楚楚然,千古江南的标签。遥想当年,乡间多泥,经火嘶鸣,转世为瓦。瓦共泥一色。喝了糯米酒的汉子,扁担颤然,一匹一匹新瓦送上房梁。喜悦的笑堆满农人沧桑的皱纹,一杯杯自家酿的米酒斟满,为大半生劳碌的杰作庆功。
看瓦匠们砌瓦,如读一种多米诺骨牌的艺术。一片一片瓦斜躺在屋顶,定格下来,像极了秋收时节农人在田间地头躺着休憩的姿势。弧状的瓦片是坚定笃实的集体主义者,你搀着我,我扶着你,排排横横;哪片在上,哪片在下,从不过问;谁枕着谁,谁搭着谁,任凭瓦匠瓦,凸起来和凹下去的瓦,紧紧相扣,团结在炊烟缓缓上升的乡村,构成了烟雨江南独特的风景线。
幼时,最喜欢瓦上烟了——细细的,一丝一丝,一缕一缕,一圈一圈,斜风拂过,袅袅然,如梦如幻的烟影便薄薄地覆盖在村庄之上,缠裹着村庄的细草和大树。
瓦上还有什么风景呢?瓦上草,一看便知是鸟儿们的得意之作;梧桐的落叶,上演一段缠绵的“化蝶”;晒晾的鱼鲞,飘出一股股腥然的海味儿;对了,还有鸟——麻雀,鸽子,喜鹊,燕子……瓦,是它们的栖息之地——闲然散步,密谈恋爱,卿卿我我,物人和谐两相忘。
瓦下谛听檐雨瓦韵,铮铮然作响。淅淅沥沥的,是小雨;噼噼啪啪的,是雨势增大;密密匝匝的,是大雨滂沱了。大人拎来一两只水桶盛雨,盛来的雨水拖地、洗菜、洗 衣服。但听得最后一颗雨珠从瓦当之上“滴嗒——”一声滴进水桶,太阳出来了。孩子们按捺不住,呼朋引伴地踢瓦、打水漂去了。
踢瓦者,跳格子或跳房子,一块瓦片足矣,女孩比较拿手,跳起来轻盈如燕,很美很可爱的模样;打水漂者,齐聚水塘边,男孩子的强项,孜孜然,看谁打得远,赛谁打的水漂数多。一片瓦在飞,飞出一串串涟漪,串缀起欢乐的童年。
一页瓦片,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露打、霜欺、雪冻……年深日久,该揭瓦了。架好梯子,请来的瓦匠爬上屋顶,东边的瓦质疏松了整整,西边的瓦沟有落叶了捡捡,屋角的瓦缝有土了清清。雨再来,没有任何破绽可寻——这,就是瓦的力量,是家最坚实的最温暖的保护伞。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偎全在此了。
晨光夕月里,瓦檐下出入往来的,总是农人荷锄肩犁戴笠的身影。晚归的瓦屋下,总有温暖的灯光散逸——男人咂嘴抿着温热的米酒,女人低头纳着鞋底,一针一针地拉扯着麻线,不时地用针在头发上擦一下。生活的厚实,可亲,永记心间。
天上的雪,该是为了瓦在地上千年的等待应约而来的吧!一朵朵雪花飘落下来,优雅,宁静,蹑手蹑脚的。翌日大早,惊喜于瓦与雪的黑白简约,赞叹于大红对联的明媚娟秀。
当下,现代城市文明遗弃了瓦片。可是没有了瓦片的遮蔽,又何处去躲开那一身乡愁的烟雨潮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两段 以“没有瓦的乡间”与“没有了瓦片的遮蔽”形成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表达出作者对乡间瓦片的无限情思,并借瓦片寄托了深挚的乡愁。
B.文章第六段从听觉的角度描写瓦韵,运用一系列的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雨瓦韵之美,表达作者对江南瓦片风景的喜爱之情,并自然引出孩子们踢瓦、打水漂的游戏活动。
C.文章第九段写的是作者对瓦檐下农人生活的美好回忆,既与瓦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现出乡间厚实、可亲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瓦檐下生活的深情怀念。
D.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瓦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对瓦正在消失的哀痛之情。
【小题2】分析“弧状的瓦片是坚定笃实的集体主义者,你搀着我,我扶着你,排排横横”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以“烟雨轻敲乡间瓦”为题有何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热播,观众的热情与快乐,很大部分是由汉语的韵律、字形、辞章之美带给他们的。甚至像《吐槽大会》这样的喜剧类节目,也充分展现了汉语丰富的双关、歇后、反话正说等特色。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母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当我们笼统谈论它们时,不妨无限地赞颂它们如何珍贵,如何可爱,然而,真正面对眼前的母语与故乡,你能否感知,在它们纷繁复杂的内部正有着一系列的剧变与冲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是我们的母语眼下面临的巨大课题。
“方言”与“共同语”
最近港星陈小春发了一条长微博,隐隐有引发“方言与普通话谁更有文化之争”的态势。公正地说,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影视剧一使用方言表演明显更贴近生活,作家也大多拒斥使用纯普通话写作——汪曾祺曾说过“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然而这个“公约数”又必不可少,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对增加社会内部凝聚力,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无共同语不足以行天下,无方言不足以亲乡邦。方言与共同语,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如何平衡它们,是非常微妙又很现实的问题。
大家一定都体会过某个场合几位老乡操着方言言谈甚欢,而在场的外地朋友不免向隅的尴尬场面。交流的普泛化、外向化既要求人际沟通的去方言化,同时也亟须共同语(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话)的扩展与丰富。2016年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广西腔“难受想哭”)等对方言的“直译”,其实反映了共同语对方言的某种吸纳与融合,虽然尚未进入全民共同语,却让人看到了共同语开放的边界。
“公言”与“私语”
公共空间的观点表达,与私人交友圈的言辞随意,应该有明显甚至根本的区别。这两年许多人从微博退回到微信朋友圈,正是由于不习惯相对公共化的微博上口水四溅、秽语横飞的表达习惯。只看到支离破碎的信息,就依据自己的惯有经验或道德立场投射情感,擅加评判,一言不合,恶语相加,动辄用道德化的标签如“直男癌”“圣母婊”“渣男”来指称他人,制造了一种“先戴帽子再打棒子”的粗暴语境。这些网络争论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伤害着社会互信,降低了舆论水准,同时也破坏了母语的分寸感与礼仪性。有个笑话说,老外学不好中文,因为中文一个“我”字就有鄙人、在下、晚辈、老夫、老朽、老子、兄弟各色说法,更不用说已经废弃不用的卑职、奴家、小的、不佞等等。因应不同的语境,而采用不同的对应方式,本是中文的特色之一。像汉语里对长辈或陌生人称“您”,书信往来时称“先生”“君”“兄”等等习俗,在电子邮件与社交软件上经常被忽略。用这些敬语来表达善意与拉近距离的功能,也就消散于无形。不能有分寸地使用得体的语言,恐怕也是网络讨论容易产生戾气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雅言”与“俗语”
一种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二者能共冶一炉,才是美好的语言生态。不过近一百年来,母语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一方面,是“雅言”有异化为“大话”“空话”“套话”之弊;另一方面,“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也甚嚣尘上。以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emoji)、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映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胎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曾惋叹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中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而当书写变得过于容易,语言便容易汗漫无所依,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有多少作者还顾得上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便成为一种难得的自觉。
理想中的母语,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任何语种、任何创造都可以冲击表达的习惯,同时又能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一个生动的词汇或短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也委实让人厌烦。能写出新鲜时尚的语句,也能转换典雅或平实的风格。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2017年02月21日版《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言与人更为亲昵,更为契合的原因是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
B.“普通话”之所以必不可少,在于它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内部凝聚力的增强,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C.网络共同语中如“蓝瘦香菇”(广西腔“难受想哭”)等对方言的“直译”,反映了共同语对方言的某种吸纳与融合,是共同语扩展与丰富的方式之一。
D.网络争论中一言不合即恶语相加等现象,在伤害社会互信,降低舆论水准的同时也破坏了母语的分寸感与礼仪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一百年来,我们的母语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十分严重。
B.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重口味”语言在日常交往中滥用,会导致人们对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
C.不少人爱用动态十足、情感鲜明的“可视化”语言,如颜文字(emoji)、表情包,以及“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
D.语言的可视化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是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的反映,会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方言”与“共同语”功能不同,须平衡其微妙关系;“公言”与“私语”分寸不同,须明确使用区域;“雅言”与“俗语”质地不同,须避空洞和鄙俗。
B.中文的“我”字就有鄙人、在下、晚辈、老夫、老朽、老子、兄弟各色说法,由此可见我们的母语有很强的分寸感与礼仪性,人际交往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有分寸地使用得体的语言,体现基本的礼仪素养 。
C.理想中的母语,不仅要表达得体有效,而且还要允许任何语种、任何创造冲击其表达习惯,就像《中国诗词大会》《吐槽大会》接纳了新的词语而受观众的好评。
D.母语是我们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故乡,只有我们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我们的母语故乡或许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六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十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小题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A.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让至少四分之一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B.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 ”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二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 ”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B.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C.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D.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能穷人”辨
甘正气
①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
②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
③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
④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
⑤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⑥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
⑦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⑧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 2015 年第 11 期《书屋》)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小题3】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