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可以说赋一出世,就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丰富发展着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夭折,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赋最早是作为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的,即“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此类现象在《国语·周语上》《左传》均有记载,绝大多数是诵读现成的作品,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享晋公子重耳,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真正把赋作为诗学概念提出来的,那已是到了战国时代了,它作为“六诗”之一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人经过比较研究,又把“风雅颂”看成诗的体裁,把“赋比兴”看成诗的作法。唐代孔颖达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弄辞也。”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由此赋的概念逐渐演进为“铺陈其事”的创作技巧。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开始产生了。屈原的大量作品虽主体为楚辞,但注入了鲜明的赋之特征,班固则把屈原的作品称之为赋。到了宋玉之时,公开以赋为篇名作文。《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由此,赋之创作历代不息。
赋,就其内容起源于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在文体上则受楚辞的影响。它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它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汉赋乃一代之文学,赋家群起,赋作林立。既有歌功颂德之辞,又有园林宫殿美化之语;既有铺采摛文、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长篇宏制,又有声色犬马、游宴畋猎、睹物兴情的抒情短篇。在赋的创作上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尽管大多数作品为帝王将相而作,但也表现了一代文人的横溢才华。
到了魏晋六朝,抒情小赋风靡文坛,虽然对统治者还有美化歌颂之词,但更多是对江海山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了,借自然景物来抒发心志,表现出一代文人的心境和处境,记录了那个朝代的社会现实。到了唐宋之际,赋作风格为之一变,律赋便代表了这一时代,那些意精辞美,声情并茂的佳品一直延至明清,致使明清赋家,不得不拿起笔,挥毫作赋,言志抒情,佳品辈出。
赋作为一种文体,始终没有享受与诗词相等的待遇,在后代研究者中,常常处于冷落的境地。这除了它自身难读不易懂之外,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欣赏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不高。随着当今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赋的欣赏者和研究者增加,我们理应让它享有与诗词相同的待遇。
【小题1】下列对“赋”的文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韵文散文结合的新文体,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
B.赋最早是以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的,“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
C.赋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屈原的楚辞,有赋的鲜明特征。宋玉等人创作的以赋为篇名的楚辞则是赋的创作起点。
D.赋的特点是内容铺陈夸张,辞藻绮丽纷繁,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战国时期,赋作为诗学的概念被提出来。此后,赋的概念由“诵读”逐渐演变为“铺陈其事”的创作文体。
B.汉代赋家众多,赋作林立,内容丰富,创作方法多样,既有长篇宏制,又有抒情短篇,在创作上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
C.在魏晋六朝时,赋的主要作品是写景的抒情小赋,其主要内容抒发作者的心志,表现了一代文人的心境和处境。
D.在现在,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赋的欣赏者和研究者增多了,赋享有了与诗词相同的待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文体的赋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在文体上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B.赋发展到唐代,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律赋成为时代的主流。
C.明清的赋家,沿着意精辞美、声情并茂一脉发展,言志抒情,佳作辈出。
D.赋在历史上不被人们重视,除了难读不易懂,还在历代研究者水平不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1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 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 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 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寻找翠翠”为题目,既发挥了线索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又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主旨。
B.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旨在与翠翠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人在现代步伐中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纯真的表现。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虽然“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为后文“寻找翠翠”做了渲染与铺垫。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13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l”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呼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出现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因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他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显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们说,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虽然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更能够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C.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D.中国成功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显示,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小题3】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阿福
杨绛
①阿福也不知是十几岁,看来只像七八岁的小孩,因为从小挨饿,发育到此为止了。他家穷,爹死了,娘养不活大群孩子,就把最小的给别人家做儿子。可是收养他的人又死了;那家把他又给别家,后来收养他的人又死了。人人都说他是个苦命人。我家门房赵佩荣是他同乡,就向我妈妈说:“太太行个好事吧,收留了他,给口饭吃,叫他打打杂也好。”他就到我家来了。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借吉祥字儿去防御厄运。
②不记得妈妈给了阿福什么好东西,他说要留给他娘。妈妈说这阿福是个好孩子,有良心,得了好东西就想到娘;所以妈妈处处护着他。妈妈平时吃什么东西,总留些给阿福吃,常说:“阿福,你放在嘴里吃了吧。”我们都笑妈妈:“不放在嘴里,叫他哪儿吃呀!”其实妈妈的意思很明显,无非说:这不过是一点点,一口两口就没了。
③阿福在我家可乐了。赵佩荣有一副小型的木匠家具(可能是他那个木匠儿子给置备的):小斧子、小刨子、小锯子、小斜凿,一应俱全。阿福拣些硬木,锯呀,刨呀,做成大大小小的匣子,有的还带着匣盖,盖上还嵌一块玻璃。他玩得很有意思。如叫他后园去拔草,他就在后园捉蚱蜢,摘野花。阿福有个特殊的笑,不是嘻嘻哈哈,而是塌塌实实的傻笑,笑声如“格以啊”的切音,那是“阿福笑”。一次有客人来了。阿福进来通报完毕,就擅自去招待客人。我们偶在外面听见,他就像猪八戒见了妖精直呼“妖精”那样,大声说:“客人,你请坐呀”(他的乡音是“能请坐(口虐)”),说得字字着实,然后陪上一声“阿福笑”,得意而出。我们谁也没责怪他,不过那位客人一定很诧异。
④妈妈要为阿福攒钱娶一房媳妇,还要教他学一门手艺。我们说阿福手巧,叫他学“小木匠”吧。“小木匠”不是盖房子的木匠,而是做木器家具的。苏州的小木匠有极精巧的工艺,阿福远不够格儿。他也永远没长大成人。他来我家几年后,只长大了一圈,仍然是个发育不全的孩子。
⑤从前在人家帮佣,工钱之外,还有别的收入,例如节赏、年赏、送礼的脚钱,端茶送点心的赏钱等等。尖利的工往往抢干这类“巧宗儿”。我妈妈把这类的钱一律归公,过节时按劳分配。阿福虽呆,总也分得一份,加上工资,很快就攒满百把块银元了。可是阿福每逢他的财富将近百元,就要大病一场。从前的规矩,帮佣的人小病在东家休息,大病或长病就回家。阿福大病回家,钱用完,病就好,又回我家来。妈妈诧怪说:“阿福怎么这样命薄,连一百块钱都招不住。”
⑥我家厨子结婚走了。妈妈就教阿福做厨子,让他上街买菜。他一下子攒了三百元。他在市上活动,结交了三朋四友,准是他向人炫耀了自己的财富,就有人要招他去当“小少爷”。妈妈叫他勿上当,他却执意要去做人家的“小少爷”。他怕妈妈拦阻,竟半夜跑到女佣住的楼上,掀起小阿妹的帐子,要上她的床。这分明是有人教唆的。妈妈没奈何,只好叫佩荣把阿福送到那家去做“小少爷”。
⑦过了两三天,妈妈叫佩荣去看看。佩荣回来说,阿福穿了花缎袍子、黑缎马褂,戴着个红结子瓜皮帽,在做“小少爷”呢。
⑧随后赵佩荣被他的小儿子接走了。随后我家也逃难下乡。但逃难前夕,忽收到阿福乡里人来信,信上是半通不通的文言,大意说:阿福的钱已全给骗光,身上的衣服也剥掉了,赶在地里干重活,阿福就此“生有神经之病”。看来阿福已被赶回乡去。我家也逃难出城了,竟不知阿福如何下落。
一九九○年六月
【小题1】(小题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塑造“阿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题2)文中说:妈妈因他命苦,为他取名“阿福”,请分析“阿福”这一名字的含意?
【小题3】(小题3)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阿福”的?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小题4】(小题4)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贾林遇上钉子户了。

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对阳台有统一规定,如果宁倔强家的阳台没有整齐划一,“最美小区”的评比是难以过关的。

宁倔强就是贾林眼里的钉子户。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白天家里唱空城计。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甫至,贾林就被熙攘的食客和喧嚣的声浪吵得头晕脑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脸上发讪,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

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

“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

“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

“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

“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甩过来一句:“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贾林只得寻了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回来。

这一等就一个多小时,宁倔强终于回来了,可小吃店也食客盈门了。

宁倔强忙得团团转,小吃店闹腾腾的。

贾林知道又要白等了,无奈悄然离去。

次晚,贾林草草吃了晚饭就赶到小吃店。

店里很安静,店小二仰躺在柜台沙发椅上休憩。

见了贾林,店小二乜斜着眼,懒洋洋道:“今晚不开市,老板回乡下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

贾林对花阳小区住户门清,宁倔强住在小区最背阳的G栋,G栋有十八层,宁倔强居十七楼。

是晚,贾林径直来到宁倔强家,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老婆婆!

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

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笑了笑,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

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

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屋里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摆设也很简朴。只扫了一眼,贾林心里便有了底气:敢情这个宁倔强怎么都不肯装修阳台是没钱呀,只要他肯装,物业也不在乎倒贴那点钱!

贾林落落大方地入座,从容地等候宁倔强归来。

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

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

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就跟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

“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欻”“啊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
B.小说塑造的小区物业经理贾林这个形象性格鲜明:恪尽职守、工作耐心、态度诚恳、通情达理、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
C.小说通过店小二两次对贾林推说老板不在店里,起到欲擒故纵、延宕情节、凸显矛盾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以贾林的视角来叙述他与宁倔强的交锋、他对老婆婆的印象以及对宁倔强经历的了解,这样叙述既真实,又紧凑。
【小题2】小说叙事是怎样制造波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小题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小题2】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小题3】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小题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