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也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剜荠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雪霁后的乡野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小题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5 12:4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0到1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就像空疏寥落的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小题2】下列填入材料甲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景区B.学校C.矿场D.住宅
【小题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村落是由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原住民的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秩序与结构、内涵,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的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 个的惊人速度消亡,以致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 个。与此伴生的是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掉了传统村落,就有毁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危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具有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文化消亡,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心必将涣散,最终“国将不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古物史料,它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
不仅如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还意味着千年以来的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面临危险。中华民族在山水田园之中,孕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观念、哲学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山水田园之于人,已不仅仅囿于其所产之物可以养身养命的物化层面,更已升华为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例如,村落与山水田园养育了陶渊明的生命、滋润了他内在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他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使他在成为“田园诗派”始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凭借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生阅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寄托了意味深长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传统村落如果彻底消失,将意味着:难以解读可以喂养我们民族精神的山水田园诗文;失去可以陶冶心性的田园风景;失去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此外,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如果彻底消失,还有可能意味着与之共生的乡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湮灭。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时空桥梁,是我们的灵魂栖居和最终回归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如果消失,将意味着什么?国人当思。
(摘编自《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族群化、模式化的特点,有多样的空间形态、多元的文化成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B.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从家族到氏族到民族的文化传统,既有表面化形式的呈现,也有隐性化的呈现。
C.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实证”和“活证”,其存储的历史信息具有和古籍、古物一样的鲜活性。
D.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居地和精神家园,传统村落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唇齿相依,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导致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发生剧烈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零散破碎、不成整体的危险。
B.毁掉传统村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民族习俗风情消失,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陷入危险,民族历史文化面临毁灭。
C.美丽的山水田园不但满足了陶渊明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使他成为了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和文人墨客的精神偶像。
D.我们如果想解读古代山水田园诗作,想拥有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精神家园,就该好好保护传统村落,不让其消失殆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在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与它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B.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的桥梁,可如今传统村落却越来越少,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如果不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保存好传统村落文化,那么中国总有一天会因此而失去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面临亡国的危险。
D.因为生于田园长于田园,中国历代文学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寄托人文情怀和丰富内涵的名篇佳作,他们也因此才得以丰富人生阅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
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已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
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
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
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
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
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
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
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
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条鱼的狂奔
周海亮
他的手里提一个沉甸甸的冲击钻,腰间别一个丑陋并陈旧的卷尺。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个等车的人。那里还有一个空位。他需要一个位子,可是他不敢走过去。
他已经累了一天。他把自己悬挂在接近竣工的楼房外墙,用极度别扭的姿势把坚硬的混凝土外壳打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这是他在城市里糊口的惟一本钱和留下来的全部希望。①有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一条离开了河川,在陆地上奔跑的鱼。他必须不停地狂奔,用汗水濡染身体。他不敢停下来。太阳会把他烤干。
已经疲惫到极致,他的两腿仿佛就要支撑不住他瘦小的身体。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或者看起来舒服一些。没有用。腿上的每一丝肌肉都在急速地蹦跳和抽搐。这些微小的抽搐几乎要牵着他,奔向站牌下的那一个空位。
姑娘坐在那里,空位在姑娘身边。姑娘的额头洒着几粒赭红色的迷人麻点。姑娘的眉眼描得细致迷人。姑娘穿着很长的黑色皮靴,很短的黑色皮裙。皮裙和皮靴之间,露出一截令他眩晕的圆润的大腿。他看了姑娘很久。他是用眼的余光看的。城市生活让他习惯了用余光观察所有美好的东西——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不动声色。有风,姑娘身上的香味不断飘进他的鼻子,让他宁静、安逸、幸福和自卑。
他上了公共汽车,投下一枚硬币。他希望得到一个位子。他果真得到了。是公共汽车的最后一排,他冲过去,把身体镶在上面。他几乎在那个巴掌大的硬椅上平躺下来。他是那么疲惫,坐着有多么幸福。
香味再一次钻进他的鼻子,轻挠着他,让他打了一个羞愧的喷嚏。他把脑袋转向窗外,眼睛却盯着姑娘锦缎般光洁的皮肤。当然是用余光,他的余光足以抚摸和刺透一切。他再一次变得不安起来。他挺了挺身子,坐得笔直。
车厢里越来越拥挤。所有站着的人,都在轻轻摇摆。姑娘倾斜着身子,一只手扶住身边的钢管。姑娘的旁边站着一位男人,身体随着汽车的摇摆,不断碰触着姑娘。他的脸红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位男人,好像他攥着的,不是冷冰冰的冲击钻,而是姑娘甜藕一样的胳膊。
他看到姑娘扭过头去,厌恶地看看男人。男人尴尬地笑,做一个无奈的表情。姑娘没有说话,她小心并艰难地使自己和男人之间闪出一条狭窄的缝隙。汽车突然猛然摇晃,姑娘的努力顷刻间化为泡影。现在她和男人,再一次贴到一起。
于是他站了起来。他对自己的举动迷惑不解。他对姑娘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想他应该说出了这句话,因为他的嘴唇在飞快地抖动。姑娘看看他,懵懂的表情,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只好指指自己让出来的位子,他对自己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姑娘瞅瞅他,再瞅瞅那个空位,再瞅瞅他。姑娘把头重新扭向窗外。姑娘没有动,也没有理他。姑娘说,哈。
他的表情便僵住了。他感觉自己被当众扒光了衣服,所有人都在细细研究他身上每一个肮脏的毛孔。他没有坐下。他把脸扭向男人。他对男人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轻轻颤抖。那是哀求的调子,透着无比的卑微和真诚。
男人笑了。他不知道男人为什么笑,但男人的确笑了。男人的脸上瞬间堆满了快乐的细小皱纹。男人没有动,甚至没看那个空位。男人盯着他。男人说,哈。
声音是从鼻子挤出来的——那声音有些失真。
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那座位就那样空着,没有人去坐。包括他。很多人都在看他,面无表情。他感觉自己被他们一下一下地撕裂开来,每个人都拿到其中一块,细细研究。
他提前两站逃下了车。他提着那个沉甸甸的冲击钻,慢慢走向宿舍。他感到很累,似乎马上就要瘫倒。他经过一个报摊,停下来。他把眼睛贴上了当天的晚报。
他对晚报并不感兴趣。他只想知道现在离过年,还有几天。
他把冲击钻换到另一只手。②他感觉自己是一条即将脱水的鱼,正被太阳无情地炙烤。他想明年,自己应该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因为在乡下,淌着一条温暖的河。
一缕熟悉的清香悄悄钻进他的鼻孔。他没有转身,继续盯着那张晚报。突然他再一次紧张起来,他感觉姑娘就站在不远处,盯着他看。
他转过身。他第一次面对姑娘。他看到姑娘迷人的脸。他的身体开始战栗不安。
姑娘说刚才是你吗?他点点头。姑娘说哦,转身走开。姑娘走了几步,再一次停下。姑娘扭过脸,说,谢谢你啊。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服装店。
他开始了无声的狂奔,泪洒成河。他感到安静和幸福。③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在炙热的陆地上不停地奔跑。他不能停下,他需要汗水和眼泪的濡染。
他想他明年,可能,还会留在这里。他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他,用极度别扭和危险的姿势,将坚硬的混凝土外墙,钻磨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的外貌与动作描写,交代了“他”的农民工身份。突出了他工作的艰辛和劳累。
B.习惯用余光观察美好,香味引发羞愧的喷嚏表明“他”在城里遭遇的嘲笑、歧视不止一次,所以不再敢直视美好,只好把爱意深藏心底。
C.他把座位让给男人,是想化解被人误解和鄙夷的尴尬,证明自己没有“肮脏”动机,同时也想帮助姑娘摆脱男人的骚扰。
D.姑娘对“他”由拒绝好意到感谢相助,暗含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同情与颂扬,借此衬托了农民工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质朴善良。
【小题2】(小题2)小说设置“男人”这个形象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题3)小说三次提及他感觉自己像“一条鱼”,但每一处都表现了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