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

(1)我小时候的笨拙程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2)11岁时给寺庙当义工涂廊檐,却不小心打了竹架板上的颜料盘,画漆翻落下去,将下一层义工的头发染得五彩斑斓,那种防水漆无法用水洗掉,只能用煤油,煤油的味道十分难闻,看着同伴因为我的失误而被煤油洗头,心里感到十分不安。让人更加无法容忍的是,仅隔一天,我又打翻了颜料盘,并且成功地落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3)那个人在颜料盘扣在他头上的瞬间用手紧紧地摁住它,当他抬头往上看时,发现了我那张圆圆的,充满内疚的脸。他愤怒地问,怎么又是你,然后告诉我,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用煤油洗他的头。

(4)我立即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剃头,对方起初并不同意,但我告诉他,我会陪他一起,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的,他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的神情,好处是,他答应了。但事实出乎我们俩人的意料,他剃完头发后,我用很凝重的声音告诉他,颜料已经连头皮都染了。只能用煤油再洗一次了。那一刻,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想要吞噬我的火焰。

(5)我不得不换成从下往上用铁锹扔水泥的工作,结果因为用力过猛,水泥变成一条线,直接贴在了对方身上,看着对方一砣一砣地从身上往下扒水呢,我吓得瞬间石化。

(6)中午吃饭时,有位女生因为我笨得出名,故意坐得离我远一些,以免被我误伤。谁知我不甘接受这一事实,心想一定要在吃饭速度上超过她,谁知用力过猛,碗里的面条飞弹而出,落在了那女生身上。

(7)当时唯一的安慰是,我发现了一个跟我一样笨拙的男子,他用铁锹勾上面的水泥桶,于是我们看到了他被水泥浇灌的情景,别人都笑得快要岔气。唯独我不笑,我有什么理由笑一个和我一样笨拙的人呢,我走过去安慰他说:我不会笑你的。那人用疑惑的眼神看我,我说,因为我长大后,会和你一样笨的。

(8)他突然双眼放光,极为激动地问:你是黄保余吧?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我妈跟我说,你看你,干活不行,吃饭不行,说话也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以后怎么混。

(9)我也认同母亲的,我干活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但我当老师教写作还可以的,上中学时出版了长篇小说,并因为这部小说,被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少年作家”。主编的图书出版后,每本都畅销。但是,无论我怎么学习,我的普通话还是不够标准,但更多的学生喜欢听我讲课,我们的学校里汇集了全北京语文最优秀的孩子。

(10)后来想,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什么我们非得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更有意义。

(11)我们单位的设计寇寇老师每周有四个半天去教小学生画画,孩子们常问太阳可不可以涂成蓝色、树叶可不可以是红色、向日葵可不可以是绿色?寇寇老师总是让他们涂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12)在中国,太多的人很忙很累,或许我们眼中值得涂的色彩太少了,才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

【小题1】本文以“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文章一直在写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为什么又写到了寇寇教学生学画画的事?第(11)段的内容能否删去?
【小题3】文章第(7)段中,当那个男子被水泥浇灌时,为什么唯独作者不笑?
【小题4】文章多次提到“颜色”,其中第(10)段和(11)段中的“颜色”是否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实用类文本阅读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小题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末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
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意,“大块头来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是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避世”是指对现行社会绝望,出世隐居,回归田园。
B.文中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
C.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是为了说明“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连孔子也不能例外。
D.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在绝对忠实《论语》原文的基础上,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于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使孔子的形象厚实凝重,生动传神。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孔子比作“黑暗王国的残烛”?请结合文本写出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二龙抬头
春事兴
中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在中国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二十八宿。古人将这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相对不动,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
《诗经˙小雅˙信南山》载:“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因而在农耕社会中,雨水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适当的雨水,才能使庄稼长得茂盛,结粒饱满。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在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冬眠动物被春雷惊醒,抬头出蛰。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毒虫。
二月二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称二月二为土地爷生日,并把此项活动叫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后,由四个青壮年男子抬起土地爷雕像的轿子,在村里游行,祈求土地爷保佑一方平安,农业增产丰收。
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二月二时妇女忌动针线,以免伤“龙”的眼睛。
【小题1】下面对“龙抬头”来历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月二也叫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B.中国农历二月初,古人命名的巨龙星座------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古人就认为这是龙头出现了。
C.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立春的标志。
D.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雨水和龙神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二月二的民俗节了。
【小题2】下列是根据文章对“二月二”风俗的归纳,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远古时期,每年二月初二会举行盛大仪式,天子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B.在土地爷的生日进行“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祈求平安,丰收
C.这一天也有“踏青节”之称,百姓会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迎富。
D.这一天民间饮食以“龙”为主题,水饺叫“龙耳”,蒸饼称“龙鳞”。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期间也会有一些禁忌:为了不伤“龙”的眼睛,民间有妇女不动针线的禁忌。
B.龙抬头的日子里,人们吃龙牙、吃龙子等与龙有关的食物都是为了更强壮。
C.二月二时百姓认为龙可以驱害,都点着蜡烛,驱除房梁和墙壁上的蝎子、蜈蚣等。
D.二月二龙抬头既和“雨水”相关又和“惊蛰”相关,是初春时节民间的节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蘑菇的女孩

刘艳杰

天气寒冷,我习惯步行上班。老君台后街的菜市路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处,在那里总能遇见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总是站在距离路口30米远的一个水泥墩旁卖蘑菇。水泥墩上一层污渍,凌乱地涂着些小广告。女孩将竹篮放在水泥墩上,竹篮里盛满了新鲜的蘑菇。女孩一只手搭在篮系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

女孩引起我的注意。

这天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冬天早晨气温低,夜晚霜雪落满地。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女孩的生意有些惨淡,十多分钟才有一个人来买蘑菇。我走过去站在女孩的蘑菇摊前。“叔叔你好,买蘑菇不?”女孩见我站在地摊前,一脸兴奋地问。

“给我称两斤。”我抬头看女孩一眼。其实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吃蘑菇,平时也很少买。女孩笨拙地一手掂秤杆,一手往秤盘里轻放蘑菇。“请你放心,买俺的蘑菇保你不吃亏。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女孩边称蘑菇边解释。“我就是听说你卖的蘑菇不掺水才来买的。”我冲女孩笑着说。

女孩把称好的蘑菇装进食品袋后递给我。我数给女孩六块钱,女孩随即找回一块钱,我一怔:“两斤不正好六块钱吗?”

“不是哩,俺卖的蘑菇两块半钱一斤。”

“真是物美价廉,你为啥不在菜市里卖呀?那里人多,这么好的蘑菇,肯定卖得快。”

“在菜市里卖要交三块钱税哩,在这儿卖不交税。”

我又跟女孩聊了几句,和女孩打了招呼后,拎着买的那兜蘑菇直奔单位。上午下班,我回家告诉妻子:“咱伸伸手,帮一下卖蘑菇的女孩。以后咱们可以试着多吃些蘑菇……”妻子也连声说好。

每天我拎少则两三兜多则四五兜蘑菇上班。一次,女孩特意问我:“叔叔,近些日子你为啥突然买俺那么多兜蘑菇哩?”我谎称:“自从第一次买你的蘑菇带进单位,同事见了夸我买的蘑菇新鲜不掺水,都想让我顺便给他们捎些。”女孩感激道:“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叔叔每天来买俺那么多蘑菇。”

我和女孩逐渐熟悉起来,每次来买蘑菇都会和她聊上一会儿。

“这蘑菇是你家种的吗?”

“不是哩,是俺妈从外面买回来的,然后俺和俺妈每天再赶早集卖。”

“这一竹篮蘑菇能赚多少钱?”

“二十块钱左右吧。”

“你应该好好读书,怎么每天在这里卖菜呀?”

“俺读七年级,不上早读课,八点之前赶到学校不会耽误课程哩。俺想帮俺妈多卖些菜,多挣点钱,俺爸的手术就能尽早做。”

我暗自竖起大拇指,多懂事的闺女啊!就这样,我每天乐此不疲地买女孩的蘑菇。一天晚上,妻子突然告诉我:“老公,你每天买回几兜蘑菇,咱家确实吃不完。为了帮助女孩,我把你买回来的蘑菇便宜兑给了邻居……”

我笑了,妻子也笑了。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我像往日一样准时路过女孩卖蘑菇的地方,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女孩的影子。这时,从水泥墩后面的门面房里走出来一位老人,她问我:“这位同志,你是不是在等那个卖蘑菇的女孩?”我说:“是的,大娘。”老人说:“昨天那女孩卖完蘑菇对我说她得些日子不来,她说要是我碰见你,就把这封信交给你。”我接过信,慢慢地展开:

叔叔你好!从明天起俺得一段时间不能来卖蘑菇,因为俺爸的病又厉害了,时间紧迫,俺和俺妈必须到省城给俺爸治病。非常感谢你两个多月来一直默默地帮助俺,使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倍感温暖……俺也特别感谢你的同事对俺的帮助,所以每兜都多称一二两以表谢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一个寒冷的冬天为背景,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地叙写了卖蘑菇的女孩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文章第一段综合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生动而真切地展现了一幅女孩冬天卖蘑菇的生活场景,为下文作铺垫。
C.作品对“我”的妻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她是一个善良、理解丈夫的人。文中“我”与她的对话,表现了夫妇俩对女孩的真诚帮助。
D.“我”与女孩的对话不仅亲切自然,而且富于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具体交代女孩的生活境况、家庭遭际,来凸显她的美好品质。
【小题2】小说中卖蘑菇的女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女孩给“我”的一封信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夏文字的启迪
聂鸿音
经过几代学者一个世纪的研究,当初谜一般的西夏文字已经不再是谜。迄今为止,不但文字的识读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有一批重要文献得到了公布和翻译,使我们有条件简略地回顾学界对这种文字的研究过程和已有的成果,站在中国文字史的角度看看西夏文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未曾受到关注的知识。
如果要顺利地解读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过去认为必须预先掌握这种文字和其他已知古文字的对译文献,以及知道这种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以便找出相关的现代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参照。人们很难设想有哪一种文字在被错认了所属民族和地域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解读。然而有趣的是,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种文字最初竟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而且竟然取得了成功。
北京市北郊的居庸关城内有一座1345年建成的过街塔,塔的券洞内壁用六种文字刻着同样内容的佛教咒语。这六种文字人们已经认识的有五种,即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和汉文。馀下的那种未知的文字长期无人理会,直到1863年,才引起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的注意。当时,他在路过居庸关的时候得到了一部分铭文的拓片,随即开始尝试解读。七年之后,伟烈亚力把成果写成了论文《居庸关古代佛教铭文考》,文中取那种未知的文字与券洞内壁的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进行译音对勘,从而正确地认出了七八十个字的读音,并断言那是金代女真文,由此引起了欧洲东方学界的轰动。
外民族向来被中原知识分子视为“蛮夷”而不受关注,外民族的文字最多只能充作金石家猎奇的对象,而无人想到深究其原委,这导致居庸关上的西夏文在清光绪年间被轻率地说成了女真文。大约是考虑到那地方在金代的确处于女真人治下,而西夏全然排除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外了。事实上,当时能够见到的女真文石刻至少有河南开封的“进士题名碑”,西夏文石刻则有甘肃武威的“凉州护国寺感通碑”,只要拿这两块不同文种的石刻和居庸关的未知文字比对一下,任何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伟烈亚力没有见到那两件石刻的拓片。
伟烈亚力的结论在当时并非无人表示怀疑,但最终彻底纠正这个错误的则是法国学者戴维理亚,他在1898年发表了论文《西夏或唐古特王国的文字》,其中明确指出居庸关那种未知的文字是西夏文而非伟烈亚力所说的女真文,他采用的方法正是与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的对比。
自从俄国探险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献,特别是在里面发现了西夏文-汉文对译的杂字体字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以后,西夏文字的辨识和西夏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大踏步的进展。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西夏字的音义和一些最关键的语法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不过,伟烈亚力的功绩也是不应被忽略的。在今天看来,他不但是西夏文字解读的开创者,更重要的是向学术界证明了一个此前不被注意的道理——在解读古文字的时候,“知道这种文字使用者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事实上只要有两个以上语种的对译文献可用,就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当然也不可否认,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做的只是对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因为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试图借助女真语来理解西夏语绝对是徒劳的。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7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文字曾经像谜一样存在于学术研究历史之中,可以想象,一百年之前,西夏文字是基本无法识读的。
B.了解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是解读这种文字能够得到认可的较好途径。
C.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取得了成功,虽然是个例,但也能够作为规律指导古代文字研究。
D.非专业研究古代文字的普通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比对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获得其中回鹘文的读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中原知识分子重视外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只是把它作为金石猎奇对象,那么西夏文字就可能不会被说成女真文。
B.大约伟烈亚力考虑到居庸关在金代处于女真人治下,这样不考虑西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学术思维,不再深究原委。
C.伟烈亚力的错误结论被戴维理亚彻底纠正,说明对比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D.采用两个语种的文献对译,能够解决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学界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过程,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太大,伟烈亚力认出七八十个字的读音,没有学术价值。
B.一个精通梵文的八思巴蒙古文研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C.通过比对大量留存的少数民族的碑刻文字,可以帮助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学者更好地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D.《汉英大词典》第三版,收录了“愿景”“宅男”“房奴”等词汇,一个世纪之后,也许会成为研究汉语文字的参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