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境界的过程。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孔子希望通过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从最基本的亲亲之爱入手,通过发自内心深处爱的情感表达,达到博施于民的仁爱大道,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才能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君主才能实现有效统治。在家能够孝悌父母兄弟,就形成了亲亲、尊尊、长长的社会伦常秩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会出现,使父母不至受辱,使家族不至蒙羞而尽到孝道。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在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中,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节选自《论孔子之仁与孝》,作者丁立磊,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作为儒学最核心的理念,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政治统治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它与“孝”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B.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开始和基础,只有在家遵守孝悌之道,才能在外循规蹈矩。只有将孝悌之道实行推广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才能实现。
C.孔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培养仁德往往从行孝悌开始,行孝悌也是达仁的有效途径,是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重要手段。
D.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用博大的胸怀爱人,而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则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B.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二者是一致的。
C.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爱人”,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推扩到爱万民万物,从而达到仁爱境界。
D.儒家将孝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使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孝也成为了美德的基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的理想是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由家人之间的爱延伸到博爱他人,最终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人民和谐。
B.孔子从家庭成员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想较为圆融地和解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
C.孔子认为在家不能孝悌父母兄弟,就会没有社会伦常秩序,生活工作中就会犯上作乱,使父母爱辱,使家族蒙羞。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君臣父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安其分,它对营造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1: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5年4月6日,参与创作《大闹天宫》《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的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马克宣辞世。这一消息随即引发了公众对水墨动画满含童年情怀的追忆。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动老一代艺术家开展实验,广泛汲取国画、壁画、皮影、戏曲等民族艺术精华,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涉及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木偶动画等多个片种。这些作品,特别是《牧笛》《山水情》等水墨动画影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斩获了数十个国际奖项,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学派”。
水墨动画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小蝌蚪找妈妈》第一次呈现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效果,让齐白石笔下的虾“活”了起来,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牧笛》更是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片中小桥流水、竹林幽深的江南景色,高山峻岭、飞流直下的写意山水画风格,配上优美的笛声,给观众以绝美的诗意享受。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着竹笛穿柳而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田的画面,完美呈现了“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的意境。《山水情》中那身着白袍的老琴师,荡舟而至的渔家少年,云气缭绕的山,烟雾蒙蒙的水,虚实相映,在典雅优美的古琴声衬托下,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美。片中质朴和谐的师生情谊传递出儒家倡导的人际理念,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可以说,水墨动画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宝贵的“中国符号”。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却步履艰难,近年来甚至遭遇了瓶颈。
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耗时,特别是摄影,工序最是繁复。片中的人物、动物都必须分层上色,一头水牛要分出四五种颜色,将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眼睛边框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珞片上,先分开拍摄,再重合在一起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摄影时间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水墨动画不但制作成本高(时间长)、难度大(工序繁复),而且对人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它既需要中国水墨画作背景,又要求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像制作一般动画那样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这意味着导演和所有主创人员都要具备成熟的原画功底和综合能力。上世纪60到80年代上海美影厂之所以能够生产出经典作品,是由于他们在国家支持下集结了众多大家,在充裕的时间和投入下,进行了集体设计创作。
因此有人认为,水墨动画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其制作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不太适合商业动画片那种大规模、流程化的生产,必然难以为继。也有人对水墨动画的前景满怀希望,认为技术的支持将使高效率生产面向大众的水墨动画片成为可能,而且数字技术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有望把中国水墨动画推向新的境界。动画家常光希则说:“水墨动画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当下的现代艺术甚至西方的抽象艺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出了水墨动画与西方审美趣味的契合之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墨动画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被中国动画的创举也并不为过。
B.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动画发展更加迅猛,近年来更是不断提速,令人欣慰。
C.制作一部水墨动画片,光是摄影时间就是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的四五倍,耗时费力。
D.制作能成为经典的水墨动画片需要所有的主创人员都具备成熟的原画功底和综合能力。
【小题2】下列对水墨动画前景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墨动画制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巨大,不太适合商业动画片那种大规模、流程化的生产,必然难以为继。
B.数字技术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达内容和手法,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可能会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新的境界 。
C.水墨动画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当下的现代艺术甚至西方的抽象艺术异曲同工,可以契合西方的审美趣味。
D.运用数字手法、以中国特有的水墨动画形式表现把中国传统戏曲,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艺术。
【小题3】水墨动画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本文概括水墨动画制作吸收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B.儒家质朴、和谐的人际理念
C.写意山水、花鸟等中国画的笔法、构图
D.竹笛、古琴等传统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智力和想象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欣赏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B.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可以互相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只能表现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B.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有了对他人的爱和因此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D.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B.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C.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D.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B.《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会飞的福字

李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一路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节选自2015年第1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丢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小题2】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小题3】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