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的世纪耗散
借助于网络,诗歌的发展好像是如虎添翼了,“诗人”何止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甚至不止是冬笋爆发,一年四季都是遍地春笋了。我们处在一个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的时代,卡拉OK时代满足了人人当歌星的欲望,也满足了诗歌爱好者人人当诗人的愿望。于是我们拥有了庞大的卡拉OK式的诗人群体,产生了汗牛充栋的卡拉OK歌曲式的诗作。出版社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位有资产的诗人都能够出诗集,顺利地成为有诗集的诗人。作协的改革开放,使有一定数量诗作的诗人,都成为绝对不假的体制意义的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县级等各种级别的注册诗人。
然而,诗人们知道,真正读诗的人数锐减,社会关注诗的程度大大降低了,诗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不再有类似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那样的诗作改成电影大获成功,也不再有叶文福《将军你不能这样做》那样的引起争鸣之作,再没有朦胧诗那样的被聚焦关注的诗歌流派,再没有北岛、顾城、海子、余光中、席慕蓉,甚至汪国真那样凝聚更多眼球的诗人。人们广泛关注的,可能是裸体朗诵的“行为艺术”,而不是关注诗歌艺术本身……
总之,进入21世纪,当下诗歌正步入“崩盘”式的全面耗散时代。文学边缘化,诗歌当然也边缘化。诗歌边缘化自然是文学边缘化的一部分,所以,大的背景原因是一致的。
文学的边缘化除了文学家怅惘,没有谁会关注,20世纪下半叶,文学曾经以政治宠臣的身份紧跟政治长达40年。正如宠臣永远奔走在帝王鞍前马后,总是引人注目,而得以风光无限那样;文学因为是政治的宠臣而得以成为社会的焦点,处社会生活舞台的中心位置。诗歌曾经是宠臣的一员,宠臣是帝王的代言人,所以,诗歌一度成为政治口号的形象化翻版。
其实,文学的边缘化、诗歌边缘化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文学不再是政治的宠臣,它争取到了主体性的主权地位。要文学回到生活舞台的中心,除非文学回到政治宠臣的位置。我想,与其那样,还不如让文学成为精神家园的门卫,让诗歌成为诗歌爱好者的心灵故乡。然而,诗歌边缘化的程度显然要大大地高于小说。诗歌何以重度边缘化?何以发生崩盘式的世纪耗散?这自然有其文体的本质原因。诗歌无法给激烈竞争之中的社会群体,在疲倦之后提供故事消费。故事通过进入家庭的电视,使包括文盲在内的受众看得津津有味。诗歌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享受的,她是要在宁静的心灵状态下的“读”物。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如此浮躁的社会,神经如此紧张的人们,有几人是心境宁静的?
诗歌不是用耳朵听就可以享受的。而流行音乐可以用耳朵来对付,而且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大饱耳福。流行歌曲是超越时空的,超越民族、语言,哪怕一个字都听不懂的外国歌曲,人人照样可以享受。文盲可以欣赏流行歌曲,可是,诗歌不行。
诗歌是浪漫的奢侈品,是文学象牙塔的塔尖,是诗化生活的外化,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花朵。她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支撑,更需要心灵空间来存盘,对于诗歌的爱好必须是有所附丽的。
对于大众而言,太穷的人没有物质基础爱诗,太富的人已经被物质财富填满了生活空间,已经没有心灵空间来爱诗。而据说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有点大,穷的太穷,富的太富,结果都没有办法爱诗。诗啊诗,你奈人们何?
(节选自《文学自由谈》)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个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的时代,诗歌爱好者人人皆可当诗人,社会拥有庞大的卡拉OK式的诗人群体。
B.改革开放时代,让每一位有资产的人都能够出版诗集,都可以成为绝对不假的体制意义的注册诗人。
C.借助于网络,“诗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可真正读诗的人数却锐减,社会关注诗的程度大大降低。
D.诗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当下的人们对诗人的关注和诗歌的关注,有些可能已经脱离诗歌艺术本身。
【小题2】下列有关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21世纪,诗歌正步入“崩盘”式的全面耗散时代,诗歌随文学的边缘化而边缘化。
B.在20世纪,文学曾经以政治宠臣的身份紧跟政治,诗歌却是政治口号的形象化翻版。
C.诗歌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享受的,诗歌无法给激烈竞争之中的社会群体提供故事消费。
D.诗歌不是人人皆可享受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支撑,对它的爱好必须有所附丽。
【小题3】纵观全文,下列对于“诗歌边缘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边缘化,是指诗歌不再是政治宠臣的一员,不再处于社会生活舞台的中心位置。
B.诗歌边缘化是文学边缘化的一部分,除了大的背景原因,文体是诗歌边缘化的本质原因。
C.诗歌边缘化没什么不好的,诗歌边缘化已让诗歌成为精神家园的门卫和诗歌爱好者的心灵故乡。
D.同样是文学体裁,小说也同样被边缘化,只是小说边缘化的程度显然要大大地低于诗歌边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3: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的光污染正在持续恶化——2012年到2016年每年10月份的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人工照明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长。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夜空照片,考察世界各地夜空究竟有多少人造光线,其中,大部分人工照明面积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开始兴起的时候,工业蓬勃发展的国家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光污染的增长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相关联。随着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的GDP急剧上升,人工照明的使用也在增加。

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工照明情况在卫星图像上显得更加稳定,这是因为研究中使用的卫星只能“拾取”旧灯泡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发光二极管(LED)的蓝光不会显示在图像中。

LED光源比旧光源效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许多城市和家庭都开始换用这种光源,以减少开支,降低能源消耗。国际空间站采集的图像显示,城市已经从过去的黄色变成蓝色,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正将这些明亮的边界推向更遥远的地方。

虽然光污染不像空气污染那样致命,但仍会损害健康。时间生物学专家正在研究睡眼和觉醒周期对健康的影响,人造光特别是蓝色人造光容易在人准备入眠时触发觉醒,过度接触夜间光线已经与癌症、肥胖等联系在一起了。

(摘编自房琳琳《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长》,《科技日报》2017年11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许多城市用LED灯来代替高压钠灯或金属卤化物作为路灯,这样不仅更亮,还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LED灯散发的光在可见光光谱中占到更大比例,灯光播撒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光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城市光污染已造成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夜晚看不见银河。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会让春天提前,甚至会伤害到动物和植物。但从相关调查来看,光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民众的关注。

(摘编自刘洁等《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

材料三:

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光污染与传统的环境污染类型相比,不仅具有无形、无味且更易被发现的特点,而且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会被周围的树木、花草等自然因素或人工建筑及气象环境所吸收或阻断。但光污染带来损害后果的过程往往较为复杂,短时间的光污染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如果长期处于光辐射的环境之中,环境自净能力饱和,光污染的危害就会渐渐凸显。结合这些特征,光污染防治应从源头入手,多种防范举措共同作用,事先对光污染有效控制。

(摘编自林唐凌《城市光污染立法探析》)

材料四:

2009年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曾呼吁公众自愿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保护黑暗夜空不受光污染。日前,杭州市政府公布《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除特定区城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外,还应划定城市黑天空保护区。比如在西湖西部群山地区,必须无条件禁止亮灯,以避免该地区受到光污染的影响,“让城市也有看星星的地方”。除了杭州,此前在西藏阿里等地,也有一些类似探索,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区域。尽管名称不同、形式不一,但选择的都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动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也对减少光污染对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相关规定,以使人们形成对城市照明的正确认识。比如,对照明的时间、地段和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对亮化、美化的过度追求,在城市照明设置中遵循绿色环保、关注自然的原则等。然而,由于目前相关法律还比较滞后,“受到光污染后该找谁解决”“如何处罚光污染制造者”等核心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治理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陈娟《找回消失的那片星空》,《人民日报》2018年1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光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污染的持续加重与夜间人工照明的使用增加有关,近几年全球人工照明的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加。
B.发展中国家的光污染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
C.光污染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相比,不仅无形、无味,而且更易被发现,光照中产生的光辐射也易被吸收或阻断。
D.光污染改变了自然的昼夜循环,这不仅会损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到天文观测、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家庭用LED光源代替旧光源,这不仅可以让城市和家庭的照明变得比原来明亮,而且还能减少开支。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光污染是一种环境污染,因此受到光污染时都采取忍受的措施,不与当事人当面交涉。
C.带来了诸多破坏的光污染,长期被人们忽视,与其危害的潜在性不易被人们发现、人工光源的使用未被人们科学认识等因素有关。
D.《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提出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和黑天空保护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进行光污染的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他大概做梦都不曾想过,他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现在满面微笑。
他们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有时候半夜还要拉一网。
早晨也要拉“黎明网”。
鱼实在太多了。
多少鱼啊。鱼多得让人骂起来了。
家里没有粮食吃。吃鱼吃得嘴巴发酸,再好的鱼也比不上玉米饼啊。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身上全是蓝斑,肚子发黄。它样子就可怕。可是父亲学会了怎样对付它。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   
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愉快。碰巧父亲第二天用不着起早上海,不急睡。他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汽逼人。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她抱紧我和父亲,惊恐的说着什么……
母亲要去请医生。
父亲摇着头。
这里离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十里路,去哪儿请呢?母亲明白来不及了。这时我觉得手脚都一阵抽疼,想站起,一挪步子就跌倒。我咬着牙爬几步。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我叫了一声。妈妈跟来了,拍打我:“不要紧,不要紧,慢慢找。你睁大眼看。”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母亲对她特别好,给她玉米饼吃;母亲让她住在屋里。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我说:“你不要走了,你的家在哪里?”
“在大海里。”
我想起了,她是一条小美人鱼。看来平时人们传来传去的话一点也不假啊。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的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可以,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父亲睡得正香,被哭声惊醒,推我一下。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母亲没有做声,看了父亲一眼,哄我睡下。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突出其内心世界,父亲“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表明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困难和父亲支撑这个家庭的艰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母亲第一次见毒鱼吓得叫起来,而后竟仿照父亲那样做起了毒鱼,表现了母亲善于学习和对美味的追求。
C.小说以“鱼”为线索,围绕捕鱼、吃鱼、梦鱼等展开,情节跌宕,结局的海难可谓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D.小说的精彩源于高超的写作手法,如“我”吃鱼中毒后,充满幻景的描写就是作者对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小题2】如何理解“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我”梦鱼的情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诗意的栖居(节选)
张晓惠
①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的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②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瞪黄瞪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③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羡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率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④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⑤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⑥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意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⑦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里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小题1】(小题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小题2】(小题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小题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可否省去?为什么?(4分)
【小题4】(小题4)你认为《诗意的栖居》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隆兴寺

铁凝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我只是答应着。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的。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也皆闻那大佛之名而来。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他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他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人在他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他的脚下。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人对他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大山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同正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域的文化投射在人身上的印记。
B.大悲菩萨高20余米,让人感到空洞与压抑,但也给人以威慑与自信,仰视角度更增添了他的威严与神秘,也因此吸引众多的游人膜拜。
C.文章划线部分对倒坐观音进行了生动形象细致地描绘,与大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D.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不谋而合,但倒坐观音的微笑却无人能够窥透,也无法如蒙娜丽莎一样被称作“永远的微笑”。
【小题2】隆兴寺以大佛闻名,游人亦皆为大佛而来,作者为何独钟情于倒坐观音?请简要概述。
【小题3】“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请结合文本就这句话的内涵做简要的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和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应该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B.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C.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D.《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B.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C.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层次清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