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窗外的大树
周有光
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
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过着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我有书而无斋,便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
我的坐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桌面已经风化,有时会刺痛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初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删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处。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干校”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胶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
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
窗外有一棵泡桐树,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了荫蔽对面楼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华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我室内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
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鸟儿出巢,集结远飞,分头觅食。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居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
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远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是什么鸟,转了两大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一样。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带着响铃。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次大动干弋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注]此文作于2009年,时作者104岁。
【小题1】文章写作者被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此部分叙述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1)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答:
(2)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答:
【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树?这样描写大树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文章标题是“窗外的大树”,前面却用很长的篇幅描写自己的斗室,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则由某歌星代言的护肤品广告引发了争议。这则广告是这样的:画面中污浊的空气卷起一团迷雾包围着著名歌手梁静茹,“我们恨化学!”梁静茹连喊三次,一把推开迷雾,终于拨云见日——法兰琳卡,十年专注自然护肤。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样的表述,引发了北大老教授周公度先生的强烈不满,他发表声明,要状告播放此广告的CCTV8。此事一时引起包括观察者网、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网友对此的热议。而对此,法兰琳卡22日在其官方微博做出正面回应,以下是起回应全文:
关于法兰琳卡广告创意的说明
近期,我公司在部分电视媒体所投放的创意广告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困扰,有人认为广告创意中有关“我们恨化学”的描述,是对化学基础学科的妖魔化,是破坏化学教育。对给这部分观众带来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化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不可能被任何人妖魔化的,我们无任何用意去妖魔化化学基础学科,对于长期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且卓有贡献的人们,我们也跟其他人一样,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深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创造,难以规避化学现象。 
在广告中所提到的“我们恨化学”的创意,是针对于当下护肤品领域部分存在的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对人体肌肤产生危害的现象,表达出许多消费者的愤懑之情,广告播出后也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作为十年来一直致力自然护肤的法兰琳卡,从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出发,甄选全球原生农场,所选用的植物原料,坚持在黄金季节进行手工采摘,最大限度减去多余化工添加,只保留真正安全有效成分,在自然护肤系列产品中做到了不含人工香料、不含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不含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不含酒精、不含甲醛释放体、不含硅油。作为一家护肤品生产企业,我们要反对的是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也和所有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朋友一样,珍爱我们这颗赖以生存的地球,珍爱这里本应纯净的环境,珍爱这里本应健康和美丽的人类。
或许短短十几秒钟的广告时间,我们无法尽述我们的价值主张,我们的广告创意也不完美,情绪化的表达也许让一部分朋友无法完整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因此产生困扰和不安的反应,对此,我们再次表达我们的歉意。
也殷切地期望所有关注法兰琳卡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创造一个健康、洁净、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搜狐网《就广告用语争议,法兰琳卡作出回应》2015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北京晚报:作为一名化学专家,您为什么会对一则广告这么认真? 
周公度:我认为这则广告是反科学的。我们现在许多人,对化学并不了解,甚至从中学教育以后,就不会再接触化学。所以对于化学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就是有毒有害。这则广告利用了这种误区,不断地说“我们恨化学”,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我说它是反科学的,是破坏化学教育的,是一个坏的广告,并不是扣大帽子。
北京晚报:您的状告书为何要把中央电视台作为主要质疑对象?
周公度:从目前看,这个广告应该已经播放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是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媒体上播放,那影响的可能就是十几亿人。作为一个官方的宣传机构,是不是也要对广告的内容有监督的责任?我觉得作为中央电视台,面对十三亿人口播放这样的广告是很不合适的。 我的信中也提到了,做文宣工作的人员要学一点化学科学知识,要起到把关的作用。至于企业为何要用这样的宣传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揣摩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可以留给公众去评论。
北京晚报:这次事件之后,您希望公众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改变?
周公度:我希望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化学理念。希望大家明白,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化学和化学品不是一个概念,更不能与有毒化学品画等号。人们的生活需要化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发展化学事业不等于污染,更好的发展化学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摘自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专访84岁北京大学教授周公度》2015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从广告语言层面看,“我们恨化学”,不过是针对化妆品而言,有其特殊语境和针对性——“恨”的是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过多过滥地使用化学原料和化学工艺的现象,跟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概念没有多少关联,跟所谓的“破坏化学教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换个角度看,反对化学方法的滥用、追求绿色纯天然,其实不也是正常化学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摘自2015年11月24日《科技日报》)
材料四:
从内心期待讲,人们喜欢的广告应该是一种艺术,应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享受,有助于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当然,实际上这种艺术和道德的希望,并不一定能够付诸于行,退而求次之,人们接受的广告应该具有“消极自由”性,不能侵害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能给社会带来不健康的联想。
对照这一广告伦理,“我们恨化学”显然是有问题的。在重要的媒体平台上,以一种洗脑的方式,病毒式传播“我们恨化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化学的恐惧感,甚至给一些未成年人不学习、不喜 欢化学,制造了新的理由和示范。这样的广告,不讲艺术享受和道德力量,从伦理上讲就不具有健康性。
(摘自2015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对广告“我们恨化学”中的“化学”的界定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这一广告产生的社会影响,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的认识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周公度教授和《科技日报》针对“我们恨化学”这一广告事件,双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分析。
(4)请根据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广告伦理”的理解,你又是怎样看待“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2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
董海旺
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有人曾问梁思礼:“您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幼年的梁思礼确实讨人喜欢。每次觉察到父亲要抽烟,他就主动把烟连同烟嘴、火柴、烟灰缸一同递到父亲跟前,引得梁启超非常高兴,以至于父亲只要两三天见不到他就心头痒痒。然而,父亲并没有陪伴梁思礼太久,在他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礼曾回忆道。
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在天津。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便随三姐梁思懿前往美国留学。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两年后,梁思礼放弃了嘉尔顿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转入以“工程师摇篮”著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因为那时的他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1945年,梁思礼从电机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梁思礼来到辛辛那提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在那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9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梁思礼动员留美学生回国,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回国。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梁思礼才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 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也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能够横跨南北半球,跨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每个航天史上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好在,他天生就会找乐子。1974年,50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人们都说,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真是浪费人才。可梁思礼却分外感谢组织的照顾:逃离“文革”这块是非之地,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梁思礼戴好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梁思礼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即便是住院期间,梁思礼一见到家人,就迫不及待地问:“快给我讲讲,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做起什么,都别有一番意趣。自去年住院以来,他的房间里重复播放着旋律欢快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天鹅湖》等曲子。有时不小心被人替换成慢板、行板,梁思礼会立即要求“换回刚才的圆舞曲”。旋律响起,躺在床上的梁思礼双手打起拍子。女儿梁旋见他的脚部在动,便合着音乐节拍帮他活动脚部。她乐感不好,梁思礼便笑着指挥道:“快了,哎,慢了。”只是,音乐还是没能留住这位老人。梁老走了,带着他熟悉的旋律,带着亲朋对他的敬意与眷恋。
与那个年代中国所有驯火者一样,梁思礼所在之处是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见他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光荣榜上也没有,他是戈壁滩上被尘土风沙遮掩的背影,他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的名字却越发清晰,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的注脚里。“爱国,不需要理由。”梁思礼总是这样说。大师风骨,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礼认为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父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话支撑梁思礼一生的追求。
B.梁思礼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赴美留学前梁思礼几乎都生活在天津,在留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期间他边工作边读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C.梁思礼把一生中67年献给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到第一艘神舟飞船的发射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这些失败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D.梁思礼处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因为他没有青史留名,姓名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只有背影出现在尘土风沙遮掩的戈壁滩上。
【小题2】“爱国”对梁思礼的事业和人生的深刻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牡丹的拒绝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隐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深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细看,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摸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天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呢?当年武则天皇帝命令百花连夜速开,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面对绿色的牡丹园,你只能接竭尽想象的才能。想象牡丹开放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肆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笼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们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洒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顿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味这东西为气为魄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的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小题1】文中两次写牡丹的拒绝,每次它都在拒绝什么?
【小题2】文中有两段关于牡丹花开的想象文字,表现了牡丹的那些特点?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认为牡丹的“落花”具有怎样的气质?
【小题4】文中说“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此处牡丹的“个性”是指什么?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探访窥视的结果,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小题5】对本文的鉴赏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说牡丹花苞“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意在表现牡丹的花苞很好看,如美女般羞涩动人。
B.文中自然引出武则天怒逐牡丹的故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使牡丹的性格更加丰富而饱满。
C.文中的“你”可指作者自己,也可指与作者有同样体验的赏花人,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审视,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悟出了牡丹的高贵之美,借对牡丹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取向,并借以警示读者。
E. 结尾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魄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一句没有使用标点,是为了是语言简洁明快,适应时代快节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乌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⑧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看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来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D.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5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6分)
【小题4】“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字左右)(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