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吕碧城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她特别欣赏“成汤之开猎网”“仲尼之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及“大夫无故不杀羊”的古制。她认为,真正明了不杀生真意的,在佛教。佛教自西土东渐,带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和不杀生。
一般俗见,以为吕碧城中年以后受佛教思想影响,又逢世事巨变,才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殊不知,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乃是持守一种正义观,实从同情物类始。吕碧城虽精研佛学,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徒,她不斤斤于求个人的福报。她所倾心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非杀为实现公义基础的佛学。
吕碧城1928年在瑞士,看到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该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RSPCA)的告示,知道该团体乃是“同情于可怜无告之牲畜”之组织,很感兴趣。她了解到RSPCA的主旨在于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而不禁止人们食用,于是马上从瑞士“驰牍讨论”。她在“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中,表达了彻底同情动物的立场:“吾人类误于强权即公理之谬说,认牲类为上帝赐予人类之食品。予认此事为世界文明重大之羞耻。”吕碧城之所以有如此彻底的立场,与她受到传统仁恕之道的训育和佛学熏陶有关。
以吕碧城的见识,她当然知道要人类达到完全停止肉食的程度极其困难,因而她希望在宰杀动物的具体做法上能够尽量减少其痛苦。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宰时的痛苦。这位彻底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认为,人类在因病需要手术时,必先施行麻醉,然后可以手术,“兽类同此血肉,同此痛苦与感觉”,在屠宰前使用麻醉方法使之失去知觉是人道的。她专门比较几种方法,认为煤气致晕的方法,先致牲畜于无知觉,再行屠宰较为合理。况且“倘屠场采用此法,较用药为经济。”
当吕碧城听说美国芝加哥市已经采用免除痛苦杀牲方法,又立即致函美国芝加哥屠牲公会,询问何种“最新文明法”能使兽类失其知觉而无痛苦。她赞同“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复函中提到的以“弹药包”枪击到牲类脑中,使其迅速失去知觉之法,“决计为国人”创立“中国动物保护会”。她在“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缘起”中发出宏愿,“吾生有涯,世变无极,惟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此志罔替。”(《笺注》)此后余生,吕碧城为争取普惠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开始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开放而进步,社会名流与国家机构官员都很支持,呼应者众多。5月,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成立。
1935年10月4日,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举行征求宣传大会,参加者众多,活动安排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这一天“停屠一天”。
吕碧城认为,对待动物的仁慈之心,是发展健全的人性、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点上,吕碧城与弘一法师及丰子恺见解相同。1929年,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第一集出版后,吕碧城很喜欢这一鲜明地倡导慈悲万物的新式漫画,很快将之译为英文出版。
在人与动物关系上,吕碧城少偏见而常怀平等之心。她尝言自己是一名世界主义者,对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都能够同情理解。她为“中国动物保护会”设立的目标,是要达至天下同善,“虽谋设于中国,而成效期于世界,无畛域之见也。”她承续了女性教化的传统,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她的护生思想里占有很重的分量。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以记者身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她所关切的,都在促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吕碧城看来就是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碧城爱护动物出于天性。她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特别欣赏爱护动物的古刹。
B.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中年以后,她之所以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是因为世事巨变中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的影响。
C.吕碧城是一位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她主张,我们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杀时的痛苦。
D.吕碧城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她同情并理解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其护生思想中占有重要分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吕碧城倾心精研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不杀牲为实现公义基础、不斤斤计较个人福报的佛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
B.吕碧城非常重视解决畜类被宰杀时无痛苦问题,积极推广美国芝加哥市采用的免除痛苦杀牲法,并创立了中国动物保护会。
C.英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主旨是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并不禁止人们食用,吕碧城赞同这一主旨。
D.吕碧城为争取惠普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她从瑞士回国,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
E. 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关切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努力催促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3】吕碧城的护生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吕碧城的护生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民间节日气氛的节气,也是一个节日。该节拥有的丰富活动内容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民众共享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其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五点:
②其一,忠孝和感恩是清明节文化内涵的主题。清明节,人们带着家中老少,拿着祭品和花草,为亡故的先辈上坟扫墓,以此寄托思念与敬意,并传承孝道伦理。这表现了中华民族敬重祖先、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和情怀。经多年传承,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众的集体意识。在慎终追远、感恩尽孝的同时,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拜烈士英魂,缅怀革命历史,使红色精神在新时期的思想建设中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了清明节祭扫的教化作用。
③其二,多元性是清明节文化的特点。清明节以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有两个特点:一是凝重气氛和悲哀泪水;二是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这种悲喜交集、看似难以兼容的场面和气氛,构成清明节的两个不同侧面,看似矛盾,其实是另一种意义和形式的和谐。这种多元性,正表现了民众心中过清明节的人文价值。
④其三,清明节是增强血亲观念功能的好时节。清明节人们借祭祀扫墓的机会,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或结伴踏青、郊游、密切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增强了文化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型人文精神的传承。
⑤其四,清明节是农业生产的好时机。清明节是节日,又是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耕耘播种的大好季节。所以,清明节饱含着孕育生命、播种希望和期待丰收的内涵。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清明节与农林生产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⑥其五,清明节是个愉悦的节日。从前,过清明节,人们要脱掉棉衣,洗净身子,沐浴着明媚的春光,男女相会,或亲朋好友结伴踏青春游,或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赛马、打球、插柳……这些活动提升了民众美好情操,培养了民众真挚感情。宋代出世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反映了清明节民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淳朴民俗。
⑦清明节的本质是“清新明洁”。清明节的习俗是几千年文化发展、积累的结果。弘扬清明节文化,可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的精神财富。
⑧毋庸讳言,近些年来,清明节祭扫的形式,却被一些人扭曲了,他们给祭品披上时髦的外衣,除了原有的香烛、纸钱和冥币外,又新添了纸做的手机、彩电、电脑、冰箱、豪宅以至“保镖”和“二奶”等。这此做法,不但背离了清明节民俗文化的实质,而且,亵渎了祖先人格,还造成钱财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毒化了社会风气,玷污了青少年心灵。这股邪风,必须狠刹。我们必须还清明节“清新明洁”的本色,让清明祭扫更多地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选自李德忠 李鹏飞《浅谈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清明节,人们为亡故的先辈上坟扫墓,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B.清明节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清明节的人文价值和中国民众矛盾的心理。
C.慎终追远、感恩尽孝、祭拜英烈、传承红色精神是清明节祭扫的主要内容。
D.清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唐宋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积累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阐述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时,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B.作者主要运用例证法阐述了清明节是个愉悦的节日这一观点。
C.文章第5段引用两句农谚论述了清明节与农林生产的密切关系。
D.最后一段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清明祭扫要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沐浴明媚春光、结伴踏青春游,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B.让清明节回归健康、回归文明是弘扬清明节文化应尽快完成的一项任务。
C.清明祭扫应在强调物质层面表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D.弘扬清明节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D.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C.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D.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完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小题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展光中的大昭寺
禾素
清晨,当第一道霞光洒在大昭寺的金顶上时,虔诚的信徒早已布满每一个角落。一位藏族大姐从窄巷里走来,看到我不知如何前往的样子,漾开高原红的笑脸招呼着我穿街过巷。我很快便汇入前往大昭寺的人流中。
让人惊讶的是,大昭寺门前,等候进寺参拜的队伍早已排至几条街外。身着藏服的男女老幼恭敬地站在数米高的红墙之下,每个人脸上都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安静、虔诚和期待。此 情此景,真像一幅古旧的油画,洋溢着一种无法抵御的美,一下就将我的神魄摄走了。沿着 墙边缓慢前行,转过几条街,长长的队伍依然望不到头,望一望每张陌生的脸,收获的全是应 接不暇的微笑,有的甚至咧开嘴来。在佛光的照耀下,对萍水相逢的人露出毫无戒心的喜 悦。或许再多走几条街,我就会融化在这纯净而温暖的笑容里。
大昭寺虽不比布达拉宫那般富丽雄伟,但在信徒心中,却更为亲切。正门前的一块空地 上,已排满了虔诚的信徒。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自顶到額、喉、胸拱手作揖三次,口念经 文.双膝跪下,“刷”地一下手向前方直伸出去,整个人拉直身体紧紧匍匐于地,持续教秒,然后又重复前面的动作。这是最标准的朝佛大礼,当地叫磕长头。这样的动作他们至少要重复108次,甚至-直按这种方式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千里而来,以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我尝试着匍匐于地,使身体紧贴大地。当我的脸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嗅到了大昭寺千百年沧桑历史的佛香;当我的心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听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藏民火热的心跳。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原来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份子,虽未朝迎佛光,暮诵梵经,但心中始终敬仰着佛的精神。如今千里迢迢而来,不就是要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吗?
开始转寺了。人流中,老年人手执经筒,年轻人双手合十,他们都缓缓而行,仿佛快走会亵渎心中的圣佛。在佛的引导下,他们围绕着大昭寺,一圏一圈地走着,口中吟诵着经文,诵经声先是不经意地传到耳边,渐渐地,声音越发清晰,越发洪亮,仿佛有千万种声音排山倒海般地涌来,随后又浩浩荡荡地飞向天界。我行走在这缓慢涌动的人流中,感觉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是多余的,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戛然而止。
在朝圣者的队伍中,有-位只有―条腿的年轻人。他身体消瘦,满面灰尘,全身的衣服破烂成条,衣服的颜色也早已被千里风尘染得没了踪影,那条仅有的瘦若柴棍的腿似乎禁不住晨风的吹拂,摇摇晃晃。但他毅然按朝佛大礼的方式转寺。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痛苦,相反却充溢着-种非常满足的光彩。看他艰辛却幸福地行着朝佛之礼,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有人走近他,递给他一元纸币。他只是笑着回敬了一个合十礼,没有接受。我禁不住拿出一张一百元的纸币,在自己额上轻轻碰一下,然后双手合十,在他行完一个朝拜礼后,送给他。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然而年轻人在破烂的衣服上使劲擦擦双手,笑着双手接过纸币,然后又采用双手举过头顶的方式回赠给我,在回敬我一个合十礼之 后,又迎着溫暖的晨光继续转行。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前行的路究竟还有多长,我也不知道所有朝佛的人们前行的路有 多长。但我相信.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徒们虔诚地行朝佛之礼,“我”千里而来,“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都是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B.第六段中“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一句看似打破了叙述的节奏,实则流露出作者对朝拜者的尊敬,深化了主题。
C.本文融描写、记叙、议论为一体,通过对朝拜者的神态、动作、衣着、声音等多方面的刻画,表现出藏族同胞的淳朴与对佛的虔诚。
D.文章结尾说“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意思是这些佛教信徒将一生保持对佛的信仰,使自己的精神趋向佛指引的境界。
【小题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含义及作用。
【小题3】参拜大昭寺的人群中,有妇女、老人,还有残疾人,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情结合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