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吕碧城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她特别欣赏“成汤之开猎网”“仲尼之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及“大夫无故不杀羊”的古制。她认为,真正明了不杀生真意的,在佛教。佛教自西土东渐,带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和不杀生。
一般俗见,以为吕碧城中年以后受佛教思想影响,又逢世事巨变,才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殊不知,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乃是持守一种正义观,实从同情物类始。吕碧城虽精研佛学,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徒,她不斤斤于求个人的福报。她所倾心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非杀为实现公义基础的佛学。
吕碧城1928年在瑞士,看到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该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RSPCA)的告示,知道该团体乃是“同情于可怜无告之牲畜”之组织,很感兴趣。她了解到RSPCA的主旨在于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而不禁止人们食用,于是马上从瑞士“驰牍讨论”。她在“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中,表达了彻底同情动物的立场:“吾人类误于强权即公理之谬说,认牲类为上帝赐予人类之食品。予认此事为世界文明重大之羞耻。”吕碧城之所以有如此彻底的立场,与她受到传统仁恕之道的训育和佛学熏陶有关。
以吕碧城的见识,她当然知道要人类达到完全停止肉食的程度极其困难,因而她希望在宰杀动物的具体做法上能够尽量减少其痛苦。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宰时的痛苦。这位彻底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认为,人类在因病需要手术时,必先施行麻醉,然后可以手术,“兽类同此血肉,同此痛苦与感觉”,在屠宰前使用麻醉方法使之失去知觉是人道的。她专门比较几种方法,认为煤气致晕的方法,先致牲畜于无知觉,再行屠宰较为合理。况且“倘屠场采用此法,较用药为经济。”
当吕碧城听说美国芝加哥市已经采用免除痛苦杀牲方法,又立即致函美国芝加哥屠牲公会,询问何种“最新文明法”能使兽类失其知觉而无痛苦。她赞同“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复函中提到的以“弹药包”枪击到牲类脑中,使其迅速失去知觉之法,“决计为国人”创立“中国动物保护会”。她在“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缘起”中发出宏愿,“吾生有涯,世变无极,惟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此志罔替。”(《笺注》)此后余生,吕碧城为争取普惠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开始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开放而进步,社会名流与国家机构官员都很支持,呼应者众多。5月,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成立。
1935年10月4日,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举行征求宣传大会,参加者众多,活动安排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这一天“停屠一天”。
吕碧城认为,对待动物的仁慈之心,是发展健全的人性、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点上,吕碧城与弘一法师及丰子恺见解相同。1929年,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第一集出版后,吕碧城很喜欢这一鲜明地倡导慈悲万物的新式漫画,很快将之译为英文出版。
在人与动物关系上,吕碧城少偏见而常怀平等之心。她尝言自己是一名世界主义者,对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都能够同情理解。她为“中国动物保护会”设立的目标,是要达至天下同善,“虽谋设于中国,而成效期于世界,无畛域之见也。”她承续了女性教化的传统,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她的护生思想里占有很重的分量。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以记者身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她所关切的,都在促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吕碧城看来就是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碧城爱护动物出于天性。她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特别欣赏爱护动物的古刹。
B.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中年以后,她之所以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是因为世事巨变中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的影响。
C.吕碧城是一位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她主张,我们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杀时的痛苦。
D.吕碧城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她同情并理解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其护生思想中占有重要分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吕碧城倾心精研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不杀牲为实现公义基础、不斤斤计较个人福报的佛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
B.吕碧城非常重视解决畜类被宰杀时无痛苦问题,积极推广美国芝加哥市采用的免除痛苦杀牲法,并创立了中国动物保护会。
C.英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主旨是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并不禁止人们食用,吕碧城赞同这一主旨。
D.吕碧城为争取惠普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她从瑞士回国,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
E. 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关切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努力催促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3】吕碧城的护生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吕碧城的护生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火
梁遇春
①火是最可爱的东西。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寂寞的小房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这么寂静的,无生气的,现出呆板板的神气,惟一有活气的东西就是这个无聊赖地走来走去的自己。虽然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可是也总觉得有点儿怪难过。这时若使有一炉活火,壁炉也好,站着有如庙里菩萨的铁炉也好,红泥小火炉也好,你就会感到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火焰的万千形态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象携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干到生不出什么黄金幻梦,那么体态轻盈的火焰可以给你许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好像但丁《神曲》里的引路神,拉着你的手,带你去进荒诞的国土。人们只怕不会做梦,光剩下一颗枯焦的心儿,一片片逐渐剥落。倘然还具有梦想的能力,不管做的是狰狞凶狠的噩梦,还是融融春光的甜梦,那么这些梦好比会化雨的云儿,迟早总能滋润你的心田。看书会使你做起梦来,听你的密友细诉衷曲也会使你做梦,晨曦,雨声,月光,舞影,鸟鸣,波纹,桨声,山色,暮霭……都能勾起你的轻梦,但是我觉得火是最易点着轻梦的东西。我只要一走到火旁,立刻感到现实世界的重压一一消失,自己浸在梦的空气之中了。有许多回我拿着一本心爱的书到火旁慢读,不一会儿,把书搁在一边,却不转睛地尽望着火。
②那时我觉得心爱的书还不如火这么可喜。它是一部活书。对着它真好像看着一位大作家一字字地写下他的杰作,我们站在一旁跟着读去。火是一部无始无终,百读不厌的书,你哪回看到两个形状相同的火焰呢!拜伦说:”看到海而不发出赞美词的人必定是个傻子。”我是个沧海曾经的人,对于海却总是漠然地,这或者是因为我会晕船的缘故罢!我总不愿自认为傻子。但是我每回看到火,心中常想唱出赞美歌来。若使我们真有个来生,那么我只愿下世能够做一个波斯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
③在《现代丛书》的广告里,我常碰到一个很奇妙的书名——《生命的火焰》。虽然书我从来没有看过,可是我极喜欢这个书名,它是多么含有诗意,真是简洁地说出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确是像一朵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干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否则阴沉沉地,若存若亡地草草一世,也辜负了创世主叫我们投生的一番好意了。我们生活内一切值得宝贵的东西又都可以用火来打比。热情如沸的恋爱,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 都可以拿火来做象征。火是这么可以做人生的象征的,所以许多民间的传说都把人的灵魂当做一团火。爱尔兰人相信一个妇人若使梦见一点火花落在她口里或者怀中,那么她一定会怀孕,因为这是小孩的灵魂。有些诗人心中有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烧成灰烬,短命的济慈就是一个好例子。可惜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怎么好呢?
④我家乡有一句土谚:”火烧屋好看,难为东家。”火烧屋的确是天下一个奇观。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看了心中不会起种奇特的感觉,据说尼罗王因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个大城全烧了,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们那班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
⑤离开北方已经快两年了,在南边虽然冬天里也生起火来,但是不像北方那样一冬没有熄过地烧着,所以我现在同火也没有像在北方时那么亲热了。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做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体态轻盈”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火焰的外形,还巧妙地与下文中的比喻相呼应。
B.作者引述拜伦对海的赞美词,又写自己对海的漠然,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对火的喜爱。
C.诗人济慈的早逝,与他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灵魂之火过于炽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D.由”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可以看出,在作者看来懂得欣赏大火才是人生最美的乐事。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观火?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10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缩中国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中国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8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饭店前的大规模示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与协商。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诚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你的意见。台湾南部的高雄,30年前(1979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
我和年轻人在凤山站分手了,他打开随身带的折叠自行车,约好我们待会儿在会场见面,然后消失在雨夜中。走前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演出因为雨而推迟了,我没见到鲔仔,却一直在想他的父亲必定是位渔民。高雄体育馆前站着另一些青年,穿着黄色的雨衣,正对每一个试图进场的人说抱歉:“演出改成明天了,请到时候来。”我跟着其中的一位进入他们的休息厅,更多的年轻人拥挤在那里,潮湿、嘈杂,还有青春的活力塞满了每个角落。灯光昏暗,我分不清谁是舞者,谁是工作人员。林怀民,这位善于用现代舞蹈来演绎中国古典故事的舞蹈家,原定今夜的这场演出,吸引了附近的两万名观众。我不禁会想,那些儿童的、少年的眼睛,看到舞台中央的表演,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反应,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
(摘编自《台湾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对待两岸关系上,海鲜店老板和鲔仔都对两岸的统一充满了自信,对两岸文化的交流也充满了期待。他们是台湾现代人的代表。
B.鲔仔是一个热心好客的年轻人,他热情地与我交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尊重我的意见,并明确表示对发生在圆山饭店示威的不赞同。
C.从鲔仔的言谈中,可以得知台湾当局在教育上有意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正是这种“去中国化”导致双方对对方的了解都不够深入。
D.虽然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但语言、习惯上还是存在着差别,如大陆的金枪鱼台湾称“鲔”,大陆的地铁,台湾称“捷运”。
【小题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的理解。
【小题3】作为一个高中生,请你就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几点合理、可行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材料三
“北斗+”是北斗应用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智能平台。通俗来说,“北斗+”就是 。
“北斗+”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慧旅游、民生关爱、智能驾考等都是“北斗+”的杰作。
例如,精准农业(即“北斗+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下的综合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农田信息采集、遥感监测、智能化农机具、网络化管理等系统组成,对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又如,现阶段社会老龄化严重,老人的安全位置信息、紧急救护与救援等综合服务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急需得到解决。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便出现了监护真空,儿童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是突出的人群密集活动区,传统的一对多的学校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至社会的高度重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当老人或儿童外出时,携带追踪型的终端,通过位置服务平台的多通信链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发送至家人的终端设备中,使家人能够实时掌握老人儿童的位置;遇到突发状况,老人儿童可以通过终端上的报警设置发送报警信息,向位置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即时通知其亲属,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卫星导航领域的每一个进步过程,都是导航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过程。目前,“北斗”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种进步将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取材于“百度百科”)
【小题1】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解释“北斗+”的含义。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中成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 千秋:长处
B.大显身手 身手:本领
C.运筹帷幄 筹:计策
D.耳熟能详 详:清楚
【小题3】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哪些重大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