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雪 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球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选自《中国新文学·诗歌卷(1927-1937)》)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授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凉的氛围,令人感觉寒意逼人。
B.诗歌第一小节写旅人身处孤馆,泛着青色冷光的灯,纷纷扬扬的雪花和似串似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饱含无限的惆怅之情。
C.第二小节用“蛇舌”来喻火焰,将炉火在雪夜中的跳跃摇曳之态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同时炉火的温暖与室中的冷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D.诗歌第三小节不说“梦醒”“梦破”而说“梦回”,是因为旅人梦中跑得很远,回到了温暖的家,一个“又”字可以看出旅人思乡之切。
E. 诗歌短小凝练,多处借助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冷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小题2】诗歌中有多处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试举两例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15 01: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谈天是一大享受,可是我跟他却常常谈不来。

比如,在哲学史大纲中,胡先生最精彩的一段是墨子。那是在北大讲堂中,使梁任公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的文章。我就跟胡先生说,我不爱墨子,我的意思是那种文章谁看得懂!他笑笑,也不说什么。

同一本书,比如荀子我是喜欢前面的,他却喜欢后面的!我曾在胡先生面前像小学生似的背劝学篇,胡先生也像小学生似的背后半本。跟胡先生谈天,有个原则,他一定要知道你曾经下过工夫,有诚实的问题,他才跟你谈,不然他就聊别的。

当我背了两段劝学篇以后,他才跟我谈荀子,他说,这都是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当然我知道胡先生的偏好还是荀子的“科学”见解。

两个人虽是谈不来,可是谈一晚上,很愉快的分别。我总是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电梯,他总是送我到电梯的地方,热烈地握手,并常说他近来没有什么会,意思是愿我再来谈天,可是也不勉强我。

谈到白话文学,他的程度就不如我了。因为他提周作人,我就背段周作人,他提鲁迅,我就背段鲁迅,他提老舍,我就背段老舍,当然他背不过。

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他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他在晚年是尽量搜集周作人的东西。

我如果说:“不要打呀,苍蝇正在搓搓手搓搓脚呢。”他似乎就想起苦茶庵中的老友,在他回忆的茫然的眼光里,我看出胡先生对朋友那份痴与爱。

“七七事变”离开北平后,他劝周作人: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茶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知道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这是胡先生的一首名诗。及胜利后,胡先生为他辩护,为他洗刷。给法院的证辞中,比较了北大的藏书,比较北大建筑的今昔。把周作人说得不仅不是汉奸,而且是个功臣。周作人坐监时,他去探监。我并未问过胡先生,但在话里,他似乎对周作人现在的情况依然很清楚。

当我听完他每次说周作人以后,即想起:“你们之中谁觉得自己无罪,可以出来打死他!”除非是个圣人,不会有胡先生那种慈悲、那种热爱、那种原谅、那种同情。

丁文江先生当上海总办,是给军阀做事,胡先生在丁传里,不知用多少话来阐述他的那个“如俟河清,当待何日”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胡先生的辩解,实在并不是用什么理智的分析,而是那份热爱的心肠。因此,他从任何人身上全能看出长处来。

有一次,他问我说:“之藩,你知道曹锟的长处吗?”我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所以我说:“我知道。”他说:“什么?”我说:“贿选!”

他很严肃地说,曹锟的长处是公平。因为他公平,所以提拔出那么多走卒式的将领来。大概胡先生看过的不平的事太多了,选了半天,选出曹锟来。经他解释了曹锟所提拔起来的屠狗英雄以后,我真是佩服胡先生的用心。因为我从小学课本里灌输的成见,依然保留我对军阀的痛恨,可是我知道我们的谈不来,是我太幼稚而已。

胡先生在现代的人中,不要说在中国找不到,在外国也找不到。因此,我常用古人与他比。

我也给他写过几千言的长信,我也给他各式各样的难题,但只要问题诚恳,他总是尽量答复的。开头总是谢谢你的长信,末尾又是特别谢谢你的意思。

你看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有多诚恳,你再看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那几百字的信,最后是“非石之所敢知也”。司马光收到那样的毫不考虑、应勿庸议的回信,如何不气?

所以,胡先生有王安石的变法热情,但比王安石要温和得多。

年轻朋友去访他,胡先生总说:“你多大了?”“啊,我羡慕你呀!”

你看白居易的诗:“今日红颜欺了我,他日白发不放君!”

虽是游戏的诗,但也失去了长者的风度。

胡先生有白居易的文学技巧,但比白居易要纯厚得多。

在笔辩的文字中,在舌辩的议场中,胡先生从来未失过态,嘴里说出不堪入耳的话来。

你看苏东坡的策论中,“养猫所以去鼠,不能因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所以防奸,不能因无奸而养不吠之狗”。

拿猫狗一类的东西当武器,是苏东坡冲动起来的败笔,但这种败笔,胡先生从来没有过。

所以,我觉得胡先生有苏东坡的痛快淋漓,却比苏东坡能控制自己。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

春风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了。

(选自《剑河倒影》,略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开头说和先生谈天“是一大享受”,又说“常常谈不来”,为什么?
【小题2】文中胡适的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小题3】文中用王安石等人对比,写出了胡适哪些性格特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春风”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卖唱的人们
王小波
有一次,我在早上八点半钟走过北京的西单北大街,这个时间商店都没有开门,所以人行道上空空荡荡,只有满街飞扬的冰棍纸和卖唱的盲人。他们用半导体录音机伴奏,唱着民歌。我到过欧美很多地方,常见到各种残疾人乞讨或卖唱,都不觉得难过,就是看不得盲人卖唱。这是因为盲人是最值得同情的残疾人,让他们乞讨是社会的耻辱。再说,我在北京见到的这些盲人身上都很脏,歌唱得也过于悲惨;凡是他们唱过的歌,我都再也不想听到。当时满街都是这样的盲人,就我一个明眼人,我觉得这种影像有点过分。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卖唱者,就数那天早上看到的最让人伤心。我想,最好有个盲人之家,把他们照顾起来,经常洗洗澡,换换衣服,再有辆面包车,接送他们到各处卖唱,免得都挤在西单北大街——但是最好别卖唱。很多盲人有音乐天赋,可以好好学一学,做职业艺术家。美国就有不少盲人音乐家,其中有几个还很有名。
本文的宗旨不是谈如何关怀盲人,而是谈论卖唱——当然,这里说的卖唱是广义的,演奏乐器也在内。我见过各种卖唱者,其中最怪异的一个是在伦敦塔边上看到的。这家伙有五十岁左右,体壮如牛,头戴一顶猎帽,上面插了五彩的鸵鸟毛,这样他的头就有点像儿童玩的羽毛球;身上穿了一件麂皮夹克,满是污渍,但比西单的那些盲人干净——那些人身上没有污渍,整个油亮油亮的——手里弹着电吉他,嘴上用铁架支了一只口琴,脚踩着一面踏板鼓,膝盖拴有两面钹,靴子跟上、两肘拴满了铃,其他地方可能也藏一些零碎,因为从声音来听,不止我说的这些。他在演奏时,往好听里说,是整整一支军乐队;往难听里说,是一个修理黑白铁的工场,演奏着一些俗不可耐的乐曲。初看时不讨厌,看过一分钟,就得丢下点零钱溜走,否则会头晕,因为他太吵人。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个哗众取宠的家伙。他的演奏没有艺术,就是要钱。
据我所见,卖唱不一定非把身上弄得很脏,也不一定要哗众取宠。比方说,有一次我在洛杉矶乘地铁,从车站出来,走过一个很大的过厅。这里环境很优雅,铺着红地毯,厅中央放了一架钢琴。有一个穿黑色燕尾服的青年坐在钢琴后面,琴上放了一杯冰水。有人走过时,他并不多看你,只弹奏一曲,就如向你表示好意。假如你想回报他的好意,那是你的事。无心回报时,就带着这好意走开。我记得我走过时,他弹奏的是《八音盒舞曲》,异常悠扬。时隔十年,我还记得那乐曲和他的样子,他非常年轻。人在年轻时,可能要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糊口或攒学费,等待进取的时机,在公共场所演奏也是一种。这不要紧,只要无损于尊严就可。我相信,这个青年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
下面要谈的是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街头演奏,这个例子说明在街头和公共场所演奏,不一定会有损个人尊严,也不一定会使艺术蒙羞——只可惜这几个演奏者不是真为钱而演奏。一个夏末的星期天,我在维也纳,阳光灿烂,城里空空荡荡,正好欣赏这座伟大的城市。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帝国已不复存在,但首都还是首都。到过那座城市的人会同意,“伟大”二字决非过誉。在那个与莫扎特等伟大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歌剧院附近,我遇上三个人在街头演奏。不管谁在这里演奏,都显得有点不知寒碜。只有这三个人例外。拉小提琴的是个金发小伙子,穿件毛衣,一条宽松的裤子,简朴但异常整洁。他似是这三个人的头头,虽然专注于演奏,但也常看看同伴,给她们无声的鼓励。有一位金发姑娘在吹奏长笛,她穿一套花呢套裙,眼睛里有点笑意。还有一个东亚女孩坐着拉大提琴,乌黑的齐耳短发下一张白净的娃娃脸,穿着短短的裙子、白袜子和学生穿的黑皮鞋,她有点慌张,不敢看人,只敢看乐谱。三个人都不到二十岁,全都漂亮至极。至于他们的音乐,就如童声一样,是一种天籁。这世界上没有哪个音乐家会说他们演奏得不好。我猜这个故事会是这样的:他们三个是音乐学院的同学,头一天晚上,男孩说:敢不敢到歌剧院门前去演奏?金发女孩说:敢!有什么不敢的!至于那东亚女孩,我觉得她是我们的同胞。她有点害羞,答应了又反悔,反悔了又答应,最后终于被他们拉来了。除了我们之外,也有十几个人在听,但都远远地站着,恐怕会打扰他们。有时会有个老太太走近去放下一些钱,但他们看都不看,沉浸在音乐里。我坚信,这一幕是当日维也纳最美丽的风景。我看了以后有点嫉妒,因为他们太年轻了。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条理清晰,作者生动地描写叙述了几组街头演艺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呼唤。
B.本文真挚、理性,内容虽简单,但描写灵动,表现出一种单纯之美。作者处理看似平常的题材,展示出了高明的写作技巧。
C.作者对盲人卖唱是同情的,认为那吵人的演奏者是哗众取宠,对钢琴演奏者持赞赏态度,认为那几个青年的演奏最动人。
D.作者说“只可惜这几个演奏者不是真为钱而演奏”,意思是说,如果他们是为钱演奏的话,他们的演奏会更为动人。
【小题2】结合全文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秘莫测北极光

最早记录北极光的是挪威的《国王的镜子》,成书大约在13世纪。直到17世纪后期,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才第一次将极光与地球磁场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雅克·麦德兰是第一个提出极光和太阳有关的人。

人们发现,当太阳风到达地球,它们被看不见的盾牌——地球磁场所偏转。地磁层时地球周围的一个保护层,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磁化区域,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天然屏障。正是有了这道屏障,我们才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地磁层的外边缘与行星际交界的地方叫作磁顶层,在地磁南北极上方的磁层顶形状像漏斗,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可以从此处“漏”进磁层,在地球附近沿着磁力线绕圈,同时向地球两极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和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就是极光。碰撞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高空,绿、蓝、白、红四色光芒在天空中形成了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也就是极光环带。

极光的发光原理跟霓虹灯相似。霓虹灯管中封存着氖、氩等情性气体,电子在其中跑来跑去,撞到气体原子时,就会使后者受激发光。不同的原子在不同条件下受到激发,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极光也是如此。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在不同的高度撞到不同的气体分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常来说,在200千米以上的高空,带电粒子撞到氧原子时,氧原子会受激发出红光;在100千米-200千米高空,氧原子则会受激发出黄绿色光,这是极光最明亮、最常见的颜色。电离状态的氮则会发出蓝光,中性的氮受到撞击时发出的则是紫红色光。北极光一般遵循持续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观看极光的最佳地点当然是在高纬度地区。

不光地球上有北极光,很多行星都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行星都有大气和磁场,极光以同样的机制出现。木星和土星这两颗行星的磁场比地球更强,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两颗行星的极光。

北极光是否会出声,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很多人宣称,强烈的北极光会伴随着声音,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微弱且持续时间短暂。挪威天体物理学家布菜克表示,“北极光发生在离地表80千米以上的空间,那里近乎真空。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很难传到地面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1911年,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同伴约翰森在日记里写道,阿蒙森出去之后告诉同伴,他呼气时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被冻住的声音。于是约翰森和另外一个人也出去尝试了一下,同样也听到了“噼啪”声,这种声音他们曾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的时候听到过。而当他们屏住呼吸,摇晃脑袋时,声音就消失了。

2012年,芬兰研究人员曾在一个极光观测地发现,声音来自地面以上约70米的高空,而北极光则出现在地面以上约120千来的地方。科学家无法确定声音是如何出现的。至令,极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令人震撼的极光碰撞现象。随着对太阳和地球磁场的深入了解,人们会发现北极光越来越多的秘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极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联系,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是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而最早记录北极光的国家是挪威。
B.极光是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从地磁两极上方的磁层顶进入磁层,在地球附近沿着磁力线绕圈并向两极沉降,在沉降中与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而发出的光芒。
C.极光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高空,绿、蓝、白、红等颜色的极光形成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被称为极光环带。
D.极光是会发出声音的,只是在地面上很难听到,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微弱且持续时间短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不受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危害,是因为在地球周围有一道被称为天然屏障的地磁层保护着。
B.霓虹灯是根据极光的发光原理制造的。在霓虹灯管中封存氖、氩等惰性气体,让电子在其中与它们碰撞,而使后者受激发光。
C.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距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大气层时,在不同高度即使碰撞到相同的气体分子,气体也可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能听到自己呼吸时被冻住的声音,这种“噼啪”声同约翰森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时所听到的一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的发生同大气和磁场有关,木星和土星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强很多,这两颗行星的极光可能比地球上的极光更明亮,更绚烂。
B.观察极光不光要选择最佳地点,还要选择恰当的时间,极光一般遵循太阳活动的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才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
C.布莱克认为“噼啪”声不是极光发出的声音。因为在离地表80千米以上的高空接近真空,声音不能传到地面。
D.尽管很早就有国家记录极光和科学家们研究极光,但是直到现在,极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极光的碰撞、极光的声音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杨义

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说话人技艺和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所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文化,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乱,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贾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二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 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人气和财气在城市汇聚,就产生了其三——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的大大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记》,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技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的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十种左右。

(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选择存在形态时,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
C.小说只要将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民间智慧结缘,就找到了自身发展无穷无尽的动力。
D.话本属于文字形态的一种,源自民间文化,并用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B.文章第二段列举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意在证明由唐至宋人气越来越旺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D.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增加,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助力。
B.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人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于崇信暴力,“严而少恩”,完全忽视道德教化功能。
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在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全面消退了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其中一些制度体现出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的精神。
B.从西周开始,我国在礼治方面就提出了一些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或多或少地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C.引礼入法是完成我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并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原则贯彻于法律。
D.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礼是构建礼治秩序的基础,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社会”的出现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B.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以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入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C.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D.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