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宗 璞
父亲(冯友兰)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们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档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父亲久病后,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父亲的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的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作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海,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涵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选自《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删节)
【注释】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中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先生具有入世的行为,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他又有出世的思想,他甘于寂寞,从没沉迷于名利,而是视富贵如浮云。
B.“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父亲”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超然境界,此语旨在表现“父亲”高尚的人格及其精神境界。
C.这篇传记主要从“父亲”晚年着笔,通过引用父亲自己的话和古诗文去刻画“父亲”,行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D.晚年“父亲”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实际上他已感到很累很苦,但他的精神之火却不会熄灭。他努力地践行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念。
【小题2】“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所谓“入世”指积极投身社会,所谓“出世”指超脱人世。而人们在评价冯友兰时,说他就是中国当代的“圣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时代实际,谈一谈你对冯友兰“既入世又出世”的人生态度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5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琥珀手串

宗璞

祝小凤当护工已经六七年了,照顾的大多是老太太。她做事细心,手脚又麻利,是上等的护工。

这一次,祝小凤照顾的这位老太太,姓林。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在一家大公司做事,人称林总,母女俩相依为命。

祝小凤心里羡慕林老太的女儿。林总的衣着,那真是千变万化。有时毛衣上开几个洞,像是怕风钻不进去;有时靴子上挂两个球,走起路来乱甩。跟着她的人对老太太说:“林总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报道中总少不了介绍她的服装。”老太太叹一口气,摇摇头。

这一天,林总来了。她穿了一件黑毛衣,完整的,没有窟窿;胸前有一件蜜色挂坠,非常光润;手上戴了同样颜色的手串,随意套在毛衣袖子外面,发着幽幽的光。小凤只觉得好看,不知道是什么材质。林老太看着女儿说:“今天穿得还算正规,黄和黑这两种颜色搭配,很典雅。”女儿便把手串褪下来,说:“这叫蜜蜡,琥珀中的上品,做工也好。”林老太随手模了摸,说:“戴首饰越简单越好。好在你不太喜欢这些东西。”

祝小凤照顾林老太吃晚饭,问了一句:“琥珀很贵吗?”林老太说:“要看质地……”说着便呛咳起来。祝小凤忙倒水、捶背,不敢再多话。

过了几天,祝小凤的丈夫来看她。二人去逛市场,忽然看到一个小摊。祝小凤站住了,她的目光落在一件饰物上,那俨然是一件琥珀手串。她拿起手串,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看不出和林总的有什么不一样,几次放下,又拿起来。丈夫善解人意,和摊主讨价还价,花了五块钱,把手串买下了。小凤明知这钱是自己挣的,心里还是荡漾过一阵暖意。

回到医院,小凤指着手腕上的手串,请林老太猜值多少钱。林老太说:“做得真像。十块?二十块?”小凤道:“您出个价,我卖给您。”二人都笑了。

晚饭后,护工们议论起小凤新戴的手串。一个说,一看就是假的,玻璃珠子罢了;另一个说,别看是假的,做得真像呢;还有一个说,管它真的假的,好看就行。

晚上,林总来了,祝小凤拿起自己的手串请她过目。林老太忽然说:“小凤这么喜欢这样的手串,你们两个换着戴几天。”女儿笑着把手串褪下来。小凤不敢接,林总说:“换着戴吧,怕什么,只要妈妈高兴。”说着,她把手串放在桌上。小凤便也把自己那串放在桌上,取了林总那串戴上。

林老太拿起祝小凤的手串,仔细端详着说:“真像,只是光泽不一样,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林老太看了看女儿,不由得叹道:“东西戴在你手上,假的也是真的。”说着又摇了摇头。

林总出了医院,回到办公室,随手把手串扔在桌上。次日,一个半生不熟求林总办事的人来,见了说:“这么贵重的东西,就丢在这里?”回去物色了一个精致的盒子送过来,说:“好东西要有好穿戴,原来一定有的,添一个是我的心意。”秘书收了盒子,林总瞥了一眼,心想,可以给妈妈看,证明妈妈的话。

祝小凤戴上真的琥珀手串,有些飘飘然。护士长来了,看着祝小凤戴的手串说:“呀,这么好看!”祝小凤觉得护士长识货,便抬起手让护士长看。不料她说:“做得真像,看上去很贵重似的。”祝小凤说:“你仔细看看,这是真的呀!”护士长笑着说:“戴在你身上,真的也是假的。”

林总去美国出差,几天没有来医院,病房里很平静。凌晨时分,祝小凤听到林老太哼了几声,没有在意。等她起来梳洗后,见老太太没有动静,过去看时,见她双目微合,神态安详,叫了几声都不应,已经停止了呼吸。

后来,祝小凤想起她拿着林总的真琥珀手串,应该去把自己的那件换回来。她不愿意用自己不值钱的东西去换别人值钱的东西,况且她的手串是丈夫给她买的。

听她说明来意后,林总拿出那精致的盒子,递给她。祝小凤去取盒子里的手串。林总按住盒子,向前推了推,示意祝小凤连盒子收下。她戴上自己的真琥珀手串,喃喃道:“妈妈说这样很好看。”林总明亮的眼睛里装满了泪,一滴滴落在衣服上。那天她穿了一身黑衣服。

时间流逝,祝小凤的生活也一如往常,送走旧病人,迎接新病人。她把手串连同盒子放在箱子里,再想到取出来戴时,已是次年暮春了。这时,她的病人仍是一位老太太,见了说“好看”。祝小凤故意说:“这是琥珀手串。”老太太疑惑地上下打量着她,慢慢地说:“假的吧?”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老太是一个有思想、有审美品位的老人,她对女儿平时的衣着打扮不太满意;在女儿和小凤交换手串后她立即就猜到人们对手串的看法。
B.“心里荡漾过一阵暖意”运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将小凤内心的暖意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知,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小凤内心的感动之情。
C.“喃喃道:‘妈妈说这样很好看’”,写出了林总对母亲的思念,她忙于事业,无暇照顾母亲,说这句话意在表明她理解了母亲晚年的凄凉和孤寂。
D.文章结尾处“老太太疑惑地上下打量着她”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并和前文“戴在你身上真的也是假的”相照应,引人深思。
【小题2】祝小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琥珀手串”做题目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渡记(节选)

宗璞

这一年夏天,北平城里格外闷热。自从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形势之危,全国形势之危,一天比一天明显。但几年下来,北平人对好些事都“惯”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自忙着生计时,还不失北平人的悠闲。晚上上戏园子听两口马派或谭派。摆香烟摊儿的在左近树杈上挂着个鸟笼子。学生们上学时兴兴头头把车骑得飞快。什刹海绿堤上夏天的鲜碗儿里,鲜藕、鲜菱角和鲜鸡头米没有少了一样。

出西直门经过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路上车辆很少。一辆马车慢吞吞地走着,几辆人力车吃力地跑。只有一辆黑色小汽车开得飞快,向北驶去。车上坐着两位四十上下年纪的先生。他们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庄卣辰,他们刚在城里参加过一个聚餐会。孟先生闷闷不乐,庄先生却兴致勃勃。

“蒋的这次庐山谈话会规模不小。”庄卣辰说。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缩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说:“可真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彻底地改变。”孟樾说,“你听见那民谣吗?”他一面说话一面回想着聚餐会上听说的民谣,那是他的连襟澹台勉说的:“往南往南再往南,从来不见北人还,腥风血雨艳阳天。”他反复念了两次“腥风血雨艳阳天”,餐桌上的空气渐渐沉重。有两位先生正举箸夹菜,那乌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孟樾一半是问自己,“我们的国家已经经过快一百年的腥风血雨了。其实逃不过的。”

“打仗吗?”庄先生坐直了身子。

孟先生沉默了半晌,才说:“政府现在的对策仍是能忍则忍。今天大家谈话虽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战,却较谨慎,你看出来了吗?”

卣辰睁大眼睛,认真地想自己看出来没有。

白闪闪的路继续缩短着。他们斜穿过一个小镇,很快看到明仑大学的大门,车子驶进校门。校园里别是一番天地,满园绿意沉沉,一进校门顿觉得暑意大减。

车子经过槐荫夹道的路,经过小山和几座古式建筑,停在孟宅门前。孟樾下了车进了门,屋内很静。悬着浅黄色窗帘的小门厅十分舒适宜人。通过道的门楣上悬着一个精致小匾,用古拙的大篆书写“方壶”二字。孟樾发现过道拐弯处的凸窗下的长木椅上,一个男孩正垂头坐在那里。

“小娃,你怎么没睡觉?”孟樾诧异地问。

小娃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迎接爸爸,他慢慢放下手里正玩着的东西,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专注沉思的表情,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很不相称。停了一下,他还是跑过来牵住爸爸的手,一面伸着脸儿,问:“爸爸,耶稣是哪一年生的?”

孟樾每天和孩子谈话的时间很少,而每次小娃都提出不止一个问题,使他颇失为父的尊严。这次倒还好,他不必思索就答出来:“一千九百三十七年以前。就是说,今天是1937年,7月7日,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从耶稣生那年开始算的。”

“为什么从耶稣开始算?为什么不从你生出来或者娘生出来或者姐姐或者嵋生出来开始算?”

“耶稣是个伟大的人物。”孟樾说,觉得一时很难讲清耶稣究竟怎样伟大。“他爱人,愿意为别人牺牲。”

“耶稣爱人,愿意牺牲,别人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吗?”小娃仍仰着小脸问。

“那些人当然是坏人,”孟樾忽然感到有些烦躁。小娃体谅爸爸可能累了,便握住木像不说话,跟着孟樾走进内室。

家中彩色缤纷纷,床上地下都拖着亮光纸环的链子,像到处流淌着鲜艳颜色的小溪。孟夫人吕碧初和十岁的小女儿正高兴地裁纸涂浆糊。“小心,别踩了。”她们笑着警告。

“这是为明天卫葑的婚礼吧?”孟樾脱下长衫,嵋抢着接了放在椅子上,碧初也笑盈盈地站起,从椅上拿起长衫挂好,转身从浴室里取出凉手巾,让孟樾擦汗。

“先收拾这里。”碧初说。小娃也帮忙,一面说着笑着,满室温馨的气氛,让人心里熨帖。弗之坐在藤椅上看着,忽然自语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你说什么?”碧初转脸问,马上又说:“时局怎样了?外面有什么消息?”

“那蚕食政策是明摆着的。狼子野心,无法餍足。一味忍让,终有国破家亡的时候。”他说,见大小三张极相似的脸儿都望着他,自己笑了,“也不至于马上就打到北平来。”说着起身往书房去了。

书房在孟家是禁地,一排排书柜占据了大半间房。靠窗处摆着一张大写字台,堆满了书稿:当中有一个大面绿色玻璃铜框台灯,灯身上镌满了篆字,细看可以辨出是五千字《道德经》。后面墙上挂着“无人我相,见天地心”的大字对联。小长桌上摆着五六方砚台,有漆匣或红木匣,有一个“墨海”,还有一块朴素的汉砖砚,这些都是弗之心爱之物。孟樾这时不看一眼,只在转椅上转过身面对大字对联默默坐了半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北平人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庸常的人们在面对战乱之时的悠闲自在和麻木不仁,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B.孟先生和庄先生两位教授对于时事的分析,既道出了抗战初期政局的艰难,也表现了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C.小说结尾描写孟家书房这一细节,意在透露主人书香门第的出身和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叙述了北平沦陷前人们的生活故事。尽管战争硝烟笼罩,却不乏浓浓的家园温情,给人以凄迷的美感。
【小题2】小娃问爸爸有关耶稣受难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垛咖啡馆

宗璞

阿虎是小名,叫阿虎便有一些希望他做大事的意思。阿虎曾经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公司工作,并任本地区分公司总经理,很得领导层的重视。都传说他要高升了,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不但拒绝高升,连本来的职位也辞掉了。

过了些时候,街角出现了一家小咖啡馆。进门处有一大幅画,画着大大小小的稻草垛,这就是咖啡馆的名字,让人想到阳光和收获,似乎还有些稻草的香味,混杂在浓郁的咖啡香味里。

阿虎的妻子白凤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她可不是容易改变生活方式的。为了阿虎要换工作,他们已经讨论了几年,两人甚至准备分道扬镳,迟延不决是因为五岁的儿子不好安排。

几个月前,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猝死。这事大家谈论许久,也就慢慢淡忘了,却为阿虎的主张增加了砝码。白凤一时深感人生无常,不再劝说,便随他离开高楼,到街角开了这家咖啡馆。

他们离开了大公司的钩心斗角,那里每个人身上都像长满了刺,每个人都必须披盔戴甲。经营小咖啡店就自由多了。他们还烤面包,做糕点,也做一些简单的菜肴,不久这稻草垛就出了名。

常有人下班后在这里吃点什么,有些顾客是阿虎以前的同事,他们说:“你的咖啡馆眼看兴旺起来了,还不开个连锁店?你是个能成功的人。”

阿虎笑笑,说:“成功几个子儿一斤?人不就是一个身子、一个肚子吗?”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阿虎的父亲是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会背几段《论语》、几篇《庄子》。不过几千字的文章,他不但自己受用,还教育儿子,乡民也跟着心平气和。阿虎所知不过几百字,常想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却能让他知道人生的快乐,不和钱袋大小成正比。

白凤没这点哲学根底,对阿虎不肯扩大再生产不以为然,说阿虎不求上进,两人不时闹些小别扭。

一个初秋的黄昏,空中飘着细雨,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他也许得过中风,走路有些不便,神态却依然安闲。他是小店的常客,照例临窗坐了,要一杯咖啡。

咖啡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啜了一口,满意地望着窗外。雨中的梧桐树叶子闪闪发亮,可能有风,两片叶子轻轻飘落,飘得很慢。老人忽然说:“树叶落了,又一次落叶了。”阿虎一怔,马上明白,这是老人自语,不必搭话。

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位瘦削的女子,衣着新式。阿虎认得,这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从没有来过,忙上前招呼。女子挑了一张靠近街角的桌子坐了,要了一杯卡布其诺,笑笑说:“早就听说你这家店了,果然不错,一进门的稻草垛就不同寻常。”阿虎见她容颜很是憔悴。记得有一次大型活动,她穿了一件带银白毛皮领的淡紫色衣裙,代表公司讲话,赢得了不少赞叹,阿虎也在场。在生意场中,这位副总的精明能干、美貌出众是人人皆知的,现在分明老了许多。

女子不在意地打量店内陈设,看到窗前坐着的老人,有些诧异。略踌躇后,她站起身,向老人走去。老人还在看着窗外的梧桐树,也许在等下一片叶子飘落。

“您是一一”女子说出老人的名字。

老人移过目光,定定地看着女子,有礼貌地说:“你认得我?”

女子微笑道:“二十年前,我曾给您献过花。前年我们组织论坛,您还有一次精彩的演讲。”

老人神情木然,过去的事情离他已经遥远了。

他迷惘地看着女子,眼前浮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光亮的黑发向后梳成单辫,把一束鲜花递给他,转身就走,跑下台阶,却又回头,向他一笑。

过了十年,有一次论文答辩,一名要毕业的女学生和评委们激烈辩论,是他最后做出裁决。那名女学生也是这样粲然一笑说,曾给他献过花。他记起她的笑容,不觉说,你长大了。

又是十年,他已不大记得那次论坛。他脑海里装载的已经太多了。

眼前的女子已经不是水灵的小姑娘、大姑娘,而是一副精力透支、紧张疲惫的模样,擦多少层高价面霜也遮掩不住。

女子坐在老人对面,忽然倾诉说:“我太累了,真没意思。”

老人神情木然,手脚忽然颤动了一下。阿虎端了咖啡来,听见这些话,心头也颤了一下。

“我会老的。”女子对老人说。她看着那满头白发,心里想:像您一样。

阿虎回到操作间,见白凤正站着发呆。她从后门进来,听见了客人的谈话。

“我想你是对的。”她对阿虎说。

老人默坐,又聚精会神地看着梧桐树。又一片叶子落了。

客人走了,阿虎二人心里阿闷的,提早关了店门,迎门挂着那幅招牌画,一个大大的稻草垛,这是他们的靠山,他们不需要再多了。

不久又有消息,说这条街的房屋都要拆了,要建一座大厦。他们可能还得回到楼底,找一个角落开一家小店讨生活。店名还叫稻草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咖啡馆名为“稻草垛”,进门处挂有稻草垛的大幅图画,其寓意是向往农村宁静生活,并象征着收获丰盈。
B.父亲说“鷦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在说人们生存、生活本身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不必有过分的贪欲。
C.小说在写作上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大公司与小咖啡馆的对比,阿虎与妻子生活理念的对比,顾客中老人与女副总际遇的对比。
D.结尾说这条街要拆建大厦,城建飞速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而阿虎仍坚持找一角落开咖啡店,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
【小题2】对老人和女副总这两位次要人物,小说着重写了他们怎样的过去和现时表现?请概述出来。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阿虎辞去大公司工作去开咖啡馆,促使他作出如此改变并坚定不移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乐  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衣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r、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开皇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龙涎香、鸡舌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引用《四时渎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 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小题2】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一合一分”的读书过程。(6分)
【小题3】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5分)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小题4】文章笫二段中作者写到,“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淡谈你对“渎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10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鲁  
宗璞
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月光。那悲凉的嚎叫声像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
鲁鲁原是一个孤身犹太老人的狗。老人住在村上不远,前天死去了。只是这矮脚的白狗守住了房子悲哭,不肯离去。人们打他,他只是围着房子转。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范先生养吧。这洋狗只合下江人养。”这小村中习惯地把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这棵树上,已经三天了。
两个孩子从院子北端三间旧房中蹑手蹑脚走了出来。10岁左右的姐姐捧着一钵饭,6岁左右的弟弟跟在姐姐身后。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姐姐把手里的饭放在鲁鲁身旁。
鲁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姐姐和弟弟,渐渐安静下来了。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颈上套着皮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粗绳,系在大树上。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你懂中国话吗?”姐姐温柔地说。“拉拉手吧!”三天来,这话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突然又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但是鲁鲁这次没有哭,只是咻咻地喘着,好像跑了很久。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老人总是抚摸他,从头摸到脊背。那只大手很有力,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仍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妈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当然还有弟弟。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
姐姐垂了头,不说话。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范家人都睡了。只有爸爸仍在煤油灯下著书。鲁鲁几次又想哭一哭,但是望见窗上几乎是趴在桌上的黑影,便把悲声吞了回去,在喉咙里咕噜着,变成低低的轻吼。
妈妈和姐姐解掉拴鲁鲁的粗绳,但还不时叮嘱弟弟,不要敞开院门。这小院是在一座大庙里,庙里复房别院,房屋很多,许多城里人迁乡躲空袭,原来空荡荡的古庙,充满了人间烟火。
鲁鲁来到范家十多天了。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犹太老人原来的住处走去了。那里锁着门,他便坐在门口嚎叫起来。还是那样悲凉,那样哀痛。他想起自己的不幸,他的心曾遗失过了。他努力思索老人的去向。这时几个人围过来。“嚎什么!畜生!”人们向他扔石头。他站起身跑了,向着城里跑去了。因为他有一个谜,他要去解开这个谜。
黄昏时,鲁鲁在城里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旧洋房的门关着,鲁鲁就坐在门外等,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他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人们气愤起来,下决心处理他了。他很饿,又渴,又想睡。他想起那淡黄的土布衣裳,那温柔的小手拿着的饭盆。他最后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他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他得到的谜底是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他不知道,那老人的去处,是每个人,连他鲁鲁,终究都要去的。
姐姐和弟弟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你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第三天黄昏,妈妈准备扔掉鲁鲁的饭盆和水盆时,鲁鲁回来了。姐姐冲过去弯身抱起他的头,他舔着姐弟俩的手,他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终于有一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这小村,整个小村沸腾了,赛过任何一次赶集。
“回北平去!”全家人高兴地抱在一起,鲁鲁也连忙把头往缝隙里钻。可是鲁鲁不知道,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随去的。最后的决定是带他到t市,送给爱狗的唐伯伯。
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鲁鲁一刻不离地挤在她脚前。眼光惊恐而凄凉。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得水声隆隆。车经这里,人们都下车到观瀑亭上去看。上车第二天就病了的姐姐,也执意要下车。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亭上走去。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观瀑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越来越远。姐姐晕在了爸爸的肩头。
姐姐住进了医院。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到医院接了姐姐上了飞机。姐姐和弟弟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变了声的嗥叫,他们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终于渐渐平静下来的鲁鲁,有一天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完全变成一只灰狗,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曾回去,又一次去寻找谜底,他戴露披霜,登山涉水;千里迢迢,他重见了小山上的古庙,却寻不到原住在那里的主人。他并不注意外界的凄楚,他只是要去解开内心的一个谜。他去了,又历尽辛苦回来,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唐家人久闻鲁鲁的事迹,却不知他有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鲁鲁进行人格化的描述,细腻地展现了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村边小溪静静地流,不知大江大河里怎样掀着巨浪”,一语双关,暗示消息闭塞的小村庄不能及时知道时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C.小说描写范家人及鲁鲁走向观瀑亭,虽然只是用了几个简单的方位词,但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画面,突出了环境的美好,烘托出鲁鲁的乖巧温顺。
D.小狗鲁鲁曾两次历尽辛苦、几近丧命地寻找旧主人,无果后,出于对旧主人安排的尊重和新主人善意的理解,又返回了新主人的家中。
E. 小狗鲁鲁心底的谜,源于对死的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会有终点,源于对生的困惑——他不知道旧主人的无奈与艰辛,他只想寻回那份失落的温暖。
【小题2】划线句中,鲁鲁为何会有如此举动?这体现出鲁鲁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鲁鲁坐在大瀑布前的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嚎结尾,可谓匠心独运。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