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小题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小题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小题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小题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垛咖啡馆

宗璞

阿虎是小名,叫阿虎便有一些希望他做大事的意思。阿虎曾经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公司工作,并任本地区分公司总经理,很得领导层的重视。都传说他要高升了,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不但拒绝高升,连本来的职位也辞掉了。

过了些时候,街角出现了一家小咖啡馆。进门处有一大幅画,画着大大小小的稻草垛,这就是咖啡馆的名字,让人想到阳光和收获,似乎还有些稻草的香味,混杂在浓郁的咖啡香味里。

阿虎的妻子白凤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她可不是容易改变生活方式的。为了阿虎要换工作,他们已经讨论了几年,两人甚至准备分道扬镳,迟延不决是因为五岁的儿子不好安排。

几个月前,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猝死。这事大家谈论许久,也就慢慢淡忘了,却为阿虎的主张增加了砝码。白凤一时深感人生无常,不再劝说,便随他离开高楼,到街角开了这家咖啡馆。

他们离开了大公司的钩心斗角,那里每个人身上都像长满了刺,每个人都必须披盔戴甲。经营小咖啡店就自由多了。他们还烤面包,做糕点,也做一些简单的菜肴,不久这稻草垛就出了名。

常有人下班后在这里吃点什么,有些顾客是阿虎以前的同事,他们说:“你的咖啡馆眼看兴旺起来了,还不开个连锁店?你是个能成功的人。”

阿虎笑笑,说:“成功几个子儿一斤?人不就是一个身子、一个肚子吗?”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阿虎的父亲是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会背几段《论语》、几篇《庄子》。不过几千字的文章,他不但自己受用,还教育儿子,乡民也跟着心平气和。阿虎所知不过几百字,常想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却能让他知道人生的快乐,不和钱袋大小成正比。

白凤没这点哲学根底,对阿虎不肯扩大再生产不以为然,说阿虎不求上进,两人不时闹些小别扭。

一个初秋的黄昏,空中飘着细雨,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他也许得过中风,走路有些不便,神态却依然安闲。他是小店的常客,照例临窗坐了,要一杯咖啡。

咖啡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啜了一口,满意地望着窗外。雨中的梧桐树叶子闪闪发亮,可能有风,两片叶子轻轻飘落,飘得很慢。老人忽然说:“树叶落了,又一次落叶了。”阿虎一怔,马上明白,这是老人自语,不必搭话。

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位瘦削的女子,衣着新式。阿虎认得,这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从没有来过,忙上前招呼。女子挑了一张靠近街角的桌子坐了,要了一杯卡布其诺,笑笑说:“早就听说你这家店了,果然不错,一进门的稻草垛就不同寻常。”阿虎见她容颜很是憔悴。记得有一次大型活动,她穿了一件带银白毛皮领的淡紫色衣裙,代表公司讲话,赢得了不少赞叹,阿虎也在场。在生意场中,这位副总的精明能干、美貌出众是人人皆知的,现在分明老了许多。

女子不在意地打量店内陈设,看到窗前坐着的老人,有些诧异。略踌躇后,她站起身,向老人走去。老人还在看着窗外的梧桐树,也许在等下一片叶子飘落。

“您是一一”女子说出老人的名字。

老人移过目光,定定地看着女子,有礼貌地说:“你认得我?”

女子微笑道:“二十年前,我曾给您献过花。前年我们组织论坛,您还有一次精彩的演讲。”

老人神情木然,过去的事情离他已经遥远了。

他迷惘地看着女子,眼前浮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光亮的黑发向后梳成单辫,把一束鲜花递给他,转身就走,跑下台阶,却又回头,向他一笑。

过了十年,有一次论文答辩,一名要毕业的女学生和评委们激烈辩论,是他最后做出裁决。那名女学生也是这样粲然一笑说,曾给他献过花。他记起她的笑容,不觉说,你长大了。

又是十年,他已不大记得那次论坛。他脑海里装载的已经太多了。

眼前的女子已经不是水灵的小姑娘、大姑娘,而是一副精力透支、紧张疲惫的模样,擦多少层高价面霜也遮掩不住。

女子坐在老人对面,忽然倾诉说:“我太累了,真没意思。”

老人神情木然,手脚忽然颤动了一下。阿虎端了咖啡来,听见这些话,心头也颤了一下。

“我会老的。”女子对老人说。她看着那满头白发,心里想:像您一样。

阿虎回到操作间,见白凤正站着发呆。她从后门进来,听见了客人的谈话。

“我想你是对的。”她对阿虎说。

老人默坐,又聚精会神地看着梧桐树。又一片叶子落了。

客人走了,阿虎二人心里阿闷的,提早关了店门,迎门挂着那幅招牌画,一个大大的稻草垛,这是他们的靠山,他们不需要再多了。

不久又有消息,说这条街的房屋都要拆了,要建一座大厦。他们可能还得回到楼底,找一个角落开一家小店讨生活。店名还叫稻草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咖啡馆名为“稻草垛”,进门处挂有稻草垛的大幅图画,其寓意是向往农村宁静生活,并象征着收获丰盈。
B.父亲说“鷦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在说人们生存、生活本身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不必有过分的贪欲。
C.小说在写作上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大公司与小咖啡馆的对比,阿虎与妻子生活理念的对比,顾客中老人与女副总际遇的对比。
D.结尾说这条街要拆建大厦,城建飞速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而阿虎仍坚持找一角落开咖啡店,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
【小题2】对老人和女副总这两位次要人物,小说着重写了他们怎样的过去和现时表现?请概述出来。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阿虎辞去大公司工作去开咖啡馆,促使他作出如此改变并坚定不移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宗 璞
父亲(冯友兰)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们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档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父亲久病后,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父亲的执著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的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作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海,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涵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选自《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删节)
【注释】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中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先生具有入世的行为,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他又有出世的思想,他甘于寂寞,从没沉迷于名利,而是视富贵如浮云。
B.“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父亲”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超然境界,此语旨在表现“父亲”高尚的人格及其精神境界。
C.这篇传记主要从“父亲”晚年着笔,通过引用父亲自己的话和古诗文去刻画“父亲”,行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D.晚年“父亲”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实际上他已感到很累很苦,但他的精神之火却不会熄灭。他努力地践行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念。
【小题2】“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在文中指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所谓“入世”指积极投身社会,所谓“出世”指超脱人世。而人们在评价冯友兰时,说他就是中国当代的“圣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时代实际,谈一谈你对冯友兰“既入世又出世”的人生态度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小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___ __(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2分)
答:因为___ __(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 _(不超过12个字)
【小题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    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   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云在青天(有删节)

宗璞

①2012年9月9日,我离开了北京大学燕南园,迁往北京郊区。玉簪花正在怒放,小院里两行晶莹的白。满院里都漂浮着香气。我们把玉簪花称为57号的院花,花开时我总要摘几朵养在瓶里,便是满屋的香气。现在它们只能在甬路边静静地看着我离开,那香气随着我走了很远。

②院中的三棵松树现在只剩两棵,其中一棵还是后来补种的。原有的一棵总是那么枝繁叶茂,一层层枝干遮住屋檐的一角。我离开的时候,特意走到它身旁拥抱它,向它告别。如果它开口讲话,我也不会奇怪。

③我看了一眼门前的竹子,摸了一下院门两旁小石狮子的头,上了车,向车窗外的人和树木、房屋招手。

④车开了,我没有回头。

⑤有人奇怪,我怎么还会有搬家的兴致。但这不是我能够考虑的问题。因为“三松堂”有它自己的道路。1952年院系调整,冯友兰先生从清华园乙所迁到北大燕南园54号。1957年开始住在57号。他在这里写出了他最后一部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在《自传》的《序言》中有几句话:“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这是“三松堂”得名的由来。北京大学已经决定将三松堂建成冯友兰故居,以纪念这一段历史,并留下一个完整的古迹。

⑥搬家就需要整理东西。三松堂内的书籍我已先后作了多次捐赠。父亲去世后,两三年间,我将藏书的大部分分批赠给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他们设立了冯友兰文库,后随研究所并入历史系。冯友兰文库有两个大房间,装满了一排排的书,能在里面徜徉必是一件乐事。现在做最后的清理,将父亲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其他的书一千余册赠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很快建立了一间冯友兰纪念室,陈设这些书籍。

⑦三松堂仍留有遗物,多年不曾开过的抽屉里,有一叠信封,上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冯笺”,是父亲没有用完的信封。一个旧式的极朴素的座钟,每半小时敲打一次,夜里也负责任地报时,父亲不以为扰,如果哪天不响,反而会觉得少了什么。院中的石磨是母亲用来磨豆浆的,三年困难时期母亲想改善我们的生活,不知从哪里得来这个石磨,但实际没有磨出多少豆浆。这些东西,般般件件都有一个小故事。将来建成后的冯友兰故居,有他的内容在,有他的灵魂在。

⑧东西是一件一件陆续积累的,散去也不容易,我一批一批安排它们的去处。一切事物聚到头,终究要散去的。散后又是聚,聚后又是散。散往各方,犹如天上的白云。

⑨据新浪网报道,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在就职典礼后,接受采访时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则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他是我最崇敬的学者。”几个月来,多有报刊报导过类似的话。我很感动。这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学中国哲学是一种受用。近年来,有一百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冯友兰的著作,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海外关于冯著的出版也从未断绝,《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问世以来,一直行销不衰。《贞元六书》中的《新原道》于1946年经英国人Hughs译成英文,名为《中国哲学之精神》在伦敦出版。我一直以为这本书没有能够再版。最近得到消息,这本书在这几十年间,一直有关美国数家出版社出版,隔几年便出一次,最近的一次在2005年。我非常惊异这本书的生命力,和冯著其他书一样,“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它们勇敢地活着,把力量传播到四方,如同云在青天。

⑩隔些时就有人来看望“三松堂”,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就在我离开燕园的前几天,有人在信箱里放了一张复印件,那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寄件人大概怕我没有看到,特地送来。一次从外面回来,下车时,一位中年人过来搀扶,原来他是参观者。还有一位参观者从四川来,很想向冯先生的照片礼拜一番。当时室内不开放,只能在院内参观。不料,这位先生在甬路上下跪,恭敬地三叩首,然后离去。一位北大校友来信说,他在学校五年,没有到过燕南园。现在要回学校,目的之一是去看看“三松堂”。这里仿佛有一个气场,在屋内,也在屋外的松竹间,充满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和对文化的敬重,还有对生活的宽容和谅解。现在,这里将建为冯友兰故居,可以得到大家的亲近。希望这里能继续为来者提供少许的明白和润泽

⑪我离开了,离开了这承载着我大部分生命的地方;我没有回头,也没有哭。

(注)作者宗璞是冯友兰之女。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散后又是聚,聚后又是散”道出作者内心的悲观感受。
B.第⑤段主要写“三松堂”得名的由来,巧妙彰显其纪念意义。
C.作者认为朴槿惠接受采访的谈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力量。
D.第⑩段写许多参观者,表现出人们对“三松堂”强烈的好奇。
E.全文语言质朴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敬爱与怀念。
【小题3】解释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本文与《故都的秋》两文的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小题5】简析本文标题在全文的作用。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藏记
宗 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作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放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警报时,大学的不少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已对空袭不以为意,侧面反映出空袭之频繁。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
C.小说以明仑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