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C.“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石丁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D.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E. 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题2】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主要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小题3】“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及题目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10:2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刘帆

从抗战纪念城参观回来,8岁的我问兵:“你上过前线吗?”

“这话也问,笑掉大牙!”

“你就回答我,上还是没上?”

“好样的!”兵,不急,坐在青石板上,招呼我:“想听,就坐。”

“不坐!你快讲! ”

“行,你小子不去当兵,真是可惜了。”兵说道,“我们家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世家。当然也是提着脑壳干革命的世家……

湘水拍打河岸,兵望着远方出神。

1944年,鬼子打到我们这里。枪炮声噼噼啪啪,火光就像现在的落霞一样红。爷爷接到命令,天黑之前必须赶到茶山坳。爷爷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那里。接防阵地上只剩下一个士兵,他狠狠地指着对面:“狗日的鬼子,不停地进攻,兄弟,你多个心眼,对他们,开火,开火!千万不要心慈手软!”

爷爷听了,连忙应允:“放心,我这杆枪,专打鬼子!”

爷爷在枪林弹雨中像一团烈火,专等冲锋的鬼子向前,然后,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他说神枪手点射,就是一搭又一搭地送鬼子上路。

三十三年冬,父亲十三岁。爷爷回家对奶奶说,要英杰快快长大,要奶奶好生带大孩子。

“爷爷后来呢?”

兵说爷爷开拔,去了哪里打仗也不知道。后来,来了一个人,他自称是爷爷的战友,他说爷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

奶奶一听,急了,跺着脚一连串地说要去寻找爷爷…

爷爷的战友对奶奶说,爷爷是好样的,茶山坳他杀死了几十个鬼子,是英雄。这样行不?

让孩子认我做义父,来人对奶奶说。将来孩子明白我手里的东西,就知道他的父亲去了哪里。

孩子我带走,如果你实在不同意,我就将东西郑重交给你。说着,来人就脱下身上的军服,将兜里的东西递给奶奶。

奶奶接住,对来人说孩子他爸嘱托我好生带大孩子,不管他在哪里打仗,孩子不能带走,孩子是我心头的肉。你不知道,孩子两岁时差点天折,他爸长年在外,孩子的爷爷悲痛了几个月,托人写信逼迫孩子他爸才回家半个多月。奶奶说起这些,眼泪马上不争气地流淌出来。

来人严肃地说,嫂子不要悲伤,五年后,我再来,我答应过明伦兄,等孩子长大后,带他去部队。

奶奶无言地点头,答应了来人。

来人腿长,迈开了又合拢,敬了军礼,又对奶奶鞠躬才走。奶奶说,来人身手矫健,再三告诫不要让保长知道了,最后一步步警惕地远离村子。那时就有一种预感,感觉孩子他爸和他一样,越来越远。那些云啊树啊山啊,直直地在眼里模糊,然后消失,等到实在望不到的时候,奶奶紧闭房门,抱着父亲号啕大哭,真想一把锁锁好屋子这扇门。

太爷爷知道后,又急又气,特别是听到儿媳妇的的哭声后,对儿子大骂,言语犀利。不知什么原因,奶奶竟然不哭了。

奶奶说,明伦是好样的,我答应他想方设法好生养大英杰。

年后,鬼子投降了,明伦没有回来,转眼又过了四年,其间发生了数次战斗。有一天县

里采用公历1949年。之后村里人都忙土改忙生产。就在全家焦急盼望的时候,五年前来过的明伦的战友又来了。他给奶奶一张盖有鲜红大印的“烈属证”,同时,他说要带明伦的儿子英杰走。

他说要带到部队入伍,实现明伦生前的嘱托。

奶奶号啕痛哭,之后说,为了新中国,明伦的血流进了土地,但并未流完,他的血还在英杰身上。

父亲随着来人到了部队,参军,1952年到了朝鲜战场。

之后就有了我,1979年2月,我所在的东线部队在北越的高平至谅山段攻击敌人

兵说着,潸然泪下。

兵哽咽着:“哪一次,我们不是上最前线?”

原来兵的爷爷,他的名字刻在抗战纪念城的碑上。

兵说,衡州保卫战后,爷爷接受党的秘密指示,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准备去延安,在湘鄂赣一带遭到国军围剿,不幸遇难……

“爷爷的战友给奶奶带了什么东西?”

兵坐在湘江边,望着远处说:“你真想知道吗?”

“是。”

“那是一颗红五角星,奶奶给了父亲,父亲给了我。”兵缓缓道出。

十年后再去寻找兵的时候,兵已经不在了。而我头上,也戴上了五角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出爷爷对日本鬼子的满腔仇恨,揭示了战斗的紧张激烈。
B.文中“预感”一词,写出了奶奶担心保长会知道来人的事情,以及感觉爷爷将离自己越来越远再也不回来的害怕心理。
C.文中多处故意不点明来人给奶奶带来的东西是什么,既设置悬念,又为后来父亲随爷爷的战友到了部队埋下了伏笔。
D.红五角星是革命精神的象征,也是理解“兵”的故事的关键。它跨越时空,见证了一个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是“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爷爷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B.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

①孔庙是一个由几十座门坊与几百间厅堂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筑群,我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浏览这座古庙。孔庙里古木参天,阳光是幽深的,仿佛是从巨大的荷叶上透漏的,用手拭拭它,有一点凉,还有一点潮润;是它把我的思绪带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的榻前……

②孔子有一次病重,一副要离世的样子。子路出于敬意,偷偷安排了家臣,希望先生走得风光一点。按礼,大夫一级的人的丧礼上才可有家臣。孔子辞职后身份为士,是不能配备家臣的。孔子后来还是康复了,得知子路的做法后异常愤怒:不是大夫,要以大夫的标准治丧,这无异于盗名!

③然而孔庙的建筑却是皇帝的规格:大成殿的18根石柱上满是雕龙,这是阿房宫和紫禁城也没有的神圣。

④孔子一生几乎不讨论命运,因为它难以把握。命运确实像四处弥漫之空气和四处出没之闪电一样不好把握,所以孔子总是回避命运的问题。孔子活着,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死了却受顶礼膜拜,这表现了人类无常的一面。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

⑤给孔庙以皇帝的规格,当然是要大树孔子,以弘扬其思想。抬举孔子的人是统治阶级,他们需要的只是孔子的一点思想,或仅仅是几个关键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以为,巍峨的孔庙实际上就是由于那几个关键词而营造的。

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很是丰富,但统治阶级却只提倡有利于他们统治天下的那么一点思想。他们几乎不宣传孔子对苛政的批评,也根本不实行仁政。他们宣扬孔子的一点点想法而掩盖了他的思想体系。他们进而用孔子的思想僵化全体中国人的思想,封禁中国人探索与发现的激情。他们知道,只要给孔子以神圣的地位,中国人的其他思想便成了异端。两千余年来的集权统治者们把孔子的思想演变为控制中国人的工具,甚至以孔子的思想为武器,对国人的思想围追堵截,使之屈从。

⑦统治阶级几乎达到了目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在罢黜百家,没有争鸣。它导致了思想的寂寞。在孔庙,我强烈而痛苦地感受了这种寂寞,我自言自语地说:太苍白了,太单调了。

⑧一个民族的强大,固然在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强大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了强大的精神,便注定会以自己的聪明与勤劳繁荣强盛起来。而民族精神的强大,显然在于它的思想能否生生不息,源源不竭;因为思想的自由是精神强大的关键和动力,倘若一个民族的思想板结了荒芜了,那么它的精神便不可能如广袤的森林和浩瀚的草原那般辽阔和有生命力。

⑨孔庙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的细节都蕴藏着某种威严,这让孔子有了超凡的威风而使人敬畏,甚至使人觉得孔子是难以接近的。事实是:孔子是很有个性魅力的人,他在一般的场合总是自然地流露感情:他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义愤地说狠话;跟冉求生气,当众宣布他不是自己的学生了;怕人误会自己私下见卫灵公夫人的行为不雅,赶忙去解释;学生颜回死了,他哭成个泪人。孔子是有缺点的:他有时会强词夺理,甚至诡辩,甚至撒谎。不过,有缺点才使他血肉丰满,可亲可爱。

⑩在世间,凡是被神化了的人,都失去了本真,其思想也失去了原意。神化者神化一个人为偶像,并以偶像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征服大众。被神化的人当然是悲哀的;因为即使神化者消亡了,被神化的人的悲哀仍难以解除。

(11)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革命的惯性,却鲁莽地打倒孔子。封建统治阶级制造的舆论挟制了孔子,强行把他纳入自己的队伍。不过我以为,孔子的精神是独立的,他没有依附于统治阶级,他是在为整个人类工作。

(12)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才是一场漂亮的革命。

(取材于朱鸿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阳光是幽深的”,不仅写了孔庙因古木参天而光线较暗,也渲染了孔庙久远的历史感。
B.第六段中“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复杂,因而使后人产生误解。
C.神化孔子的封建统治者已不存在,但被他们曲解的孔子的思想依然有影响力,这是孔子的悲哀。
D.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没有认识到孔子的真正价值,使得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扬。
【小题2】第四段中,“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请根据上下文简述孔子“笑”的缘由。
【小题3】文末说到“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请通读全文后回答:“这样的孔庙”有怎样的特点?“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其(《孔子传》)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孔子传》)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

——钱穆《孔子传•序言》

概括钱穆先生的这段话中所述孔子的成就,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论语》中的章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除外)谈谈你对孔子之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的认识与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申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小题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