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C.“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石丁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D.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E. 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题2】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主要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小题3】“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及题目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10:2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①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
④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上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⑤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bì( 甲 )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⑥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⑦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⑧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⑨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xiá( 乙 )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⑩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小题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xiá(_____)思 金bì(_____)辉煌
【小题2】(1)第③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
⑵作者写了“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请概括之。
【小题3】第⑦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以“远方”为线索,古今中外随处点染,内容丰富,开阖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色彩浓重。
B.作者先写拜伦的“眺望”,又写意大利青年的“到达”,在悲哀与喜悦的对比中,突出了“远方”的魅力。
C.作者笔下的“远方”,充满风险,充满机会,充满引力;“天堂”与“地狱”的描写,使本文充满了神秘色彩。
D.第⑨段中,作者以星空作比,突出了“远方”永无止境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人及人类前途的一种理解。
E. 本文从远方的美丑写起,以远方的美丑结束,首尾呼应。末句“你去吗”的叩问,于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列小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只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
【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2)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小题3】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端木蕻良闯入文坛时,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候,彼时的左翼文学如火如荼。外表清癯瘦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在这样的局面下,怀着对1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偏爱,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三四十年代,面对异族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题,时代文化也由“启蒙”转向了“救亡”,作为时代文化急先锋的文学自然随之转变,左翼文学代替启蒙文学,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文学作为救民族于危亡的工具,因此文学的审美性弱化,工具性或曰政治性走向了极端。早在二十年代的末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文学就开始发生转变,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李初犁、郭沫若等人喊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并为之摇旗呐喊,同时一批革命文学青年积极实践。“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左翼文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火热的时代面前,端木蕻良没有选择做一个旁观者。然而,尽管端木蕻良理智上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性、思想性,但受个体生命体验及忧郁气质的影响,端木蕻良的“自我感”却又十分强烈,我们从其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个体生命的低语。即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不会仅有一种话语的存在,正如赵园对他作品风格的评价:“雄放中和着一缕忧愁,辽阔中渗着一点哀愁。
(选自焦淑锋《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矛盾性》,有删改)
【小题1】端木蕻良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题2】从材料看,“左翼文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体积。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陆巷尾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小题1】第④断空行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
A.这些起伏变化或多或少都与20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命运有所关联。
B.这些起伏变化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国家定位息息相关。
C.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D.这些数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实力提升。
【小题2】对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平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小题3】第⑦断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题5】文中“知名度排名”采用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否严密?请对此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