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端木蕻良闯入文坛时,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候,彼时的左翼文学如火如荼。外表清癯瘦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在这样的局面下,怀着对1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偏爱,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三四十年代,面对异族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题,时代文化也由“启蒙”转向了“救亡”,作为时代文化急先锋的文学自然随之转变,左翼文学代替启蒙文学,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文学作为救民族于危亡的工具,因此文学的审美性弱化,工具性或曰政治性走向了极端。早在二十年代的末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文学就开始发生转变,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李初犁、郭沫若等人喊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并为之摇旗呐喊,同时一批革命文学青年积极实践。“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左翼文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火热的时代面前,端木蕻良没有选择做一个旁观者。然而,尽管端木蕻良理智上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性、思想性,但受个体生命体验及忧郁气质的影响,端木蕻良的“自我感”却又十分强烈,我们从其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个体生命的低语。即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不会仅有一种话语的存在,正如赵园对他作品风格的评价:“雄放中和着一缕忧愁,辽阔中渗着一点哀愁。
(选自焦淑锋《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矛盾性》,有删改)
【小题1】端木蕻良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题2】从材料看,“左翼文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10:3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
安晓斯
来旺一年四季在外面经营五辆大货车,在村里的时间很少。
这天,媳妇丽丽打来电话,说开超市的全福,在咱美容美发厅开业那天来理发了。点名要我给他焗油。最后他非留下1000元,说是焗油、理发带祝贺开业。
来旺听了,气炸了,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他。
来旺媳妇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5000多人的大市场,在村里开了美容美发厅。
全福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就放出话来,等来旺的美容美发厅开业了,我非让他媳妇给我焗一次油。哥儿几个就笑全福,做你的黄粱美梦吧!让来旺媳妇给你焗油,你想头疼。
可没多久,全福就真的在村里放出话来了: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整个沁水湾的人都知道了。
全福放出的话,来旺很快就知道了。村里有不少来旺的铁杆兄弟。一个个电话早打到来旺的手机上。
来旺和全福本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自从十年前两人都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后,矛盾就慢慢产生了。那时,村里就他们两人有拖拉机、收割机。一到农忙季节,两人都没黑没白、汗流浃背地干。一来二去,谁也不让谁。来旺找人劝说全福,把机械转让给他。全福说,想得美,只能你干,不兴我干?有本事,把你的机械转让给我。
两人说不到一块儿,就各干各的。在收费的问题上,又产生了纠纷。你收一亩50块,我收一亩45块。你只干大地块,我小地块也干。你对贫困户要低价,我干脆不收钱。说到底,价钱总是有差别,谁也不服气谁,弄得两人都不开心。村里的人都笑着说他们,一山不容二虎,一槽拴不住俩叫驴。
生性倔犟的两人就变得越来越生分,偶尔碰了面也不说话,连招呼也不打。时间长了,干脆就不来往了。
后来,两人都把机械卖了。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在外面搞起了运输,全福在村里盖起了很大的房子,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这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也没吵过嘴,也没打过架,也没说过话,也没共过事。村里人就看热闹,这俩叫驴是咋着了?是让钱烧得不成样子了。
可村里人评价,这俩娃,是好娃。给村里,给老百姓办的都是好事,就是太犟,太倔。互相说句话,还能折了你阳寿不成?
来旺给村里修了路,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戏楼。来旺给村里建了新学校,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敬老院。俩人还一起当选县里的慈善模范,开大会上台领奖,还是谁也不理谁。
如今,听说全福在村里到处说焗油的事,来旺更是气得不行。
全福还照样在村里放出话,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人家手艺就是好。
这一天,来旺回村里,听媳妇丽丽说了那天的详情,就拨通了全福的手机。来旺说你在哪儿,我们见面说个事儿。全福说我在家,说事儿就来吧。来旺说我半个小时到,全福说你啥时来都行。电话里还是唇枪舌剑。
来旺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用信封装好1000元钱,气呼呼地去了全福家。到全福家一看,全福也光着膀子,气呼呼地坐在院子里,前面的小桌子上,放着六盘小菜、一瓶白酒、两个玻璃酒杯。
四目相对的一瞬间,两个光着膀子的大汉都愣了。
“你为啥到处说俺媳妇给你焗油的事?”“我不说你会来见我?”“你为啥就不能先给我说句话?”“我为啥要先给你说句话?”
说话间,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一瓶白酒分成了两杯,哐当一声碰在了一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旺很能干,他的媳妇丽丽也很有商业头脑,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人口数量可观的大市场,就在村里开起了美容美发厅。
B.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全福的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开业当天,全福点明要来旺媳妇给他焗油,并留下1000元来羞辱来旺夫妇。
C.来旺和全福竞争的结果是两人的利润都下降,正因如此,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搞运输,全福在村里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D.小说的结尾简洁有力,用一瓶白酒分“两杯”、酒杯“哐当”碰在一起来表明来旺和全福的和好,也为整篇小说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全福和来旺两人共有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全福和来旺“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作为结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一味味地抓药……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处补写柳先生的话。(18字以内)
【小题2】文中写道:“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这些日子”指什么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写道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 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 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 “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小题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 “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 “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 “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 “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 “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 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 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 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 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同类题4

猪肉

蒋先平

①清早,在厨房做早饭的翠花听到外面传来阵阵猪叫。翠花出去倒水,看见西院张老蔫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几个人七手八脚捆猪呢。

②翠花搓着手进了里屋,冲还在睡觉的丈夫立德喊道:“快起来把暖气点着,今天外边冷得能冻死人。”立德打着哈欠从被窝里爬起来。

③吃早饭时,翠花跟丈夫立德说:“西院老蔫家杀猪呢,到晌午你这大村长又要有猪肉吃了。”

④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的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吃上一领猪肉,再把猪肉卸成小块,蘸水后放在仓房里冷冻。冻好的猪肉被装进大缸,再盖上一层雪,吃到开春也不会坏。

⑤立德高中毕业回村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后来搞一刀切,他下岗了。前年村里换届时,大伙把他选为村长。立德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谁家有个大小事情的,他都及时到场,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立德赢得了大伙的信赖。立德对大伙好,大伙心中都有杆秤,杀年猪时都想着请他来吃猪肉,表达一下感谢之情。立德不是那种好吃好喝的人,但盛情之下,为了不拂大伙的好意,他只得去吃猪肉。

⑥快晌午了,翠花要准备午饭,可还不见张老蔫来喊立德去吃猪肉,便笑着说:“还是做上你的饭吧,老蔫怕是舍不得,不会喊你吃猪肉了。”立德说:“在家吃好,天天吃猪肉,闹肚子呢。”翠花撇了撇嘴:“呵,你倒会给自己找台阶啊,人家老蔫根本没把你这大村长当回事啊。”立德边看报纸边说:“真的,这两天我闹肚子呢,上午去了两趟厕所。”

⑦吃过午饭,立德家也没有出现张老蔫的身影。翠花黑着脸跟立德嘟囔着:“这老蔫,真不讲究。要不是你给他家担保贷款,他能养上一百只羊吗?夏天他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是咱家帮着借的,要不他儿子能入学吗?杀头猪谁稀罕啊,找咱吃肉咱还不稀得去呢。可他连喊一喊,做做样子都不肯,真是白眼儿狼。”立德听了只是一笑。

⑧傍晚,一个人影进了院子。翠花打开了门,是张老蔫。他放下扛着的东西,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这两年俺家能过上好日子,孩子能上大学多亏了立德大兄弟了。今天杀年猪本来想把你们两口子请来,可来我家吃猪肉的城里表弟说,现在上面要求严,干部不准参加宴请。我想了想,不能给立德兄弟添乱啊,就没有喊你俩来我家里吃猪肉。晚上给你们送来一块猪肉,这块肉你们留着冬天慢慢吃。”说完张老蔫放下猪肉就走了。

 ⑨“老蔫你快回来,把猪肉拿回去。”立德大声地喊着。可张老蔫头也没回跑远了。翠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老蔫了。”立德吩咐翠花:“你把秤拿来,我看这块猪肉有多少。”

⑩过秤后,立德一脸严肃:“足足四十六斤,市价八百多。你拿上九百块钱马上去他家,就说城里我同学托我买笨猪肉,这块猪肉就算卖给我同学了,钱一定要给他。”

⑪翠花笑着说:“放心吧,大村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猪肉”为线索,串联起几个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现了立德、翠花、老蔫等人物形象。
B.“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这一句话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事人就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控制调度之中。
D.通过翠花计较老蔫没请立德吃猪肉,嘟嚷他办事不讲究,可以看出翠花爱占便宜的特点。
【小题2】小说中立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C.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B.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C.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