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体积。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陆巷尾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小题1】第④断空行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
A.这些起伏变化或多或少都与20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命运有所关联。
B.这些起伏变化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国家定位息息相关。
C.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D.这些数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实力提升。
【小题2】对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平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小题3】第⑦断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题5】文中“知名度排名”采用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否严密?请对此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1:0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小题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睡眠资源整合者——慕思寝具联合腾讯新闻、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针对5万多20‑40岁的青年群体展开调查,其中的几组数据,赤裸裸地呈现了当今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

(摘编自《搜狐网: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你也被说中了吗?》)
材料二:
中国青年人的睡眠质量不高,不少受访者承认,睡眠好坏要看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大时就睡不好觉。当工作与睡眠发生冲突时,睡觉绝对不是首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更糟糕的是,即便加班完成了工作,他们依然不会选择睡觉,而是东翻西看,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迟迟不愿意送走这一天。学历高的人更关注健康,自律性也强,因此对睡眠的掌控要好一些。但是,总体来看,生活作息非常规律的受访者只占5%。
此外,睡眠问题跟收入、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阶层睡不好的比例都差不多,可谓各有各的烦恼”。
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压力、焦虑、情缓低落是中国青年睡不好觉的罪魁祸首。但是,电子产品也是偷走睡眠的帮凶,电子产品的蓝光效应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人的睡眠。93%的受访者睡前玩手机,追剧和购物消耗了大量睡觉时间。调查显示,一些平时很关注美容阅读内容的人群,凌晨2点时手机依然保持着非常活跃的状态,可谓是“贴着面膜刷屏”。调查者认为,中国青年作息时间随意性很大,容易造成食欲不振、患癌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创业人群的睡眠指数得分是70.8分,比同期普通公众的得分低了近4分,而越年轻的创业者得分越低,30岁以下的人群甚至不足70分。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等各项具体睡眠指标上,创业者表现均低于普通公众,普遍存在睡得晚、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这三大问题。
报告显示,在最长一次连续不眠时间上,大部分创业者平均值约为29个小时,其中10%的创业人群更是高达48小时连续无眠,60.5%的人睡觉前还在计划明天的工作,526%的人早上起床就开始计划当天的工作,梦想者们睁眼闭眼都是工作。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超过40%的创业人群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大多数创业者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睡眠观。
(摘编自《华商网: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
材料三:
俗话说,睡不着,怪床歪。“不作不死”的习惯问题,固然应由个人去纠偏和考虑,只是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恐怕亦需要公共关怀。此前,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就发起过“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 World Sleep Day extra hour of sleep)。保障充足睡眠,当然是为了有个好身体,尤其在老龄化飞奔的路上,青年人的睡眠质量,又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系有一项研究,研究者将工资数据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睡眠数据进行了对比,“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睡眼充足、头脑清醒、创富高效——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解起来其实也很容易。眼下而言,要明确的无非两点:第一,睡得不好,可能真是个医学意义上的病症。不要将睡眠问题,直接等同于生活习惯问题。第二,睡眠健康同样需要公共干预。在“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摘编自《齐鲁网: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相关链接:
①.新媒体女皇、Uber首位女董事阿里安娜·赫芬顿在TED演讲时说:“想成功?多睡觉!”在阿里安娜看来,睡眠不足是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睡个好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②.麦肯锡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睡眠与领导力紧密相关。睡个好觉,能够通过对大脑集中注意力功能、创造洞察力功能、记忆决策力功能与信息处理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与高质量管理相关的领导行为的结果导向型的行事能力、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多种观点的能力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中,有5000多的受访者觉得平时能睡个饱觉,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睡个好觉是一种奢望。
B.睡眠问题跟人的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与人的收人、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都有睡觉的烦恼。
C.“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创业者普遍存在睡得晩、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的问题,主要是因其睡眠指标低于普通公众。
D.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发起的“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是针对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所发出的一种公共关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他们总是利用睡觉时间来完成工作或做其他的事情,只有高学历的人才有强烈的自律性,具有非常规律的生活作息。
B.根据“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大部分创业者有超过24小时连续无眠的记录,这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工作压力,但好在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C.研究表明,“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因此,创业者只要增加睡眠时间,就能创收,就能提升工资。
D.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如果睡不好觉,就可能出现解决问题低效化甚至无效化造成领导管理低质量或无质量的结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青年人睡眠质量不高主要有哪些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 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老 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 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 “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 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 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 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 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 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 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 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 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 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 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 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 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內求。
C.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B.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D.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的方法成为当今主导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哲学不再讲直觉。
B.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各派在思维方法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劣。
C.名、墨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D.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苏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又要到那里去。

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死吗?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的吧?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呢?

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报,言筒意赅: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油漆过了,而断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林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地伸向鞋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

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B.“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高兴,以及对自己为儿子备好婚房的自得,但之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又表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
D.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流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小题3】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增强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例如,我国高铁就创造了技术引进带动技术创新的佳绩,引领了我国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闪亮名片。在吸收先进科技的同时,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目光长远,积极谋求自主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载人航天大国: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天眼”将我国推向国际天文学观测和研究的最前沿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到10767米,使我国成为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之一……

我国现今已经具备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已接近世界科技强国的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2015年就达到7915万人,在2016年则增至8327万人,自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的科研工作者人数居全球首位: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

但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够强,人才发展机制仍需健全和完善;学术生态仍需净化,创新文化尚需厚植;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囯建设科技强国的探索》

材料二: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9/6/20/2229706192896000/2232391959879680/STEM/f52d9fba42d04b2c9c5f0b55006b3db2.png

——摘编自《华为2013-2017年报》、《凤凰财经》

材料三:

全球范围内,惠及民生的科研一直马不停蹄。世界首个已故捐献者子宫移植孕育的婴儿在巴西诞生并健康成长。除了大脑,现代医疗的进步已经让人体主要器官移植成为现实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得到一份DNA检测报告,通过DNA检测给新生儿做一个类似“占卜”的健康隐患测算。人类未来也许再也不怕疾病,所有的疾病在出生时就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城市装上眼睛耳朵,和一个巨型大脑,让它变成传感城市。如今,多伦多的一个叫Quayside的智慧城市计划项目,希望从头开始重新设计一个社区,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去建设,它以一个巨大的传感器网络为基础。这个网络将收集各种信息:空气质量、噪声水平以及人们的行为等数据。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许会都变得更加可控。立足民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与生命。

——摘编自《中国科普网》

【小题1】下面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2017年,华为集团的营业收入和科研投入皆保持增长态势,这5年间,其科研投入和营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B.《2018年全球企业研发投资排名(部分)》既反映了各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的创新能力。
C.若图2榜上企业均保持现在的科研投入比例,可以预见,几年内谷歌集团就会成为全球科研投入最多的企业。
D.苹果公司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低,但其营业收入高,所以科研投入资金绝对数仍然保持在全球前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技人员增加的速度自05年以来每年均居全球之首,且拥有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这些都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杂交水稻技术、载人航天工程、“天眼”工程、无人潜水器……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已跻身世界三大科技强国之列。
C.将来,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将可能得到一份关于DNA的检测报告,这也许有助于我们及早去发现并且治疗疾病,进而让人类不再惧怕疾病。
D.智慧城市建设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均有较高的要求,在高新技术的保障下,实现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未来就能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小题3】为什么要重视科学技术?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