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传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
【相关链接】
①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
②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
E. 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6 03:5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祖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荻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有限,而以良种西城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城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大量进入中原的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用于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其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民族,文化内核越强大,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文化内核如果削弱甚至消逝了,这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消亡。。
认识多元文化,前提是肯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一讲到传统文化,马上就会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提倡多元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个认识其实似是而非。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源自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文化。每一个文明都享有平等的尊严,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的。
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人制造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文化自尊。当今,某些西方势力继续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声称唯独西方文明具有普世价值,对其他文明则采取抑制、消解、淹没等。
探讨多元文化,需要抱这样一种态度:其他文化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借鉴、吸收,但这里面一定有主次、有轻重。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为频繁,但本位文化依然是民族存亡之根。在国家利益还将长期存在的时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尤其要加强。我们要特别警惕:有些人用“多元文化”打压本位文化,使本位文化逐渐被消解。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的同时存在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完善与补充本位文化。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位文化的存在,如果自己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如果交流的目的只是把对方作为镜子来置换自己,那就无异于文化自杀。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在法国人看来,电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同样包含价值观,并且负载着很复杂的文化内涵。为了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法国曾与美国在电影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坚定地捍卫法国文化。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如今,越来越多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事关民族存亡,而且事关民族兴衰,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摘编自2017年《人民教育》第19期 彭林《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的凝聚力跟文化的内核有关,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存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就可能走向消亡。
B.人类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多民族的世界必然存在多元文化,作者赞同文化多元性,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C.国家利益长期存在,我们更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可以去学习并吸收,但不能全盘吸收。
D.至今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是因为本位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它的存在又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导致多元文明之间不能互相交流学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多元文化和民族本位文化立论,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民族命运的影响,论述了文化交流应该坚持本位文化的论题。
B.文章通过剖析某些西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本质,论证了他们是真正反对文化多元化这一观点,警醒人们正确认识多元文化。
C.文章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论述了本位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一观点。
D.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虽然文章涉及多方面内容,但围绕中心论题做到了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完善、补充本位文化,但不是为了置换本位文化。要维护国家利益,更要加强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B.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存在多元文化、多元文明,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文明也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C.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西方文明同样有他们的价值,对唯独他们具有的普世价值,我们应当去了解、借鉴、吸收。
D.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民族文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了当今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的现象,提出应该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一二三四”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来了!》,《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5期)

材料二: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及同比增速

注GDP同比增速:第n年的GDP绝对额与第n-1年的GDP绝对额相比的增长幅度(%)。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演进发展、国际镜鉴与战略思考》,《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3期)

材料三:

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科技、金融与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完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达。粤港澳大湾区既背靠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产业体系,又有全球前沿的高科技产业与人才汇聚,已经成为连接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重要平台。结合科技变革趋势,构建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空间,实现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香港和广州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截至2015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总量为155074件。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培育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在全球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特征、瓶颈与策略探讨》,《岭南学刊》2018年第4期)

材料四:

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在整个大湾区中,南沙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广州要集中力量建设南沙自贸区,让自贸区真正成为对外贸易、吸引投资以及企业走出去的门户枢纽。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要以广府文化为粤港澳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黏合资源,让广州的“软实力”在湾区的整合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广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总数达到47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19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6个、投资272亿元。广州GDP总量大,但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企业活力相对弱一些。特别是金融产业目前比较薄弱,如果能够探讨出新的模式,会给大湾区注入新的动力。

(摘编自《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2”排头兵作用》,《小康》2017年17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0年的两万多亿到2016年的九万亿左右,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十七年间增长了三倍多,尽管前几年增长幅度不大,但总体上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
B.就GDP同比增速来说,2001-2004年呈增长态势,2004-2007年基本保持稳定,2007-2012年波动较大,2012-2016年间则略有波动,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C.2007年的GDP同比增速约为17%,之后快速降低,到2009年跌至谷底,这表明2008年和2009年经济走势下滑,2010年则快速反弹,同比增速为历年最快。
D.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表明大湾区经济当前颇具实力,但从同比增速已放缓的趋势来看,大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须注入新动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以“9+2”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和“一二三四”格局为显著的特点,是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B.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多个创新平台和载体,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科技企业,这都有利于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C.2016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超过原有总量,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企业活力极大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规模效应与集聚优势,将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并释放巨大能量。
【小题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具备了哪些基础?广州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吕碧城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她特别欣赏“成汤之开猎网”“仲尼之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及“大夫无故不杀羊”的古制。她认为,真正明了不杀生真意的,在佛教。佛教自西土东渐,带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众生平等和不杀生。
一般俗见,以为吕碧城中年以后受佛教思想影响,又逢世事巨变,才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殊不知,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乃是持守一种正义观,实从同情物类始。吕碧城虽精研佛学,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徒,她不斤斤于求个人的福报。她所倾心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非杀为实现公义基础的佛学。
吕碧城1928年在瑞士,看到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该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RSPCA)的告示,知道该团体乃是“同情于可怜无告之牲畜”之组织,很感兴趣。她了解到RSPCA的主旨在于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而不禁止人们食用,于是马上从瑞士“驰牍讨论”。她在“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中,表达了彻底同情动物的立场:“吾人类误于强权即公理之谬说,认牲类为上帝赐予人类之食品。予认此事为世界文明重大之羞耻。”吕碧城之所以有如此彻底的立场,与她受到传统仁恕之道的训育和佛学熏陶有关。
以吕碧城的见识,她当然知道要人类达到完全停止肉食的程度极其困难,因而她希望在宰杀动物的具体做法上能够尽量减少其痛苦。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宰时的痛苦。这位彻底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认为,人类在因病需要手术时,必先施行麻醉,然后可以手术,“兽类同此血肉,同此痛苦与感觉”,在屠宰前使用麻醉方法使之失去知觉是人道的。她专门比较几种方法,认为煤气致晕的方法,先致牲畜于无知觉,再行屠宰较为合理。况且“倘屠场采用此法,较用药为经济。”
当吕碧城听说美国芝加哥市已经采用免除痛苦杀牲方法,又立即致函美国芝加哥屠牲公会,询问何种“最新文明法”能使兽类失其知觉而无痛苦。她赞同“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复函中提到的以“弹药包”枪击到牲类脑中,使其迅速失去知觉之法,“决计为国人”创立“中国动物保护会”。她在“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缘起”中发出宏愿,“吾生有涯,世变无极,惟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此志罔替。”(《笺注》)此后余生,吕碧城为争取普惠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开始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开放而进步,社会名流与国家机构官员都很支持,呼应者众多。5月,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成立。
1935年10月4日,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举行征求宣传大会,参加者众多,活动安排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这一天“停屠一天”。
吕碧城认为,对待动物的仁慈之心,是发展健全的人性、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点上,吕碧城与弘一法师及丰子恺见解相同。1929年,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第一集出版后,吕碧城很喜欢这一鲜明地倡导慈悲万物的新式漫画,很快将之译为英文出版。
在人与动物关系上,吕碧城少偏见而常怀平等之心。她尝言自己是一名世界主义者,对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都能够同情理解。她为“中国动物保护会”设立的目标,是要达至天下同善,“虽谋设于中国,而成效期于世界,无畛域之见也。”她承续了女性教化的传统,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她的护生思想里占有很重的分量。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以记者身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她所关切的,都在促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吕碧城看来就是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碧城爱护动物出于天性。她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特别欣赏爱护动物的古刹。
B.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中年以后,她之所以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是因为世事巨变中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的影响。
C.吕碧城是一位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她主张,我们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杀时的痛苦。
D.吕碧城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她同情并理解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其护生思想中占有重要分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吕碧城倾心精研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不杀牲为实现公义基础、不斤斤计较个人福报的佛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
B.吕碧城非常重视解决畜类被宰杀时无痛苦问题,积极推广美国芝加哥市采用的免除痛苦杀牲法,并创立了中国动物保护会。
C.英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主旨是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并不禁止人们食用,吕碧城赞同这一主旨。
D.吕碧城为争取惠普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她从瑞士回国,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
E. 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关切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努力催促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小题3】吕碧城的护生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吕碧城的护生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