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 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2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警察

赵登科

老钱是个好警察。一次追捕毒枭行动,老钱和兄弟们将毒枭围困在一个山头上。他们一步步将包围圈缩小,眼看就要活捉毒枭,此时却传来了一声枪响。该死的!不是说这家伙没有枪吗?

紧接着又是几声枪响,毒梟从一棵大树旁溜走了。原定的抓捕计划被打乱了。老钱追了上去,和毒枭的子弹赛跑。老钱也想给他来上几枪,但是这个毒枭身上有重要线索,不能将他击毙!老钱只能时左时右跑S形,紧紧跟在毒枭身后。

毒梟突然摔倒,原来他只顾看身后的老钱,踢到了露出地面的石头。老钱扑到毒枭身上, 这才发现自己脚上淌出了一摊血,事后,领导到医院看望老钱,还给他记了二等功。

老钱不是个好丈夫,隆冬的一个晚上,老钱的妻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老钱送一个老人回家时掉进坑里,腿受了伤。妻子并不怀疑,老钱常常这样,为了别人自己却受了伤。

老钱加完班回到家,自己的妻子不见了也浑然不觉,倒头就睡。第二天,妻子的父母打电话给老钱,说女儿的电话打不通,会不会出什么事,老钱说不会的,他的家人怎么可能出事,便没放在心上。三天未见到妻子,老钱这才急了,和兄弟们到处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妻子失踪了……

老钱不是个好父亲。老钱的女儿艳子在脸上文了个骷髅头,一头金黄的头发推掉半边,阴阳怪气,不男不女。艳子对老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没钱了!老钱通常会掏出一把钱给她,有时也会揪着她头发,给她几巴掌。

老钱和艳子已经半年没见面了,但那次缉毒行动让他们再次相遇。那天下着小雨,老钱和他的兄弟们像往常一样,坐上警车,风风火火地出发了。老钱却看见了艳子,艳子也看见了老钱。艳子拼命跑,老钱就拼命追。

收队时,一个兄弟清点抓捕人数,一、二, ……怎么少了一个?那兄弟问老钱,才发现老钱没在。他又数了一遍,嘀咕道:“难道情报又错了?”

没多久,老钱铐着艳子回来了,低着头,那个数数的兄弟拍一下老钱的肩膀:“刚才还叫你呢!原来你是抓大鱼去了。”老钱没有理会他,仍旧低着头,那兄弟以为老钱没听见,又拍一下老钱的肩膀:“你今晚可得请我吃饭。”老钱猛地抬起头,吼了一声:“你有完没完?!”那兄弟打了个哆嗦,呆呆地望着老钱。

回到局里,老钱对队长说:“您处分我吧。”

队长问:“我为啥要处分你?”老钱张开嘴,又立马闭上。

队长说:“你小子哪里是在请求处分,明明是在邀功嘛。”

老钱说:“不是的,队长,您处分我吧!”

队长见老钱没有笑,脸色也难看了许多,说:“那你总得给我说说为啥处分你吧!”

老钱指着那个铐着的女孩:“她是我女儿,犯了法,是我放的她。”

队长红润的脸青一阵儿白一阵儿,过了一会儿,问:“人,是你抓的?”

老钱点点头,队长又问:“你为啥放她?” 老

钱说:“不为啥,我是她爸。”

队长问:“那你为啥后来又要抓她?”

老钱说:“不为啥,我是警察。”

过了很久,队长一句话也没说。

老钱又说:“队长,您处分我吧!”

队长还是不说话,走到窗户边,推开窗,惊异地说:“呀!这鬼天气,竟然下起太阳雨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两次写到“枪响”,烘托并渲染了警察追捕毒枭时的紧张气氛。
B.小说写老钱勇追毒枭比较详细,写他帮助老人而受伤则一笔带过,详略有致,剪裁得当。
C.妻子失踪,女儿走上邪路,老钱理应承担全部的责任,因为他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D.老钱在缉毒行动中,先是放跑了女儿艳子,后又亲自把她抓回来,这中间他肯定经历了一番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
E.老钱在单位是个好警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家里却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小说通过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老钱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小题2】老钱这一人物有什么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队长的话“呀!这鬼天气,竟然下起太阳雨来了”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老钱是个好警察,也完全可以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也有人说,老钱要当一个好警察,就很难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亭

罗哲文

亭子,是古建筑类型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说大小随宜、随处都可修建。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有的还伸入到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
明代著名的造园学家计成在他的一本造园专著《园冶》中,在谈到亭子的修造时说:“唯地图,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图就大略可以造出来了。亭子的平面形式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三角形、五角形、梅花形,还有荷叶形、长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也有由三个亭子并列组成,或前后相错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个亭子按游龙形、五方形、五星形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五龙亭,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景山五亭虽然相隔有一定距离,但彼此有主有从相互呼应成为一组。甚至还有由更多的亭子组成的形式。
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体结构亭身更加优美而富于变化。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观赏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当讲究。
空凌,这是亭身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论亭子是建在山巅、水边、花丛、竹林,或波涛汹涌的江心、海岸,人们总是要从亭子里向外观山、赏景、看花、观涛,必须要空凌才能便于观看,因此大多数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无窗无户,有些亭子虽然安设了门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满足人们在亭内向外观赏的需要。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在亭内也有设桌几、椅凳等。
轻巧秀丽造型优美,也是亭子作为“景点”的重要特点,《因冶》中所谓“亭安有式”就是说亭子要按照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宜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从梁柱和门窗形式上下工夫。扬州瘦西湖有个钓鱼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圆窗,使比较呆板的四方亭子轻巧起来,使人们从分开的圆框中可以分别观看五亭桥和白塔,构思巧妙。还有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没有建一个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称之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墙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墙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样,巧夺天工。
亭子的顶,最能显示匠师们建筑艺术的才华,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珑活跃。亭顶的形式很多,以攒尖的形式最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垄逐渐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顶,上面冠上圆宝或方锥、多角形的顶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顶有三角攒尖、圆顶、多角攒尖等形式。为了使亭子更加华丽、厚重,除单层之外,还有两层重檐和三层檐、多层檐等。如北京景山顶上的正中主亭万春亭就是三层密檐相叠,显得非常的华丽稳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真有《诗经》上所描写的“如翚斯飞”之感。
除了攒尖式亭顶之外,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等,几乎所有的屋顶形式在亭子的顶上都可找到。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组成的形式之外,在顶子立面上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上圆下方被称之为“天圆地方”的形式,有上为圆顶下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则常在顶子之上开方形、圖形之口,外因围以盈顶或圆顶。

(选自《古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亭外常设栏杆、坐槛,亭内常设桌椅。
B.计成认为亭子建造没有固定格式,要和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适应。
C.钓鱼台亭通过大圆窗的设计使得原本较为呆板的四方亭子显得轻巧。
D.作者引用“如翚斯飞”一句,写出了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的灵动之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可建在山冈上、幽谷中或江海间,是古建筑分布最广的一种。
B.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
C.若受位置限制,无法建一个整亭,也可选择修建半亭或四分亭等。
D.亭的两层重檐、多层檐形式相较于单层而言,显得更加华丽厚重。
【小题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疯娘

王恒绩

每个人都有娘,我也有,可我娘是个疯子。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23年前,有个年青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滚,依然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围着那疯女人转了三圈,点点头说:“嗯,不错,一看就能生娃。” 奶奶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传个香火后,再看情况是否把她撵走。

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

尽管娘的奶水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原来,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的人家过,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在奶奶的逼视下,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措,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态,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奶奶的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

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踉踉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娘走拢来, 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 ,笑得春风满面。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门……

娘终于走了,可走了娘的家还是没法走出贫困。

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了。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娘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 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着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果……球……球……”娘站起身,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我扭头就走了。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

而我老大不乐意,娘丢了我的面子。我从没给娘好脸色看,从没跟她主动说过话,更别想我喊她一声"娘"。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冬日,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羞得面红耳热,让她走开些。娘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喊:“果果……伞……”班上最调皮的范嘉喜还刻意模仿娘那含糊不清的叫声:“果……伞……”这一学,全班都哄堂大笑。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我俩厮打起来。我个小,被他轻易压在地上。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地飞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举向半空,居然将他丢到了学校门口的水塘里,然后一脸漠然地走开。幸亏学校烧饭的大师傅将范嘉喜从水塘里捞了起来。

娘为我闯了大祸,她却像没事似的。在我面前,娘又恢复了一副怯怯的神态,讨好地看着我。我明白这就是母爱,即使神智不清,母爱也是清醒的,因为她的儿子遭到了别人的欺负。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

2000年夏,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却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由于是住读,学业又抓得紧,我很少回家。父亲依旧在为50元一月而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和青菜,然后交给娘送去。二十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记下来,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

也真是怪,凡是为儿子的事,她一点也不疯。除了母爱,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应该怎么破译。

2003年4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十多个野鲜桃,我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娘临走前,我照例叮嘱她注意安全,娘哦哦地应着。送走娘,我又扑进了高考前的最后总复习中。

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让老师将我喊出教室。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岔道吧?可这条路她走了三年,照理不会错啊。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可能就坏在这野桃上。”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说:“娘啊,我的苦娘啊,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我将头贴在娘冰冷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陪着我落泪……

2003年8月7日,我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时,湖北一家著名大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家门。

我神情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扬抑的表现手法,使我起初对疯子娘的厌恶,与逐渐转变产生的对母亲的深深念想 构成对比。特别是小果最终的忏悔“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把故事推向高潮。
B.小说善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家中缺衣少食暗示当时社会黑暗,民生艰难。就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自己勤奋努力,最终脱离苦海,却难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C.作者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家门”,表达了对娘的无比的感恩与怀念。
D.小说妙用突转的手法,写母亲为了儿子摘野樱桃而离开人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也成了儿子更加发奋学习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直接动力。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娘不善言辞,甚至也没有美丽的笑容,很少有开心幸福的时候,小说中仅有4处描写了娘快乐的 笑容(原文已画线),请你任选3处分析娘的内心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近取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自然都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大都不出这两类。
(摘自王乐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学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B.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近取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C.西方思想家如休谟和黑格尔等人,和孔子一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D.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思想家认为要平等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推己及人"思想则表现为爱"君子",恶"小人"。
【小题2】下列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在"仁"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义"学,其主体是"良能""良知"的性善思想和"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
B.孟子以性善作为其仁义思想的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C.孟子认为,如果每一个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的性善,就能实现他主张的政治伦理"义学"。
D.孟子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性善不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绝对基础,故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道德情感为基础,孟子以性善为基础,荀子则以性恶为基础,他们一起构建了儒家共同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B.荀子创立的政治伦理思想是"礼"学,其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
C.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而人为产生的,所以,道德主体自身要"积善而全尽"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D.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有着共同的,但其所基于的条件则完全相反,因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