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美的创造更是如此。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而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 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
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缔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
B.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C.人文景观或自然最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
D.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到不同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第二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
B.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
C.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
D.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12:1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修身为本”的行为理念,这在消费上主要表现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同时,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也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具体表现为,在很多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如果一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那么常常会被视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西方人的消费观念,他们十分注重精神追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以使其经济得到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历史观的角度讲,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进行个性消费。同时,求同攀比在我国消费史中也广泛地存在。而现今,我国消费者的“求同攀比”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消费的主体性。近些年,西方人愈来愈重视实现消费活动的自我价值,而对其他人的消费则没有太大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均属于消费方式问题,消费方式不仅直接体现着日常生活,而且与消费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给型的消费来满足个人需求是我国居民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而西方国家居民则更热衷于交换形式的商品化消费。
从概念上讲,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荻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面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在积极借鉴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机遇,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中国人很多都受到“修身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娱乐消费上保持克制。
B.中国消费者往往存在求同攀比的理念,西方人认为可在预算条件下进行消费,所以他们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C.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等方面,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联系密切。
D.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既要理性对待西方消费文化,更要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很多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之外,很少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娱乐上,而西方国家则往往通过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
B.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国人进行个性消费不够现实,而求同攀比的消费理念的影响延续至今,也约束了消费主体。
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可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消费习惯也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商业服务。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处于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严重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追求,近年来更是注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消费活动,对于其他人的消费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B.中西方在消费方式上存在冲突,中国人受到“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坚持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而西方人钟情于商品化的消费。
C.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传播媒介,刺激着广大消费者强化精神层面的消费。
D.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冲击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我们在抵制西方消费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新型消费意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C.《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让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C.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小题3】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旗亭雪中过,敢问当垆娘。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是个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一本诗集、诗刊能印到千份就算多的了。当然,这并不奇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候,诗的位序能排到哪里呢?但是,诗,的确阔过。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诗是人们的生活准则,因此,学诗、用诗是一体的。
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学了诗,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政事;对外要能够熟于辞令,这样读诗才有用。春秋时代在外界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直接利益要求,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而是经常用诗曲折表达。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人们用诗体现了自身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可以看到贵族君子,甚至没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中居民—国人在对话中也常常熟练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出言有文采。如《孟子》里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为齐宣王分析了他看到牛被屠杀之前以羊易牛的心理后,齐宣王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人”两句引得多好,用此赞扬孟子对自己的理解,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经过孟子剖析入微的解释,连颟顸的齐宣王都觉得深得我心。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也有文采,看来也是长期受到诗歌教育的民众。宋郑交战,宋国败绩,主帅华元被俘,后来逃了回来,宋国筑城加强防备,华元到工地巡视。筑城的国人编了歌唱道:“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支使他的副驾回答国人:“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筑城人再唱:“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没词儿了,对他的手下说:他们人多嘴多,我们干不过他们,快走吧! 华元尽管仗打败了,人还是很可爱的;宋国国人更可爱,他们出口成章,用诗歌挖苦执政者,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成为“六艺之首”“王化之基”的“诗三百”经过汉代经师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更加强化了。“诗三百”基本是四言诗,其体例是风雅颂三体,这成为历代制礼作乐之时乐舞歌词的基本模式,从汉至清没有什么改变,读者有兴趣翻翻正史中的“乐志”,皇皇大典中歌诗基本上是模仿“雅”“颂”的。
(选自王学泰《诗,曾经是一种精神的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地位曾经是很高的,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是贵族君子的必修课,诗具有工具性。
B.在西周时代,人们将诗作为生活准则,学诗、用诗是一体的。诗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也可以成为个人精神领域的支柱。
C.孔子认为,学诗的成果要体现在行动上。学诗的人,如果不能通达地处理政事,不能在外交辞令中应对如流,即使学了许多诗,也是没有价值的。
D.诗之所以能在春秋时代广泛流行,就是因为诗满足了贵族礼仪风度的需要,由于太过于直接的言辞是不合适的,直接利益要求往往要委婉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贵族们还保持着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他们在交谈中经常用诗来表现教养与风度,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
B.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贵族君子乃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都邑百姓在对话中也常常用诗抒发情感。
C.文章用的齐宣王的事例来说明引用诗句可以显示出说话者行事有规范,用宋国都邑的居民与华元对歌的事例来说明诗可以让表达富有文采。
D.“诗三百”作为“王化之基”,有着政治方面的作用,经过汉代经学研究者的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得到强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小众艺术,通过一本诗集、诗刊的出版量就可见一斑。
B.诗的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学诗的人不仅要熟记诗句,而且能够将诗应用于生活,如处理政事,应对得体,体现风度与教养。
C.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成章,用生动的诗句调侃华元丢盔弃甲、逃回本国。可见,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意见、挖苦执政者,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D.“诗三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作制礼作乐方面,后代王朝主要沿用《诗经》中风雅颂三体的体例来创作乐舞的歌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 ,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 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 火息,视地中 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 ,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 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 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 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 有的学者 说他 对流星的判断 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 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 流星陨落的 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 ,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 夜晚,就 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 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 到处追逐萤火虫。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 事,口才好,姿势优美, 颇像妈祖庙 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 女,因此特别疼 爱我们,每年 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 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 。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 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 头望向万里的 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 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 明亮的星一直往 我们头上坠落 ,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 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 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 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 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 全顾不得孙 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 们跑到的 时候 却完全不见流 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 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 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 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 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 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 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 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 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 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 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 星就对应 着地 上的一个人, 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 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 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 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 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 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 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 ,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 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 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 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 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 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 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 是谁呢?不 管是谁,人世里不是 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 触殊深。
如果 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 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 是星的聚 散,这样想时,我 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 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 明呢? 我总 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 ,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 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 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 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 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 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 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 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 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 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 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 情。 我最 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 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 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 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 的流星吧!”
【小题1】对文中划线句子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 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我 ”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 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
B.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排比)的形式刻画出我身 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 铺排中推进升华。
C.此句中“渴望、恐惧、巨风 怒吼”等词语的运用都是采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不仅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 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D.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刻画出“我”的形象特征,让读者窥 探出“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 相待,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小题2】简析第1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赏析 “流星”在文中的多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