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 ,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 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 火息,视地中 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 ,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 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 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 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 有的学者 说他 对流星的判断 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 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 流星陨落的 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 ,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 夜晚,就 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 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 到处追逐萤火虫。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 事,口才好,姿势优美, 颇像妈祖庙 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 女,因此特别疼 爱我们,每年 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 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 。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 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 头望向万里的 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 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 明亮的星一直往 我们头上坠落 ,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 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 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 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 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 全顾不得孙 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 们跑到的 时候 却完全不见流 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 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 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 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 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 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 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 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 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 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 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 星就对应 着地 上的一个人, 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 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 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 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 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 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 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 ,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 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 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 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 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 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 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 是谁呢?不 管是谁,人世里不是 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 触殊深。
如果 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 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 是星的聚 散,这样想时,我 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 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 明呢? 我总 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 ,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 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 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 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 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 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 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 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 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 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 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 情。 我最 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 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 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 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 的流星吧!”
【小题1】对文中划线句子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 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我 ”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 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
B.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排比)的形式刻画出我身 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 铺排中推进升华。
C.此句中“渴望、恐惧、巨风 怒吼”等词语的运用都是采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不仅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 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D.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刻画出“我”的形象特征,让读者窥 探出“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 相待,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小题2】简析第1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赏析 “流星”在文中的多重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1:0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B.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9日正式发布。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共回收样本约26.8万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这是其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
据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学以98.3%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居所有主要本科专业榜首,而应用物理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垫底,为88%。
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均略高于2011届(分别为67%、60%)。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
调查还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63%。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
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
(《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0日)
材料二
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远去,2014年“更难就业季”如期而至。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该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截至2014年5月底,38.9%的受访大学生仍未有明确的就业单位。其中,从地区上看,生源地为上海、北京的大学生签约率基本在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29个百分点;而东北、华中的学生签约率全国最低,华中地区比平均水平低了约16个百分点。从专业上看,哲学、管理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签约率较高,理学和农学专业总体较低。
报告显示,有30.4%已签约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单位就业,没签约的大学生也有30%打算在一线城市就业,而对参与调查的所有大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30.3%,比2013 年的21.8%有较大比例提高。
从行业看,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单位性质看,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过,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仍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 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33.63%。该报告分析称,尽管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较2013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附图

材料三
由于连年扩招,从2003年至2014年,12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接近1亿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因而高学历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从“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剩余向短缺变化的转折点)的角度看,高学历劳动力还处于“刘易斯拐点”之前的工资平稳期,他们与老板议价的空间并不大,体面就业更难。
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传统的就业岗位将大量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有机构成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传统工作岗位将大量摧毁。
再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以及选人用人配套措施不完善使得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每年上百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国企招聘火爆、民企乏人问津、一线城市扎堆儿求职、西部城市人才缺乏等现象,既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须更新,也说明我们的选人用人配套措施尚不完善,人才不能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合理流动,造成大学毕业生体面就业机制不畅通。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09日)
材料四
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老因素,也有新原因。老因素包括,高校专业设置出现偏差,培养模式与实际对接不上;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肯放下身段到民企等企业就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迟迟转变不过来,不利大学生就业等。新原因主要是今年经济形势异常困难,原来很多需要用人的部门和企业为节省人工成本等,大幅降低了招聘比例;此外新增毕业生比往年多,今年全国高校总的毕业生达到近700万,比上年高出12万。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我们出现的一个独特情况是,一边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一边是农民工用工荒,很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里反映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有一种抑制作用。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必须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能够容纳就业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07月0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光明日报》和《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可以得知,2013年和201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共同点是毕业生逐渐青睐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加
B.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侧重点是纵向比较不同年份大学生就业情况,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C.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侧重于大学生就业取向,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把民营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D.两家媒体发布关于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新闻的背后,如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相对而言,《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专业性更强,更具有说服力
E. 从《南方周末》的报道附图中得知,从2011年到2014年,大学生择业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提高的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其中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B.《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认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原因是薪酬高。
C.从2003年至2014年,12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高学历劳动力还处于“刘易斯拐点”之前,所以就业非常困难。
D.《北京青年报》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老因素,也有新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小题3】结合三、四则材料,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乃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认为,执著于特定幽静环境或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不可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
B.禅宗“悟道”不离现实生活,是透过日常经验的表象,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获得“悟”,是在感性自身中超越。
C.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永恒需瞬刻而存在,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D.禅宗的顿悟是在某种特定因素下瞬刻发生的,它所触及的瞬刻与永恒的关系不遵循逻辑,而是带有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B.仿佛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的瞬刻突然而至,这一瞬刻中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分辨,也无需分辨,你不再知道时空和因果。
C.禅宗的“悟道”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和精神超越,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更是一种不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的超越。
D.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B.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无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D.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在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里,你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单位:%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