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现这眼泉,是一只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惯了黄羊泉的泉水。
这个黄羊泉的传说在沙井子垦区流传甚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喀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左排长说:那山好像会自已往后退。再走半天,山还那副
样子。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
夕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救。可是,枪声还没来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现了一个闪动——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凝聚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盯住,别让它甩样我们。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 两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而且,子弹上了膛,打算撵不上就放枪撂倒它。
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沙漠里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呢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创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铣了金辉____
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晖一起消失了。
翻过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原来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左排长听到了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真有这么甜的水呀,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沿着溪流他们找到了溪流的源头。那是一泓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饮水,它披着阳光,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想惧。它大概不知道助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胭红。顿时,他惊呆了……
第二天,他们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啥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涩又咸。可是左排长说: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我的嘴巴不会弄虚作假,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
从那以后,左排长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垦荒需要,左排长受命带着战士找水;身陷绝境、濒临绝望之际,在一只黄羊的“引导”下找到了水,但左排长却恩将仇报,枪杀了黄羊。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寥寥数笔,却富有表现力,如①处的最物描写表现了左排长他们此时的绝望,②处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奇美的景象。
C.小说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等。
D.小说以“我“和左矿长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尾“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确实像只黄羊”一句言近旨远,强化了黄羊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小题2】左排长(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3】黄羊作为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物象,在小说中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试分析它与哪些人和事形成对比,并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12:1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村的心跳 苏沧桑

鹅从溪边一丛芦苇后露出橘红的冠,再露出雪白的颈,再露出滚圆的整个身子,然后扑腾着湿漉漉的翅膀,一摇一摆地向我走来,水珠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如一道道弧形闪电,裹住了它的叫声。

65岁的福珠站在我身后说,鹅每天上午自己去溪里洗澡。

这是2017年9月的松阳。1800年来,孟子、吕不韦、包拯、刘基、宋濂等英杰后裔及闵南族群先后落户于浙南山区的松古平原和高山深谷,一个个格局完整、建筑精美的村落像一片片叶子,匍匐在大地之上、云端之下,成为江南的一个奇观。此刻,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

福珠住的敦睦堂外面,有一个指示牌,写着“江南客乡,水墨石仓”。指示牌是给慕名而来摄影、画画以及像我这样偶尔驻足的游人看的,凝结着当地保护古村落的人们的心血,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让古村的脉搏更强健,血液更新鲜,至少,一直活着。

白墙黑瓦,翘角飞椽,曾经流光溢彩的建筑里,七八个南瓜依次从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一个个堆到楼上,楼上是儿女们的屋子,平日里空着。不久以后的中秋节,福珠在城里的两儿一女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寂寥的老屋里,会响起年轻的心跳声。

秋虫的鸣叫,是长夜的影子,与它分秒相随。

在“云端觅境”客栈那间叫“觅云起”的客房,唧唧复唧唧,不知道是哪一声虫鸣,将我从五点半的梦中啄醒。赤脚推开门,凉意和云雾顺着趾尖瞬间将我吞没。群山静默,云海翻滚,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醒来,无数过往亦如云海翻滚——消逝了的岁月和人事,消逝了的古村,大地上正在消逝的一些美好,以及试图挽留消逝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包括这家客栈的7个仙人。昨晚,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两个,一男一女,穿着休闲而时尚,安静地给客人端茶倒水,擦肩而过时,我听得见他们年轻的心跳。

静默中,脑海里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人类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史诗般的迁徙就像一首首如歌的行板。村落最原始,曾经最热闹,如今却寂寞,一个个村落面前仿佛有个时光深渊,一不小心便会被吞没。未来,人类还会迁徙到哪里?未来,令家园在时光中始终矗立的,一定不是建筑材料,那么,是什么?

即使夜深人静,站在松阳西屏老街,仍能听得到古往今来汹涌的呼吸声、心跳声。

松阳“70后”作家鲁晓敏站在老街的红灯笼下,为我们讲述一爿爿百年老店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他是古民居保护的发起人和践行者。

在打铁声、制秤声里,在煨盐鸡和炭火烤酥饼的香气里,在偶尔飘过的一两声松阳高腔里,不断有电瓶车急急穿过,有老街人驻足某家小店,买点生活用品或工具,再聊会儿天。拐角的农具店摊前,摆放着锄头、镰刀、柴刀、耙……每一种农具都在夜色里闪闪发亮,以静默的姿势坚守着什么。

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古老的、年轻的呼吸和心跳都在,生生不息。而在老街的一条条辐射线里,摄影主题休闲园、写生创作基地、养生休闲园、大木山骑行茶园连绵起伏的茶垄间,正响起更多年轻的心跳。

松阳的古村,是中国无数古村的缩影。越来越多年轻的心跳和呼吸,正牵着自古以来活在板栗、茶叶、南瓜、稻谷里的牧笛、神灵、祖先、阳光和月光,从村口归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一只“洗澡”完归家的鹅,写出松阳古村的宁静与闲适,也自然地引出对鹅主人福珠及其住所敦睦堂的叙写。
B.文中列举与松阳有关的历史名人,展示了古村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因古村文化积淀丰厚而为之“匍匐”于地的膜拜之情。
C.作者认为能让家园始终矗立的不是建筑材料,并发出“是什么”的追问,这样写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
D.尾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古村留住传统,焕发活力的愿景,也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做好乡村文化传统传承的期盼。
【小题2】文中“年轻的心跳”有哪些含意?文章多次写到“年轻的心跳”,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结构全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妻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要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铜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柬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威,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费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竞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舍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风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颇具匠心,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小题3】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①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②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③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④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⑤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觉油然而生。
(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岁科界泰斗 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曼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 Thinking,Low 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张煦顺应通信科拄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扰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牛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1)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2)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的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张煦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设立的“张煦奖学金”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表现了他严苛保守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本该顾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谆谆教导。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熙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琨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 对自己克勤克俭,对学生满腔关爱,对事业不懈追求,是张煦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一名教育家、一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也是他一生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
【小题3】对张煦院士的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其两面性正在不断呈现。作为商业模式的新生事物,因为处于风口,所以一方面迅速解决了过往公共自行车试验中量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序投放的问题;作为公共交通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不需要固桩,取车还车,方便快捷,相当程度上分流了公共交通的压力;同时,正因为无序投放和便捷,也造成了乱停乱放的问题,影响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秩序。。
共享单车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因为目前的运营主体是企业,企业要考虑投入与回报的问题,能否有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直接决定了运营主体的去留;另一方面,因为共享单车介入了公共服务的领域,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任其混乱,最终必然会让市民和政府都选择用脚投票。共享单车企业如何盈利、政府该如何规范管理,目前都还在摸索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与调整。
对政府来说,面对共享单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对于城市交通出行的意义,将交通部“鼓励发展”“包容审慎”等基本精神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确立服务的意识,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基本原则,尽力在设施、路权、政策等方面做好服务,让共享单车企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和环境。
在保证设施、路权的基础上,政府的服务只有重点在两个方面发力,才能为未来的监管做好准备。一是要在数据共享上发力,共享单车只是交通的一种形式,只有将共享单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主要交通数据聚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交通配套,才能算出共享单车科学需求并进行调控。二是共享单车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公共服务的功能,政府就需要更大程度上承担起教育引导市民的责任。
权利落地自然秩序井然。思所以乱则治矣,只有把握住大数据的核心,以信用信息为抓手,将共享单车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各司其职,才能形成政府、企业和骑行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健康发展。若面对新生事物的阶段性乱象,把目前的重点放在了行政管理上面,就极可能导致共享单车企业积极性下降,最后让共享单车逐步自然死亡,成了共输的结局。
和共享单车是个新鲜事物一样,杭州的《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不宜全面赞歌或者全面否定,应该包容审慎,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总结中调整、优化,最后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共赢的方法。
(选自《治理共享单车的核心是“共赢”》,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所以共享单车的两面性正在不断呈现。
B.共享单车解决了过往公共自行车试验中量不足的问题,说明商业模式是成功的。
C.共享单车无序投放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弊端,因此不能允许共享单车企业再投放。
D.共享单车在分流公共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对市容和道路交通带来负面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有稳定的盈利,共享单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就会一直存在。
B.既然共享单车介入了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就要对它进行规范,不能任其混乱。
C.共享单车企业如何盈利,政府该如何规范管理,都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D.就政府而言,面对共享单车,它对城市交通出行的积极意义,是要优先考虑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共享单车,政府应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给共享单车企业好的发展空间。
B.作为未来对共享单车监管的准备,政府应在数据共享和市民的教育引导上发力。
C.政府将共享单车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这对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健康发展有利。
D.对于共享单车的现状,若把重点放在行政管理上,车企与政府是共输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