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过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事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添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黄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

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因此,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乡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通过走进田野、走进民间,结合炎黄传说之场景,体悟炎黄记忆的历史进程、空间进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在研究取向上,应当尽量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求,而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们对过去知道和记得什么,如何记得,又为什么要记得,以及人们如何将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中揭示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与炎黄记忆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编自尹全海《炎黄学研究对象述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黄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它的体裁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与诗歌等。
B.未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原生形态炎黄传说。
C.衍生形态炎黄传说中的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主要是由普通百姓创造的。
D.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对过去与现实的认知,也关注两者的相互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及“传说时代”,为下文论述炎黄学研究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B.第一段分析湖南流传的炎黄传说,旨在论证衍生形态炎黄传说的世俗化特征。
C.第二段论述“眼光向下”,体现作者践行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论证立场。
D.文章先论述炎黄学研究什么,再论述如何研究,按从内容到方法的顺序推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后人附会、添加、嫁接而成的炎黄传说,也可能是炎黄时代的史实。
B.没有知识精英传播炎黄时代历史知识,“依然活着的历史”就难以存续。
C.走进田野、走进民间越深入,发掘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就越有可能。
D.考古技术的进步与研究取向的调整,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并无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11:2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逼。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着。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圆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踽踽而行,恍如两只小小的蚂蚁,粘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漠的凶险,艰难,它跳跃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咴儿咴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婪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沙漠上,有一种狼,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着,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着长空,咴儿咴儿叫着,声音苍凉,忧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
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默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漠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奶,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漠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嗝,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跑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暮色里扩散着,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掏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漠。当时,为了逃出沙漠,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漠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鬃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沙漠。
(选自2016年3期《小小说大世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甚至独立成段,这有利于营造气氛,增强感情,且使文章意蕴深刻。
B.小说善于细节描写,如小马的活泼可爱,老马对月的眼泪等,都刻画得细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小说中的“他”身处绝境,但不言放弃,终于走出了沙漠,展现出一种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D.小说以“沙漠里的陪伴”为题,一语双关,既指老马对“他”的陪伴,也指老马最后以死对小马的陪伴。
【小题2】小说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人却认为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
①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获取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浅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
②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③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④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
⑤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
⑥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或贴近实际,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等,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
B.浅阅读是浮光掠影式的,有时让书中的营养一闪而过,可能没有反复思索回味、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和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
C.浅阅读与深阅读两者不相包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却不够精准,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却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D.浅阅读是指一种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追求实用资讯或短暂视觉快感的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新媒体可以调动读者的各种视听感官,虽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也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
B.由于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浅阅读快速高效,于是,在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信息化时代里,浅阅读被广泛接受。
C.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逐渐成风,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D.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使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它可以扩大个人视野,促进自身发展;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B.新媒体阅读工具给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充分调动读者各种试听感官。既兼顾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也弥补了前阅读的局限。
C.中国传媒出版人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精品放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D.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时,使得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矛盾缓解,让不同媒介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试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技术直接处理和活动的范围是物质界。它的成绩是物质文明,经济建筑在生产技术的上面,社会和政治又建筑在经济上面。然经济生产有待于社会的合作和组织,社会的推动和指导有待于政治力量。政治支配着社会,调整着经济,能主动,不必尽为被动的。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大教主、大祭师。现代政治必须有主义做基础,主义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和信仰。然而信仰已经是精神方面的事,从物质界、事务界伸进精神界了。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且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 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小题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并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
【小题2】请说明“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的含意。
【小题3】文艺的“充实”和“空灵”具体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彭博社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期间创下新的票房纪录,这是因为“中国本土影片的品质和口碑成为最重要的票房保证”,中国本土电影力量正在代替好菜坞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美国《洛杉矶时报》指出,春节期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创纪录的9.46亿美元,同时打破了单日总票房最高、单日观影人数最高和单部电影单日票房最高的三硕纪录。中国国产大片主导节日电影市场,

进一步打破了好菜坞在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吸引力强大的看法。外国电影产业人士也会看到,春节期间中国国产电影品质明显提升,这种趋势可能会给国外影片造成压力。

(摘编自“猫眼电影”2018年02月2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2月28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瞩目的焦点,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就突破了100亿元票房。除夕至大年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突破57亿元,题材类型丰富的影片为2018年的春节增添了浓厚文化氛围。

世界电影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逼近56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油门从来没有松,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给那些动輒认为“中国电影到了天花板”的论调以有力回击。

或许票房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全球电影市场上,好策坞的影响力无人不晓,每一年,好菜坞电影都占据着全球70%以上的票房。但在中国市场,多年以来,国产电影却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颜。

市场份的较量终究是文化话语权的较量。中国电影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优势地位的坚挺,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电影格局,更意味着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正在积极地为世界电影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电影还有更宏阔的市场空间等待开掘。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电影人才的成长,他们对广袤的人生和生活的进一步探究,中国电影与观众心灵的共振也将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单月票房100亿元的世界纪录,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显示出中国电影不断向上的姿态。

(摘编自《100亿!中国电影向上,再向上!》,2018年03月0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13年至2018年,我国影院春节档的票房总额逐年增加,六年间增长近八倍,已经高达57亿元。
B.我国影院春节档票房总额增速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最低的年份是2017年,增速具有波浪式起伏的特点。
C.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的,还是三线及以下各类城市的影院,春节档票房都呈现出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
D.我国影院2018年的春节档票房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增长最为明显,已经占据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2018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刷新了三项世界最高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
B.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彭博社看来,品质和口碑使中的本土电影已经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C.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已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的纪录,电影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有力地回击了那些看衰中国电影的论调。
D.市场份额足以说明一切。国产电影多年来始终保持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E. 作为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的代表,中国电影越来越具有文化话语权,这会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题3】我国电影继续向上的动力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本《三字经》,三四天就能背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
二十四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骞同榜。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前途无量,春风得意。可是,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番作为,他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处处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中。
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路,有了一个歇息的长亭。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国民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
熊希龄是决心奔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节选自《名人传记》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将慈幼院经过军事训练的适龄男生输送给冯玉祥做后备军,并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
B.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C.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协助其推行新政。
D.熊希龄曾与张骞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考卷还得到光绪帝的朱笔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熊希龄经历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
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一帆风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
C.当熊希龄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时,用捐出家产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无怨无悔,将温暖送到了人间。
D.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人才济济。却被袁世凯所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E. 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家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表现出聪颖的智慧,享有“神童”之誉,名满三湘。
【小题3】蔡元培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稚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君一出天下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