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小窗幽记》)
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治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一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选自《今晚报》,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文章开头“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颇有特色,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作者认为“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试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4分)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寂静”(6分)
【小题4】(小题4)探究作者反复说“古人真有耳福啊”“ 童年耳朵是有福的”,表现了作家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音乐何以由纯形式的律动,而通达情本呢?通过时间,本源性生命时间。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可测的重复与不可预测的展开,深刻关联着人在时间深处的出走与回归、有情与忘情。音乐作为最高的时间艺术,其本真目标就是要调动一切音乐要素,让人的存在意义本身在时间中展现出来,从而扣发人的本源生命情感,故《乐记·乐本》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本源性生命时间,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有两种情态:在时之中与处时之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是一种“在时之中”的生命时间,使人思及时间为生命的根本大限,从而灵魂震颤,表出为一种“有情”形态。“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善昭禅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一种“处时之外”的生命时间,为了摆脱处身于时间之中所思及的根本性烦忧,以俯瞰的目光来重新打量人生,从而呈现为一种“忘情”形态。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对有情的超越与升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忘情,是所有文人寤寐求之的人生境界,或心斋坐忘,或澄怀味象,都是为了根本上脱去时间对于生命的逼临摆布,逍遥于时间之上,为自己焦灼的灵魂,铺展一片清凉宁静的境域,气定神闲,笑对时间风雪侵蚀,所以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渔翁。这不正是一代文豪柳宗元灵魂中的忘情意象吗?

有情,无论悲忧或悦乐,只要是为本源性时间所绽出,现之于艺术,则必有“生动”的审美品格;同样,忘情,则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中国文人在进退仕隐的人生机运中,总是徘徊于有情与忘情之间,所以最高的艺术境界便是:“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有情之所以能生动,是因人能入乎其里,感同身受于万事万物内在的韵律与生意,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格外生动,生动在诗人风雨之中对落花的有情眷顾;忘情之所以能深静,是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这是一个在世之中绝难遭遇的境域,所以必然广阔。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宁静,是深远的,是有空间的,所以言“深静”,这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美学品格。

生动必然是在深静的景深里:老子云“知白守黑,负阴抱阳,躁归于静”,其哲学观点都意在说明,静是动的背景;王国维论述艺术创造时说“无我之境,静中得之,有我之境,动之静时得之”,可见,艺术创造中,静也永远是动的背景,由此才得以企及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

【小题1】根据选文对“有情”“忘情”的区分,下列诗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
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④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A.有情①②,忘情③④B.有情②④,忘情①③
C.有情②③④,忘情①D.有情①②③,忘情④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打开,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命的意义。
B.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本源性生命时间有在时之中和处时之外两种形态,“在时之中”指平凡人的世俗人生,“处时之外”指超越世俗功利的超然品位。
C.《江雪》中的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情怀,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于此可见,“忘情”其实是别样的“深情”。
D.“忘情”所以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以消解在世的烦忧。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微妙”的?

同类题2

(题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小题2】(小题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题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帆升
①石磨,如胎盘一样深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时候,总是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乡村从来是人推的磨啊。一个仅两三百口人的小自然湾,竟然有四五个扛神出菩萨的,可谓鬼魅横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迷信的地方,也没有恐怖到“鬼推磨”。大人讲故事,说磨在地狱里是执法机器,钟馗用它辗碎那些生前钻进钱眼儿里为富不仁的家伙。磨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②农业社会里,磨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施展本领;磨这东西一出世,就注定了既费力又不怎么能派上用场。有点像民国才子,抱负未实现,就被归入历史序列。也有点像唱大戏与打鼓说书之于农人枯燥的生活,偶尔才在山村里吱吱嘎嘎唱一回。大众化,又并非家家必备。充裕一点的人家,会请石匠打个磨,不充裕的人家大可不必打,只需到要用磨的时候,拉下个脸皮说一声,平常做人好一点,没有哪家不肯借的。
③磨是蛮撩人的,尤其撩鼻涕虫。小村庄里,一年之中,谁家都难得看到它转几回。要么是逢年节,要么是要办喜事,要么是家里请了帮工做农活,需要改善一下生活,磨才被刷洗干净,大姑娘坐花轿般被人请出。它一出场,乐坏的通常是小屁孩,这时在堂屋里到处乱窜,蹦跳着唱:“磨麦,请客,做包恰(吃),恰(吃)不了,担起走,担到高婆屋门口,高婆不在屋,小狗咬了脚。”大人还在磨呢,他们就馋得不得了,好似香喷喷的粑已到了嘴,还拿着走亲戚。没想到没孝敬到外婆讨着好,反被狗咬着了,乐极生悲。家里有了客人,好不容易“托福”,却落得个解了嘴馋,惹了脚痛。
④平时,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你一年四季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得团团转都不见它的踪影。磨磨豆腐,打打粉皮,做做粑,却没它不行,于是咯吱咯吱,就张开了嘴巴,却是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白粉、白米、白粉汁,沿牙缝漏下流出,落到磨架上的大笸箩上。
⑤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的,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端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或是用勺端上浸泡得圆滚滚水灵灵的黄豆,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出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好像人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⑥小时候我一直记恨继奶奶的苛刻与偏心,从不跟她讲话,见了连头都不抬,腮帮子倒是鼓鼓的,暗暗磨牙。我恨她是有道理的,只是看在眼里不想说而已。不知何时起,这个高傲的小脚女人低下了头,主动来帮母亲推磨了,还时不时与她不喜欢的媳妇讲两句家常话,显出一家人的样子来。
⑦我猜这磨转来转去,让矮圆规脚、走路不稳的女人领悟了,山不转水转呀,她总有日落西山时,总有腿脚不便时,总要落到打下手的境地。要不然,她还能平和地与媳妇在一起待那么久?看着她推磨时的落寞神情,我紧咬的牙关松开了。我相信,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
⑧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在以磨治村中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封建族长整家规的时候,只要断喝一声:“给老子绑了,沉塘!”愤怒的人们就一呼而上,力拔山兮,把一两百斤重的磨抬了去,绑起犯了事的人就地正法!不给人留任何退路与生路,让你改悔的机会都没有。倘有好奇者深入乡村,对那荒废的臭塘感兴趣,要起底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许能挖出一两个石磨,里面肯定有冤魂吧?俗话说的“豆腐磨出血来”,大概就是苦于纠缠的结果,不依不饶的礼教之下,总是会出几个牺牲品的。用磨做惩罚工具,铁定了海枯石烂永不得翻身。可见,磨是可以封住家族耻辱、封住历史,伸张正义的。
⑨在水源与竹木丰盛的山村,会有大水磨,在水沟边矗立着,有一人多高,五尺直径,靠的是水来冲,水不停地流,推动轴承转动,巨磨就自动转起来。这样的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比如辗竹片、造火纸。它是一个时期的先进代表,解放了生产力。水磨的威力与神奇够人膜拜的,于是,有的村干脆就叫水磨。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即使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孤寂地立在村旁变成了卫兵,成了路标,等待那些一年四季在外的人抚摸。
(节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枯躁 乐极生悲 (nǎn)碎 (wéi)富不仁
B.充裕 前仰后合 咀(jiáo) 鬼(mèi)横行
C.苛刻 海枯石烂 机(xiè) 不依不(ráo)
D.膜拜 申张正义 (chù)立 杀一(jìng)百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B.作者借助“民国才子”的人生经历解说石磨的特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C.“磨”在特定时代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可能会出现几个无辜的冤魂。
D.结尾描述立在路边孤寂的巨磨形象,蕴含作者内心无尽的怀念和长惘之情。
【小题3】作者以“磨”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5】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小题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小题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察·思索·联系实际

王瑶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小题1】本文批评了哪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
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方框内依次填人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更 但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D.尚 更 则
【小题4】“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
【小题5】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B.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C.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D.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小题6】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6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