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多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出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起到伏笔作用。
B.“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反映了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而要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内心感受。
C.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
D.小说突出了心理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对话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夫妻对话、父子对话的一张一弛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 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间亲情,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结尾高力的“无言以对”意味无穷。
【小题2】小说以“手表”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语段基本上很短小,甚至较多地使用一两句即成一段的形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7: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列车”通鲁家
汪 群
沿着“安吉大道”一直往东行,在没到游乐园的地方,我有意识地将方向盘往西打了转。此时,我担心四岁的外孙女发现不去游乐园会一下子闹起来。嗨,她偏偏没有拒绝。
没有围墙的大自然乐园无遮无拦、无边无际,有山有水有石,有鱼有虾有青蛙。观花草,摘野果;摸螺蛳,钓黄鳝;听蝉儿鸣,赏蝴蝶飞;闻鸟鸣声,猜植物名。一年四季,漫山漫坡郁郁葱葱,仅仅是一株竹子,就可以拗野笋、寻鞭笋、掘冬笋。还可以采桑果,找蓝莓,摘黄花梨;打板栗,摇山核桃,选“一叶一芽”的白茶。
山边错落有致的一幢幢红顶、蓝顶,白墙、黄墙的农家小洋房。往前不远处,我们遇到的却是一个丁字路口。我第二次有意识地开进了一条小巧而精致的柏油马路,干干净净,路面虽然不宽,但车辆可以交会。
穿过一个个转弯抹角,我发现“前有火车轨道,请您注意通行”的指示牌,顿生迷茫:交通闭塞的山旮旯里,还会有穿过村庄的火车通行?
忽然,外孙女在车里高兴地嚷着:“小火车小火车!”
哦,“鲁家村火车站”——也就是“阿鲁阿家”号小火车。此时,我想起早些年,鲁家村开起的第一家农家乐,就叫“鲁妈妈餐馆”。当时我问店主,为何取这个名字。她回答:“我家不姓鲁,鲁家村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开一家,‘鲁妈妈餐馆’,这样就叫得更响亮啦!”
“呜呜呜-----”一辆“红黄蓝”相间的小火车在我们不远处徐徐驶过。我们才知道,这里就是鲁家村通往全村十八个家庭农场的小火车“枢纽总站”。
小外孙女一骨碌下了轿车,跑向火车站,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我们只得拼命地追赶她。
“葡萄隧道”盘根错节的藤蔓上,一串串紫紫的、青青的葡萄就在眼前晃来摇去。外孙女说:“我要吃葡萄!”担任列车长的陈姓姑娘听到后,手持喇叭说:“旅客朋友们,前面就有一个停靠站,为大家提供摘葡萄、尝葡萄的体验项目。”采葡萄,买葡萄,尝葡萄,让游客们自由挑选。外孙女在一根藤蔓的跟脚边采摘了一小串水葡萄,连忙吆喝着“卖葡萄咯,卖葡萄!”
小火车串起了十八个家庭农场,村子里数百户农家,都散居在小火车弯弯曲曲的沿线铁轨旁边,错落有致。一家家、一户户,如同居住在“花果山”的迷宫,别有洞天。
“呜呜呜”的声音靠近了,农家人就像是要见到莅临的“外宾”一样,在阳台上、操场里笑脸相迎各地的游客,吆喝着自家的农字号特产:老南瓜、香薯粉、野笋干、辣椒酱、山核桃、葵花籽、花生仁、银杏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在一家冯姓的农家门口,外孙女看见了挂在竹竿上金灿灿、大大小小的“宝葫芦”。她拉着外婆的手蹦蹦跳跳,唱着动画片《葫芦娃》的主题曲:¨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她说:“我要把两个宝葫芦,都挂在外婆家的客厅里。”
每个“家庭农场”都有一个停靠站,让游客可以像在城市里逛商场一样,一家一家跑、一户一户看,如“桃柳农场”“竹园农场”“药材农场”“野山茶农场”“野猪林农场”“花海世界农场”等,游客们逛得不亦乐乎。
要说“蔬莱农场”里最亮眼的景色,便是“荷塘夏色”。百亩荷花被山坡间青的翠竹相拥、怀抱着。外孙女拉着我们的手,走在一座通向荷塘深处的木架构桥上,两边的荷叶随风摆动轻拂着衣袖、裤管,像是深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一个个滴翠的莲蓬,争先恐后、恰到好处地从碧波与荷叶间跳跃出来,清新脱俗,满目生辉。我们抓住机会给小外孙女多拍几张照,但小外孙女偏要拿过手机给外公外婆拍照。我们在幼小的外孙女面前,怎不动容?心情也像花枝招展的朵朵荷花一样,美滋滋、乐陶陶。
走过“荷塘夏色”,一畦畦、一垄垄,全都是五颜六色开着花、结着果的新鲜菜蔬。有匍匐在地面上的西瓜、甜瓜、南瓜、冬瓜;有长在枝干上的秋葵、茄子、番茄;还有藏在土壤里的番薯、萝卜、马铃薯、山药等。
炊烟袅袅,不少游客围着垒起的一个个农家小土灶,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一显身手,翻炒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菜蔬。纯正的菜籽油香味随风而来,让肚子也跟着咕咕地叫起来,外孙女嚷着也要在这里用午餐。我们和其他的游客一样忙碌起来,准备油米酱醋。时鲜的菜蔬就在面前的院子里,伸手可得。农场主说,在这里用餐,我们省去了进城销售的全部费用,只收一些必要的成本费。
鲁家村虽然偏僻一点,但一万余亩低丘缓坡是全村百姓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如今,开辟十八个家庭农场,成立旅游公司。全村已从原先纯农业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一、三产业比翼齐飞的旅游强村。鲁家村是一个经营“金山银山”的“大花园”,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胜地。
当我们离开鲁家村时,小外孙女脱口而出:“外公外婆,我们下次再来时,我也要当一回小火车上的小导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家村的“幸福列车”,走的是农村生态旅游之路,带给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和满足。
B.文中介绍十八个家庭农场,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鲁家村的山美、水美、人美、情浓。
C.作者详写蔬菜农场,不仅因为这里景色好,更因为在这里小孙女特别让人暖心。
D.本文以场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到鲁家村游玩的经历,行文不蔓不枝,中心突出。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幸福列车”的含意。
【小题3】作者不惜笔墨多次记叙小外孙女的言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1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凡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C.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小题2】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B.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