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那种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
(1)请解释加点成语的意思。
①寥寥无几:
②不毛之地:
(2)下列各项中排序恰当,且填入甲后能使上下文语意协调的是
①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
②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③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
④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
A.①②④③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7:0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读书就是要潜心安坐,用心感受纸质书带来的墨香与触感。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电子书的便携、大容量和多场景适应力在当今社会更具吸引力。报告显示,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2016年,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书能够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提升整体阅读量。不过,纸质书因为收藏感更强,不会被读者轻易抛弃。85%的受访者表示会同时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介质进行阅读。而随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篇幅短小、内容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中,知乎周刊、豆瓣作品全集等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内的读书新欢。
(摘编自爱范儿《从亚马逊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来看看中国人都是怎么读书的》)
材料二:

(资料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材料三:
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出炉。“最美的书”内容多是适合浅阅读的小众题材。有些内容如果仅依托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可能很难形成阅读乐趣。好在这些内容天然带有文创属性,只要包装得法,立显“纸质”优势。其次,在设计上强调“悦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纸质书被设计者以绝佳的表现力“视觉呈现”,更像是文创产品。其设计理念更多地观照阅读的附加值。文字被趣味性装帧出立体感,“阅读”被全方位诠释成“悦读”。电子阅读器在多变的纸、墨、色彩、结构面前完败。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电子阅读时代“悦读”还得靠纸质书》)
材料四:
2004年,Blog(博客)出现在中国,社交类网络从此风靡中国。各个行业都开始向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社交基因,以期通过更多的用户群带来高额利益回报。《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而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虽然通过分享社交平台的信息的门槛相较于“阅读”而言略显宽泛,但通过评论、分享,却能增加读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电子阅读器与各类App相比,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阅读类App自然成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它更加关注社交,依托手机使用更方便。各大阅读平台都在对阅读类App的社交性进行升级改造。阅读类App覆盖率排行第一的掌阅iReader通过“圈子”来经营粉丝;排行第二的QQ阅读通过“大神说”来维系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而以专注社交阅读而闻名遐迩的信读书可以说是在社交阅读上做得最好的;界面设计简洁友好;在书的段落中可以观看别人或自己写下批注,还可以加好友进行互动;赠书扉页上有人性化签名,记录你与好友赠书之情,赋予电子阅读一点儿仪式感;好友阅读对比更是赋予读书一点儿趣味,甚至你打开淘宝还有阅读时长代刷。微信读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于2016年1月,微信读书的覆盖率增长215%,活跃度提升412%。这正是抓住用户对于“社交”二字的深刻需求而得到收获。
(摘编自北京商报《电子阅读迟早会替代纸质书,社交阅读是第二个掘墓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书籍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其内容不适合浅阅读,而且用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在包装、设计方面缺乏趣味性。
B.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短篇、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一些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的读书新欢。
C.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2015年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均高于2014年,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长明显高出2014年。
D.《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同时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梧桐深深
(1)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2)我对梧桐亲近有加,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也缘于生活中与梧桐的相伴相随。
(3)自我有记忆起,梧桐树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中,努力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等候风的手指,即兴弹奏城市的晨昏。它春季花开,但花并不美,所谓花,只不过是很不起眼的黄绿色,柔柔嫩嫩如一颗颗羞涩的少女之心。一俟其吐絮,便似乎优雅不再,那飞絮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四处飞扬。
(4)在城市里,梧桐树算不得贵族,它质朴得像平民。那皮色,那枝杈,那树叶,分明带着乡间的味道,散发着幽深的泥土气息。只有那巍峨的树冠,才给人以典雅而又孤傲的感觉,无论远远望去或者走近仰望,它都具有一种威严的气势。但它只管花谢花开,自吟自歌,为行人提供一片荫凉。
(5)有多少个夏季,我背着书包,穿过这道梧桐浓荫上学、回家;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与伙伴们一起借着微弱的路灯,在梧桐脚下觅蝉洞、拾蝉蜕:又有多少个突袭而来的下雨天,我与路人一起站在严严实实的梧桐树底下,躲过了一场又一场雨;更记得“文革”中,有人因遭受政治迫害跳楼自杀,幸被楼房边高大的梧桐树树杈扯住衣服,得以保全性命……梧桐每一天都与人们一起分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6)早先,在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梧桐树,每临夏季的雨夜,那疏密相间的雨点,恰似素手调弦,阔硕的梧桐叶便是古筝、扬琴、京胡、琵琶……想及才女李易安当年不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么?
(7)浙江上虞,处于钱塘江南岸,是个多台风的城市。而台风是树的劲敌,每当台风袭来,梧桐树都在被扫荡之列,它的浓荫让它无法藏匿。树大招风,树老也招风。一场台风总会令一些梧桐树轰然倾倒,或者被刮下一些大枝杈,而这样的肆虐场面大多发生在夜晚。次日早晨,当人们走上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唏嘘感叹。自此以后,城市绿化管理者们,以及附近的居民,凡听闻台风来袭的消息,总会对一些弱势的梧桐树千方百计进行加固。这彰显的不单单是对梧桐树的爱护。
(8) 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枯黄,到了深秋,枯黄的叶子开始离枝而去,显得是那般的无可奈何――每片叶子记录着潇潇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经历、夏的传说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繁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然而,在哲人和诗人眼里,当落英散尽,褪色的树木便显现出生命苍劲的脉络,那是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9)当和煦的太阳透过斑驳的梧桐枝条洒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走在由梧桐树陪伴的秋天城市街道,我总会生发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
(10)梧桐如时间老人,它见证着历史,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曾去过南京,那满大街的梧桐树,让南京这个城市更显岁月的从容。据说当年精选了两万棵梧桐,栽种在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的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以志纪念。
(11)我总以为,城市里那一列列亭亭的行道树,是大自然写给都市人的信,是葱郁树林留给城市最后的关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这两个梧桐树种原都生长于中国,因而都具中国血统。
B.梧桐树的花色不起眼,吐絮时四处飞扬,失去了优雅,这些都令作者感到些许不快。
C.作者乐于享受梧桐树默默奉献的阴凉,却敬畏它的威严气势和典雅孤傲的外在形象。
D.台风来袭之前人们加固梧桐树,是爱护,也是人们对城市有序管理的一种文化自觉。
E. 选文中每处对树的描写,都充满深情厚意,并与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有着内在的联系。
【小题2】请对第(3)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梧桐树对城里人的关爱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优美,联想丰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荷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B.文章以荷引起自己心灵的震动开端,以自己被荷的品质所感动,变成一个宠辱皆忘的人作结,首尾呼应;以“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为线索,脉络清晰。
C.从结构上讲,第③段是对①②两段的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对荷不言屈服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了真挚的礼赞。
D.《说荷》可说是一篇现代的《爱莲说》,托物寓意,借荷言志。文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非常善于借古人的胸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小题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浩如烟海。其品种之多,数量之众,质量之精,皆令世人叹为观止。由于工艺品制作多为手工,尤其是高档工艺品都是艺人辛劳数月甚至数年制成,其生产过程很值得参观,游人也以一睹艺人精湛技艺为快。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针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湘、粤、蜀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很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是以江苏省苏州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盛产丝綢,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游客参观了制作过程,也就领略了“东方艺术明珠”的风采。

湘绣,是以湖南省长沙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配色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也不乏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的日用品。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为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

蜀绣,是以四川省成都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亦称川绣。以日用品居多,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整齐,色彩鮮丽。

(摘编自中国华侨出版社《国学常识大全集•四大名绣》编委会)

材料二:

南宋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是一幅典型的田园风俗画。共四幅,合裱为一卷。春牧融怡,夏牧蓊郁,秋牧萧散,冬牧肃杀,画面细节真实生动,清新自然。如同上好佳酿,令人闻香下马,饮之微醺;观之则流连忘返,余味不尽。

中国画史上画牛的大家有作品传世者,唐有韩湟的《五牛图》,北宋有祁序的《江山放牧图》,南宋有李迪的《风雨牧归图》和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中国人是应该画好牛的,农耕民族,牛是人的得力帮手,因而也是丰足的象征,何况田园牧歌的情趣更是美的理想境界。这样说来,古代画牛的作品真是太少了。韩湟《五牛图》生动之极,但画的是五头牛的“肖像”,未将牛置于大自然中描写。祁序《江山放牧图》画十几头水牛,在众多牧童的照看下,在辽阔的草地吃草、饮水,因场面较大,牛显得不够突出,画面略显松散。李迪《风雨牧归图》是无比精湛的杰作,幅面又较大,水平绝不亚于阎次平。但李迪只存一幅画两头牛,怎比得上阎次平四幅画九头牛,竭尽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牝牡老幼,行走坐卧,各种生恣情态跃然纸上,它是一首完整的自然的赞歌,农耕生活的赞歌。

(摘编自荣宝斋出版社《古代名画赏析•醉人的田园牧歌》,郑奇)

材料三:

河北剪纸。我国广大农村有很多民间工艺品,如花灯、核雕、竹刻、泥捏、布娃娃、剪纸等。这些质朴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都是就地取材,原材料也很简单,但是经过村民精思巧慧,就能化平凡为神奇。比如春节前,如果到河北农村去,因时值农闲,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块很大的场地上,背倚高山,面临小河,数十个妇女团团而坐,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也不用笔来勾描底样,随手就能剪出人物、动物、文字等,其速度之快,花式之多,构图之巧,令人赞叹不已。比如十二生肖,她们能以故事为题材,将人物和动物和谐搭配。关云长骑马横刀过五关(马)、苏武牧羊(羊)、武松打虎(虎)、时迁偷鸡(鸡)、牛郎织女(牛)、苏轼赋鼠(鼠)、哪吒闹海揍龙王(龙)、孙悟空偷吃蟠桃(猴)、嫦娥奔月(兔)、白娘娘显蛇形吓坏许仙(蛇)、樊哈屠狗(狗)、八戒招亲(猪),12个故事组成生气勃勃的画面,线条朴实,形象生动。其乡土气息吸引中外宾朋纷至沓来,有些人身不由己,参与其间,自娱自乐。

贵州蜡染。蜡染,是长期生活在贵州山区的苗族和布依族妇女的普遍技艺。这里的妇女,从小就学习蜡染,图案、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如花鸟虫鱼等。不过,由于各人观察角度不同,世世代代相传的技艺风格亦不同。粗细、大小、疏密不同的蜂靖点于布上,以植物蓝靛做染料,点蜡处为布的本色染不上色,则形成花纹,由于多次染色后,蜡层自然龟裂,蓝靛随裂缝渗透,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图纹,千变万化,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现在丹寨地区已将此作为旅游项目,游客参与其间,兴味十足。类似的村寨很多,如白族蝴蝶花蜡染,贵阳花溪苗族挑花,彝族七色挑花手帕,苗族织花带,傣族织绣挎包等。游客到此驻足观览,一边赞叹姑娘们心灵手巧,一边欣赏充满少数民族审美习俗的织品,纷纷慷慨解囊,作为纪念品带回自己的家乡。

(摘编自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文化•工艺美术》,潘宝明、朱安平)

材料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有着民族传统的内涵,它是物质观念的,又是社会的、文化的综合概念。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给玉定义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艇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甫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他把玉的物理特征比附为五德,这些物理特征是:光泽滋润而柔和;表里一致,从外可知内;声音舒畅而清扬,远远可以听到;质地坚硬,不能弯曲,只能折断;断口有棱角,但不很锋利。什么样的玉具有“仁、义、智、勇、洁”这五种特征呢?专家研究表明,只有新疆的和阗玉具有这五种特征。

元、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对外贸易兴旺,新疆处于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交通畅达,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和阗玉的开发步入鼎盛时期,玉器工艺美术也发展至高峰。自然吸引了无数赏玉人。目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藏馆,仅历代精美玉器就收藏了数万件之多。

此外,“唐三彩”“青花瓷”“紫砂壶”等都是精美绝伦的专题工艺美术品。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窥见,中华工艺美术,博大精深,魅力永恒。

(摘编自《新疆两千年》,刘逊、刘迪)

【小题1】下列各句的语序排列,不符合汉语审美感觉的一项是
A.就刺绣工艺而言,我国的煞绣、湘绣、粤绣、蜀绣在其产地苏州、长沙、广州、成都都是家家户户绣,姑娘个个绣,十分普及,艺工也是各有高招,精益求精,作品争奇斗妍。
B.阎次平《四季牧牛图》是典型的田园风俗画。四幅画九头牛,竭尽春夏秋冬之时,寒来暑往之变,行走坐卧之态,画面清新自然:春牧融怡,夏牧蓊郁,秋牧萧散,冬牧肃杀。
C.河北剪纸妇女巧妙地展示12生肖故事:关羽走马,苏武牧羊,武松打虎,时迁偷鸡,牛郎织女,苏轼赋鼠,哪吒斗龙,悟空偷桃,樊哙屠狗,八戒招亲,嫦娥唤兔,素贞变蛇。
D.《说文解字》对于玉的解释,或许亦能这样认为:泽润喻之仁、色纯喻之义、钝敛喻之礼、声扬喻之智、质硬喻之信,也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工艺美术作品一般都是手工制作,早先多是在家族式作坊内,以耳提面命的方式,传授相应的制作工艺。
B.工艺美术作品大都取材于生活与自然,因其扎根于民间,民俗味很浓,大多由民间技艺精湛者挑头制作。
C.工艺美术作品除了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风格的独特性,品种的多样性,还具有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前卫性。
D.工艺美术作品需要精雕细刻,虽制作工艺复杂细密,制作工期长、难度大,却拥有比较稳定的粉丝群体。
E. 工艺美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经典代表作,比如:苏州双面绣,宜兴紫砂壶,扬州玉器山子雕,苗族织花带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角度思考,简单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菊花与泉水

庞余亮

济南的菊花肯定是属于李清照的。

那一天,趵突泉公园的菊花开得实在烂漫了,仿佛如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菊花们,心照不宣地,一边吟诵着《醉花阴》和《声声慢》,一边将所有的苦日子、坏日子、酸日子、甜日子用煎饼一卷,和着山东大葱,蘸着高粱烈酒,把这个秋天过得有滋有味。

二百余种菊花,二百多厥词,每一行,都闪烁着少女李清照的眸子。三十万盆菊花,三十万本《漱玉词》,每一页,都有墨香,那墨一定有漱玉泉的水,在砚台里洇开来。

我去的那天,恰巧下着雨,因为要把郭沫若的对联读出来,索性把雨伞收了。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对联有些遗憾,什么后主啊,李清照的词风是独立的,她是宋词中的“女王”。“女王”的王座,是用趵突泉的菊花铺就的。

雨越来越大,有雨便有泉,难怪趵突泉公园里的人会越来越多,都在看汹涌不绝的趵突泉。

“泉太好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五个“永远”,三个“冒”,几乎就是老舍这个作家的铁板钉般的信心和忠诚。这信心,这忠诚,背后是这个作家滚烫滚烫的热爱,对于济南对于趵突泉的爱。

——所以,有泉水的济南,最适合一个刚烈的坚决的人爱她。

在济南,老舍在泉水边生活了四年半,或者可以说,泉水在老舍的身体中流淌了四年半,《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全是济南的赞美诗。除了这些赞美诗,还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像是我们的教科书。干净而美好。

那美好里,就有“断魂枪”里的默契。

趵突泉、漱玉泉、无忧泉、孝感泉、知鱼泉、石湾泉、鉴泉、湛露泉、满井泉、卧牛泉、珍珠泉、黑虎泉。还有余下的60眼泉。

完全就是老舍的“断魂枪”的72式。点点又点点。招招又招招。

“不传!不传!”

那一夜,老舍摇着头,又摇着头。大明湖里的见到“老残”的白莲花也学着老舍摇头,老舍与白莲花对视一下,然后,老舍先生微笑着,摘了片白莲花瓣,用它佐了酒。

——真想就这么与老舍相遇一次,或者做一天他的书童,为他捅炉,为他磨枪,为他摘莲,为他担泉。

雨还在下,黑虎泉边有许多雨中担泉的济南人,汲水的几乎都是女子。母亲与泉水,理所当然。我掏了一口,那泉水几乎是跳进我喉咙的。天下怎么有这么好的城市啊,泉水涌着,一如既往地涌着,如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灵感。

那一年,老舍先生依依不舍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后来,老舍先生并没有回来,在北京那口又浅又浑浊的湖水中,肯定想到了济南。

雨还在下,我的镜片更迷茫,更恍惚……突然,一个跟着妈妈来担泉的男孩在我耳朵边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娘——”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被泉水浸润的童音,济南话的童音,是天下最好听的声音。

(选自《纸上的忧伤》,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女王’的王座,是用趵突泉的菊花铺就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小题2】简要概括文中“雨”的作用。
【小题3】文章在叙述时穿插了大量老舍作品的相关内容,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