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④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______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B.②④③⑤①
C.②⑤③④①D.③⑤①②④
【小题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
【小题3】第④段加点词“言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5】文章提到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依据本文观点,鉴赏下列句子中的“落木”意象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3:4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
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今日中、 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 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较高的汉语水平,正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
“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与经济突飞猛进相伴随。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人们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也必然接受其文化的浸润。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古代囿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最爱中国的美食和宋词。
【小题1】下面关于汉语“文化圈”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B.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外交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C.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共同体。
D.汉语圈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之前后,汉语确实一直是“世界性”的语言。
B.华人已占世界人口的30%,表明汉语完全可以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C.语言的“出超”可能与经济发展、文化魅力的吸引、学习者的自愿等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有关。
D.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汉语热”成为必然。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中国的经济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地位必然会得到提高。
B.汉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C.古代囿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
D.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得外国人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人画的文化品质
孔仲起
人们经常把院体画和文人画对立起来看待,这样做有很多的弊端:一则,并非所有文人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文人画;另一则,文人所画的精致工整一路风格的作品也未必就不是文人画,犹如宋徽宗的《瑞鹤图》,像赵孟的人物及鞍马,或者像李公麟的作品等等。文人画的意义在于文人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将他内在的人文品质与人格魅力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因而使他们的作品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光彩和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推崇文人画,当然是因为中国绘画发展到后来,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不断探索,中国绘画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了准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生动”,这已提了千百年,今天说来它仍充满艺术的感染力。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正是文人画的特征,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境界”,即文以化之的高尚境界。
在古代,文人画家多数都不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生计,因此“自娱娱人”就成为这些文人画家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自娱之外也不乏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毕竟他们也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在历史上,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因而可以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往往长于构思,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同时又因为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深刻,所以往往能把作品推向一个内蕴深厚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反映,这是历来文人的共同准则“文以载道”,因而从精神价值的层面会使他们的作品获得“内在的丰盈”。这跟职业画家大多数更重视技巧比起来,后者的作品可能在载道的力度上显得不足,这也正反映出了二者在思想深度上的落差。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苍凉之境”、“悲悯之怀”、“深度哀感”、“愤世嫉俗”,乃至“忧伤沉痛”的意境往往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才能找到,那种思深而忧远的人文品质才会显现出来。这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诗意,即“兴”、“观”、“群”、“怨”。
当然,我不是说文人画家因为表现悲剧式的主题所以才显得内蕴深厚,他们也可能只是患得患失,感慨个人身世,不一定都具有大的胸怀和抱负,不一定会瞻视天下、为苍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造化讴歌。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确实较一般的职业画家尤其是民间职业画家要高出一筹。
古代的文人画家不像职业画家那样大量地、频繁地创作,因此在技巧方面可能不及职业画家,对技巧的探索兴趣也可能比后者少一些。当然有失也有得,这种情况也使他们恰好避免了因为技术上的过于熟练而容易造成的“纵横习气”,有时候他们那种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使作品增添了朴素自然的古趣,显然,这些都是业余性带来的差异,当然也不一定就算得上是文人画家的真正优点。
说到优点,刚才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实际上,真正文人画家中的杰出者,像宋代的文同、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征明,恰恰都是技术纯熟并且开一代风气的领袖式人物,他们不仅在技巧上丝毫不逊色于职业画家,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更非一般的职业画家可及的。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人们经常把文人画与院体画对立起来看待。
B.精致工整的风格非文人画主流,但文人画中不乏此类作品,如宋徽宗的《瑞鹤图》等。
C.文人画后来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其发展与历代文人不断地努力实践分不开。
D.文人画往往具有内蕴深厚的境界,是因为文人在创作过程中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韵生动”是历代的文人在创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参与和探索,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的中国绘画的准则。
B.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可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因而他们创作的作品显现出人文品质。
C.大多文人画家作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自娱娱人,更注重思想意境,这与职业画家大多数更注重绘画技巧是不同的。
D.与职业画家因熟练的技术而易造成的“纵横习气”不同,一些文人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让文人画有朴素自然的古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文以化之境界的文人画,表现出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等特点。
B.文人作画有些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这其实有损文人画的品质。
C.由于历来的文人奉行“文以载道”的创作准则,因而文人画中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等内涵。
D.不少文人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技术纯熟的特点,且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有一般的职业画家的作品难以达到的高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且汉代艺术可算是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正所谓大块文章,风格宏伟,作法简朴。最近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其中有一幅是一个人以树枝戏猴,姿态极其自然生动,可见当时的中国艺术已能充分发挥自然主义的精神。不过从后汉到唐代,约有六百余年,中国艺术受了印度的影响,尤其是佛像画,大多感染了印度的作风,已看不出汉画的精神。这时的题材也较偏重于理想的宗教画和人物的故事画,甚少对自然的兴感。直到大诗人王维出世,才建立了新的中国画派,作法以水墨为主,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为后世文人画的鼻祖,也完全摆脱了印度作风的束縛。
中国自然主义的绘画,从质和量来看,都可以占世界的第一把交椅。这把交椅差不多一直维持到19世纪,欧洲才产生了几位伟大的风景画家,能够把风雨晴晦、朝雾晚霞表现得非常完美。过去中国所能做到的,他们已能用另一种面目来完成;而我们自己,倒反而贪恋着前人的成就,逐渐消失了对自然的兴感和清新独创精神!
可是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的园地里还是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也许因为中国得天独厚,有坚劲而纯洁的梅花,飘逸的兰草,幽秀的水仙,这些在世界上都要算奇花异卉,为他国所无;而又确实能表现中国艺人的独特品性、民族的特殊精神。因此中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花鸟画家,如宋徽宗、徐熙、黄筌、崔白、赵昌、滕昌祐等,作品均美丽无匹,直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他们的敌手。
我国的绘画从汉代兴起,隋唐以后却渐渐衰落,这原因是自从王维成为文人画的偶像以后,许多山水画家都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结果画中的景物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却用气韵来做护身符,以掩饰其缺点。理论更弄得玄而又玄,连画家自己也莫名其妙,如此焉得不日趋贫弱!
到了南宋时期,高宗在杭州建都,太湖附近成为中国绘画的核心。元初文人画发展到最高峰,但已丧失了庄严宏伟的气象。到董其昌时,由于他多才多艺,收藏又丰,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中坚。但他每幅画都是仿前人,一笔一点,都是仿某某笔;其本意或系谦虚,一面表示师古不敢独创,一面表示不敢掠人之美。不过此风一开,大家都模仿古人,仿係不模古就不是高贵的作品,独创性消失净尽。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或:要画山水,谱上有山水;要画花鸟,谱上有花鸟;要仿某某笔,它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画訪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己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
过去我们先人的题材是宇宙万物,是切身景象,而且有了那样光辉的成就,我们后世子孙也该走这条路,不要离开现实,不要钻牛角尖自欺欺人,庶几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争回这世界美术的宝座!
(摘编自《中国画的艺术》,徐悲鸿著,马小起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艺术堪称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风格宏伟而作法简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谓大块文章。
B.从后汉开始,中国艺术受了印度的影响,绘画题材偏重于理想的宗教画和人物故事画,甚少对自然的兴感。
C.王维开创了以水墨作法为主,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的文人画派,使中国绘画从印度作风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
D.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证明了自然主义精神早在汉代艺术中就已得到充分发挥,但其后因外来因素影响,汉画的精神一度在大部分佛像画中消失殆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19世纪欧洲几位不逊于中国的风景画家的诞生及中国画家对自然的兴感和清新独创精神的逐渐消失,中国自然主义绘画失去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B.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园地里独具风采,宋徽宗、徐熙等许多名家的花鸟画美丽无匹,全世界至今没人能超越。
C.兴起于汉代的中国绘画从隋唐以后渐渐衰落,与绘画理论被弄得玄而又玄,连画家自己也莫名其妙有关。
D.《芥子园画谱》几乎包罗了山水花鸟的题材与笔法,但却导致画者因依样画葫芦而失去观察能力,实在害人不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画始创于唐代,元初发展到最高峰,到董其昌时代,仿古之风盛行,文人画逐渐丧失了独创性而变得毫无生气。
B.王维及董其昌都以其独特的画技引得时人纷纷效仿,这既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但也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C.隋唐以后,许多山水画家过分注重意境和神韵,以气韵做护身符来掩饰其作品的缺点,故其画中的景物既不合理又毫无新鲜感。
D.我国古代绘画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先人们以宇宙万物、切身景象为题材,不脱离现实,不钻牛角尖自欺欺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天游
范曾
书信,从远古到今天,牵动着人类的所有感情领域。大至国家之间的邦交战和,君王、首领的仪礼照会;小至情侣的脉脉絮语,诤友的滔滔雄词。它或如一阵春雨,润泽于龟裂的土地,友谊又抽丝吐绿;或如一片初雪,消融于寒梅的花蕊,爱情正孕芳播罄;也许它是一颗鹅卵般的冰雹,击碎了脆弱的心灵也许它果真是一块冷酷的冰,使生动的涟漪化为死般的岑寂,它托付给火光和利剑,使生灵涂炭、赤地千里;它托付给和平鸽和橄榄叶,使大地春回,繁花似锦。啊,书信,你是人类七情六欲的化身,你带给人类的欢乐和痛苦,一半对一半。杜甫等待着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酈州的夜月多少次照耀过他失望而衰老的面容。《诗经》有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又是一番得到书信时的沉重----故园桑麻是否依旧,梦中亲人是否安宁?
书信和等待成了同义词。人们,你等待什么?啊,数不清的前尘往事,说不尽的恩怨情愫,如烟如雾,如潮如流,人们等待着,等绿了芭蕉,等红了樱桃,等白了鬓毛,等老了韶光。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盛极而衰,有的否尽泰来。书信,人们珍爱着你,因为你曾经使他们这样那样的和大地、和人生联系着,你带给他们的悲苦和欢乐,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已成了他们生命之海中的回忆的岛屿,时隐时现,永志难忘。
邮票,信札封面上的一朵奇葩异花,你已开放了一百五十年,世界统计学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对邮票数量的计算。以我浅陋的邮学常识和小学的数学水平进行总结,自以为得出颇近真实的数字,自古至今已印四千亿张邮票,好在诸位不会当真。试问,有什么艺术品,什么著述,什么印刷品,能打破这天文数字,而又有谁能代替邮票在人生中所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无穷无极的功能?藏在信封里的或者是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一位英才盖世的枭雄,一位慈和的上帝,一位凶恶的魔鬼,一颗丧门星,一颗智多星,一个喜讯,一个噩耗,而贴在信封外的却概莫能外的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敢说邮票的历史,便是人审美意识发展的一部浓缩了的历史。我知道了为什么各国邮票设计师们、画家们、工艺师们、技术师们、工人们如此殚精竭虑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投入到这不足盈寸的画面之中,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方天地所载负的人类感情的分量。
人们都艳羡大块文章,赞誉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所展示的波诡云诵的万千气象,赞誉那崇山峻岭般、长川大河般的艺术境界,然而殊不知另有一种要言不烦的精绝的艺术,着墨寥寥,尽得风流。韩愈的《获麟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不宛如晶莹的钻石散发着熠熠的高贵光芒?归庄的《万古愁曲》和陈子昂二十二字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我的心灵有同样的震撼力。因此,原来判断艺术之优劣轩轾,不以长短计,不以面积计,不以厚薄计,不以大小计,可贵在它本身的质地。进而言之,长的、大的、宽的、厚的东西,固有其量上的优势,而短的、小的、窄的、薄的则敢说能与它比权量力,骇骇乎有一种当仁不让的气势。于是,我想到邮票,它之所以有永恒的保藏价值,乃是由于它忠诚不渝地代表了它的国家和民族,用一种仅凭信号、标志、象征、符号、徽章的意义向全世界展示它的全部美的内涵、美的仪表,从而使你热爱它的国家。东方人的富哲理,西方人的善逻辑,中国的古雅、意大利的圣洁、德国的竖琴、法国的芦笛、日本的礼仪、美国的豪情、东欧的民间色彩、非洲的林野风光,哪一处、哪一点不值得大地的儿子们几番沉醉?啊,邮票展现了无所不包的主题,独立的旗帜、胜利的节日、光复的国土、卓越的人物,哪一件事、哪一位人不曾使同时代的人民深深关注?邮票贮存了人类宏观的,大至家国兴亡;微观的,小至一草一木的感情信息。罗斯福面对着自己几十年珍集的邮票说:“集邮家得到的益处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难以说明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得益是什么。”
朋友,当你得益的时候,正是你被邮票的魅力所征服的时候,邮票设计家们用他们精妙的装饰技巧,把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灵魂,制作家们用他们的工艺手段,把设计师的理想化为现实,邮票的“助人伦、成教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着痕迹、决无强制的诱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写书信与人们情感联系紧密,笔触典雅,并引出下文关于书信上邮票的内容
B.第三段,作者对邮票数量的估计看似冗余,实际上是作者谈及邮票时内心热切的体现。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将其他事物与邮票作类比,令人触类旁通,这在二至四段中皆有体现。
D.通篇将邮票与人联结,邮票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作用于灵魂,人从审美中获得了灵魂的升华。
【小题2】赏析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四段引用罗斯福的话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 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⑪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小题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小题3】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小题4】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