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小题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1:0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家们在对科学界的一个奇怪的“左侧现象”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了床垫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所谓“左侧现象”即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的现象。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在过去的30年中,乳腺癌和黑素瘤的发病率都呈稳步上涨的趋势,来自瑞典的研究者赫伯特和约翰森在近期的《病理生理学》杂志上都认同了这个观点。

有人指出,经常在太阳下暴晒会增加黑素瘤的发病率;可是经过科学家的观测研究,太阳的强度在近30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黑素瘤生长的地方往往是臀部、大腿和躯干部分,而这些地方恰好是被衣服遮住了,不可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一条来自日本的线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日本,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仅占瑞典的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而且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于是研究者就开始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人睡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日本人的床垫都是榻榻米,通常是直接铺在房间的地板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将弹簧床垫铺在床架上。由此,房间内的家具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也就浮出水面了。

话锋转到另一边,在2007年瑞典就有研究指出,生活在被FM和TV传输塔覆盖地区的人们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流行病学家也表示,FM和TV传输的电磁辐射波会削弱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的发病率。

试想一下,当金属弹簧床遇到电磁辐射波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美国,床架和床垫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床的长度刚好是FM和TV传输波的一半,就会与这些传输波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当人们在弹簧床垫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想,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如果长期受电磁辐射的侵害,寿命也会因此缩短1/3。而在日本,绝大多数的床都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且FM和TV的传输波也不是其他国家经常用的87-108赫兹,因此日本的患癌率相对较低。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左侧现象”1答案也明朗化了。

此前有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更倾向于靠右侧睡觉,这样可以减轻心脏的重量压力,此外,心跳声也比往左侧睡觉低。因此,当我们侧右睡觉时,身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这就是“左侧现象”在日本以外的国家表现明显的原因。

谁曾料到,这个被人类压在身下的弹簧床垫竟然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因此,要想保持健康,你恐怕得将你弹簧床内的金属物质通通换成非金属物质,或者是让房间里的电视机、收音机等最容易接受传输信号的家具彻底远离你,你甚至可以直接睡传统的草垫。

(摘自《读者》2010年2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属于“左侧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 Ⅷ和TV采用了87-108赫兹的传输波。
B. 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C. 侧右睡觉时身体左侧暴露在电磁辐射下。
D. 人们习惯使用金属制成的床和弹簧床垫。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家居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不佳有重要的联系,但人们也许浑然不觉。
B. 弹簧床垫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睡眠,但也可能带来不知不觉的危害。
C. 现代人患癌几率上升与生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不无关系。
D. 由于习惯将床垫直接铺在房间的地板上,日本并未出现“左侧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弹簧床垫去掉,直接睡在木板或草垫上,将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病几率。
B. 身体左侧会受强磁辐射影响的原因是侧右睡觉时心脏的重量压力减轻了。
C. 人们要想降低患癌几率,延长寿命,就要减少在床上呆着的时间。
D. 在金属床上如果改为平卧或经常变换侧卧的方向,将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车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 怎么会丢了呢?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寻找。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 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他却对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而漠不关心。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既为找到自行车而开心,更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
【小题2】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直接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各题
小鞋子  巩高峰
那双鞋在我眼前出现时,我觉得它简直不是从鞋盒里被拿出来的,而是自己跳出来的,带着耀眼的光芒。鞋是真皮的,枣红色的鞋面,橙黄色的牛筋底,鞋底有一排可爱的菱形方框,鞋带松松垮垮的系着,仿佛在懒散又傲娇地说:“你来穿我啊!”
这可是我第一双皮鞋,而且竟然是我爸买的!
我爸什么人啊,在他眼里,只有天塌下来才是他表现的时候。所以他总出门,却连糖果都没给我们买过一块,更别说衣服鞋子玩具了,我严重怀疑他知不知道我们衣服穿多大、裤子有多长。可这次,我爸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给我买了双鞋子,是单独给我一个人买的哦!天啊,他挑的还是最洋气的枣红色,最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我脚几码……
这种种破天荒加在一起,让我心里严重不踏实。那天傍晚,我妈给我洗脸洗手洗脚,然后试鞋子,我不知道试穿鞋子为什么要洗手洗脸,只是有些恍惚地照做。我惴惴不安地想,不是等一会儿把我梳洗打扮好了,弄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然后将我卖了吧?
皮鞋正合脚,软软的底、硬硬的帮,系成蝴蝶结状的鞋带,我妈高兴地拍了拍手,让我走两步,“去给你爸看看”。我像是踩在棉花上,不,肯定是踩着云朵,摇摇晃晃扭扭捏捏地走到我爸跟前,两只手不知道往哪里放,那一刻我只希望自己无限缩小、缩小,缩到鞋子里。因为以往我爸出门回来,第一件事是算旧账—看看他走之后我都干了多少坏事儿惹了多少祸。
现在他一直对我笑,笑得我心里发毛。
我表演完毕,我妈笑着招手让我回去,说:“我先替你把皮鞋收起来,等过年过节或者有什么重要日子,让你穿出去绝对洋气!”
我这才发现弟弟小肆的眼神,那已经不是羡慕嫉妒恨所能形容的了。我有点儿心虚地低下头,看着我妈仔细把鞋子裹上防潮纸,装进盒子,塞进床下的箱子里。小肆的眼睛一直跟着那双鞋走,等我妈盖上箱子推进床底下再放下床单,小肆的眼睛似乎还粘在箱子里粘在鞋上没出来
我心里噼里啪啦开始翻日历,我妈说的过年过节或者重要日子,下个星期堂哥结婚,全家都要去吃酒席的,这算不算重要日子?
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酒席人太多,那些菜汤汤水水的,把鞋弄脏了怎么办呢?
我在心里继续翻日历。中秋节刚刚过去,后面等到过年可有点儿儿远,冬天都还没到呢。那,只能等下个月了,因为下个月学校颁奖大会要颁发上学期班级前三名和三好学生的奖状奖品,我肯定是要上台的。想象着我穿着闪闪发光的新鞋子,一步一步“咔咔”走上台,腋下奖状,手捧着奖品,全校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我枣红色的皮鞋,然后“哗哗”鼓掌,那我得多有面子!
我很快就把自己在脑海里描述无数遍的场景说给小利听,想提前得到点儿艳羡。可是小利满眼都是怀疑,“你爸揍你都嫌不够,还能给你买新皮鞋?”
我就知道小利不能相信,所以趁我妈不在家,我掀开床单、拉出箱子、打开鞋盒、解开防潮纸,让小利亲眼看看。小利看完还用手摸了摸,装作内行地说:“皮子不错。”我满足地正要把防潮纸重新裹上鞋子再准备再放回去,发现鞋子的鞋带没了。我带着点儿惊慌一回头,一道身影闪过,是小肆,他眼里有几丝惊慌,又装作没事人一样。
“是不是你拿了鞋带?”我没有大声,也没有生气,我喜欢先礼后兵,“要是拿了就赶紧给我,就什么事儿也没有。”
小肆微微低下了头,接着又仰了起来,说:“如果你答应把皮鞋叫我穿一下,我就把鞋带给你。我只穿一下!”
我懒得跟小肆计较,我是他哥哥,赢了他我也不光彩,万一输了-—当然我不会输的,我说的是万一—我爸很快就会帮他赢回去。所以我点点头,大方地说:“没问题,不过要等我先穿过之后。”
小肆一见我点头,就兴奋地跑到里屋从他的书包里拿出那两根鞋带,我仔仔细细穿回到鞋上。
可颁奖大会终于到来的那天,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满天乌云,要下大雨的样子。我妈不肯让我穿新鞋去学校,说下雨了又是水又是泥的,把新鞋穿坏了。我带着侥幸进行最后的努力,“天气预报没说有雨,也许不会下呢”。
没想到一旁的奶奶说话了,她跟我妈三天两头吵架,从来都不对付,这次竟罕见地站在我妈那边,说:“今天肯定要下雨,昨天我这手腕就疼了。几十年了,手腕一疼准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
连最疼我的奶奶都不帮我,我只好悻悻地带着一肚子的失望和落寞去学校。即将到来的颁奖大会让我觉得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这个机会错过了,后面只能再等过年。到时配上新衣服,走亲戚串邻居的,也能熠熠生辉。想想那一刻,盖过小利他们的风头,成功焦点,那是肯定的。
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不然这中间好几个月的时间,让我怎么过呢?好在还有比我更着急的,小肆,我有机会而不能穿新鞋,他显得比我更失落,因为说好的,我不穿第一次,他别想尝鲜。
所以大年三十的那天早晨,小肆醒来的第一件事儿不是问我妈要他的新衣服,而是催着我赶紧穿新鞋。外面下了大雪!穿上新皮鞋“咯吱咯吱”这么一踩,每一脚下去就是一溜菱形小方框……我想着就乐,赶紧穿上新衣,这会儿小肆已经跳下床帮我拿来了新皮鞋。
奇怪的是,第一只鞋我就感觉似乎穿不进去了。鞋带系得太紧?我松开鞋带,重新再试,冤枉鞋带了,的确是塞不进去。我有点儿慌了,脱下脚上的厚棉袜子,重新再穿,这下勉强穿上了,可是脚在鞋里是弓着的,像个委屈的老鼠。
我焦急地叫来我妈,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儿,话里满是埋怨。这肯定是怪她啊,好好的新皮鞋,不让穿不让穿不让穿,你看,热胀冷缩,鞋小了吧!
我妈试着把我的左脚也塞进了鞋子,让我站起来走走看。可哪里能走哇,光站着,双脚就钻心地痛,我奶奶一直跟我说她裹小脚时的各种痛,在我想来,那痛也不过如此吧?
我妈见我满脸痛苦的表情,反倒笑了,说:“今年先长脚,明年该长个头了!这鞋你没法穿了,只能给弟弟穿。”
听我妈这么一说,我和弟弟都愣住了。我们俩的愣不一样,小肆满脸都是不相信的意外惊喜,而我则是心疼、不甘、惊讶、惋惜……复杂难言。这下倒是一切都应验了,小肆的确是在我穿过之后才能穿这双新鞋,不同的是,他不是只穿一次,而是要一直穿下去,直到鞋子穿烂或者他也穿不下为止。
我坐在床上,惆怅地看着大年三十满地的大雪,这个年真是……
我唯一的安慰,是“今年先长脚,明年该长个头了”。虽然失去一双新鞋,但长高一些总是好事,这,算是我的新年礼物吧
【小题1】小说中“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文字。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划线句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首段描写了“我”的第一双皮鞋,使用拟人手法,鞋子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表现出“我”对人生第一双皮鞋的喜爱。
B.“我爸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给我买了双皮鞋”,正话反说,写出我得到人生第一双皮鞋时的心理——难以置信;“竟然”强调出乎意料。
C.这篇小说以“小鞋子”为题,一语双关,写鞋子变小的过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经济拮据家庭的孩子,向往富裕生活,立志改变现状的故事。
D.“奶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的出现,反衬了“我”的形象,她阻止“我”在“颁奖礼”上穿新鞋,这是一个爱儿孙,惜财务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
E. 本文语言平实,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我”在想象中,穿上新皮鞋;而在现实中,“我”未能如愿;现实和想象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一波三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麟角峥嵘数脊兽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着脊端与后世鹅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

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

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里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以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