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小题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1:0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
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手不释书,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曾轰动一时。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靡一时。
1905年,柳诒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他认为,史籍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应视野广博,收藏储备,持之以恒,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以期能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更大的实现图书馆的价值。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在此住读一年,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对年轻而好学的蔡尚思给予了特别的礼遇,他对工作人员说:“别人借书册数时间是有限的,对蔡先生无限制。即读十本二十本,或者更多数量,你们都要到后面藏书楼搬来供他使用。搬上搬下很吃力,却不要不耐烦。他的贡献,也等于是我图书馆的贡献。”1935年,蔡尚思要离宁去沪,柳先生在道别之际,再三感谢蔡先生在馆期间大量翻阅馆藏书,使许多从未被人看过的书中的蠹鱼也被赶跑了。
“七七事变”后,柳诒徵选刊那些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历史书籍和史料,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抗战驱寇的斗志。日寇逼近南京,馆内藏书面临遭劫。柳诒徵心急火燎,夜不成寐,率全馆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地把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乘着日寇轰炸的间隙转运苏北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旷世的文化浩劫。
此后,柳诒徵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虽身在重庆,柳诒徵日夜所记挂的仍是那批深陷在日寇铁蹄之下的藏书。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柳诒徵一天都没耽搁,立即赶去苏北兴化,安全地把那批藏书接回南京。南京被敌伪洗劫的藏书高达二十余万之册,他自认还未完成民族赋予他的责任,认为这批宝贵的藏书必须追回。他四处奔波,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终于让他追来了18万册。
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前夕,柳诒徵接到指令,要把一批珍品运往福建,再转运台湾。柳诒徵没有按命行事,把那些稀世善本全部装箱另存于别处,十余万册藏书才得以留在大陆。1949年,柳诒徵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事业,以70之躯忙碌不息,使上海图书馆藏书为东南之最。1956年柳诒徵病逝于上海,死时仅遗一床一桌,书十余箱。
【相关链接】
①柳诒徵相貌古怪,瘦,是标准的清癯,秃顶锃亮,两鬓很长,稀疏的山羊胡,一看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旧式知识分子。为人文质彬彬有古风,学生见面行礼,必拱手作答。
(叶兆言《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②1946年,柳先生任江苏省参议员。某次开会,教育厅长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先生抗声而起: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执行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诚意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议会,就不配做国家官吏。柳先生此时金刚怒目,其形象更像是古代史官。
(邵镜人《忆史学家柳诒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诒徵所著《历代史略》编述框架有所创新,这与他曾经留日的背景和编译局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治学除了刻苦钻研,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术的视野。
B.柳诒徵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读书要讲究方法,精读泛读要相结合;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C.在柳诒徵看来,藏书能为读者所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整理藏书目录,还是首创“住读制”与倾力帮助蔡尚思,都是这一治馆思想的体现。
D.柳诒徵把保存管理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当做民族文化赋于他的使命,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留存文化的火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柳诒徵早年在困顿中求学,年纪轻轻便在篆书上有精深的研究,科举考试时大胆以篆书答卷,不但没有因此落榜,反而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
B.柳诒徵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不但形式上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上对深奥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展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受学生欢迎。
C.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柳诒徵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把其他图书馆秘不示人的珍本秘籍也拿出来供读者借阅,使图书馆得以起死回生。
D.柳诒徵有识人之明,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蔡尚思也以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视柳治徵为“第一恩师”。
E. 柳诒徵一生经手大量珍本,为国家追讨、收集图书数以十万计,可是自己死后仅留下十余箱私人藏书,其精神和贡献足以让后人深切感怀。
【小题3】后人评价柳诒徵一生行事,多认为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古风”。请结合文本材料,简析柳诒徵身上的“古风” 表现在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难舍的礼物

刘文艳

①随着时光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生活的丰富,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东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也有许多东西留之有用,但用处不大,却难以摆脱牵挂之念,甚至是为物所累,疲于整理,使生活变得很不轻松。

②女儿工作在外地,今年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她的话耐人寻味:“我们在与物建立关系时要十分慎重,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所属关系,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因此当你要割断与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毅然决然,否则就根本割舍不掉,割舍不掉就为物所累。”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与何人,捐赠何处。因为有了与物品割断联系的理念,我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③但也有例外。有两件东西已经被女儿理所当然地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这两件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也不是稀有之物,就是两双拖鞋。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那是我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亲手做的,鞋面是用钩针钩织出来的,里面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深深的感情。这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意,难以用物质的价值来衡量。

④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同学之一。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到前茅。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也有造诣。她对我也十分亲近。

⑤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当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两个女生没分配工作,因为是农村户口,毕北就回村参加生产劳动了。但与她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在村里参加了半年劳动,就被选为代课教师,后来又被选为公社广播员兼编辑,三年后又被调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她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回到村里,却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发挥作用。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老师,尽管她很优秀,可没能如愿,一直在生产队做农活。她和其他青年农民一起去参加了全县统一组织的修水库工程,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兼做宣传工作的角色,才能才得到了一些施展。可是修完水库之后,又不得不回到生产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后来她出嫁了。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在土产公司工作的赶着马车拉土特产品的“车老板”,人很厚道,也很体贴。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我真的为她惋惜。她却没有那么悲观,也没有什么抱怨,反而生活得乐观、坦然。

⑥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当时她正在为女儿愁眉不展。后来因为工作忙,和她联系的也少了,听说她终于当上了民办教师。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真的为她高兴,也很敬佩她的意志和能力。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她说,不谦虚地说,女儿各方西都很优秀,但还是想请你找学校有关方面关注一下。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大学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再帮帮忙。我也很为她着急,当时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文化企业电脑维修人员的招聘,孩子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的成绩被录取。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珍惜,很高兴地去了。一个月后,这个孩子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她却说:“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问,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她说,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⑦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她说,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我一一接过,连连说,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她又从袋子底下拿出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勾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我知道,这两双鞋是她精心设计的,也是她一针一针钩织成的,不知用了多少夜晚啊。

⑧现在虽然旧了,可还是觉得非常亲切。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双拖鞋意义非同一般,是因为这是相识多年的女同学亲手做的送给自己的,承载了很多情谊。
B.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了拖鞋的珍贵,照应了标题,并且以一段感悟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升华了文章主题。
C.女同学上学时非常出色,但毕业后过得并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我”对她的遭遇充满同情,所以常常帮助她。
D.作者借用两双原本要扔掉的拖鞋,引出了女同学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故事。
【小题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⑤段与“礼物”关联不大,没有多大作用,应该删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又在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道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实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来的梦,也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甚至想到了三毛,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也许他们就不会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大都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活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的所有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过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不仅有房子有车,还有着不错的年收入,存款也在日渐增多,但拥有的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还是不停地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那样简单地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在这样的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这间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着蜿蜒的湖畔走上几分钟就到了。眼前的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班驳的白桦木透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着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小小的木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三把椅子,真是太简陋了,很难想象梭罗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着一种极致的简朴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周围缓缓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而梭罗则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于是他便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小题1】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小题2】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短语回答。
【小题4】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你对这种生活是什么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小题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经典文学,不应忽视的超级大 IP 胡凌虹
○1 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因为题材貌似与上海主流话剧观 众——青年白领略有隔膜,而不曾获得高票房,但是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最终都被其(1) 而撞击心灵。这使得我们反思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 IP;触及人 性底色的作品才会获得共鸣;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更“惊动”人心。
○2 IP,当下热词。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 IP 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就一定大卖了吗? 残酷的市场表明:这些 IP 并非万能灵丹。不少顶着“大 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 诟病。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 康发展。
○3 在这股如火如荼的 IP 热潮中,IP 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但是,日前在沪上演 的话剧《白鹿原》,却让人再度认识到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深沉魅力——可惜,票房并不尽如 人意。今年,世界各地还刮起的“莎士比亚风”,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经典才是超级大“IP”。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曾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放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郎心似 铁》、《理智与情感》等六部电影佳作,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影迷。
○4 按现在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公认的超级大 IP,无论是 其深刻的艺术品质,还是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网络文学 IP 成百上千 条马路了。但现在国内是否把文学经典看成 IP?显然,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为 IP
资源的电影人寥寥。但事实上,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 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
出》、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曾被改编并搬上银幕。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 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看过诸多“名 著改编片”,很多人都是从看电影开始经典文学启蒙的。相比小说,影像比较直观,更容易 被接受和理解。石川表示,童年时也看过很多英国 BBC 出品的“遗产电影”,比如根据狄更 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等。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可以像 BBC 那样系统性
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5导演郑大圣表示,他导演的电影《蚀》五部曲就是比照着 BBC 做的,力图用最新近的数字影像为现代文学名著做一个精装版。电影《蚀》改编自文学家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小说《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蚀》挖掘到了这部 经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应和着当代的年轻人及其当下生活。影片《蚀》来自两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电影频道,另一方则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于 2011年3月成立了百城映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改编 100 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有代表 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国文学名作改编系列电影”。除了老牌出版业在探索一条以传统文学为根基的小众 IP 市场化之路外,与影视界颇有渊源的老牌杂志《收获》也开始在此领域 试水,目前已与“赞赏”IP 平台战略合作,欲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影视剧本工厂。只是,单靠电影频道等平台、一些纯文学出版社、杂志社以及有理想的影视人,要扛起“文学电影” 的大旗,显然势单力薄。譬如电影《蚀》系列,五部影片总成本不足 750 万人民币,拍摄周期62天,后期才 6 个半月,最后能达到高品质,在于团队的不懈努力、超常发挥,但这只 是个例。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
○6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 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 IP 资源。当然, 要将这些“好 IP”转化成  “好电影”,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意义重大。根植于民族文
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 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短语组合填入第○1  段中的(1)处最恰当的是
A.深刻的主题、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B.深邃的情感、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
C.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情感D.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深刻的主题
【小题2】文章第○1 段引出《白鹿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3】根据文章所述,我国目前影视作品面临哪些问题?
【小题4】简述文章第○5 段的作用。
【小题5】纵观全文,关于 IP 的缩写含义最恰当的是
A.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B.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C.文学财产(literary property)D.智能门户(intelligence portal)
【小题6】文章第○6 段提到“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 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请结 合实际生活,谈谈可以有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