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莫美的一些小小说,如《提案》《肝炎专用杯》等,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但他又以高超的速写技法塑造人物,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表达重大命题。《爷爷的芭蕉蔸》的结尾写“我”为解决工作问题,要去找一生都靠弄虚作假而平步青云的邻居——四喜时,“爷爷听见了……铁青着脸,用拐杖敲着我坐的覺脚说:‘谁要去找四喜,就敲断谁的脚杆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让一个本真为人、疾恶如仇、痛恨弄虚作假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意,还和独特的地賊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莫美所在的湖南省涟源市一带,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之地,保留了大量奇异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就会成为作品的典型环境之一,也是作品中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外婆家的杨梅树》中给杨梅树过年的习俗……仿佛是一首对话体民歌,诗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莫美以其诗意书写,创作出一大批充满诗诗意的、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并具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选自梅婷《小小说里的大诗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美的小小说大都借鉴《诗经》“一唱三叹”的写法,反复吟咏某些富有诗意的句子,使作品具有诗化的特色。
B.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于散淡的叙述中寄寓着现实迫问和哲学思考,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C.莫美的小小说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而是着意塑造人物。
D.莫美依托家乡的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汲取其中的奇异习俗,使其成为小小说的典型环境以及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暗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法,指出本文评论对象一小小说集《印象》是部充满诗意的好的文学作品。
B.文章在认真梳理莫美小小说的类型基础上,采用例论法,令人信服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观点,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C.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分别从作品语言、人生思考、人物塑造和地域特色四个方面分析莫美小说的盎然诗意。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作家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称其充满诗意兼有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那么,即便它是小说,或者散文,抑或戏剧等,其本质也都是一首诗。
B.如果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时,不是作为一首首诗来写的话,那他不可能创作出一大批富有诗意的作品。
C.莫美的小小说,故事真实动人,语言质朴天然,叙述舒缓散淡,娓娓道来之中,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D.莫美小小说创作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被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7 10: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小题2】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
【小题3】围绕“苦瓜”,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多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选自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作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小题2】作者塑造“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小说中这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凤凰一去不复返

赵川

好些年前,我跟亲戚开了一辆大车,穿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进入亚里桑那州,再绕道内华达州,看过各种奇怪的人类不宜生存的地貌──那样子,我们以为快要到达火星了。然而,穿过一大片亲戚称之为鸟不生蛋的荒凉地方,最后我们突然就抵达了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对于去过的人已不必细述。对于没去过的,你就想象吧。它像一个普及版的欲望幻象,在购物商厦到处开花的今天,其实已不那么令人惊诧。那里有包裹了大量赌博设施而搭起的威尼斯水城、埃及金字塔墓道,那里要热带有热带,要未来世界有未来世界。但是,种种舞台布景似的主题景观,堆砌起来,不是为了传递文明,也不是出于景仰之心。山寨版的奇观和异域情调是欲望的景观,让人们陡增自信,打开了胃口和征服欲。同时,它们也是项混淆视听的基础工作,将声名狼藉的赌,藏匿在游乐的花花表皮之下。盖在原本印第安人土地上的拉斯维加斯,骨子里的真正文明是赌业,其他大都只是晃动起来的贩售幌子,而且绝对是美式快餐口味。

去年金秋十月我在湘西,因为靠得近,与几个朋友去了趟凤凰古城。车从怀化一路开去,在青绿的山色树影间,山水重叠,层层叠叠,蜿蜒而进。那样的路途算不上辛苦,但也有些远离尘烟的感觉。在那个下午的汽车颠簸中,有关“边城”的种种描述,总像是要在下一个山路拐角后面,陡然落为现实。

然而早已成了“景点”的凤凰出现时,却让人像从内华达沙漠一下子冲进了拉斯维加斯。那晚下着雨,一排排灯红酒绿的食肆商铺,忙碌吃喝的游客,做各种兜售的商贩,着急却又堵在那里的汽车,沈从文家乡的旧事,在那种现场里当然无从着落。后来,落脚的一家腾姓苗家的姑娘跟我讲,当地人多数以出租房子为业,闲着几乎都在搓麻将。如果这时上天有一只手,同时揭开当地人家的屋顶,可以看到家家几乎都在玩着“围城”的游戏。我倒并不是因为凤凰的人都在搓麻将,才将它与拉斯维加斯并提,而是看到这小城,终于人声鼎沸地突兀在万山丛里,煞是奇观。它极尽所能,描红画绿,形态夸张,硬生生山寨了自己,为的是能够便利当场消费。

晚一些,酒吧街上夜店的巨大霓虹灯幌子洋气十足,成排耸起在山前,倒映在沱江里,看起来美轮美奂。想起伊拉克朋友讲,巴格达城边上的底格里斯河,平日里也就是一般的秀美,那阵子美军夜夜来轰炸,爆炸时腾空而起的焰火,倒映在河里,她说那景象也有人欣赏的,那些夜景图片网上便能找到。凤凰城酒吧街每晚发出震耳欲聋的强劲节奏,声声如雷,想必也震动着对岸不远处坡上沈从文的墓石和尘土。

其实,隔了几月,我几乎忘了那个因“市场”了、空间拥挤、甚是无趣的凤凰“古城”。但春节从一位朋友那儿,随手翻到本讲中国重要旅游景观的书,翻到介绍凤凰,那里仍刊印着沈从文的旧话:“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看看书里,再没有那地方的其他“真相”,我心里有点儿无名恼火。

那天离开凤凰,在道口塞了个把小时的车,看到沿了山叠了江,成片新的“古城”楼盘正整齐地向城外挺进。招商或正开始,商机已经到来。拉斯维加斯也是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哪儿不都不容争辩地在日新月异?也是在春节里,读到拉贾·舍哈德在《漫步巴勒斯坦》中讲,以色列在西岸山上的开发,“永远摧毁了贫瘠土地和丰饶居民区之间的戏剧性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规定了圣城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作为人类文明面对荒野的最后边区,耶路撒冷的独特性就于此”。是呀,沈从文先生,如今让我们怎么还能理解那些经济之外的事情?

【小题1】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者在第三段写到:“凤凰出现时,却让人像从内华达沙漠一下子冲进了拉斯维加斯。”说说作者出现这种感受的原因。
【小题3】下列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第三段刚进凤凰时作者罗列了雨中古城的一系列景物,貌似客观却饱含不解和失望。
B.第三段说“沈从文家乡的旧事,在那种现场里当然无从着落,”是因为作者觉得今天距离沈从文的“边城”已经太久远,再也没有过去贫穷落后的事了。
C.第四段作者写凤凰城酒吧发出的巨大声音“想必也震动着对岸不远处坡上沈从文的墓石和尘土,”是为了突出酒吧的声音过于嘈杂。
D.第六段中作者写了凤凰城外正在建设的大片楼宇,字里行间满是嘲讽又满含悲哀。
E.文章写的是凤凰却多次提到拉斯维加斯,意在通过比较写出对凤凰被“市场化”的悲哀和无奈。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标题“凤凰一去不复返”的妙处。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小题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C.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小题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或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