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六一”前夕,一部顶着“1200万元”巨制名头的动画《戚继光英雄传》的预告片在网上播出后,遭到网民们的一致差评。不仅如此,13位动画产业的业内人士也质疑该投资的真实性,要求制片方还中国动画尊严。
更让人惊讶的是,由6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制作的和该片一样的预告片,3D画质明显提高,但仅仅耗时三天,制作成本则是:泡面一箱,咖啡若干袋,AD钙奶4支,A4纸半包。这无疑给了劣质动画一记响亮的耳光。
许多动漫企业制作动漫时从不关注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市场诉求,只是为了获取政府补贴。这类动漫企业制作动漫的流程一般是,先批量制作出一部分动漫,然后在电视台和各院线进行公关,最后到政府领取补贴……如此畸形化的产业链,自然是功利当前,有量无质。
动漫产业的灵魂是创新和创意,这固然需要金钱的投入和支持,但若陷入钱眼中不可自拔,创新和创意就会为铜臭所污染,这样的产业发展,注定会成为泡沫。
(华西都市报《从<戚继光>看动漫产业的“气泡”》,有删改)
材料二:
2005年,广州市对青少年展开了一项调查——“迪士尼意味着什么?”答案不只是“米老鼠”,更包括衣服、文具、电脑游戏、皮包等。将近70%的孩子也知道把迪士尼定义为“商品、文化附属产业”。
事实上,由迪士尼等公司主导的动漫产业,包括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内容,正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菜坞电产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以《大闹天宫》写下辉煌的中国,如今却沦为动漫产品的最大输入国。有统计数字称,米老鼠、史努比,Hello Kitty、皮卡丘和机器猫,仅这“五位”每年就从中国卡通市场“掠走”6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市场和薄弱的原创力量,使中国动漫市场80%以上的盈利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日本、美国。
中国动画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从自身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寻找新的灵感,比如重新发掘绵延上千年的皮影艺术,同时从美国的迪士尼公司、日本的宫崎峻等处“拿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功推销文化产品的运作方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的增强,中国故事也将会推动本土动漫产业快速前行。
(新华网《中国“孙悟空”与美国“米老鼠”的魅力竞争》,有删改)
材料三:

材料四:
2017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工作将把握宣传向导,突出重大主题,围绕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优秀重点作品。同时,今年将继续组织推动“百部中国梦电视动画片扶持计划”“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等重大项目,超前谋划,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发挥好政策杠杆和专项资金作用,争取持续出精品、出人才。
(新浪网《高长力:2017年将推动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许多动漫企业制作动漫带有功利性,其创新和创意往往被铜臭污染,若如此发展下去,中国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动漫产品。
B.由材料二可知,美国、日本将动漫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从而获得巨额利润,这与我国动漫缺乏原创力量和创新创意不足不无关系。
C.由材料三可知,2011年中国动漫在表现民族特色方面和日本动漫不相上下,但它蕴含的教育意义却与日本动漫相差甚远。
D.由材料四可知,2017年国家将大力推动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事业的发展,一系列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会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遭到了网民和动画产业业内人士的批评,其制作甚至达不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水平。
B.近70%的人把迪士尼动漫定义为“商品、文化附属产业”,动漫产业正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
C.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推销文化产品的运作方式,就能使我国的动漫产业快速前行,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D.材料三显示日本动漫不论是动画人物形象的刻画、画面的塑造、情节的生动程度,还是音乐设计都在中国之上。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动漫产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11:1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作品选,他在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明明看到我,又装着没看到,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真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和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平常”的具体表现。
【小题2】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小题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季羡林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竞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晩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做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侯,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小题3】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画线句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小题5】第⑧段中画线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现实关注提升中国电影品质

赵卫防

国产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最能显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新主流大片”中有历史题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救火英雄》《空天猎》《中国推销员》《拆弹专家》《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为现实题材。这些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首先,这些影片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红海行动》用三个层次诠释了爱国主义。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第一个层次表现的是蛟龙突击队对集体同胞的解救,这与大量同类题材影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并无区别。第二个层次的表现则突出了对个体同胞(邓梅)的解救。影片以这种表现,凸显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每位同胞个体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获得的国家层面价值远远超过表层的人员损失,是至高无上的。而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个层面的普通爱国主义。在第三个层次中,蛟龙突击队的任务是和恐怖分子抢夺制造脏弹的原料,把蛟龙行动升级到反恐、反战争和拯救人类的高度。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其次,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战狼2》中的冷峰绝非“高大全”,《红海行动》中的众多人物,并未被淹没在“爱国主义”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没在群像和类型之中。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较为鲜活的个性和立体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国当代军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均营造出了战争、动作、悬疑等类型元素。在营造类型时,影片也努力避开常规,求变求新。如《湄公河行动》中的商场突袭、《战狼2》的水下打斗以及坦克大战、《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手对决等都体现出了类型新意。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广受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现实题材电影是“新主流大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
B.“新主流大片”中的现实题材电影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C.《红海行动》以较为个性鲜活和人性立体的人物,再塑了我国当代军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D.《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在营造类型时求变求新,故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因其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提升了电影质量。
B.文章在前两段肯定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列举了其中的优秀作品。
C.文章大量篇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观点,深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品质较高的原因,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主流大片”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关注现实,提升影片品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B.在当下的影片创作中,国产电影要提高其艺术质量需从类型、叙事、人文含量、艺术探索等方面努力。
C.如果《红海行动》中没有对个体同胞解救的叙事,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只能停留在第一个普通的层次。
D.“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展现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6%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武汉市市民吴先生坦言,自己一直对保健品的功效不大了解,“据说燕窝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只是被贴上了营养圣品、保胎圣品、美容圣品等各式‘圣品标签’而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当前保健品的功效普遍持怀疑态度——51.0%的人感觉保健品“没什么作用”;21.5%的人担心保健品“反而有害”。另有36.0%的人确信保健品“有一些作用”,2.5%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调查中,30.5%的人觉得很多人购买保健品就是一种“安全感消费”。另有44.9%的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火热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比如“小孩子一定要补钙、补锌才能成长”,“成年人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等,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此外,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87.5%的人首选“ 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情况较多”;66.0%的人认为,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周爱琴认为,当前保健品宣传主打“孝心牌”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商家在广告和促销过程中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顺挂钩。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上,还经常描述一个孝子拿着保健品送给父母,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这是一种变相的“滥用孝心”现象。
调查中,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惩罚力度。
《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对于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73.3%的人直指“市场鱼龙混杂”。
业内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国家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但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子,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我国,保健品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如果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会导致界限不明晰。这样一来,很多厂商会将保健品当做药品来宣传,且虚假宣传比较多,从而误导消费者;有的厂商则为节省成本,不走保健品的审批程序,但在售卖时极力宣传其保健功能。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时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另外,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只吃对的,不吃贵的”的消费观念。
(《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报告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B.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认为,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是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的唯一原因。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操纵了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C.在我国,一些和食材药材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那些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归属不好界定。
D.规范保健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则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小题2】下列选项不属于目前中国保健品业存在的问题的是
A.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质量难以保证。
B.保健品销售虚假宣传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广告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挂钩,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C.我国很多东西药食同源,既可以作食材,又可以做保健品。
D.有些厂商把保健品当药品推销,误导消费者;有的不按保健品进行审批,销售时又把保健功能作为卖点。
【小题3】这次调查反映了购买保健品的中国消费者存在着哪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