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只拟人化的狗
孙道荣
①记得以前在小区散步,远远地看见一只狗,哪怕是再小的一只狗,母亲都会闪到一边。父亲倒是不害怕,但他小时候在农村被一只恶狗咬伤过,自此对狗没了好感。他们怎么可能会养起狗来了呢?
②然而,现在他们竟然养了一只狗,而且已经养了快一年了。
③家门打开了,一只狗先伸出了脑袋。虽然母亲电话里已经告诉了我,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吓了一大跳。因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只伸着长舌头,哼哧哼哧喘着粗气的大狼狗!母亲安慰我,“别害怕,'花花’是我们家的礼仪小姐。”
④"花花”是它的名字。果然,花花只是围着我嗅了嗅,就开始摇头摆尾了,仿佛很熟稔的样子。母亲说,它经常去你的房间,熟悉你的气味呢。
⑤吃过晚饭,陪父母在客厅坐下来,闲聊。花花安静地卧在母亲脚边,有时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时用舌头舔舔母亲的脚背。
⑥母亲说,有一次过节的时候,你爸爸单位发了一箱子芒果。搬回来后,就放在门厅。每天,我和你爸各削一个芒果吃,芒果很甜,味道很好。但是,有天晚上,我准备削芒果时,你爸爸却说,他不要吃了,因为他白天刚在报纸上看到说,胃不好的人,不宜吃芒果。你爸还皱着眉头说,难怪这几天胃不太舒服,原来都是芒果吃出来的。我就自己削了一个芒果。数了数,还剩下最后六个芒果。你绝对不会想到,第二天早晨,我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剩下来的六个芒果,全被花花叼到了狗窝旁,一个一个全都咬烂了。花花不吃水果的,很显然,它是故意的。这么好的芒果啊,太可惜了。我很生气,可你爸爸却笑了,夸奖说花花真懂事,知道他不能吃芒果,所以才将芒果都咬烂的,要不然,怎么放在门厅一个多星期了,它都没咬,单单我们昨晚一说,它就将芒果全咬烂了呢?
⑦母亲说,平常我对花花最好了,但它就是跟你爸亲,女儿都亲爸呢。花花是只母狗。看来,他们是把花花当女儿养了。坐在一边的父亲插话说,我看花花还是跟你妈亲。说着,顺手拿起茶几上的电视遥控器说,这是我们家第五个遥控器了,原来的遥控器,被花花啃坏了。买回来一个新的,没到一个星期,又被它啃坏了。前后已经被它啃坏了四个遥控器。母亲接话说,那你知道花花为什么要咬遙控器吗?转身对我说,我有时不在家,让你爸管管花花,带它出去遛邀,可是,你爸却常常只顾自己看电视,完全把花花給忘掉了,花花只能可怜巴巴地趴在电视机前,你爸却盯着电视,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一定是恨透了电视,所以,才把遥控器给啃坏的。说着,母亲指指茶几,上面放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它别的都不啃,却只啃遙控器呢?道理很简单,它恨它呗。
⑧父亲摇着头说,其实花花就是个破坏分子,养它快一年了,咬坏了十几双鞋,啃坏了四个遥控器,还咬烂了我们六七副眼镜,有一次,甚至把我刚买回来的整条香烟都给撕烂了...母亲说,花花喜欢撕咬你的香烟,那是它知道香烟有毒,是心疼你呢,我支持它。
⑨就这样,父母亲你一言,我一语,讲的全都是花花的故事。花花真是恶行累累,比我小时候破坏性大多了,奇怪的是,他们说起这些时的语气,竟然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充满了怜爱。
⑩夜渐渐深了,父母进了房间,关上门,花花温顺地趴在房间的门口。我也走进自己的房间,准备睡觉。被子很暖和,带着阳光的味道,一定是白天刚晒过。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过家,没有睡过这张床了。
(11)床上留着我的气息,餐桌边有我的气息,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气息,花花一定都嗅到了,它一定很奇怪,怎么一直只闻到气息,却没有见到我的身影呢?
(选自2014年《品读》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小题3】花花”拟人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4 01: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小题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地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从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炟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小题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从疆域及兵力威势所及、原始的重农政策、400年的法制状况、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等方面来看,两汉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C.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D.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为西汉所无,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识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鼓岭遇雨

陈应松

那些冬天也被植物纠缠的山野,笼罩在黧铅色的天空下。寒意是从雨雾中升起的,通过古老的街道、房屋和石板路,这些越来越黯淡的景物,又通过冷雨聚集在一起。深埋在时间厚壤下的记忆,那些人,那些古人和洋人——番仔,在雨中,他们会时常出现在闪着冷冽光芒的街道上,彳亍游荡。

那些干净的石墙,经过了一百年,依然百毒不侵,连青苔都没有感染星尘,它们的自净能力太强大、太神奇。也许到了半夜,它会悄悄掸掉身上的尘土和苔藓,挺着贞洁干净的胸,拗着脖子,站在这风雨如磐的时间里。

前面是什么?是条老街。老街一百年的规矩,菜放门前,投币自取,决无贪小便宜者。当年郁达夫和庐隐都来过这里,吃着村民的酒,睡着村民的床,也沉醉于此地的乡风人情,享受着仙境般的桃源生活。庐隐说:“若能终老于此,可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那个发现鼓岭的美国牧师伍丁应该是首先发现了这儿天境般的景色才流连于此。

此刻的雨雾依然带着一点黛蓝,好像暮色早临。行人全无,门口的对联亮着唯一的红。但角落里的野茅、竹丛和梅花都在顽强生长。梅已打苞。往四下望去,松林和深厚的山体阴影将视线隐去,那些造型各异的石头屋,古堡一样蹲在蜃景中。在迷蒙深处漂浮的屋脊与院墙,全像是用巨石凿的,像搁在旷野的怪兽,在绵延的青烟中忍受风雨和寒冷的刮削,它们残存的身影是冬天黑色的慰藉。

那个在石头上凿出的游泳池,像是一场舞会过后的枯寂空寞,盛满了特别伤感和别离的残液,落叶成为信物。我们坐在池畔的椅子上抽烟。隔着桌子,关仁山给我们敬烟点火,火光带来的丝丝温暖慢慢渗入身体,仿佛在劝说我们忍耐和勿言。山坡密匝匝的松林里,似还有别墅的废墟,在那儿半露着它们的哀伤。风动山冈,使得这疏肃的季节,芦花飘飘,冻雨霖霖,那些已经离弃的身影,像孤魂野鬼,漂浮在异国的荒野,或散落在破碎的回忆中。

在万国公益社高大的挡风墙外,当地人指给我看纪念郁达夫的鹤归亭,在那儿,农历清明,他曾在村民自酿的酒中醉过,并酒后真言:“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更远处是东海,有一条通往连江县的路,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无边起伏在细雨中的山岭。

大梦书屋,这座灵异的书楼,在冷雨清寂中独自优雅。是谁将那么有水准的书搬运至此?在门外的野云与寒风灌进来时,那些书,文史哲,都是精心挑选上山的。这是一个石头垒砌的库室。那些深刻的、在历史星空中闪亮的文字,静静地摆放在这里,因为潮湿,翻动书页的声音喑哑而低细。云雾一团团涌进,萦绕在书架和走廊里,你忍不住有想要挺身而出保护这些古老而脆弱的书籍的念头,怕它们在如此的严寒中衰老和死去。我们在书楼听雨。我们在窗口看山。

鼓岭最值得敬仰的景物是那棵1300年的紫杉树,它的体位占据庞大时空,枝桠泛滥,挣扎在微亮的雨中。在那“谷暗山尤静,林昏地愈明”“如擘絮飘扬,如突烟潘涌”的鼓岭浓雾中,虎㘚狼嗥的阵势敲击得群山嗡嗡直响,那种被群山掷下的空旷和时间,变得如此辽阔苍茫;它的挟风的厚重与神秘,几乎覆盖了一座山岭的历史。只有它才有资格与时间对峙,充当证人。寒冬来临,它吞咽着扰人的雨雾,鼓岭的山川在它眼里缓缓移动

那天的雨,我又想起在吃饭过后,被马原索去的一蔸薤菜,青翠可人,它将被马原带去栽种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无论是乔木还是柔软的草叶,在这里经历过万年,如果它们与我们相遇,一定有某种道理。那些植物生长的神秘气息和浓密阴影,有如穿过大地的深邃甬道,抵达生命的秘境。在生命尽情狂欢过后,一株草,连同一棵树庞大的影子,将带往各处,继续呼吸。

(摘编自2018年1月24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了著名作家庐隐、关仁山、马原等人与鼓岭的情缘,尤其是郁达夫当年的清明之游,弥漫着浓厚而温馨的人文气息以及沉重而亲密的历史沧桑感。
B.文章扣住“雨”字,写雨中的番仔,雨中的石墙,雨中的石凿泳池,雨中的鹤归亭,雨中的书楼,雨中的动植物,一一道来,文脉畅达,文气沛然。
C.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福州近郊的避暑胜地——鼓岭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老街、泳池、大梦书屋、万国公益社等,勾起了读者的遐思。
D.文中有“我”,颇似“诗中有我”的境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历史的厚重积淀与现实的雨雾濛濛相触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鼓岭的“雨”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数据:益普索(Ipsps)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
材料二
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自己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
但是对手机操作都不熟练的李先生,对个人隐私、账户安全的基础保护并没有多少概念。有时候听到谁的账户资金被盗取,他就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中招,在他看来,移动支付远没有现金或是银行卡使用起来安心。
(摘编自《“无现金”概念受到诟病,老年人和孩子受不利影响颇大》,2017年8月24日大河网)
材料三
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欺诈经历。而根据调研显示,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24.7%的受访者则会倾向于先去银行求助,排在其后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20.9%。这样看来,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均落后于国家公权部门,缺乏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的动力。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重磅!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7年3月10日《今日头条》)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同时选择支付场景的要求更高。
B.9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对多项因素都比较重视。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C.6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时,只有一项突出,说明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要求不高。
D.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
A.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支付与网上支付的规模差距正在缩小。
B.虽然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C.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所以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
D.材料一和材料三注重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问题,语言更严谨、理性;材料二更倾向于用事实来说话,更贴近生活。
E. 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
【小题3】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让世界惊叹。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小题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