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只拟人化的狗
孙道荣
①记得以前在小区散步,远远地看见一只狗,哪怕是再小的一只狗,母亲都会闪到一边。父亲倒是不害怕,但他小时候在农村被一只恶狗咬伤过,自此对狗没了好感。他们怎么可能会养起狗来了呢?
②然而,现在他们竟然养了一只狗,而且已经养了快一年了。
③家门打开了,一只狗先伸出了脑袋。虽然母亲电话里已经告诉了我,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吓了一大跳。因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只伸着长舌头,哼哧哼哧喘着粗气的大狼狗!母亲安慰我,“别害怕,'花花’是我们家的礼仪小姐。”
④"花花”是它的名字。果然,花花只是围着我嗅了嗅,就开始摇头摆尾了,仿佛很熟稔的样子。母亲说,它经常去你的房间,熟悉你的气味呢。
⑤吃过晚饭,陪父母在客厅坐下来,闲聊。花花安静地卧在母亲脚边,有时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时用舌头舔舔母亲的脚背。
⑥母亲说,有一次过节的时候,你爸爸单位发了一箱子芒果。搬回来后,就放在门厅。每天,我和你爸各削一个芒果吃,芒果很甜,味道很好。但是,有天晚上,我准备削芒果时,你爸爸却说,他不要吃了,因为他白天刚在报纸上看到说,胃不好的人,不宜吃芒果。你爸还皱着眉头说,难怪这几天胃不太舒服,原来都是芒果吃出来的。我就自己削了一个芒果。数了数,还剩下最后六个芒果。你绝对不会想到,第二天早晨,我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剩下来的六个芒果,全被花花叼到了狗窝旁,一个一个全都咬烂了。花花不吃水果的,很显然,它是故意的。这么好的芒果啊,太可惜了。我很生气,可你爸爸却笑了,夸奖说花花真懂事,知道他不能吃芒果,所以才将芒果都咬烂的,要不然,怎么放在门厅一个多星期了,它都没咬,单单我们昨晚一说,它就将芒果全咬烂了呢?
⑦母亲说,平常我对花花最好了,但它就是跟你爸亲,女儿都亲爸呢。花花是只母狗。看来,他们是把花花当女儿养了。坐在一边的父亲插话说,我看花花还是跟你妈亲。说着,顺手拿起茶几上的电视遥控器说,这是我们家第五个遥控器了,原来的遥控器,被花花啃坏了。买回来一个新的,没到一个星期,又被它啃坏了。前后已经被它啃坏了四个遥控器。母亲接话说,那你知道花花为什么要咬遙控器吗?转身对我说,我有时不在家,让你爸管管花花,带它出去遛邀,可是,你爸却常常只顾自己看电视,完全把花花給忘掉了,花花只能可怜巴巴地趴在电视机前,你爸却盯着电视,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一定是恨透了电视,所以,才把遥控器给啃坏的。说着,母亲指指茶几,上面放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它别的都不啃,却只啃遙控器呢?道理很简单,它恨它呗。
⑧父亲摇着头说,其实花花就是个破坏分子,养它快一年了,咬坏了十几双鞋,啃坏了四个遥控器,还咬烂了我们六七副眼镜,有一次,甚至把我刚买回来的整条香烟都给撕烂了...母亲说,花花喜欢撕咬你的香烟,那是它知道香烟有毒,是心疼你呢,我支持它。
⑨就这样,父母亲你一言,我一语,讲的全都是花花的故事。花花真是恶行累累,比我小时候破坏性大多了,奇怪的是,他们说起这些时的语气,竟然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充满了怜爱。
⑩夜渐渐深了,父母进了房间,关上门,花花温顺地趴在房间的门口。我也走进自己的房间,准备睡觉。被子很暖和,带着阳光的味道,一定是白天刚晒过。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过家,没有睡过这张床了。
(11)床上留着我的气息,餐桌边有我的气息,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气息,花花一定都嗅到了,它一定很奇怪,怎么一直只闻到气息,却没有见到我的身影呢?
(选自2014年《品读》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小题3】花花”拟人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4 01: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分卫星真“高分”

2019年3月21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的两颗卫星一一高分五号、六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六颗卫星,数据源不断丰富。

作为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高分五号还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有了高光谱分辨率这项技能的加持,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火眼金睛”。比如,卫星在进行水体监测时,没有高光谱手段,很难区分水体里的水草和水华,给出的反馈是同一类物质。分辨率提高后,高分五号卫星能够精确感知雾霾、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让污染气体无处遁形。高分五号卫星还能准确鉴别饮用水源地、重点湖库的水质情况,及时跟踪内陆水体蓝藻、绿藻、黄藻等藻类污染物的生长变化,为水体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在轨测试期间,高分五号还成功地监测了北京局部地区高温、青藏高原冰川群和积雪分布等情况,并为2018年雅鲁藏布江米林滑坡堰塞湖、印尼海啸等国内外灾害及时提供了应急观测服务。

高分六号的特别之处则在于新增了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是我国第一颗具备红边波段传感器的卫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高分六号被誉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在高分六号之前,高分卫星的遥感数据已经应用于农业。但是,作物生长时间一般较短,对卫星监测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且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此前的遥感数据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周清波介绍,高分六号在轨测试期间,他们重点对该星新增波段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红边等波段后,卫星影像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不同地表覆盖,特别是不同作物类型和不同生长状态之间的差异的识别能力。而且,在作物类型识别、作物长势诊断、果园等农用地监测中,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土地覆盖监测和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15%和9%以上。

高分六号投入使用后,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对我国陆地区域的重访时间由4天缩短为2天,时间分辨率提高一倍,极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获取规模和时效。目前,科研人员利用高分六号的新增波段,改进了作物识别、农田洪涝灾害监测、土地沙化调查、积雪覆盖监测等技术方法和模型,并已用于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

高分五号、六号投入使用后,极大缓解了我国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也有效弥补国内外已有中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资源的不足,提升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不过,“目前来看,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还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很不足。”赵少华指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环境专用载荷,需要更多的卫星一起组网,提高监测水平。此外,赵少华还强调,高效使用数据是卫星应用成效发挥的重要环节。针对很多新型载荷,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其应用算法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健全高分专项的共享渠道、畅通高分数据应用的高速公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遥感数据应用产品服务于国内,并走向国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光谱分辨率使得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准确,不仅能反馈水体里的不同物质,还能精确感知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
B.增加红边等波段后的高分六号,其卫星影像的色彩更多,不同地表覆盖的识别能力增强,在农用地监测中,对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又有提高。
C.高分五号、六号在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等因素的存在,高分六号之前的卫星在农业应用上无法给出精确的监测数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分卫星五号的高空间分辨率产品在应对特殊的天气和地表灾害过程时,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在轨测试期间,其检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B.高分六号与高分一号卫星的组网,使得检测更为高效,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C.截至2010年,我国在全面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后,将对高分专项的重点进行调整,届时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将有望不断丰富和完善。
D.高分五号、六号提升了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并使我国缓解了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弥补了卫星资源的不足。
【小题3】从材料看,目前我国在高分专项领域有哪些计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明星出镜,让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且,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网红,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红”了。

其实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则是普通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在现实的普通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而网红则是以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后备军自己扮演明星。明星真人秀和网红都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后者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以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生活,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但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很多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的,这种生活的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这就把中产阶级后备军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节目的背景,他们与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往往是通过这种真人秀或直播来获得的,这些赋予了他们的平淡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甚至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能够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自身社会的认同。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因素值得社会的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摘编自张颐武《真人秀与网络直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人秀”要求明星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
B. 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
C. 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
D.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当前年轻人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当前非常流行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明星和网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流行的原因。
C. 第三段从两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问题,明确这些娱乐节目非常流行的深层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受到明星“真人秀”这些节目的启发,网络直播就不可能兴起并流行开来。
B. 网络直播能让普通人扮演明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可见年轻人还是希望被他人关注。
C.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注重互动性,可见年轻的白领们喜欢交流与人与人的“平视”。
D. 网络直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虽然只是小叙事,但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不同的意义。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论著都被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在中国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土地的人。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
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陆德阳在《流民史》中也定义:“流民为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流向他乡的人。”在流民的流动过程中,许多人是整个家族或宗族大规模迁移的,像福建客家人,但他们没有一直保持流动的状态,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稳定下来,继续按原来的秩序生存。当然,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彻底脱离土地成为“游民”。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中区分游民和流民说:“流民可以说是游民的前身,其转化条件是流民没有寻到营生的门径。”所以游民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天灾人祸的客观原因,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游民的主要特点在于“游”,代表一种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状态,换言之,“游”是有目的的,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游于社会——不管这种理想是好是坏。游民尽管脱离了土地和当时的社会秩序,但并不意味着就沦落成了不法分子,即流氓。关于流氓,完颜绍元在《流氓的变迁》一书中有很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氓”原指“流亡之民”,后特指脱离生产不务正业而在社会上游荡,并以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和破坏社会秩序为特征的不良分子,所以流氓是涵盖在游民中的一部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这里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
B.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清代统治者都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清代更是把游民看作为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
C.杜亚泉是第一个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的近代学者,他开始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D.王家范的《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和陆德阳的《流民史》都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其共同之处都包含有指离开自己的土地之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民”一词受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影响,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因此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B.建国初期,从“游民改造”的对象来看,这是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这是对“游民”的概念划分过窄的体现。
C.封建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直到近代,游民的概念才得以规范化。
D.池子华在《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认为流民与游民有很大的关联,流民都是因为天灾人祸没有寻到营生而转化为游民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之前还没有“流民”的概念,而是将流民和游民统称为“游民”,到了清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
B.在中国,流民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的造成的,而游民的形成却更多地融入了政治、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深层原因。
C.“游民”指彻底脱离土地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目的而游于社会的人。游民的主要特点在于“游”,他们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歧视与迫害。
D.流氓只是“游民”中的一部分,是指那些脱离了土地和当时的社会秩序,沦落成为不法分子的“游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做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做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做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小题1】结合全文,请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归纳作者喜爱读书的原因。
【小题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诗文和典故,请谈谈作用。
【小题3】请探究最后一段的特点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