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IP是英文“Iintellictual Property”的所写,即知识财产。一开始IP只是指知识产权中可以被改编为电影、影视剧的“文学财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IP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动画、话剧、游戏,甚至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只要有足够的人气,就可以后续衍生为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动漫、文学、周边创意等各种文化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领域中,天下霸唱具有非常强的IP营销能力。他的小说能够赢得很多粉丝的关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IP。基于自己品牌IP的影响力衍生出来的产品会吸引大量粉丝去观看和下载,会给制作方带来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借助IP形成的品牌营销。
当IP争夺战迅速升温之时,市场对此的反馈机制迎来了一次次的阵痛和反弹。作者版权意识薄弱,审核、监管已经无法跟上信息复制、分发的速度,网络平台方难以低成本地鉴别侵权行为,维权成本更高。
(摘编自搜狐财经频道《读懂“IP经济”》
材料二: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兵认为,IP改编的“井喷”并非是原创动力不够,而是目前的市场判断机制还不能准确提供对原创剧本的判断依据,而IP则能直观地展示一个作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和市场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意短缺是“IP热”出现的首要动力。
随着银幕增长数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目前,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百度影业等互联网影业公司纷纷成立,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近年来多部IP影视剧都赚得盆满钵满。
“IP热”的出现使得影视制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可以和受众实现充分互动,提高关注度的过程。IP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与受众保持互动会不断引起热议,更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在宣传推广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超级IP《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为例看,《鬼吹灯》的IP号召力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摘编自光明日报《“IP热”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三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随着“IP”概念被热炒,“IP”版权价格迅速提升,收购“IP”版权远远超出预算,这一部分超出的费用也许会转嫁到改编费用上,也许从削减制作费用上来获得。最终的结果是,IP改编的影视作品质量下降,制作公司虽然拿到了一个好IP,却未能获得丰厚回报。
“IP”剧从诞生之日起便走的是迎合、拼凑的快餐化道路,它使得电视剧制作变成了一种娱乐工业。从演员到导演,从剧本创作到剧目制作,逐渐趋于一套固定的模式。对于演员来说,营销自己比追求艺术更重要,他们热衷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争取关注度和新粉丝。对于导演而言,最大的目的是达到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消费体验,想要的是麦当劳式的可靠稳定的口感保障,“IP”剧在制作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一部接一部地追看“IP”剧。
(摘编自朱艺璇《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和最初的定义不同,现在的IP概念得到了外延,哪怕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都可以衍生为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
B.业内的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的市场不能准确判断原创剧本的潜在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导致创意短缺,推动了“IP热”的出现。
C.据材料三可知,价格适中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高,而最贵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低,显然,在IP衍生品的大众消费中,中国产品最受欢迎。
D.IP电视剧制作已成为娱乐工业,模式渐趋于固定,演员更看重的是营销自己,而导演更看重的是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E. 对于IP剧的观众而言,剧作的艺术水准无足轻重,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消费体验,只要IP剧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愿意为之买单。
【小题3】如何让IP类文化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1 06: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君回家

龙应台

(1)美君从此不能见河,一见河,她就要说,“这哪里能和我们老家的河比……”我从小就听她说:新安江的水啊,她总是絮絮叨叨地说,是透明的!第一层是细细的白沙,第二层是鹅卵石,然后是碧绿碧绿的水。抓鱼的时候,长裤脱下来,站进水里,把两个裤脚扎紧,这么往水里一捞,裤腿里满满是鱼……美君说完,总还要往我看看,确定我是不是还听着,然后无可奈何地叹一声气,“唉!对游弹琴啦,讲给你听,你也不会相信,你根本就没见过那么清的水嘛!”

(2)牛,她总说“游”,所以“牛奶”,就是“游来”

(3)她沉默一会儿,又说,“有一天,有一天要带你回去看看,你就知道了。”声音很小,好像在说给她自己听。

(4)距离美君离开淳安半个世纪之后,一九九五年九月,七十岁的美君,第一次回到了淳安,不,现在叫千岛湖镇了,而且是个新兴的小镇,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兴的小镇,在一个小岛上。

(5)“岛?千岛?”美君不悦地纠正我,“以前都是山,千山啦,什么千岛。”当然,水淹上来,老城沉进水底,山顶突出成岛,千岛湖曾是千山乡,美君确实没想到五十年的“沧海桑田”竟是如此具体!

(6)“这次回来,我一定要找到我父亲的坟,”美君说,“做了水坝,坟迁走了,迁去了哪里?好几年,我都梦见他,他从坟里出来,脸是绿的,水草的颜色,他说,女儿啊,我冷啊,你一定要想办法把我迁走……”

(7) 一圈围坐着的亲戚突然安静下来,我从一张脸望向另一张脸:这真是极复杂的安静;美君的话,在他们耳中简直“迷信”得骇人,却又不好伤老人家的感情。

(8)“湖很大,一千多个岛,”他们犹豫地说,“我们只记得一个大概的范围,坟怕不好找……”

(9)“可以试试看。”美君说。

(10) 一个亲戚说,“我们这儿是可以遥祭的,就是对着那个方向祭拜,大姐你遥祭也可以吧?”

(11)我看看美君,她也正瞧着我。啊,我知道这个彪悍的女生要发作了。

(12)“我在台湾遥祭了四十七年,”美君顿了一下,脸色很不好看,然后一口气说出来,“我遥祭了四十七年,你们觉得,我今天人千里迢迢到了淳安,是来这里遥祭的吗?”

(13)又是一阵安静。

(14)“……千岛湖出事以后,”亲戚面有难色,“租船管制很严……”

(15)“我是淳安的女儿,”美君还是寒着脸孔,说,“找父亲的坟是天经地义的。”

(16)第二天,终于找来了一艘汽艇,还雇来了一位熟识水路的船夫,船夫带着老城的记忆,仿佛心中有一个隐藏的导航系统,看穿湖水,将每一座岛回复成山,认出哪座山在哪座山的什么方位。

(17)汽艇在六百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穿梭,掠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岛,烟波浩渺,千岛湖看起来素朴纯净,原始自然,但是我们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无数个耸立水面的荒岛,其实既非岛,也不荒,那曾是山,母亲年幼时攀爬过、野餐过的地方,水面下,曾经是一片又一片的果园,母亲曾经让大人牵着手去收租的地方。这一片荒野素朴,曾经是沃土富饶,水面上看起来洪荒初始,水面下曾有绵延千年的人文繁华。

(18)我们看起来像游客,我们不是游客。

(19)水花喷溅,滴在手上觉得润凉。猴岛,很多猴子,想上去看看吗?不想。蛇岛,很多蛇,想看看吗?不想。

(20)我们只想看一个岛,寻找一个岛,在这一千个岛中。

(21)船噗突噗突慢下来,船夫认为应该在附近了,亲戚们三三两两站在船头眺望水面,前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美君的表妹皱着眉注视,犹疑了一会儿,然后说,“这里,”她指着那个岛,“就是这里。”

(22)她指的这个小岛还没一个房顶大,杂草丛生,近水处是一片秃秃的黄土。我们跳上泥泞的滩。参与了当年迁坟的表妹边回忆边说,“那个时候,是小表哥挑上来埋在这里的,原来以为已经迁得够高了,没想到……”

(23)没想到水漫淹到山的顶尖,现在美君看见的是两块破砖头泡在水里,就在水面接触黄土的那条波线上。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美君的白发凌空飞扬,我紧紧扶著美君,满耳呼呼的风声,还有美君模糊的、破碎的语音,“……爸爸——我来了,我就知道,你明明跟我说你很冷……”

(24)湖浪挟着些许水草,打着若隐若现的砖块。那砖浸泡已久,土红的表面已有绿苔。

(25)一炷香烧了起来,青色的烟像柔弱无骨、有所祈求的手臂,随风没入天水无色之中。

(26)离开淳安,我们经由山路往建德,这是那年缉私船检查私盐的地方。小汽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爬上一个陡坡,又急急盘旋而下,车后一团灰尘,路边的树木也蒙着一层灰白,但千岛湖的水光不断地透过树影闪烁。或许累了,美君一路上不太说话,我推推她,“喂,你看,这也是新安江水啊,水多清啊!”

(27)她望向车窗外,疲倦地把头靠在玻璃上,轻轻地说,“是吗?”

【小题1】对第(1)段画线部分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深情款款地描绘出新安江水的纯净秀美。
B.作者以细腻传神生动具体的描写表现美君对故乡的眷恋之深。
C.意在突出现实中的新安江水与美君记忆中的形成了巨大反差。
D.为下文写美君历经沧桑岁月、终于回到了故乡的经历作铺垫。
【小题2】简析第(2)段的写作用意。
【小题3】文中如何体现美君是“彪悍的女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4】第(17)段中,为什么说“我们的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小题5】多角度赏析第(23)段画线部分的描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王君平 刘仲华  吴月辉
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相关链接
①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引发疑问:青蒿素为何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对此,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10月6日《京华时报》)
②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10月6日《京华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把青蒿素的纯度从12%提升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B.屠呦呦的父亲给屠呦呦取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可见父亲对屠呦呦的殷切期望,希望她将来有所作为。
C.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原因之一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D.材料以记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描写,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尊敬、赞扬之情。
E. 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100%,这一权威统计从侧面说明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小题2】文章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请简要概括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步骤。
【小题4】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一定有某些品质作支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宗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入世的、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传统。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想要恢复周礼,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克己复礼。儒家所谓的“三不朽”,首先要立德,其次要立功,最不行还得立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都要靠社会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上去体现。与之相反,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休养生息,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挥洒自如

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丙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质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净B.休养生息C.挥洒自如D.以至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 ,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打捞”是否可以换成“寻找”,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几处描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③段中对“少女”“少妇”“老者”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而第④段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年轻人”进行细致刻画,充分表现“他”文雅谦和。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B.第⑤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不敢与外人接触。
C.第⑥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D.④⑤⑥段是详写,具体描写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短暂相遇)的经历。而⑦⑧两段是略写,点出人生 “一转身”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
E.全文对不同场景下的“转身”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点面结合中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转身”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
盛玉雷
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购物狂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
B.“双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反映了社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C.“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
D.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11”的发展潜能,使其度过了廉价促销的发展阶段,进入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阶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
B.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第④段强调新时代要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
D.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造成了“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产生。
B.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C.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双11"更加有条不紊。
D.“双11”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