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IP是英文“Iintellictual Property”的所写,即知识财产。一开始IP只是指知识产权中可以被改编为电影、影视剧的“文学财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IP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动画、话剧、游戏,甚至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只要有足够的人气,就可以后续衍生为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动漫、文学、周边创意等各种文化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领域中,天下霸唱具有非常强的IP营销能力。他的小说能够赢得很多粉丝的关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IP。基于自己品牌IP的影响力衍生出来的产品会吸引大量粉丝去观看和下载,会给制作方带来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借助IP形成的品牌营销。
当IP争夺战迅速升温之时,市场对此的反馈机制迎来了一次次的阵痛和反弹。作者版权意识薄弱,审核、监管已经无法跟上信息复制、分发的速度,网络平台方难以低成本地鉴别侵权行为,维权成本更高。
(摘编自搜狐财经频道《读懂“IP经济”》
材料二: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兵认为,IP改编的“井喷”并非是原创动力不够,而是目前的市场判断机制还不能准确提供对原创剧本的判断依据,而IP则能直观地展示一个作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和市场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意短缺是“IP热”出现的首要动力。
随着银幕增长数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目前,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百度影业等互联网影业公司纷纷成立,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近年来多部IP影视剧都赚得盆满钵满。
“IP热”的出现使得影视制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可以和受众实现充分互动,提高关注度的过程。IP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与受众保持互动会不断引起热议,更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在宣传推广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超级IP《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为例看,《鬼吹灯》的IP号召力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摘编自光明日报《“IP热”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三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随着“IP”概念被热炒,“IP”版权价格迅速提升,收购“IP”版权远远超出预算,这一部分超出的费用也许会转嫁到改编费用上,也许从削减制作费用上来获得。最终的结果是,IP改编的影视作品质量下降,制作公司虽然拿到了一个好IP,却未能获得丰厚回报。
“IP”剧从诞生之日起便走的是迎合、拼凑的快餐化道路,它使得电视剧制作变成了一种娱乐工业。从演员到导演,从剧本创作到剧目制作,逐渐趋于一套固定的模式。对于演员来说,营销自己比追求艺术更重要,他们热衷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争取关注度和新粉丝。对于导演而言,最大的目的是达到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消费体验,想要的是麦当劳式的可靠稳定的口感保障,“IP”剧在制作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一部接一部地追看“IP”剧。
(摘编自朱艺璇《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和最初的定义不同,现在的IP概念得到了外延,哪怕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都可以衍生为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
B.业内的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的市场不能准确判断原创剧本的潜在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导致创意短缺,推动了“IP热”的出现。
C.据材料三可知,价格适中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高,而最贵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低,显然,在IP衍生品的大众消费中,中国产品最受欢迎。
D.IP电视剧制作已成为娱乐工业,模式渐趋于固定,演员更看重的是营销自己,而导演更看重的是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E. 对于IP剧的观众而言,剧作的艺术水准无足轻重,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消费体验,只要IP剧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愿意为之买单。
【小题3】如何让IP类文化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1 06: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秘莫测北极光

最早记录北极光的是挪威的《国王的镜子》,成书大约在13世纪。直到17世纪后期,英国天文学家艾德蒙·哈雷才第一次将极光与地球磁场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雅克·麦德兰是第一个提出极光和太阳有关的人。

人们发现,当太阳风到达地球,它们被看不见的盾牌——地球磁场所偏转。地磁层时地球周围的一个保护层,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磁化区域,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天然屏障。正是有了这道屏障,我们才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地磁层的外边缘与行星际交界的地方叫作磁顶层,在地磁南北极上方的磁层顶形状像漏斗,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可以从此处“漏”进磁层,在地球附近沿着磁力线绕圈,同时向地球两极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和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就是极光。碰撞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高空,绿、蓝、白、红四色光芒在天空中形成了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也就是极光环带。

极光的发光原理跟霓虹灯相似。霓虹灯管中封存着氖、氩等情性气体,电子在其中跑来跑去,撞到气体原子时,就会使后者受激发光。不同的原子在不同条件下受到激发,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极光也是如此。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在不同的高度撞到不同的气体分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常来说,在200千米以上的高空,带电粒子撞到氧原子时,氧原子会受激发出红光;在100千米-200千米高空,氧原子则会受激发出黄绿色光,这是极光最明亮、最常见的颜色。电离状态的氮则会发出蓝光,中性的氮受到撞击时发出的则是紫红色光。北极光一般遵循持续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观看极光的最佳地点当然是在高纬度地区。

不光地球上有北极光,很多行星都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行星都有大气和磁场,极光以同样的机制出现。木星和土星这两颗行星的磁场比地球更强,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两颗行星的极光。

北极光是否会出声,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很多人宣称,强烈的北极光会伴随着声音,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微弱且持续时间短暂。挪威天体物理学家布菜克表示,“北极光发生在离地表80千米以上的空间,那里近乎真空。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很难传到地面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1911年,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同伴约翰森在日记里写道,阿蒙森出去之后告诉同伴,他呼气时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被冻住的声音。于是约翰森和另外一个人也出去尝试了一下,同样也听到了“噼啪”声,这种声音他们曾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的时候听到过。而当他们屏住呼吸,摇晃脑袋时,声音就消失了。

2012年,芬兰研究人员曾在一个极光观测地发现,声音来自地面以上约70米的高空,而北极光则出现在地面以上约120千来的地方。科学家无法确定声音是如何出现的。至令,极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令人震撼的极光碰撞现象。随着对太阳和地球磁场的深入了解,人们会发现北极光越来越多的秘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极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联系,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是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而最早记录北极光的国家是挪威。
B.极光是少量的太阳风带电粒子从地磁两极上方的磁层顶进入磁层,在地球附近沿着磁力线绕圈并向两极沉降,在沉降中与地球高层大气发生碰撞而发出的光芒。
C.极光通常发生在距离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高空,绿、蓝、白、红等颜色的极光形成一个椭圆的环形区域,被称为极光环带。
D.极光是会发出声音的,只是在地面上很难听到,记录在案的极光声音类似于“噼啪”声和低沉的轰鸣声,微弱且持续时间短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安稳地生活在地球上,不受太阳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危害,是因为在地球周围有一道被称为天然屏障的地磁层保护着。
B.霓虹灯是根据极光的发光原理制造的。在霓虹灯管中封存氖、氩等惰性气体,让电子在其中与它们碰撞,而使后者受激发光。
C.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闯入距地面80千米-300千米的大气层时,在不同高度即使碰撞到相同的气体分子,气体也可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能听到自己呼吸时被冻住的声音,这种“噼啪”声同约翰森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强烈极光时所听到的一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的发生同大气和磁场有关,木星和土星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强很多,这两颗行星的极光可能比地球上的极光更明亮,更绚烂。
B.观察极光不光要选择最佳地点,还要选择恰当的时间,极光一般遵循太阳活动的周期,太阳活动剧烈的年份才是观察极光的好时候。
C.布莱克认为“噼啪”声不是极光发出的声音。因为在离地表80千米以上的高空接近真空,声音不能传到地面。
D.尽管很早就有国家记录极光和科学家们研究极光,但是直到现在,极光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极光的碰撞、极光的声音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渐渐
朱以撒
①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②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③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④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⑤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⑥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⑦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⑧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从容不迫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渐渐”的体悟。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儿童书法,既表现出对孩子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小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关于“渐渐”的多个场景,请分两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小题3】“渐渐”在本文中有哪些意蕴?“渐渐”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自媒体用户不断增加,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从以“papi酱”为代表的自媒体人拿到高额的融资开始,自媒体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但实际上,经过市场的不断筛选与淘汰,自媒体行业中能够长期坚持内容更新与运营推广的自媒体人规模增速并不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自媒体人在30岁以下,且接近五成的自媒体为兼职运营。然而,在自媒体新奇、酷炫的外表背后,自媒体人的营收其实普遍不高。数据显示,超过七成自媒体人月营收在5000元以下,仅一成自媒体人月营收超过1万元。

(摘编自新华网《每个人的麦克风﹣﹣数读自媒体发展特征与趋势》2017年4月12日)

材料二:

在“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走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动起“打家劫舍”的念头,以发布负面信息为要挟,敲诈勒索收取企业“保护费”;把“拿钱办事”的恶习发挥到极致,什么样的软文都写,什么样的硬广都接,只问报酬不问是非;大搞“瞒天过海”,以院长、专家自居,虚设医学成果和养生误区借机卖假货;贪吃“人血馒头”,为扬名立万不惜“消费悲情”“消费逝者”;掘金“人性丑陋”,大肆渲染明星绯闻隐私……从“二更食堂”公众号永久关停,到“暴走漫画”被判道歉和赔偿,为了所谓“流量”“点击”“打赏”而突破下限、罔顾底线,终究会付出沉重代价。

(摘编自人民网《唯利是图的自媒体可以休矣》2018年10月26日)

材料三:

互联网APP客户端自媒体平台作者对增值服务的接受度


(摘编自《2016年自媒体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四:

2018年,国家监管部门对内容行业的管控力度空前。国家网信办先后约谈腾讯、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对自媒体账号存在的一系列乱象开展了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已经依法依规全网处置了“唐纳德说”、“傅首尔”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又对今日头条、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整顿。自媒体平台作为内容的承载、分发方,一方面与内容生产者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生态体系的建造者。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理解监管逻辑,坚守信仰和道德准则,坚持对某类资产说“不”,非常不易,但非常重要。大浪淘沙之下,“可能会错过一些暴富的机会,可能会错过一些赚快钱的机会,但是这样能走得更长远。”

(摘编自万珮《自媒体行业去泡沫》)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体来看,自媒体平台作者对自媒体平台增值服务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对于BSP广告联盟,只有极少数作者愿意参加。
B.在自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出版博文等一系列增值服务都有一些自媒体平台作者愿意尝试,但所占的比例较小。
C.愿意尝试共享自己的视频和音频文件、购买博客空间的自媒体平台作者比例较高,在所有作者中占近一半的比例。
D.自媒体平台增值服务若想取得较大的市场,应该挖掘自媒体平台作者的多层次需求,增加更加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行业中能够长期坚持内容更新与运营推广的自媒体人逐渐减少,与市场自身的选择机制有关。
B.自媒体平台也是网络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面对投资,必须擦亮双眼,同时做好错过某些机会的准备。
C.“流量”“点击”“打赏”等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正因对它们的追求,自媒体市场才会乱象频出。
D.自媒体行业收入普遍不高,所以近半数的自媒体人选择兼职运营,对平台相关的增值服务态度谨慎。
(3)根据上述材料,维护自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涉及哪些相关方?简述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科技进步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小题1】下列最适合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高科技污染
B.高科技垃圾
C.高科技有形污染
D.高科技无形污染。
【小题2】下面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包括(  )
A.防治难度大
B.影响科技进步
C.对人类危害大
D.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激增的原因。
C.第③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垃圾的巨大危害。
D.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述了高科技垃圾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小题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高科技污染指高科技无形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全部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很大。
D.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难度大,堆置影响环境,因此,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圈,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入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选自蔡楠文集《行走在岸上的鱼》)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作者巧用比拟手法,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
【小题2】红鲤为什么会在岸上行走?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
【小题3】试概括分析红鲤的形象特点并探究其意义。
【小题4】本文情节有张有弛,行文波澜起伏。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