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形态的载体,它以巨大体量,表明皇权对于天下的绝对占有。一个人,一旦进入紫禁城,就像一粒尘埃飘进沙漠,变得无足轻重,必须听从于宫殿在空间上的调遣;只有皇帝相反,他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任何场合,太和殿上的那把龙椅,使他成为所有视线的焦点,而不至于被巨大的空间所湮没。当人们在巨大的宫殿中迷失自我,皇帝却在至高点上保持着清醒。帝王通过宫殿,占有并操纵着所有人的身体。
早在古典时代,权力就已经把身体当作自己的对象和目标。于是,它以各种方式完成对身体的管束和征用。帝国的仪式,便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宫殿,则是安放仪式的器皿。没有宫殿,所有的礼仪都将丧失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福柯将它称为“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它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或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它创造了“既是建筑学上的,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紫禁城通过对他人身体的征用与控制,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并在帝国的范围内,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
这也是中国自秦汉帝国时代以后,纪念碑式建筑层出不穷的原因。早在“郁郁乎文哉”的周代,以建筑为标志的大地重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齐景公修筑了宏伟的柏寝台,站在上面,他看到了自己国土的辽阔,这使他在想象和现实中获得了双重满足。楚庄王以他的“五仞之台”向诸侯显示权威,宾客们颤栗的手几乎握不住酒杯,他们众口一词地说:“将将之台,窅窅其谋。我言之不当,诸侯伐我。”这些巨型宫殿如今都不存在了,但它们存在过,在时间中奔跑和接力,仿佛花朵,在风中传递着种子,并在不同的季节里,次第开放。每一座死去的宫殿,都会在另一片耸起的梁木和巨石间复活。
紫禁城不仅为帝国的等级建筑建立了一种模板,也为帝国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一种模板。朱元璋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将“天下”与“大厦”的同构关系表露无遗。朱元璋生于乱世,亦成于乱世,没有人比他更知道乱对于他的王朝社稷意味着什么,把社会改造成原子状态并非他的最终目的,散沙在风吹日晒之下,也会自由流动,形成沙丘,构成新的不均匀不稳定状态,他必须用“草格子固沙法”,为流沙建立一种强大的规范。
大明王朝把人口分工农兵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成若干小类,组成一个牢固的金字塔结构。同时,帝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如同钉子,把每个人钉牢在原地,即使发生灾荒,也不能逃难,而只能死在原籍。朱元璋还写了《授职到任须知》《皇明祖训》等文件,为官员乃至皇族子孙确定行为规范。他像一个教练,对所有人进行规训,把人民变成木偶,“每个动作都规定了方向、力度和时间。动作的连接也预先规定好了。时间渗透到肉体之中,各种精心的力量控制也随之渗透进去”。
帝国的律令、制度,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宫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层层有序的环形结构,只有皇帝,居于那些同心圆的中心,通过一层层的国家机器,对他们进行监视。宫殿的投影,蔓延在巨大的国土上。
(选自祝勇《故宫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紫禁城”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紫禁城既是空间的存在,又是空间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有着巨大体量,让人们以在宫殿中迷失自我的方式,成为皇权的外化。
B.在紫禁城,任何人都变得无足轻重,都必须听从宫殿的调遣,只有皇帝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各种场合。
C.紫禁城是安放仪式的器皿,它以各种方式,完成对身体的管束和征用,表明皇权对于天下的绝对占有。
D.既是建筑学上的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紫禁城,建立了一种权力的模板,通过级别不同的建筑得以贯彻和执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和殿上的那把龙椅,是紫禁城的最高点,皇帝坐在最高处,才不至于被巨大的空间所湮没。
B.从“郁郁乎文哉”的周代开始,以建筑为标志的大地重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这些巨型宫殿如今都不存在了。
C.为了看到自己国土的辽阔,齐景公修筑了宏伟的柏寝台,为了向诸侯显示权威,楚庄王修筑了“五仞之台”。
D.朱元璋知道乱对他的王朝社稷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必须建立一种强大的规范,使自己居于那些同心圆的中心。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不仅为帝国的等级建筑建立了一种模板,也为帝国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一种模板”,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3: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
1945年,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叶笃正的弟子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疑问。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开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1949年,叶笃正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虽有高额的年薪,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察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书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在一个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部气候变化的作用。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选自王学健《叶笃正:风起云飞展浩荡》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百度百科
材料二“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回忆说,直到87岁高龄时,他还不顾条件艰苦,亲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察看新建的气象观测站。
——新华网
材料三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叶笃正在美国留学师从罗斯贝、回国搞大气物理研究并取得卓著的研究成果等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B.20世纪中叶,叶笃正发现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一改以往人们在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时,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
C.从文中的介绍来看,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独创的,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表现出作者作传叙事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
D.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叶笃正1981年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共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
E. 叶笃正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国内不顾条件艰苦,深入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的大气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叶笃正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当某国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时,叶笃正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4】叶笃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有一种敏感,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的科学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田间、李季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写一部厚厚的专著。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而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自20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而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他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运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我们民族气质的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创作上应以回应时代的呼唤为己任。
B.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写作趋于大众化、快餐化,导致当今诗坛变得边界模糊、毫无底线。
C.坚持与时代同行的初心,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足以证明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
D.新写实主义诗潮的作品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特征非常突出,但学西方也令其丢失民族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当今诗坛现状分析,强调了诗人回应时代呼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出优秀诗篇。
C.文章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不仅强调了其重要性,还指明了如何实现的路径。
D.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重点以新诗百年历程尤其是近四十年发展状况立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对诗歌创作进行无底线尝试的人不是真正热爱诗歌的诗人,写不出里程碑式的诗篇。
B.诗人要成为某一时代有代表性人物,就必须坚守诗歌精神,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
C.新写实主义诗潮在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和心声等多方面开拓了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
D.诗歌创作要锤炼语言,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才能真正到达更高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需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对比、举例等手段,说明人类应该懂得倾听的道理。
B.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不客气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C.作者正反举例,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绝少。
D.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小题2】第一段写了“我”在当初对“倾听”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中说“这就是倾听的魔力”,“倾听的魔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这些节目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他们找到了丰沛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诗词书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而这些精髓一旦释放,能量无限。
自信意味着不拿腔拿调,不刻意掩饰。在这些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真实与真诚是关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里,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陈更、初一学生叶飞,即兴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现场激发与碰撞的真实信息,来自创作者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而不是刻意去摆设。
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不应去跟风、迎合甚至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尤其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专业性弥足珍贵。但专业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难懂?是曲高和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的专业性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共鸣与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一个缺乏故事的节目是没有力量的。这里的故事不仅指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也指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更是对故事的核心——人与情感的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巧妙设计,冲突、悬念、延宕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应。
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书信是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富有生命力和独特的气质,也包含无限的能量。
B.《中国诗词大会》里,武亦妹、陈更等人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精彩的细节离不开创作者心态的自信与开放。
C.媒体的专业性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弥足珍贵,它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曲高和寡,而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D.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文化节目火了之后,又形成了新的抄袭模仿。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是近期文化类节目受热捧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嘉宾、主持人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别开生面的节目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真正触到了观众的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有力量的,它们的力量来自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以及对人与情感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类节目里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诗词大会》设计巧妙,通过冲突、悬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尤其是春节期间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赢得了口碑效应。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说明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捌激。媒体不应该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态,节目的创作者还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这才是引领时代的姿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真正的猎手

张猛子在乌林,也算是个拔尖的人物。他一表堂堂,膀乍腰圆,天生粗壮,在打猎上从不服谁。在方圆百十里小有名气。是乌林后生中的领军人物。然而最近,一个来历不明的外乡人却抢了猛子的风头。

外乡人是半月前来的。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后,就一直没有走的意思。每天早出晚归,打猎采药。开头,人们并不在意他,直到有一天,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才突然关注起这个人来。人们就知道他叫齐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人们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不得了的事情。于是,齐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尤其是后生们,一提齐武,都啧啧连声,一脸敬佩,而且还有事无事都往普济寺跑。   

猛子坐不住了。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于是猛子就很想尽快也猎到一只豹子。

猛子不怕,他原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曾经跟着爷爷利用陷阱猎到过一只小豹子。虽然那时他还小,猎到的豹子算不到他头上,但也算是经历过;再说猛子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豹子。而且前两天有人在鬼见愁涧遇见过豹子,据说它比齐武射死的那只还大。

很快,猛子就收拾好东西,天没亮就走出了家门,一个人进山去了。出门二里地后,猛子又返了回来。再上路时,身上多了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弓和几支箭。

他一路寻踪觅迹,走走停停,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人也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了。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他都破天荒地放过了。

猛子在洞边喝了几口水,正想吃点干粮,忽然听到对岸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定睛看去,涧对岸林中赫然闪出一只大豹!比齐武射死的那只长了近一尺。此刻,它正小心翼翼地来到涧边饮水。看来它并没有发现猛子。

望着母豹鲜艳的豹纹,猛子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下意识的拿起火铳,瞄准了豹子,刚要扣动扳机,忽然又放下。转而抄起弓,搭上箭,“嗖”的一声,箭贴着豹头钉进涧边的树干中。豹子一惊,猛地跳起,警惕地张望,发现了猛子。四目相对,豹子阴鸷的眼神使猛子心里一悸。瞬间,被激怒的豹子急速跃过山涧向他扑来。他又连射两箭,都被豹子闪过,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放下弓,抄起铳,擦火,没响,再擦,仍不响!又抄起弓,旋即扔掉,抽出猎刀,迎了上去:猛子只能以命相搏了。   

豹子在距猛子几米处纵身跃起,向猛子头顶压下来,伴着低吼声呼出的热气喷了猛子一脸。猛子眼一闭,使尽全力捅出猎刀。

豹子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松弛了,贴着猛子摔在一丈开外的地上。猛子惊魂未定,又抄起弓,瞄准了豹子。豹子侧躺在地上,喘着粗气,鲜血伴着呼吸从腹部和口中涌出。它几次抬头摇晃着想站起来,都未成功,终于一动不动了。猛子放下弓,全身一下子松下来,才发现双肩被豹子抓的剧痛,流血不止,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简单处理好伤口后,他挣扎着站起来,蹒跚地走近豹子,从豹腹中拔出了猎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禁又兴奋起来:这不是在做梦吧?我张猛子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而且是用刀?

猛子审视着豹子,突然有些疑惑不解,这么强壮的豹子怎能一刀毙命?它完全有机会咬死我,为什么只抓不咬呢?难道它的牙……他扳开豹子的口,一眼发现豹子口中含有东西——一支几乎尽没的弩箭杆!

猛子明白了,明白了(1)。就转身急速地离开了。

猛子几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人们望着浑身血迹又默默无语的猛子,疑惑不解。

猛子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有人当胸一拳:好你个猛子!

猛子懵然爬起来,被人拉到屋外,院子当中,停放着那只死豹。猛子上前,瞄了一眼豹口,弩箭杆没了。

猛子又明白了(2)。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猛子满街转的时候,他笑不出来,反倒想哭。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猛子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也来到了普济寺,齐武不在。猛子就边喝边等。猛子酒量很大,但这次喝了半壶酒就醉得人事不省了。

就在猛子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火铳,上交。

没了火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也能捉几只野兽。但世世代代与野兽打交道的乌林,就这样让小日本统治了?窝囊!

最感到窝囊的是猛子。猛子根本不听小日本招呼,依旧扛着火铳进山。被鬼子兵发现后用皮鞭抽了个半死。更让他受不了的是,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打完猛子后,还伸出小拇指奚落他:“你的,猎人的不是,本领小小的。”意思就是:就你这熊样还打猎?

猛子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天刚擦黑,猛子就埋伏在一棵大树上,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藤野一郎“如约”而至,猛子突然从天而降,猎刀深深地插进藤野一郎的胸膛。随即,鬼子兵的枪也响了。

猛子下葬的当天夜里,就有两个鬼子兵死于弩箭。鬼子急了,就胡乱抓了十几个猎人审问,最终杀了两个人。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得更勤了,终于在一天夜里,乌林的一批年轻猎手集体失踪。

据乌林地方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中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先是利用陷阱、套子、弓、弩等猎杀鬼子,后来也用枪,闹得鬼子中队以下的规模都不敢进山。据传,带头的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身上除了带着一把短枪外,还有弩。

(选自网络小说,作者华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主要刻画张猛子和齐武两个人物,其中张猛子着墨较多,性格形象鲜明,而对齐武的刻画则较为简略,性格形象不太清晰。
B.小说采用双线索形式,一明一暗,在猎豹和杀鬼子事件中均有交汇,人物形象也在交汇中形成对比。
C.小说情节设计严谨,注重铺垫,如两处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弩的多次出现,大豹子提前被人发现,猛子的回家取弓等,都使后文的情节自然合理。
D.小说以叙述为主,杂以描写和抒情,详略得当。如写二人猎豹的过程,一详一略,猛子猎豹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齐武却一箭毙命豹子。
E. 小说用传言作为结局,更能突出这支抗日队伍的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可以引导读者去推理想象,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猛子“明白了”,说说猛子都明白什么了?
【小题3】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齐武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4】作者为什么以“真正的猎手”为小说命题,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