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蓝花花

李雪峰

①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身体太虚弱,三岁时,别的孩子都可以奔跑着捉蝴蝶、猴子一样灵活地爬树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走上十几步就双腿发软,胸脯像风箱一样剧烈地起伏不止。

②每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时,我则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我家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满眼羡慕地静静望着他们,我真想同他们一样,猫着腰,跑得那么快,突然一下子就能捕到落在篱笆上那些牵牛花丛中的漂亮蝴蝶,也真想同他们一样,在村子里疯来疯去,粘得满身都是泥点,额头上痛痛快快冒满了晶晶亮亮的汗珠,但是我不能,就是一两次的奔跑,也是在梦里和妈妈的背上。

③妈妈曾背着我去过不少的医院,镇上的、县上的、省里的,我们买回了一堆一堆的药,哄我服了,但并没有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说这草药至少要服一年左右。每次熬完药,妈妈便把药渣倒在一个小竹篮里,然后就上后山鹰爪崖去,我知道妈妈是去往山上倒药渣,我们这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说是如果能把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服一次药病就会轻一分了。

④妈妈说:“我把药渣倒在鹰爪崖的崖顶了,我们的药会有效的。只要你喝,终有一天你会好的。等你能跟别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妈妈就带你上鹰爪崖去。

⑤那一年秋天,阴雨连绵,连续半个月都是漫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都因为潮湿而冒出了几枚嫩草黄色的小蘑菇。那天上午,母亲戴上一顶竹笠,披上一片塑料布便提着满满一竹篮的药渣上山了。但直到天黑透了仍然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乡邻们担心是坡陡路滑母亲可能出意外了,于是就打着火把分头上山寻找,但直到半夜也没找到我的母亲,家里人忧愁得一夜都没睡觉,都料定母亲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全家唉声叹气了一夜,流了一夜的泪。但第二天一清早,母亲却跌跌撞撞回来了,她浑身被雨水打湿透了,一条腿也跛了,回到家里就病倒了,额头烫得炙手,嘴里一个劲儿地呻吟不止。两天后母亲才渐渐苏醒了,母亲告诉我们说,雨下得太久,山上发生泥石流了,石块乱滚,许多小树都被砸断了,母亲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第二天清早才爬着回来的。

⑥将近五岁的时候,我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开始能跑着追逐草丛里的蚱蜢,能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疯跑了,我成了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而母亲却因为那年淋的一夜大雨,而从此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风湿关节炎病,每到阴雨或天寒时节,她都疼得走不成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止。

⑦十八岁的那年春天,我告诉母亲我要爬一次屋后的鹰爪崖了,母亲笑着看着我健壮又有力的身材说:“爬吧,爬上鹰爪崖你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啦。”母亲说,这些年我因为关节炎再也爬不上那鹰爪崖了,你爬上鹰爪崖顶时,替我看看崖顶大石后面的那一小块平地上的蓝花还有没有,那不知是一种什么花,花瓣很小,但却蓝得透明,蓝得真好看。那年我去倒药渣时只有三两棵,我怕我倒的那些药渣会把它们毒坏的。

⑧我从清晨开始爬,爬得气喘吁吁满身酸困,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爬到了鹰爪崖的峰,在那块大石头的后面,我看见了一片海蓝色的花丛,约有十几个平方大,那蓝蓝得那么澄澈、那么晶莹,简直就和头顶天空的蓝色一样,就和海洋里那种深邃的蓝色一样,那是我平生看见的最美的一种蓝。我伏下腰去,用手拨开那密密的叶丛,看见叶丛下是厚厚的、黑黝黝的一层腐质,那腐质浓郁、清香,我想这或许就是妈妈倒的药渣腐化的吧。

⑨下山时,我采撷了一大把那里的蓝花花,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送花,我要告诉母亲的是:每一个母亲都是一片肥沃的泥土,母爱有多少,泥土就有多肥,泥土上绽出的花就有多么漂亮、多么的美。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2】分析第④段母亲的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第⑤段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台阶上冒出几枚小蘑菇的细节表明下雨之久,天气潮湿。
B.母亲戴竹笠披塑料布出门,使回家时浑身湿透更为可信。
C.母亲上山倒药渣是“我”治愈的关键,所以这一段详写。
D.从众人寻找不到,到母亲回家道出原委,叙述一波三折。
【小题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两段中有关蓝花花的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3 10: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要走创断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断人才的聚集,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来说,亦是如此。实践证明,有一流的人才方能产出一流的创断成果,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
②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花费重金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在轰烈烈的优惠政策之下,一时间英才云集。但遗憾的是,引才成本不断攀升的同时,人才发挥作用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机制不活的无形羁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缺少公平的竞争环境、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这些都让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③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已很难形成持久的人才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
④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只有特续倾听人才需求,帮助其打通干事创业所面临的阻碍,令其舒心、安心地创新创业;着力破解束缚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瓶颈,不断加大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断力度,才能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断创业的乐土。
⑤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特遇更宝贵。硅谷创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人把硅谷比喻为“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既孕育了领军企业“大树”,也催生了创业企业“小苗”。即使不能健康生长的“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断创业“种子”。
⑥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须以一流的人才生态为依托。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落户、住房、资金支持这些优惠政策固然动人,但从长远看,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更体现在看不见的人才生态上,如“清”“亲”的政商关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构筑人才高地的决胜密码。
(进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通比拼,面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
B.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C.硅谷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故而其创新能够长盛不衰,既孕有了领军企业。也催生了创业企业。
D.因为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的吸引人才之举极易被模仿复制,所以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头点明人才资源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走好创新发展之路需要优秀人才的聚集。
B.文章第②段通过分析高成本引进的人才不能施展才干的原因,论证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
C.文章第③段以“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形容说明良好的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D.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例如将硅谷喻为“热带雨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才生态的持久竞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才如果缺少自我提升发展的空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必要的政策支持,即使引得进,也难以留得住、用得好。
B.风非梧不栖与良禽择木而栖,都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培育和涵养优厚的人才生态,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吸引人才栖息。
C.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除非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否则难以令人才向往、融入、扎根。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打倒我爸!”

⑴十年前,我妈因病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爸又悄然离世,当时我正拍摄《关东大先生》,为了不影响拍戏,我和家里人悄悄地把老人送走了,连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打招呼。此后,我经常梦见我爸,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匆忙送别他而心存愧疚。

⑵我小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太富裕。家里费了两年的劲攒了两百多块钱,结果让我跟同学摔跤的时候,一个“大别子”给“别”没了。为了这个价值昂贵的“大别子”,我爸怎么想怎么生气,拎着一个笤帚疙瘩就追我。可我百分之二百的委屈。因为这个事儿它不怨我。同学跟我摔跤的时候,他不按套路整,我本来已经把他摔倒了,可是他不撒手,拽着我的胳膊,直到把我也拽倒为止。结果我倒在地上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压在了他的身上。大夫说我把他的锁骨压骨裂了,可这是他玩赖整的呀。我爸不管青红皂白,把我撵得满街跑。那天,我断定:我爸肯定不是亲的!

⑶那个时代流行写标语,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某墙上有什么标语。我决定也写一条标语批评一下我爸。我在学校捡了一根粉笔头,在胡同里找了个僻静的墙角,义愤填膺地准备写。本来打算写“打倒范承业!”转念一想,这样写容易暴露目标,灵机一动,我在墙上奋笔疾书:“打倒我爸!”

⑷我爸一如既往地上班下班,对反动标语无动于衷。没有成果我是绝不甘心的,一计不成我就琢磨第二计。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皮鞋厂,在这个鞋厂的仓库里堆着很多木头轴子,木头轴子上面一般卷着很多皮料。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于是我选了一个傍晚,悄悄地溜进了这家皮鞋厂的仓库,躲在木头轴子里,幸灾乐祸地期待着“第二次革命”的成功。

⑸正是深秋季节,东北的深秋已经很冷了,没多久我就冻得浑身发抖。成功的前提在于坚持,但是寒冷还是难以抵挡……

⑹鞋厂旁边有一个小杂货店,24小时营业,门口吊着一个白炽灯泡。那一晚上,我一会儿进一趟杂货店,店里的服务员看着我直犯嘀咕:“你不买东西,大半夜了,总在我这捣腾门干什么?”其实,我进杂货店是看“点”来了。杂货店的墙上挂了一个钟,我盼望着这个挂钟的指针快点走,好扩大我的胜利成果。为了对战局的情况了如指掌,我悄悄地跑回家去,从后窗户向屋里看。

⑺屋里空落落地只有我妈一个人,我看见她坐在炕上正在抹眼泪。我爸、我哥还有我姐都没在屋,估计是找我去了。看来,情况比较理想,我原路返回。我正独自走在铁道下面的枕木上,忽然,一个黑影向我走来,这个人可能是我爸,想到这儿我撒腿想跑,对方问了一句话,我一下子站住了。

⑻“是小伟不?”

⑼那是地地道道的爸爸的声音,我犹豫了一下,低低地说了声:“是。”我爸没吭声,却“哇”地哭了出来。我长到十一岁,没听见爸爸这样哭过,接着我也哭了,很奇怪,我心里顿时浮出一阵温暖:这人不是后爸,确实是我亲爸……

⑽长大以后,每逢大事儿总喜欢跟我爸唠扯。记得在我接到了何老师写的小品《拜年》时,发现乡长这个人物比较单薄,就那么几句词,想再争取。爸爸看了剧本,说:“别在词上争了,词少肯定有词少的道理,还是把人物演好吧。”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他们单位分鱼的事儿。他说他们工会一共十几个人,年底分鱼不像分别的,鱼有大有小,不容易平均。每到这时候,他都让别人先去挑,结果,剩下的往往不是最小的那一条。

⑾爸说:“你做事儿先让别人舒服,结果你也挺舒服……”

⑿老实说,当时我对我爸的话不太理解,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儿,看了一些书,我才忽然发现,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

【小题1】分析第(3)段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2】第(5)段为什么要叙述东北深秋的寒冷?
【小题3】第(9)段中写道“我犹豫了一下”,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的“犹豫”中包含了哪些可能的情感?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在叙述作者对父亲“报复”的时候成功描摹出孩童不懂事的心态,让人忍俊不禁。
B.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子心切、不善表达,又多多少少有些刚愎自用的父亲形象。
C.父亲之所以在找我时“‘哇’地哭了出来”是因为他为错怪我羞于承认而心怀愧疚。
D.父亲晚年对我的教诲颇得老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三昧。
E.虽然文章中心是写父亲对作者的爱,其实作者对父亲的爱也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出来。
F.作者是倔强的,而作者父亲的父爱就更因为能包容作者的这种倔强而更加伟大。
【小题5】第(12)段写道“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请结合《诸子喻山水》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老子之味道”。
【小题6】阅读本文,那股浓浓的父子深情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合欢树》中作者和他母亲间的深情。结合文意,请从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评析两文的异同。

同类题3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但是古代很多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如金圣叹对杜甫诗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诗,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后来历代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穿凿。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
B.“知人论世”指凭借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来推断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进而诠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
C.“以意逆志”指读者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来逆料和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性思想,从而领会诗歌的本旨。
D.我们结合“文学本位”和“知人论世”的视角,有理有据地“以意逆志”,就能对一首诗歌进行全面的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金圣叹对杜甫诗的文本解读方法优于传统的诗评家。
B.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体会妨害诗歌的美感。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以意逆志”可能会穿凿附会。
D.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战前暂时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B.“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与周瑜相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请根据这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监察制度对 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保障了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轶序。从御吏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 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保障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也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
(摘编自张生《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西周始到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
C.监察权本于天道,是至高无上的、公平公正的。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然后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B.“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监察制度运行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
C.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论据。
D.文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
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C.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
D.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