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摘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虽有分歧,但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B.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C.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D.“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先秦哲人和农学家所探讨的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B.中间段落分析了“绿色意识”的内涵,延伸、产生的背景以及意义,并指出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
C.文章使用了类比法,指出印度和美国等国家在继承和创造东亚智慧中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所做的贡献。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B.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C.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D.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得到发展,是受中国艰难曲折地走现代化历程影响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2 07: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时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D.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享乐主义的价值导向所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生活会腐蚀人心,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和“素”分别指原始状态的木和丝。老子提出朴素观,因为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以“见素抱朴”进行美学表达。这种观点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
C.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这里的“自然”和“真实”就是庄子所提出的“朴素”。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并促进这一使命的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学派首创的朴素观与儒墨学派创立的节约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与审美观。
B.朴素观作为一种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不仅崇真尚善臻美,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C.朴素观中“不慕繁华,不贪名利”的思想,到工业社会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
D.工业文明发展之“殇”逐渐催生了文明与生态共生,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
  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小题1】下列有关“茶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壶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的,但壶的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二者的分别。
B.宋朝以前没有茶壶,中国人喝茶是从南北朝开始的,但是人们喝茶用的是碗,不用杯,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C.茶壶由手执壶发展到提梁壶,是为了适应人们喝茶的需要。手执壶如果太大,不易手执曲柄,提梁壶应运而生。
D.明末清初之后,茶壶成为家家必备的器物。所以,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史上壶经历了水壶到酒壶再到茶壶的发展过程,自上古到中古的壶中大多是酒壶,这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B.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组成一把壶,它的妙处在于形状、大小、饰物变化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C.中国人喝茶开始时是把茶当药吃的,逐渐转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唐朝时多方讲究起来,喝茶成为生活修养的仪式。
D.古代文人雅士喝酒讲究气氛,讲究细酌,酒壶应运而生。宋代的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特色,做工精巧,细致美观。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唐朝人陆羽创作《茶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唐朝时喝茶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喝茶成为了一种生活修养的仪式。
B.文中第七段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古人喝茶的方法,比较煎茶法和点茶法,指出整个泡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
C.文中说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增长,宜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样式各异、造型精致,兴盛了一百多年。
D.文章最后一段高度评价了我国的茶艺,既讲究茶香,又讲究茶具的美感,对西方国家喝茶、设计茶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拉萨
周国华
浸泡在刺骨的湖水中,饥寒和高原反应让他的腿肚子不听使唤地打晃,①他的心随着雪山背后的夕阳慢慢往下沉。
突然,两道冰川般的精芒从他眼中射出,他扑上前去从水中抓起一条鱼,奋力抛向岸上。碎石堆上,鱼儿徒劳地蹦起,又无奈地落地。
终于能尝到肉味了!他长出一口气,在周围捡来几块干牛粪,扔到石块圈起的土灶中,提了根一头削尖的树枝,走向那条奄奄一息的鱼。
“嗷嗷——”不知何时一位藏族老人出现在他眼前,指指地上的鱼儿,对着他发出藏獒般的咆哮声。
他惊恐地瞪大双眼,攥紧树枝,乱发无力地垂在肩上。
“喔,你是汉人吧?”良久,老人嘴里蹦出了生硬的普通话。
“哇呀哇呀——”他指着自己的肚子胡乱比划着。
“是哑巴?这样吧,用我的粮食来换你的鱼,行吗?”老人拿出糌粑打着手势,语气平和了许多。
原来老人也想吃鱼!他“嗯嗯”点头,一把接过糌粑往嘴里塞。
“别噎着,用酥油茶蘸着吃,好入肚。”老人微笑着递给他一壶酥油茶,随后轻轻捧起鱼儿,嘴里念念有词,一步一步走到湖边蹲下身子,将鱼儿放到水中。看着鱼儿欢快地游弋,老人脸上浮起欣慰的笑纹,对着湖面磕了一个长头。
他茫然注视着老人。
“可怜的孩子,多吃点,”老人又取出几个糌粑放在他面前,自己也拿了一个边吃边说,“你不知道吧,我们有水葬的习俗,这圣湖的鱼儿,谁要是吃了它们,那可是对先民的大不敬呐。”
他恍然大悟。
老人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事,也不管他是不是听懂。老人是磕长头去拉萨的,估计还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末了,老人爱怜地望着衣衫褴褛的他说道:“孩子,我看你好像也没地方去,帮我拉车吧,至少饿不着你。”
帐篷里,老人的打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他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穿上了老人给的一件旧藏袍,戴着油腻的口罩,拉着那辆带棚的旧人力车,一路紧随着老人一个身位接着一个身位地往前挪动。
第三天起,当夜暮降临时,他总能赶在前面支好帐篷,烧好开水,默默地搀起磕完长头的老人,替他把这一天的终点用碎石块垒起记号。闲暇时,他老是盯着前方发呆。
他的到来,为老人省去了一半的路程,却过早地耗尽了车上的干粮。第四个月的一个傍晚,老人领着他到路边的藏民家里乞讨,藏民热情地布施给他们食物。从那以后,每回当老人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都已准备好食物托着下巴坐在山石上,目光越过老人的身子茫然投向远方。
拉萨越来越近了。②这一天的白天似乎结束得特别早,近在头顶的乌云盘旋在光秃秃的山头周围。他在山坳的背风处刚支起帐篷,雨倾泻下来。他一路小跑焦急地寻找老人,老人迎面拼命跑来。
“卧倒——”老人抢步上前扑倒他的一刹那,山上被雨水冲塌的乱石轰然滚落……
“老爷爷——”他积郁了许久的哭喊声直击厚厚的云层。
帐篷里,他为老人敷上藏药,老人慢慢苏醒过来。
“老爷爷,您这是何苦啊,为了我这个没用的罪人!”他泪流满面。
“别傻了,孩子,救人是积德的事,我真要是在磕长头的路上被佛祖接去,那也是福分呐。”老人微微抬起身子,额头的皱纹和硬币大小的厚茧凹凸有致,却盈满笑意。
“可我真的有罪啊!两年前为了哥们义气,在老家捅伤了人……我没命地跑,往最远处,向最高处……”
“打一开始,我就琢磨着你肯定有说不出的难处,”老人沉声说,“唉,也是有缘呐,我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也做了不少错事,现在想来,真是罪孽啊!这一路,我是为来世祈福。可你,还年轻呐——”
“老爷爷,我懂了,等陪你到了拉萨,我就去自首。”他开心地笑了,两年来,这是他头一次笑。
“糊涂啊!”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汉人不是说‘回头是岸’吗,你醒了,难道还要呆在苦海里吗?”
“可是——”他犹豫着说,“这一路谁来照顾您?”
“傻孩子,你不回去才是我最大的负担呐,”老人撑起身子下床,不容置疑地说,“明天就回去!”
这一夜,他的呼噜声第一次比老人先响起,只是他不知道,老人的打呼声其实是假装的。
一场雪下来,原本灰蒙蒙的群山披上了雪装,在清晨暖阳的抚摸下,粗犷的汉子一夜间变成了静美的姑娘。
他最后一次拉车到前面停下,支好帐篷,回到老人面前。
“扎西德勒!”一老一少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走在山路上,身后响起了老人激越苍凉的歌声,听不懂歌词,他却哭了,哭得酣畅淋漓。他回过头来,山口只有经幡向他挥动五色的手指。
山的那一边,老人正默念六字真言,跪地,伏身,向远方神色庄重地磕下长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的第三段在描写“他”时注重动作描写,运用了“长出一口气”“捡”“扔”等短语和词汇,其中“长出一口气”表现了“他”终于可以尝到肉味的轻松心理。
B.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老人一个人在磕长头的路途中太过寂寞,现在终于找到一个能够倾诉的人。
C.从老人给“他”的服装是“旧藏袍”以及让“他”戴的是“油腻的口罩”等可以看出,藏族老人也是个贫困的人,让“他”拉车并给“他”饭吃是个艰难的决定。
D.“他”虽然从前为了义气伤过人,当仍是一个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这些可从“他”在陪着老人磕长头过程中提前支帐篷、烧开水、搀老人等事上体现出来。
E. 倒数第二段中,“他”听到老人苍凉的歌声后大哭,“他”的哭只是自我情感的尝试释放,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中三处画横线部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給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①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它们静静躺在那儿,宛如一份珍稀标本,记载着我流年中碎影。
②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当黄昏来临,晚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临窗展纸,凝神挥笔。在笔尖和纸张轻轻的摩擦中,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轻飏曼舞;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思念,便一起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缕缕情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那是酣畅淋漓的倾诉。
③等候来信的过程则充满焦虑。翘首以待的急切,遥遥无期的煎熬,结局未卜的惶惑,全交织在一起。在音讯隔绝、邮路不畅的年代,这种等待甚至会使人陷入一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如得知亲人遭遇灾祸,朋友患难变故,恋人移情别恋。宋之问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
④书信因其私密而具有唯一的性质。“欲笺心事,独语斜栏”,一封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字斟句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地址姓名,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收信人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着纸业,从那些包含着写信人独特气质的笔迹中,感觉到写信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话语,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⑤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我国古代书信,在名称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鱼书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有许多典故,例如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情信等,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中。
⑥历史的摩天巨轮飞快地旋转,新的风景扑面而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型的交流方式风靡全球。在这汹涌的潮流中,人类的情感,就像放在流水线上被快速生产、复制和传输。这些快捷的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也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在这可怕的惯性中,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的一声渺茫的叹息。
⑦在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蘸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小题2】作者说等候来信的过程充满焦虑,请从③自然段中找出三个表现焦虑的词。
【小题3】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与③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小题4】赏析文中第2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5】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
【小题6】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_____) 
(2)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________)   
(3)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___________)
【小题7】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著名书信具有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
B.书信是传递隐秘情感的最好方式。
C.我国书信文化系统完整,源远流长。
D.书信能表现出写信人的书法才能。
【小题8】对最后一段文章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你的答案,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