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
  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小题1】下列有关“茶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壶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的,但壶的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二者的分别。
B.宋朝以前没有茶壶,中国人喝茶是从南北朝开始的,但是人们喝茶用的是碗,不用杯,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C.茶壶由手执壶发展到提梁壶,是为了适应人们喝茶的需要。手执壶如果太大,不易手执曲柄,提梁壶应运而生。
D.明末清初之后,茶壶成为家家必备的器物。所以,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史上壶经历了水壶到酒壶再到茶壶的发展过程,自上古到中古的壶中大多是酒壶,这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B.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组成一把壶,它的妙处在于形状、大小、饰物变化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C.中国人喝茶开始时是把茶当药吃的,逐渐转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唐朝时多方讲究起来,喝茶成为生活修养的仪式。
D.古代文人雅士喝酒讲究气氛,讲究细酌,酒壶应运而生。宋代的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特色,做工精巧,细致美观。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唐朝人陆羽创作《茶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唐朝时喝茶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喝茶成为了一种生活修养的仪式。
B.文中第七段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古人喝茶的方法,比较煎茶法和点茶法,指出整个泡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
C.文中说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增长,宜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样式各异、造型精致,兴盛了一百多年。
D.文章最后一段高度评价了我国的茶艺,既讲究茶香,又讲究茶具的美感,对西方国家喝茶、设计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8:5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0到1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就像空疏寥落的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小题2】下列填入材料甲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景区B.学校C.矿场D.住宅
【小题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提出要提高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②③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
B.第④段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
C.第⑤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
D.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
B.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C.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
D.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数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看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国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激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题目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小题2】下列对散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清净之莲为题,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启示我们在复杂世界里,要有一颗明朗清澈的柔软之心去照见智慧。
D.“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怀着颗悲悯的心,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甚至一花一木。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同类题4

回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 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 十 四 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1等份,每一 等 份 为一 个“ 节 气”,统称“二 + 四 节 气”,具 体 包括 立 春、雨 水.惊 蛰、 春 分、清 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国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署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十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合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适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 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 一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数据摘录自问卷星网站)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 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人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今天," 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破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股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十四节气”-步步完善。
D.国人对“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E. 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小题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赀。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
B.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C.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
D.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B.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
B.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
C.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
D.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