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投权代表在北京签约。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理事会可根据亚投行章程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定的权力。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由代表域内成员的理事选出;域外3名,由代表域外成员的理事选出。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中国人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5位副行长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印尼。

——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5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它也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对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示质疑。该委员会对于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表示关切。

美国是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世界银行就是美国人领导的。而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日本领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也占主导地位。然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作为补充,成立亚投行是有必要的。亚投行只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世行和亚行关注更广泛,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观察者网

材料三

材料四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相互呼应。一方面,24个项目全部集中在亚非地区,涉及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等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个成员;另一方面,项目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管道建设、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自身特色突出。

2017年6月,亚投行宣布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贫民窟升级项目提供贷款。印尼资深媒体人士表示,中国在推动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表率。成立初期,中国并未从亚投行贷款。至2017年12月,亚投行业已批准20多个投资项目,而首个对华项目才落户北京,这是综合考虑亚投行宗旨、投资战略重点以及突出示范效应等各方面因素后审慎做出的决定。

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并未借此将人民币作为亚投行的主导货币。

——2018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多边开发机构。
B. 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C. 亚投行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的成员由创始成员国推荐人员组成。
D. 在亚投行中,由每个成员国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进行,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
B. 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质疑英国的原因是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不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
C. 由材料三可知,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加入亚投行的成员从57个增加到84个,说明亚投行有较强的吸引力。
D.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匪浅。
A.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亚投行的成立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小题3】亚投行创立之初,某些国家担忧由中国倡议、中国人担任行长、最大股东也是中国的亚投行会完全按照中国意图办事,请从以上材料中找出证据,驳斥这种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7: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抉择

刘磊

烟一支接着一支,饭却是一筷未动。

知夫莫若妻,见雷峻这样,洪茹就知道他遇到难事了。

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问,只是内心难免纳闷儿。

作为新淮县纪委书记,雷峻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为政多年,脚稳身正,名声颇佳。工作上他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堪称黑脸包公。在家是个模范丈夫,对洪茹呵护有加,体贴入微。只是有一条,那是从他走上纪检岗位就定下的规矩:工作上的事,绝不容许家里人打听一句。

洪茹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半年前校长为侄儿违纪一事找到她,请她回去给雷书记说说,好求个通融。洪茹实在拗不开校长的面子,不得已只好应承下来。

那天,她瞅着丈夫的情绪很好,便吞吞吐吐地将事情说了出来。没料到前一分钟还满脸阳光的雷峻,转瞬间变成了震怒的雷公,斥责如雨点一般向她砸来。

说实话,洪茹对丈夫还是理解的。自有了那次教训,她就再不干预丈夫工作上的事了。

夜越来越深,书房中的雷峻却仍无睡意。他久久盯着墙上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照片上是形如父子的两个男人。年轻的一个正是二十年前的雷峻,而那年长者面容慈善,发间已微露斑白。照片的背景是雷峻就读的大学操场。

父母早逝的雷峻全赖邻居杭伯的拉扯才没有辍学。杭伯当时做点小生意,虽比一般人家宽裕些,可两个儿子都在读书,生活担子并不轻。三个孩子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杭伯宁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从没想过放弃对小峻的培养。

不仅如此,杭伯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那年冬天,流行性感冒肆虐甚广,雷峻也未能幸免。一天夜里,雷峻突然感到浑身发抖,脑门像火炭一般烫。惊醒后的杭伯眼见土郎中的药不頂寧,立马从热被窝中爬起来,背起小峻就朝县医院跑。医生检查后说,亏你送来及时,再迟一些这孩子就没救了。

想到这里,雷峻的眼窝再次湿润了。是啊,杭伯对自己的恩情太重了!如果没有他,绝对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越是想到这些,雷峻就越是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他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

纪委接到举报,揭发了杭裕囯贪污受贿蚋事实。这让雷峻震惊不已,也让这个在案子面前从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硬汉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杭裕田是杭伯的二儿子,也是杭伯唯一的儿子,长子在八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已英勇献身。

许是闻到风声,杭裕田已暗中找到雷峻。他已全然失去昔目官场上的威风,苦苦哀求雷峻看在老爷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一连三天,雷峻都是在极度的精神煎熬中度过的。

第四天,雷峻作出了一个痛苦中的抉择,

也就在这天晚上,苍老的杭伯上门了。雷峻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攥住杭伯的手,杭伯也紧紧地盯着雷峻。

“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

“杭伯,我决定了。”雷峻垂下眼睑,不忍正视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孔和似有祈盼的眼神。

“你准备怎么做?”杭伯依然紧盯不放地问。

“杭伯,对不起!”雷峻的声膏若有若无,还带着几丝喑哑。

雷峻真想不出下面该怎样和杭伯说了,他不敢正视老人的目光。

没料到杭伯听了这话,尽管脸上依然布满悲伤,可神色却放松了不少。

他握住雷峻的手说:“峻儿,你可知道杭伯刚才有多紧张码?我怕你念及杭伯的情面做岀你不该做的事啊!”

雷峻的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抉择”,简洁凝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还暗示出主人公雷峻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
B.妻子洪茹深知丈夫在工作上向来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即使现在违纪的是救命恩人的儿子,她也坚信丈夫不会违背原则,一定会秉公办事。
C.“‘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杭伯声音很轻是内心很紧张的表现,因为担心雷峻会念及他的情面做出不该做的事。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写杭伯,塑造了杭伯善良、正直、深明大义的形象,对主人公雷峻的人民公仆形象起衬托作用。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雷峻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写出四点。)
【小题3】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国豪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是一个法律术语,主要是从语言功能角度说明“普通话”的使用范围,着重强调其在国内的“通用性”。由于这一说法较长,口语称说不便,一般人就将其简称为“国语”,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些规定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是我国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的重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没有沿用19 世纪末引入的“国语”这一概念,也从来没有指定“官方语言”,就是从这一重大原则出发的。

“国语”这个概念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是某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成或者刚独立时,用来指称国内主要民族语言的,是从语言地位规划角度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揭示的是这种语言的政治地位。“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主要是从语言使用功能角度提出来的,主要揭示的是语言在国内的流通度和使用问题,两者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近一百个国家使用“官方语言”“国语”说法,其中大多是殖民地国家,他们在独立时,由于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又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人口比例占绝对优势,不得不采用殖民国家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并为了安抚国内主要民族,将国内主要民族语言同时确定为“官方语言”或“国语”,如印度、新加坡、南非、巴西等,世界上有更多的国家并不明确“官方语言”“国语”,尤其是一些大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他们并没有通过法律手段指定英语的“国语”“官方语言”地位,而是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

总之,从我国民族关系、语言国情和传统习惯来看,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说成是“国语”和“官方语言”,而应以《宪法》和我国法律法法规为准绳,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从语言功能和使用角度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用。

(摘编自戴红亮《不宜将国家通用语言称作“国语”“官方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通用语言”是从法律的角度着重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对象和“通用性”。
B.我国没有引入“国语”一词,目的是体现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字完全平等的关系。
C.“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内涵的差别在于,前者揭示地位,后者则表明功能。
D.世界大部分国家没有使用“国语”这一说法,这些国家主要是一些英美大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法律角度、民族关系来厘清语言概念,彰显了立足法治的论述立场。
B.选文列举世界各国对“国语”这一说法的使用情况,意在明确概念的内涵。
C.选文对比分析国内外使用“国语”说法的不同情况及原因,有力支撑了观点。
D.对语言概念的使用错误,选文先指出危害,再逐层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独立国家民族单一,就没必要区别“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了。
B.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少,流通范围窄,因此难以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C.把“国家通用语言”简称为“国语”,会因带有歧视性而产生民族间的矛盾。
D.如果一个国家有“国语”的说法,表明该国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甚至 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享受“双文化”生活。
(金玉良《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
③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周有光有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历。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之一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多大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关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上春树:跑步小说家
陈熙涵
写作和跑步,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至于跑步,它既是从事专职写作后体重增长的需要,更是一种与写作有着本质性相似之处的爱好。与小说家这一职业一样,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同样需要耐力。至少对村上春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
30岁出头,已成功写出几部作品的他,发现自己体重激增,体能变差。他十分清楚对小说作者来说,虽然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是重要的,但要想让这些能力长期处于一定高度,绝不能忽略的就是保持体力。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直坚持早晨4点起床开始写作,7点吃早餐,然后去跑步,下午搞翻译,晚上听音乐,9点不到就上床。每周6天,每天10公里的长跑锻炼,是66岁的他坚持至今的习惯。
村上春树是喜爱独处的。每天有一两个小时,他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村上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在某种程度上,村上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一个一遇事就想独自躲进壁橱里的人,有谁会抱有好意呢?”村上很早便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小说家,成年累月不断地写作,为人嫌恶、憎恨、轻蔑,似乎更为自然。
村上最初的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基本是为了享受写作的愉悦而写,至于质量,他回忆起来也觉得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每天利用工作间隙,他断断续续地写上半小时一小时。过了不久,村上就认识到采用如此零散的方式写作,即便能写出新颖有趣的东西,也写不出内容深刻、意味幽远的小说。“我深切体会到,可以随心所欲伏案写作而不必介意时间,每日集中精力写故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既然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的漫长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他在写完《寻羊冒险记》后,正式开始每天跑步。
这种对点滴生活习惯的坚持还体现在他的翻译生涯。学校里强制学习的东西,基本都激不起他的兴趣。在开始写作之后,他方才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才能极其高效地掌握这门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便是在这么一种无师自通的,一点一滴的状态下学习并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为翻译西方现代作家的作品,村上的写作呈现出了一种与日本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面目。
坚持跑步,令村上春树思考什么才是公平。“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不管怎样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出,无须付出太多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如果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我打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水源变匮乏时,也能果决地移往下一个去。”
人生基本是不公平的。说起每天坚持跑步,总有人对村上春树表示钦佩:“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他固然欢喜。然而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我能够坚持跑步,恐怕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别人推荐跑步。马拉松并非万人咸宜的运动,就好比小说家并非万人咸宜的职业。我也不是经人推荐才成为小说家的,”这是真理。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翻译是村上作品的组织原则:他的小说不仅被翻译,而且和翻译有关。村上式情节的标志性愉悦之处就在于看着日常情景(坐电梯、煮意大利面、烫衣服)突然变得不寻常(神秘的电话、魔井之旅、跟羊男的电话)——换句话说,看着一个人物从一个现实流畅的地方掉入某个完全的异域,被迫在两个现实当中尴尬地斡旋。一个村上式的人物总是,某种意义上说,在两个根本不通的世界当中翻译:平淡与奇异、自然与超自然、乡村与城市、男与女、地上与地下。
——《纽约时报》
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家,正好迎合了这种市场,他们的写作刚好适用:读者可以把书带在身边,读一段也觉得很有代入感觉,读完了就可以扔掉,甚至不需要记住作家的名字。当然,人们记住了村上春树,但有很多写得差不多的,他们就没被记住。
——霍拉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跑步小说家”来形容村上春树,一方面是说他热爱跑步,同时也暗示出他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评比中“陪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惋惜之情。
B.村上春树年轻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但长期伏案写作也给他带来了健康上的隐忧,体重激增,体能变差,而这也就成为他坚持跑步的主要原因。
C.村上春树是一位头脑清醒、勤勉不懈的小说作家,他对自己的创作有很高的要求,他的作品很受欢迎,他也多次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D.翻译是村上春树除写作之外的又一事物,他认为翻译和写作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合乎他的性情,而客观上,翻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写作上的助益。
【小题2】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跑步和写作有什么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上春树能被人们记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