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有人把人工智能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符号智能,一类是计算智能。符号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推理进行问题求解,也即所谓的传统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训练建立联系,进行问题求解。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系统、进化程序设计、人工生命等都可以包括在计算智能之内。

人工智能从1956年提出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功。1976年Newell和Simon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表现智能行为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这样,可以把任何信息加工系统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系统,如人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的构造系统等。Minsky从心理学的研究出发,认为人们在他们日常的认识活动中,使用了大批从以前的经验中获取并经过整理的知识。该知识是以一种类似框架的结构记存在人脑中。因此,在70年代他提出了框架知识表示方法。到80年代,Minsky认为人的智能,根本不存在统一的理论。1985年,他发表了一本著名的书《SocietyofMind(思维社会)》。书中指出思维社会是由大量具有某种思维能力的单元组成的复杂社会。以Mccarthy和Nilsson等为代表,主张用逻辑来研究人工智能,即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客观世界。逻辑学派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强调的是概念化知识表示、模型论语义、演绎推理等。Mccarthy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统一的逻辑框架来表示,在常识推理中以非单调逻辑为中心。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思路是“自上而下”式的,它的目标是让机器模仿人,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一些公式和规则来定义,因此希望通过把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成程序语言输入机器,来使机器有朝一日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这一理论指导了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

——节选自《人工智能》

材料二:

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都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选自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材料三:

近年来,一款名为“天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引来了不少观众驻足参观。这款传统人工智能机器人由北京一家公司研发,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据介绍,目前该骨科机器人已在全国不同层级医院应用,累计完成了3200余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在同类型机器人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节选自《人民日报》之《机器人走进智能时代》

材料四:

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综合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系统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一旦普及,那整个城市的生态将发生彻底改变,出租车司机将会失业,自动驾驶的出租车价格会大幅下降,这会导致绝大多数家庭不再购买车辆,而是随时随地租用无人驾驶的汽车。整个汽车行业保守估计将萎缩三分之二。与之相关的产业如石油、车险、4S店等将面临市场大幅缩小,无数人将面临失业。由于小区、商场和写字楼将不需要再修建停车位,房地产也会重新估价。

——节选自廖雪峰《人工智能时代的危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简述人工智能的研究对象、分类、发展进程;材料二简述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将产生的作用;材料三、四简述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B.根据材料一、三、四可以推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都应该属于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智能范畴。
C.逻辑学派认为,如果能把人类所有思维方式翻译成程序语言输入机器,有朝一日机器就能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甚至能战胜人类。这一理论是人类研究人工智能的指导思想。
D.根据材料二,我国人工智能以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类脑智能等为发展重点,且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明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了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自2018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质修养,从而达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摘自2018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C.材料一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充实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三方面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D.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不仅需要有品质的学校教育,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
B.只有教师自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燃灯者”,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C.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小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小题3】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裁缝
朱文俭
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
“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 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 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母亲正要为木匠二爷家的小花姑姑赶制了春夏四套、秋冬四套新嫁衣。木匠二爷前段时间,自带木料、工具,为梦婷家打了一套家具:一张大方桌,两把大圈椅;一张小方桌,四把小靠背椅。
“妈,后院二婶去赶庙会,你有没有让她捎买面料?”刚过了端午,梦婷又催母亲。
“我说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随手剪下连衣裙上的一条线头。这时,何掌鞭的媳妇领着双胞胎女儿莺莺、燕燕来拿裙子。
“过来,穿上你大婶做的裙子试试,”何掌鞭的媳妇随手把裙子递过去,“哎呀,太漂亮了,看你大婶的手艺!”
“莺莺,燕燕,你俩的裙子穿错了,换过来。”母亲只瞧了一眼,就发现错了。
两姐妹换过来穿,长短、肥瘦、宽紧刚好。
“她大婶,俩闺女长这么大,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你咋看出哩?”何掌鞭的媳妇很疑惑。
“莺莺肩和臀都比燕燕多半指。”母亲走过去用手指量给她们看,确实如此。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
何掌鞭的媳妇和双胞胎闺女笑盈盈地走了,临走告诉母亲,前几天,何掌鞭顺便把梦婷家的六亩地给犁了、耙了。
夏至刚过,梦婷又催母亲做衣裳。母亲说等婷儿想好了什么款式,新衣裳就做好了。这时,村南头老把式的媳妇带着几个女人来拿寿衣。刚打春,老把式的父亲就病入膏肓,他媳妇拿来面料让梦婷母亲做寿衣。母亲去他家看了几眼他父亲,就开始动手里几件外几件忙活了。
“还有一件前片我再改一改吧。”母亲说着就动手改。
“他大嫂,算了吧,一个死人穿大一点小一点有啥讲究!”老把式的媳妇急着要拿。
“那哪行,死人穿的是最后一套衣,要讲究。”母亲飞快地踩着踏板,缝纫机在面料上忙碌地耕耘着,她特意把前片往里收紧两指。老人几个月米面难进,足足瘦了一圈,得让他穿合身,才能一路走好。
几个妇女抱着寿衣满意地走了。梦婷家的小麦从收割、脱粒到入仓都由老把式包办了,连秋庄稼也一块播好了。
“妈,我的新衣裳呢?”中秋没过去几天,梦婷又想起来问母亲。
“婷儿,你说说,你的新衣裳要几个衣兜?要啥样式的衣兜呢?”母亲没有停下为村东头李会计的儿子赶制婚服的手脚。李会计全家齐上阵,把梦婷家的苞米收了,又种上了小麦。
腊月二十八,磨豆腐的王老栓搬来了一整板豆腐,拿走了他过年的新衣服,这是母亲今年做的最后一件了。小梦婷好像已经把做新衣裳这事给忘记了。
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年夜饭,长年在县城饭店做厨师的父亲做了一餐丰盛的饭菜,摆在新做的大方桌上。爷爷奶奶坐上座,父母陪着,梦婷坐在母亲身边,准备开宴。母亲说等等,她站起来,走进工作间,拿出一个大包袱,打开来。哇,五套新衣服,全家每人一套,各自穿在身上,喜气洋洋。梦婷的最合身,特别是上衣的两个口袋,正是她想了好长时间想要的。
一家人忙忙碌碌、和和美美一年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服装厂大量开建。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销声匿迹,这些描写从正面衬托出了母亲的形象。
B.梦婷“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这些描写表现了梦婷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
C.“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母亲做衣服具有创新精神。
D.小说结尾关于年夜饭的场面描写,既照应了开头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的乡村裁缝和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的承诺,又收束了全篇。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乡亲们送来礼物和帮助干农活儿,这样写妥当吗?请结合文意分析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形成的标志,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的提出。纵观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既肯定人事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又重视从天的角度认识和评述历史,关注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彰显其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从天人整体的视野去看待历史,认可人与天的不同,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从编纂体裁而言,《史记》以纪传体论载历史,彰显了以人为中心、重视记载人事的思想。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体裁,一方面有先秦以来历史撰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先秦至汉代天人观念的发展有关。春秋战国秦汉之际是人开始逐渐觉醒的时代,人为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成为历史记述的中心才成为可能。从记述内容而言,《史记》重视人为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谈论夏、商、周、秦相继更替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时,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它们王天下,都是修仁行义、积德用力的结果,是人为而非天意。另外,《史记》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奋发有为。《陈涉世家》将布衣陈涉发迹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充分肯定了陈涉在推翻暴秦统治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在《项羽本纪赞》中,否定项羽“天之亡我”的说法,认为项羽的败亡乃是咎由自取,却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史记》中的“天”论,包含有意志、命运、趋势、本然和物质等多重含义。当然,其中最能彰显天人合一思维的,还是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肯定意志之天对于人事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就是宣扬“圣人感生”说。《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在描述商周部族起源时,分别记述了简狄吞卵生契和姜嫄履迹生弃的故事。“感生”说宣扬的是一种天命史观,当天神赋予圣人肉体的同时,也就同时赋予了其治理万民的权力。同时《史记》还宣扬“圣人同祖”说。《五帝本纪》以黄帝为百王先,这种“祖黄帝”的思想同样也是一种天命王权思想,“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不过, 《史记》对报德说也有过质疑,如《伯夷列传》就以善人伯夷、叔齐、颜渊和恶人盗跖为例,对“天之报施善人”说加以否定。
综上所述,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是要把具有物质性、意志性和伦理性的天与作为群体的人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探究,由此来找寻天人之间的关系,确定历史记述与评论的对象,因而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摘编自汪高鑫《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与演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撰写《史记》自觉运用天人合一思维表现了对天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关注。
B.司马迁认可天人相异,肯定人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体现了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C.《史记》对报德说有过质疑,可见司马迁虽然宣扬天命王权思想却不完全认同。
D.司马迁整体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受时代局限他更强调天意对人事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第二段用陈涉、项羽两个事例作对比,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为作用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引用《五帝本纪》原句为揭示“圣人同祖”说的实质提供文献依据。
D.全文从人与天两个角度论证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源于司马迁撰史旨趣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布衣陈涉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才将其与汤武、孔子相提并论。
B.司马迁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体裁,可见汉代对人为价值认识的觉醒。
C.项羽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为的重要性,就不会兵败乌江并且喟叹“天之亡我”了。
D.《史记》将有多种特性的天与群体性的人进行整体探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