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凭着他们的勤奋、胆识和对市场的敏感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还是这样干下去,就会失败。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只要有了经济学的参与与普及,我们就定能迅速转变观念。
B.社会、企业及个人都有选择的时候,这时若有经济学的参与,就能让人更好选择。
C.人和动物虽都会追求最大化,但两者的手段同中有异前者靠理性,后者靠本能。
D.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任何一个最大化都会让人感到幸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着“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这一论题,从经济学对于选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B.文中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分论点。
C.“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人最大化”和“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最大化”的实例证明了人们对最大化的误解。
D.“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现代企业家要懂得经济学这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若不加以提高,可能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B.如果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企业可能会少走弯路。
C.一些人因为人生不幸福,不得不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
D.经济学不光对现代企业家作用巨大,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经济学修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06:1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C.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B.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C.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B.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无须保卫的

邹启宇

①中国绝大多数人世世代代讲汉语,长期以来没有感受到汉语有危机。前些年,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汉语退步了,英语学多了,祖国的汉语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卫汉语。后来不仅汉语要保卫,似乎汉语方言也要保卫了。2005年,有人说上海话要消失了,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了,于是一时间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小浪潮,最近,广州有人又无中生有地制造有关当局“推普废粤”之说,提出岭南文化垂危,号召保卫粤语。其实,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关。

②一些语言因为负载着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使用的人多,就更为强势;一些语言人们渐渐少用,通行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需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

③比如满语,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清兵入关后,清朝朝廷的语言和公文既用汉语汉文,又用满语满文,自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各地满族逐渐以汉语为母语,在朝廷中满语也越来越少使用;满文通行更少,渐渐专用于官方的一部分记录,到了今天,只有黑龙江少数9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家还能使用满语,能听能说的不到两百人。

④过去有人说中国“一穷二白”。“白”指的是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其实这只说到一面,另一面是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化是极其博大精深的。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只能包含它的一部分,还“白”吗?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元代和清代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个统治中国97年,一个统治中国268年,时间也不能说短,但立国以后也不得不以汉语汉文作为官方的通行语言文字。

⑤那么,人数较少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是否必然会被排挤而不得不消失呢?不然,比如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汉语通行的范围日益扩大,傣族中青年能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但汉语的通行只不过扩大了傣族群众的活动范围,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傣语并不因此削弱,那里的傣族互相之间照样讲西双版纳傣话。最后一任“召片领”(西双版纳傣王)刀世勋先生不仅精通傣文化,而且熟悉汉文化,能用流利的傣汉两种语言讲课,带研究生,用两种文字撰写著作。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在西双版纳傣语和至少使用了700年的傣叻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傣文化,它并不因汉文化的传播以及它同汉文化的密切交流而被替代或受到削弱。

⑥有人说,我们的青年学生英语学多了,要少学英语,多学汉语。这个话我赞成一半,就是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文,起码,口语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站起来能侃侃而谈,最好是说得头头是道,不要以后当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书面表达要条理清晰,基本上没有病句错字。虽然如此,英语仍然是要下功夫学好的。举一个例,如果电脑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互联网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然而不是,电脑和互联网是使用英语的人们发明的。你不懂英语就掌握不好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使自己在世界上信息不对称,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的信息量67%来自美国和西欧。互联网中的资料,87%是英文的,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 ISTP)中,80%以上的检索资料是英文的,美国和西欧许多信息公司靠高价卖数据库发财,而这些数据库都是英文的。你不学英语,不努力学好英语,怎么知己知彼,怎么取得世界上大量先进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发展我们的国家?

⑦语言是无须“保卫”的。我不担心汉语会在同外界交流中削弱,而且我坚信汉语中普遍应用的普通话必然会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如果你真想保卫某种语言,□保卫某种方言,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努力增加它的社会经济文化载荷量,使它更丰富,使它更优美,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吧。

【小题1】某种语言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____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上,这段文字承接上文最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的论述。
B.这段文字将两类不同的语言作对比,阐述了语言兴衰的规律。
C.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它是全文立论的主要依据。
D.作者认为只有趋于消失的语言才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卫它。
【小题3】第⑥段先谈学好汉语文的道理,然后再论述要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第⑦段方框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是B.不是C.甚至D.或者
【小题5】第⑤段列举傣族人之间依旧用傣语交流及刀世勋先生精通傣汉两种语言的事例,其作用是: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其中作者就“汉语危机”问题所发表的见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道德美不是在艺术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种广义的道德美,而是属于文学作品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如果我们给予一部作品的评价是“美的作品”,邦就是我们阅读它的人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道德美和艺术美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也是判别文学作品是不是具备美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只有艺术才给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质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够让人感到美的享受。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质,能让人感知它的美,作为艺术形态常常呈献给人们,让人能够体会到美的愉悦。实际生活中花卉本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它只是作为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美的物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花”,它的美来自它的生命,也与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有很大关系,这种有机组合方式的美感,是由物质的材料组成的,尽管具有艺术的美,但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而是要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体会到。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存在着审美意识,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判断,如作家描写的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劳动人民等等,他们在作家的意识中都是具有美德的人物,而作家选取的内容本身就是感人的,再经过作家一番艺术表现以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强。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写的对象本身看上去并不美,有的由于作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的不同,描写对象就呈现出丑的形态,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董卓、秦桧、容嬷嬷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霸天、刘文彩、假洋鬼子等。从这些人代表的阶级倾向和内在的品质来说,他们代表了罪恶和丑陋,对于这样的丑,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的方式揭示他们内心深处丑的道德,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挞和批判的对象,尽管表现了他们丑的嘴脸,但是就文学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倾向更加明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力所在。同时,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属于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让读着从反面去欣赏人物的形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就成了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了。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场上缺少道德倾向,就会混淆美丑的概念,那么作品根本没有道德美的倾向。从艺术表现形式看,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相对的,那些具有道德丑的人或事件,如果艺术典型化不足,没有完全对他们丑的实质给予揭露,自然美影响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人能够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同时还包括了道德美。在道德素养的形成中,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无论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伦理和道德的检验。
(摘编自丁洁《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品格修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艺术美中广义的道德美不同,它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自然美也不相同,它是属于人的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
C.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需要读者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真切体会到。
D.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跟作品是否有正面人物无关,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庙为这种美感来自于它的生命以及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的有机组合方式。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传统期刊来说,与品质至上同样重要的是将优秀作品通过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另一大目的,是守住现有读者的同时,培育新一代读者。
从近两年文学期刊市场的发行数据和各个期刊此起彼伏的文学活动来看,已经低落了20年的传统文学杂志,开始回暖,重为大众所关注。除了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新兴的媒体融合也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加速了各大文学期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在内容至上、坚守优秀品质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作品已被实践证明是颇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
酒香不怕巷子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已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观念。当今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娱乐消遣的方式五花八门,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限于这种阅读背景,目前,各大文学期刊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探索与新媒体的有效合作,寻求并拓展文学期刊新的发行与传播途径。如《当代》、《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传统期刊,都在实践着各自的新媒体建设蓝图,几乎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其中,有的完成了电子付费阅读系统,有的拓展了网络销售渠道,有的创办了手机客户端,等等。越来越多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也会及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机应用中,实现了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
对于一个谋求未来的文学期刊来说,与刊发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同样重要的,是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核,通过更高效、更广泛的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使优秀作品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用新媒体传播还叫“期刊”?文学期刊再“文学”,本质上还是文学作品的栽体,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完成其作为媒体的社会属性。
大力传播期刊内容和理念,并不是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唯一目的。更为根本的,是守住现有的忠实读者,同时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新读者,最终使期刊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期刊的生命源泉,广大读者是期刊的土壤和大地。没有长期支持纯文学、坚持有品质阅读的读者,传统文学期刊就容易成为无根之草,失去生命活力。
当前,在经历商业大潮和电子化冲击之后,大多数传统文学期刊的读者年龄偏大,并且有不断流失的趋势。时代在发展,文学的读者也在代代更新——如何吸引更广泛、更年轻的读者,成为众多传统期刊的又一探索重任。
新的社交媒体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内容输出者与读者的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在媒体形态上契合了目前多数年轻人的习惯。重要的不是他们在哪里读,重要的是,他们在读什么。也许过不了多久,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将以全新的面目焕发出青春蓬勃的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大力传播期期刊内容和理念,同时也在于守住老读者,吸引新读者。
B.已低落20年的传统文学杂志,开始呈现回暖的迹象,其原因是新兴的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学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推动了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
C.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许多曾经迷恋纸本阅读的人毫不犹豫地转向屏幕阅读,基于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期刊加快了新媒体建设进程。
D.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其本质还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阅读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完成其作为媒体的社会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期刊需进行新媒体建设,新媒体手段包括互联网、手机、数字报刊杂志等,相比于以往的纸质媒体,它的传播具有更高效、广泛的特点。
B.如《当代》、《人民文学》、《收获》等传统期刊几乎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其中,有的完成了电子付费系统,有的创办了手机客户端等。这说明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不仅拓展了传播途径,还拓宽了营销形式。
C.首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好文章,往往也会同时出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类手机应用中,在时效性上新媒体也并不逊色。
D.新的社交媒体和互动平台,在媒体形态上契合了目前多数年轻人的习惯,因此传统期刊进行新媒体建设后,会吸引更广泛的年轻读者,也许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将以全新的面目焕发出青春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来部分文学期刊出现回暖现象,纸刊发行量有所回升,但是出版社不会盲目乐观,他们明白很难单纯通过纸刊的发行量重现辉煌。
B.对文学期刊而言,形神兼具的纯文学品质依然是期刊本身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期刊除了提升内容品质,更要进行自我观念的更新。
C.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纸媒的式微也许不可阻挡。长远来看,作为人类书写的载体,纸上印刷也只是一个阶段,就像从前纸书替代竹简,在大众阅读领域,屏幕、电子传输终将替代纸质出版。
D.新媒体介入期刊,给热爱文学的人们挺供一种交流和分享见解的途径。在微信公号的平台上,杂志社可以从各种数据中了解到读者喜好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