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凭着他们的勤奋、胆识和对市场的敏感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还是这样干下去,就会失败。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只要有了经济学的参与与普及,我们就定能迅速转变观念。
B.社会、企业及个人都有选择的时候,这时若有经济学的参与,就能让人更好选择。
C.人和动物虽都会追求最大化,但两者的手段同中有异前者靠理性,后者靠本能。
D.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任何一个最大化都会让人感到幸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着“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这一论题,从经济学对于选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B.文中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分论点。
C.“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人最大化”和“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最大化”的实例证明了人们对最大化的误解。
D.“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现代企业家要懂得经济学这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若不加以提高,可能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B.如果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企业可能会少走弯路。
C.一些人因为人生不幸福,不得不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
D.经济学不光对现代企业家作用巨大,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经济学修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06:1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技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战,并且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驱阶段。技术的先决条件已经存在,梦想家们可能会考虑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然而即便这些梦想此时已经记录在案,人们也不会将其视为发明创造,比如达·芬奇曾经绘制过很多有说服力的飞机和汽车图画,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在发明创造。

其次是发明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文化当中相当有名。此一阶段时间比较短,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阶段当中,发明家们把科学技术、好奇心与决心结合起来,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将各种方法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给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新发明会得到那些溺爱它们的监护者(也许还包括最初的发明者)的保护和支持。通常这一阶段比发明阶段要重要,可能还包括额外的创造,这些额外创造比那个独创性发明更重要。当年,许多工匠已经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车,但使汽车产业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却是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

第四个阶段是成熟期。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终于成为社会当中独立稳定的部分,也许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技术将永存于世。

在下一个阶段(可称为“挑战者时期”)到来时,这种状态会发生有趣的变化。技术界的“新贵”威胁着要排挤那些老技术,其追随者过早宣布了胜利的消息。但是尽管新技术能带来一些独特的益处,仔细思考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之后,技术的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

对逐渐老化的技术来说,这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另一种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它总能成功地将原有技术逼到过时的舞台上。在生命周期的这个部分,技术在逐渐衰败的状态当中度过了晚年,它的最初目的和功能现在都被一个更活泼的竞争对手比下去了。这一阶段约占技术整个生命周期的5%至10%。

最终,技术成为“老古董”,就像马赫轻便马车、拨弦键琴、机电式计算器一样,不得不黯然离场。

【小题1】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怀胎数月最终分娩的过程一样
B. 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璀璨而耀眼
C. 人类当年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D. 人类文明酝酿以及发展的过程
【小题2】作者举亨利·福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 汽车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决定着工艺水平
B. 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前景
C. 技术推广中的额外发明比独创发明更关键
D. 独创性发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
【小题3】下列哪种现象可能发生在技术发展的“挑战者时期”(   )
A. 数码相机抢夺胶卷相机的市场
B. 打字机的功能完全被电脑所代替
C. 凡尔纳小说已有对潜艇的构想
D.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
【小题4】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短
B. 关键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C. “老古董”指技术已臻于完美,无需改进
D. “短暂的胜利”指原有技术的胜利
【小题5】这篇文章主要谈论的是(   )
A. 新兴技术的进阶之路
B. 技术的生命周期
C. 新旧技术的优劣比较
D.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人面对外来的强势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检讨与反思中往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比较多,而且常常是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久而久之,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新时代全新的视角,对我们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认识,以找回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实,如果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延续不断的文化传统,都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被全面征服、被全面西化的国家,事实上在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更是进发出极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短短三四十年间就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许多方面追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虽然得益于我们敞开胸怀,虚心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健笃实、中和包容的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这些表层的、直观的方面,更应当关注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例如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古代儒家早就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的政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非常深刻的政治原理,例如敬天保民、民为邦本、德主刑辅、允执厥中等等。战国诸子百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对安邦治国、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各不相同却又互相补充的丰富思想与学说。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广大疆域的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否认。弗朗西斯·福山就认为秦朝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此后汉承秦制,历朝历代行政管理和文官制度不断完善,不少王朝都能在长达三、四百年间维持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从民间和社会底层考察和选举官员的制度,很早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罕见的。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已将长寿、富强、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作为人生幸福的价值追求,以“礼义廉耻”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尺度,以个人、家庭、国家变通相连的整体利益为共同福祉,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以来那种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也不同于些把终极价值和希望寄托于神灵、天堂和来世的宗教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统一、现实与未来统一的辩证思维,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性务实自实践理性精神。

在哲学思想方法方面,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中道”哲学思维,这是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中道”思维认为哲学的银本任务和最高智慧就在于求“中”,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求其共同点,在矛盾对立面之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在主现和客观之间寻求互相契合的“节”,在历史进程中抓住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时”。这种“中道”思维包含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和实践理性精神,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赋予了中国文化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不管遇到怎样的新情况,不管碰到多大的挑战,都能及时作出调整,吸收整合各种资源,找到最适合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恰到好处的正确路径。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其中有许多曾经一度被我们所忽视,所误解的精华,值得我们去重新加以认识,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便为我们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资源。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为主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徐克谦,选自《新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要找回我们文化自信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西方文化相对东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B.国人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
C.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否定,使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D.在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小题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直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等方面。
B.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方面。
C.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是因为“中道”哲学思维赋予了它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
D.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权利为根基,尊重生命、理性务实的实践理性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增强了文化自信,就可以使我们在短短三四十年间追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B.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C.我们正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
D.科学认识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需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使粗犷的大山增添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溜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朝廷重臣韩侂胄及其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817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诗句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揣摩朱熹在人生最后这几年里的心态,寻找一个人如何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的答案。今天,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内心的强大源自于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孕育着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宋淳化年间,构亭山上,曰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
我无意于臧否56年前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的这个“壮举”,也许的确是当时条件下发展民生的需要;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庆元党禁解除之后,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从元、明至清,又出现了像张以宁、余正健、曾光斗这样的人物。
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不时在书院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动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从中我们看出,进入新世纪的古田,依然有人在缅怀朱子当年泽溉桑梓的功绩,思慕其高尚坚忍的品格,赓续这源远流长的文脉。
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朱熹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影响?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空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十一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十七窟中近千年。十七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四十八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十二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前景的隐隐担忧。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小题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我们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D.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C.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 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B.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