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老友贺友直
几年前,中国美院请友直去讲学。许江和梁平波在现场,说起他们的老师叶浅予先生曾对学生们讲:“你们要好好看看连环画,《山乡巨变》《红日》的功夫很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临摹一下。”
友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性和经历分不开。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苦。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兵,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1956 年,上海人美社成立,友直进入连环画创作室工作,结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好日子没过几天,运动开始了。友直成了内控对象。许多刊物都不再找他组稿,有什么活动他都靠边站,一度还曾被控制行动。他个人遭受迫害,家庭也受牵连。红卫兵到他家抄家,荒谬地撬开地板找发报机,闹得家无宁日,胆战心惊。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在这期间,友直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往来十几次,挑十几担水,装满营地的几只大水缸,任劳任怨,从不间断。晚年的友直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们绝想不到他“文革”期间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摧残身心,历尽心酸。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 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
友直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和下乡采风,为了创作,必要目见耳闻.解放初,组织上让友直画舞女,他画不出;画大世界,他也画不出。因为他没见过,那不是他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李双双》,他去山西写生,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回来后,总结写生经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说,农村的生活,一天从早上“吱”一声拉开门栓开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晚上“噗”一声吹熄油灯声中。他观察得多深入,提炼得多形象,传递得多生动。
友直晚年,连环画日薄西山,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每次画好几张,就趁着散步的同时送过去。主编韩伍接待他,总是很愧疚,说:“老法师,我这里稿酬最高八十元,委屈您了。”他总豁达地笑笑,幽默地回答:“够打老酒了!”。但是,在人家请他在四尺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一万元一个字时,他不写。他说:“我画连环画的,从来都是写小字,写大字不是我擅长,我不出这个洋相,这个钱不赚。”如今,友直的身价非比寻常。西泠印社拍卖的一张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封面,以五十七万元的价格成交.(选自2016- 08- 01 汪观清 / 口述 魏松岩 / 撰稿 《新民晚报·与老友贺友直共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著名画家贺友直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度造就的连环画家,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而成就了蔚为大观。恰如其好友谢春彦所言:“其为人之风格亦确如是,亦确如他笔下主要的形式白描,一根墨线儿到底,光明磊落,是绝无什么枝蔓的。”(2016- 03- 17澎湃新闻,顾村言 徐佳和《贺友直:白描人生》)
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老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1963 年,长达 396 幅的《山乡巨变》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老头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朝阳沟》。“我自己喜欢《朝阳沟》,是因为画的时候,我才真正懂了画连环画的要义。”照他的说法,“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2016- 03- 21《光明日报》,颜维琦、曹继军《贺友直:我是个匠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贺友直明白,他的连环画终有一天会身价百倍,所以,面对几十元的稿酬,面对一字一万元的请求,他都不在乎。.
B.用笔工整细致是贺友直作连环画的手法,也是他的为人风格;情调是贺友直悟出的画连环画的要义,也是他对自己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生境界的感悟。
C.贺友直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早年颠沛,后又受文革冲击,从事不景气的连环画行业,但面对不公,他总是默默承受。
D.贺友直在人美社 108 位创作员中,是赫赫有名的,只有他注意总结创作经验,升华为艺术理论;他也是其中默记能力最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革中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贺有直任劳任怨,为他以后作画能深入体验生活打下基础。
B.贫苦的出身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使贺有直成为一个珍惜生活,勤勉努力的人,所以,他凡事用心,积累素材,记得牢靠。
C.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贺有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的《朝阳沟》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山乡巨变》。
D.贺有直历经坎坷,历尽心酸而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他画的《李双双》具有幽默的底色。
E. 贺有直晚年,连环画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因而他在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获得报酬一万元一个字。身价非比寻常。
【小题3】贺友直创作连环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8:5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叶 帆
何谓“道统”与“治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言:“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简单来说,“道统”主要指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皇皇二十四史,都体现出这种“治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然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的挑战,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基本上属于“天下所极重”的思想。儒家思想自有其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曾对“道统”比较陌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就明白“道统”事关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更是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几千年来,一个个封建王朝依据“道统”不断更迭,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一直传承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统”。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每个封建王朝以前朝覆亡为鉴,不断改进治理之术也是一种“新治统”。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制度,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决定着传统社会的基本面,也使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极为顽固。这种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可以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可以使中国在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让我们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了近百年。
只有在***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真正终结了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小题1】下列对“道统”与“治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道统”与“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道统”主要指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
B.不管是历代帝王,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统治的重中之重,以追求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固性。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在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D.“道统”与“治统”的深厚积淀使得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也很难形成冲破传统的体制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的“道统”地位也曾受到挑战,但其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诠释以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使其成为几千年里“天下所极重”的思想。
B.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新治统”,对前朝治理之术的改进也是“新治统”,但其“新”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C.从秦朝到元明清,新王朝不断取代旧王朝,但每一朝代的“新治统”都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而是对其进一步强化。
D.“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根深蒂固,在***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终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历代帝王庙里的一个个天子和皇皇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下的封建王朝的“治统”是一脉相承的。
B.顺治皇帝曰“继道统而新治统”,康熙皇帝强调“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都表明历代帝王对“继道统”的重视。
C.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并没有使中国分崩离析,这和“道统”与“治统”在传统社会基本面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分不开的。
D.“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成了历史包袱,***历经近百年才将这沉重的包袱摆脱。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亡国和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种”,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亡国的责任,由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员承担,亡天下的责任,则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梁启超将顾炎武此文归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字。顾炎武将文化的存亡与民族的存亡等同,极具卓识,可谓振聋发聩!之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它就成为鼓舞民众救亡图存的最有力的口号。作于抗战时期的《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语,就脱胎于此。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曾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彻底消失。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法。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占领,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失,即使没有被占领,也是名存实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续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什么是“民族文化”。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

陆晨虹

①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南汇是傅雷的故乡。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草丰茂、白鹤栖息。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②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窗带路,我们几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可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传说中的“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稍有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
③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村外田畴,桃花(丁)。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上新房子。
④我们问:“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
⑤“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
⑥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⑦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1999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见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⑧2011年,傅雷逝世45周年,我们当年曾同访傅雷故居的同仁重聚一堂,在浦东图书馆聆听傅敏畅谈父亲的艺术人生。2013年春,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拓宽重建的下盐公路上,已辨识不出傅家宅的道口,好在一路问来,当地乡民已对故居非常熟悉。老宅已经搬空,搭建的窝棚、连同原来村民私拆故居建起的三层新楼都已拆为一片瓦砾,留下残缺不全的绞圈房子等待着修复。踏进东间,墙上工整的毛笔字表格是公社化时期的最后一次工分记录。桥头两位老妇见我们在“踏勘”,走过来愤愤地抱怨:“你看那间屋子,一夜之间迁进了好几个户口……”“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
⑨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即使是对乡贤: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城东的童年读书处“东野草堂”,不也被私拆、改建新楼了吗?傅雷在周浦读小学时的恩师、清代末科秀才、苏东坡28世孙苏局仙的牛桥“东湖山庄”,不也是在人去楼空多年失修后,门楼坍塌几成废墟、藏品被盗吗?虽然周浦民间至今仍在流传着傅母教子佳话,可其现实意义或许只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教育期望值。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⑩但是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1966年,一位名叫江小燕的姑娘在傅雷罹难后,冒险收存傅雷骨灰,才使之47年后终于归葬南汇故乡。
⑪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傅雷由死而生:《傅雷家书》从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进化为一部人文经典,与傅雷翻译的《欧也尼·葛朗台》同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当傅雷的名字被写上故乡中小学的校名牌时,当故乡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琅琅诵读着傅雷的文字时,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开工修缮、周浦的傅雷图书馆蓝图初谱时……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选自2019.7.22《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给段落②和③中带括号的甲乙丙丁处填入叠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深 寂寂 脉脉 朵朵
B.寂寂 深深 淡淡 灼灼
C.寂寂 深深 淡淡 朵朵
D.深深 寂寂 脉脉 灼灼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以西晋名士陆机的诗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作结,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小题4】文中写作者多次实地走访傅雷故居,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意作梳理并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文学讲稿《小说课》为底本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2017年12月28日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同步上线。毕飞宇将阅读《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包法利夫人》等13部中外文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该音频节目一共75期,价值129元,这也使其成为音频知识付费的最新话题。

近来,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似乎成了互联网产业的新爆点。但相应的,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如毕飞宇,他便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用眼睛“看”来攫取知识已到极限,“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材料二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现阶段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罗辑思维、蜻蜒FM等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同时还包括米果文化等在内的内容创作商,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米果文化于去年6月推出的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超过16万的付费用户,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蜻蜓FM总裁钟文明曾公开表示,通过从相关维度测算,“2020年音频知识付费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材料三

听书当然有它独特的益处,但听书不能代替读书。有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听书虽然也能做到,但显然比较麻烦,翻来覆去地倒退、快进,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从情感上看,读书的时候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反思。而声音更感性,听书的时候更多是情绪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被朗读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被讲解者的情绪所裹挟。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但听书终究代替不了阅读,听觉的感受也代替不了视觉的感受。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吸引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眼睛早已经不堪负累,相对来说,听书就比较好,不耽误做别的事情,既能陪伴人度过枯燥乏味的时光,又能给人愉悦的感受。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被割裂成一个个碎片,让每个人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听书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人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模式。

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但一直以来缺乏很好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听书模式的流行,让他们可以通过讲课来传播自己的知识、思想,一堂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那些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也更有用武之地了。

【小题1】下列关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音频知识付费产品,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对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各种批评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其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
C.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D.各种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均证明了音频知识付费蕴含的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材料一关注于个体事件,材料二则侧重于音频知识付费领域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趋势。
B.阅读时人更理性更容易主动思考,而听书的时候更感性,更侧重于情绪的体验,易被朗读者或讲解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裹挟。
C.材料三与材料四对于听书看法完全不同,材料三认为阅读比听书更好,而材料四却认为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在互联网时代,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让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找到了用武之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听书这一形式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