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以乡村地区为重点,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贩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了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②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构建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③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这虽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南宋临安城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开户得之,如自天降”。
④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同业救助的典型案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文天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贩粜”,连续不断。
⑤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很大的差异。
⑥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贫乏居民,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救助重点也不再停留于临时性的贩灾救荒,而是转移到日常生活救济。与此相联系,救助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饥寒救济,而是扩大到养老、育幼、恤残、助医、防署、助葬等诸多方面,涉及不同贫困群体生存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宋朝官方不仅先后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围绕各种救助活动和行为标准颁布了诸多专门性法令和法规,这些法令法规对于救助的主体、时象、内容、方式,以及经费、日常管理等,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民间救助活动虽不及官方的系统,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和有序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渐渐活跃起来,使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B.宋仁宗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城市官方救助的主题随之发生了转变,从而构建了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C.隶属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的救助内容涉及到了不同贫困群体生存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再进行简单的饥寒救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一种在官方的推动和主导下官民结合的有别于传统乡村民间救助的救助模式。
B.文章从救助活动的主体、类型、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已经超越了民间宗族救助的范畴。
C.第④段陈述文天祥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的情况,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两种类型。
D.第⑥段从救助对象的广泛性、救助活动的系统性、救助行为的规范性等角度阐明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以乡村地区为主的社会救助的形式、主要是官方主导的贩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
B.众多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的,但与传统施恩思想也不无关系。
C.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的救助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救助,分别是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的典型案例。
D.相对于官方对救助活动和行为标准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宋朝民间救助活动虽有组织性和有序性但缺乏系统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07: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 痴
刘怀远
钱先生贫困,宋乡绅富奢,二人家境差距极大,却是画友。
宋乡绅隔三岔五请钱先生来家小酌;钱先生呢,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抡起筷子冷着脸,绝不寒暄,吃罢饭抹嘴便走,也绝无回请。每次饭前,二人都会站到画案前,钱先生抱着双臂看宋乡绅写字作画,嘴却不闲,批评挖苦不绝于耳。被刻薄奚落的宋乡绅却如沐春风,笑吟吟地连连点头。过不了几天,又会请来钱先生,依然好酒好菜伺候着,只为两耳灌满批评和奚落。在宋乡绅眼中,方圆几十里,除了钱先生,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这么谈得来的人,特别是能一下点中宋乡绅运笔痛处的人。
一次,宋乡绅说,我的字、画总不长进,皆是因为无古人真迹可摹。钱先生点点头,众目所及都是有形无神的假画赝品,临摹多了,反而害处不浅。宋乡绅说,我独爱董其昌字画,天下都知董其昌的字画被康熙乾隆二帝尽数搜罗入宫,民间哪还得见真品?
钱先生端起一杯老酒,慢悠悠地一笑说,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宋乡绅品出了其中意味,忙施礼道,难怪兄台画风古朴,飘逸传神,似得董氏技法,恳请兄台家藏真迹让我一饱眼福!钱先生说,我家徒四壁,隔夜米粮都没有,哪里还有古人字画,我只是这样说说。
自此,夜黑风高时分,宋乡绅灯笼都不提,就去钱先生家转上一圈。到了门前,并不进去,只是悄无声息地朝里偷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宋乡绅黑夜中的眼睛瞪圆了:油灯摇曳出的昏黄中,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卷,钱先生正站在画前,细细品味揣摩。宋乡绅窥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去叩门,里面惊慌地问,谁呀?宋乡绅忙说,年兄,是我。
好一会儿,门才开了,钱先生拦在门口:深夜何事?
宋乡绅说,从此路过,见你没睡,就叩门叨扰,不请我进去喝杯茶?
钱先生才极不情愿地让他进去。
墙上,已没有了字画。案上,却有墨迹未干的画卷。宋乡绅细细看了,那山,那水,那一叶小舟,那几株松柏,皆丰神独绝,如清风吹拂,微云卷舒,无不如出自董其昌之手。宋乡绅说,年兄,你这是才摹的,快拿出真迹让在下过眼。
钱先生说,拿什么,我不过随手涂鸦而已。
宋乡绅说,我刚在外面都看见了,别再瞒我了。
钱先生顿时口吃起来,祖上有训,绝……不让外人观看。
就让我看上一眼吧。宋乡绅紧紧拉住钱先生的手央求道。
钱先生望望一把胡须的宋乡绅,叹口气说,也罢,你我交好多年,今天就是落个不孝之名,也让您看一眼。
钱先生去净了手,才从柜子里拿出一轴画,慢慢展开。宋乡绅眼前一亮,顿觉神清气爽,待要细细品味时,画卷已收起。宋乡绅说,我再好好细品。钱先生说,祖训当头,请兄莫再逼我。
宋乡绅说,年兄守着宝贝饿肚子,不如把画转给我,尽享后半世富贵。钱先生说,即使腹中无过夜米,看上几眼画卷,也如饮甘饴。
第二天一早,宋乡绅又来了,让仆人担着一担金银,和钱先生说,除却田地房屋,这是我全部所有,只求兄台转让画卷。钱先生说,谢谢抬举,恕难从命。
兄台不想过富庶日子?钱先生微微一笑:画轴在手,朝看彩云,暮伴明月,别无他求。
宋乡绅说,我若强求呢?
钱先生拉长了脸:在下会与画卷同作灰烬。
隔一日,宋乡绅又请钱先生去饮酒,钱先生一口拒绝。
过几日,钱先生出去访友,回来后家中凌乱,每个角落都被翻动,而家里却没有少什么。钱先生偷偷查看后,心方落地。
半年后,宋家送了信来,说宋乡绅生命垂危,要见钱先生一面。钱先生无奈地一笑,沉思片刻,从带虫的米缸里扒出一轴画笼进袖筒,跟上来人去了宋家。
宋乡绅面色灰槁,说话有气无力,拉住钱先生掉下眼泪:兄台,我命休矣。临终前,我只想细细品读董其昌真迹一晚,望兄台体恤将死之人。
临来时,我已想到你病症的根源在此。钱先生掏出画轴,递给宋乡绅说,但请兄台爱惜,并望兄台早日康复。不过,明早日出之时,我来取画。
第二天天刚放亮,钱先生来到宋家。宋家大门洞开,正屋中央摆放着半担金银,却无一人。钱先生一直等到月亮升起,也不见宋家人回来。
钱先生长叹一声,这个画痴呀,把什么都舍弃了。
他把宋乡绅的门锁好,依然回到自己的茅屋。
宋乡绅从此杳无音讯。而钱先生依然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呆,品画。只不过每次他都像做贼一样,仔细观察四周后,才净手焚香,从隐秘处拿出一轴古画,静心研习。寂寞中的他有时也想,宋乡绅会携了画带着一家老小去哪里呢?这个宋乡绅啊,只知我是丹青高手,却不知我也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呐!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宋乡绅好酒好菜招待钱先生,还对他的刻薄奚落笑脸相迎,是因为方圆十几里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谈得来的人。
B.宋乡绅热爱书画,待人和热忱,细心周到,钱先生一句“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他便品出其中意味。
C.钱先生尖酸刻薄,冷漠吝啬,宋乡绅窥到他在揣摩董其昌字画来敲门时,他警惕地拦在门口,极不情愿让他进去。
D.小说叙事简洁紧凑,篇幅不长却能曲折起伏,耐人寻味。从品画、窥画、求画、骗画的情节中有效地彰显人物形象。
E.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也善用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钱先生先后从柜子、米缸抽出画卷,可见他对画的爱惜。
【小题2】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小题3】钱先生既是丹青高手,又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却依然清贫,你怎么看待这个小说人物?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沙复明在前厅嚼药,王大夫站在“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的门口,大声喊了一声“沙老板”。王大夫到底走过码头,他没有喊“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这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沙复明从里头出来,一来到门口就开始和王大夫寒暄。
沙老板和王大夫的寒暄很有节制,也就是一两分钟,沙复明就把王大夫带到休息区去了。休息区里鸦雀无声。不过王大夫感觉得出来,休息区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王大夫愣了一下,笑着说:“开会吧?”沙复明说:“开会一般在星期一,今天是业务学习。”王大夫说:“正好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沙复明笑着说:“老同学开玩笑了——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现在的教育马虎得很,一代不如一代,没法说,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王大夫笑出声来,同时也听出门道来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沙复明给了王大夫十足的脸面。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而是笑着说:“沙老板客气了。沙老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沙复明不在意人家夸他的手艺,却在意人家夸他的“理论”。他非常在意自己是一个“有理论”的人。沙复明就笑。王大夫这样说倒也不是拍沙复明的马屁,沙老板的确有手段。短短的几分钟,王大夫已经“看”出来了,生意不论大小,沙复明拾掇得不错,有规有矩,有模有样。王大夫放心了。作为一个打工的,王大夫喜欢的事情有两样,规矩,还有模样。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说起上班时睡觉,盲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在这一点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一闭上眼别人就看出来了。可是,盲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沙复明当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暗地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要求:哪一天自己要是当上了老板,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这个现象必须杜绝。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气象很重要,它是波浪,能够一传十,十传百。沙复明是打工仔出身,知道打工生活里头的ABC,回过头来再做管理,他的手段肯定就不一样。他知道员工们的软肋在哪里。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沙复明带领着王大夫在推拿房里走了一遍,每一个房间都走到了。王大夫对沙复明的盘子已估摸出来了,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不算大,可也不算小了。如果王大夫的资金没有被套住,他的店差不多也能有这样的模样。这么一想王大夫就难受起来了,手指头的关节噼里啪啦又是一阵响。
最后一个房间看完了,沙复明后退了一步,把推拉门关上了。王大夫知道,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谈话马上就走入了正题。沙复明的语调是抒情的,意思是,老同学来助阵,他由衷的高兴,由衷的欢迎,所谈的内容却是平等。王大夫懂沙复明的意思,虽说是老同学,他王大夫在这里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王大夫干脆把话挑明了,轻声说:“这个,老板放心,我打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王大夫把话都说到这儿了,沙复明就搓了搓手,说:“那你就去添置一点东西,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我马上打电话到宿舍去,给你清理床位。”王大夫拍了拍沙复明的肩膀,沙复明也拍了拍王大夫的肩膀。沙复明提高了声音,说:“沙宗琪推拿中心欢迎你。”
王大夫侧过脑袋,不解了,明明是“沙复明推拿中心”,沙复明为什么要说“沙宗琪推拿中心”呢?
“是这样”,沙复明解释说,“这个店是我和张宗琪两个人合资的。我一半,他一半,可不就是‘沙宗琪’了么。”
“张宗琪是谁?”
“我在上海认识的一朋友。”
“他现在在哪儿?”
“在休息厅呢。”
“我还没去看望人家呢。”王大夫说。
“没事,”沙复明说,“时间长着呢。什么人家我家的,我跟他一个人似的——他在开会。”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王大夫为什么不称呼沙复明为“老同学”,而把“沙老板”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王大夫听到老板沙复明介绍“沙宗琪推拿中心”名称的由来后,“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原因。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沙复明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B.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小题1】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______ 。
【小题2】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小题6】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
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一次, 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老梁回来了,呆愣愣瞅半天,默 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 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 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有人推荐老梁 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助手干的活儿他若看不上,什么也不说就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 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工都感到神速,直夸老梁。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给文工团做了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神奇!乐队低音部力 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布 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 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 扔出俩字: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 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被报到处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气得差点想打道回府。
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也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
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 都没眨。
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C.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D.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小题2】小说以“‘哼’匠老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