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甲)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害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乙)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丙)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小题1】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牛一毛
B.损害
C.融入
D.仅仅
【小题2】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5 03:0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栖居与“生活美学”的出场

徐国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整体趋向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范式,转向了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这种大众文化形态与传媒、消费、时尚等紧密旧结合在一超,具有很强的生活伴随性,它能是一种娱乐、一种展演,甚至是一种消费行为,比如影视欣赏、艺术鉴赏、时尚消费、演艺活动等。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们越来越把日常生活看作自身的发源地和目的地,以“生活世界”为主要追求,迎向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好生活”。“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真正人性”的世界,它突出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重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生活世界”的理念对日常生活本体性意义的肯定,使大众的休闲、消遣和娱乐得了正名,它规避了教条化、工具化的约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闲的完全放松和喜剧式开怀一笑的快乐体验,影视剧、微博、微信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世界”在匡正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之偏,把人们从“异化”、粗鄙状态中拯救出来,回归诗意栖居的生存态度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生活美学的出场,反映出大众文化从早期对精英文化的一味“反叛”“对立”状态中,找到了“生活”这个落脚点,走向了更具有实践和建设意义的“诗意栖居”的安顿之所。生活美学的崛起,应和着当代人的美好生活诉求,把去士大夫式、精英式的优雅品位,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过去,审美活动是少数人的专利,孤灯黄纸,唱和,多么与众不同,是文人圈超凡脱俗的精神壮举;今天,审美变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刷“抖音”,个个都拿照相机,艺术审美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且实质地回归了大众生活。

生活美学打破了审美的“两个世界”分割的围墙。它把士大夫与老百姓、美与生活、艺术和自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裂状态,重新沟通、融会,营造出一种“美即生活”的生存态度。一方面,它把审美从传统的精英“仪式化”状态,拉回到生活体验的日常状态,从“独乐乐”的精神独享转变为“众乐乐”的人人分享等。另一方面,美已不再呈一种客体“观赏”状态,而是一种主体“享受”的状态,并与文化消费和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一种消费美学、休闲美学、创意美学、体验美学和实践美学,渗透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学的观念,沟通了精英和民间两个场域,统合了人的自在性和创造性,积聚着自然法则和诗意栖居的生态精神。它隐含的价值观,打破了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的对立状态,建构出一种弥合文裂缝的“混合场”和协调机制,包括现代与后现代、科技与人文、自然与创造、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灵与肉与、理性与感性、传播与接受、文化与消费等。同时,生活美学也从传统各派价值理论的“交叉”点中,引申形成一种“以生为中心”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价值指向,如物我同在、灵肉同感、涵性养性、水费理性、诗意生存等。

在期待“生活美学”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呼唤其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精英文化范式,生活美学是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
B.审美的“两个世界”的围墙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
C.过去审美活动是文人士大夫等精英人土的专利,现在审美变得唾手可得,渗透融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D.生活美学在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使诗意栖居得以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整体趋向的变化为讨论背景,引出下文对“生活美学”的阐述。
B.第二段主要阐述了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生活世界”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C.第三段通过“过去”与“今天”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了生活美学崛起带来的影响。
D.文章借助“生活美学”这一概念,论证了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小题3】生活美学对实现诗意栖居的生活愿景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
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手不释书,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曾轰动一时。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靡一时。
1905年,柳诒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他认为,史籍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应视野广博,收藏储备,持之以恒,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以期能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更大的实现图书馆的价值。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在此住读一年,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对年轻而好学的蔡尚思给予了特别的礼遇,他对工作人员说:“别人借书册数时间是有限的,对蔡先生无限制。即读十本二十本,或者更多数量,你们都要到后面藏书楼搬来供他使用。搬上搬下很吃力,却不要不耐烦。他的贡献,也等于是我图书馆的贡献。”1935年,蔡尚思要离宁去沪,柳先生在道别之际,再三感谢蔡先生在馆期间大量翻阅馆藏书,使许多从未被人看过的书中的蠹鱼也被赶跑了。
“七七事变”后,柳诒徵选刊那些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历史书籍和史料,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抗战驱寇的斗志。日寇逼近南京,馆内藏书面临遭劫。柳诒徵心急火燎,夜不成寐,率全馆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地把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乘着日寇轰炸的间隙转运苏北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旷世的文化浩劫。
此后,柳诒徵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虽身在重庆,柳诒徵日夜所记挂的仍是那批深陷在日寇铁蹄之下的藏书。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柳诒徵一天都没耽搁,立即赶去苏北兴化,安全地把那批藏书接回南京。南京被敌伪洗劫的藏书高达二十余万之册,他自认还未完成民族赋予他的责任,认为这批宝贵的藏书必须追回。他四处奔波,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终于让他追来了18万册。
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前夕,柳诒徵接到指令,要把一批珍品运往福建,再转运台湾。柳诒徵没有按命行事,把那些稀世善本全部装箱另存于别处,十余万册藏书才得以留在大陆。1949年,柳诒徵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事业,以70之躯忙碌不息,使上海图书馆藏书为东南之最。1956年柳诒徵病逝于上海,死时仅遗一床一桌,书十余箱。
【相关链接】
①柳诒徵相貌古怪,瘦,是标准的清癯,秃顶锃亮,两鬓很长,稀疏的山羊胡,一看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旧式知识分子。为人文质彬彬有古风,学生见面行礼,必拱手作答。
(叶兆言《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②1946年,柳先生任江苏省参议员。某次开会,教育厅长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先生抗声而起: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执行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诚意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议会,就不配做国家官吏。柳先生此时金刚怒目,其形象更像是古代史官。
(邵镜人《忆史学家柳诒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诒徵所著《历代史略》编述框架有所创新,这与他曾经留日的背景和编译局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治学除了刻苦钻研,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术的视野。
B.柳诒徵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读书要讲究方法,精读泛读要相结合;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C.在柳诒徵看来,藏书能为读者所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整理藏书目录,还是首创“住读制”与倾力帮助蔡尚思,都是这一治馆思想的体现。
D.柳诒徵把保存管理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当做民族文化赋于他的使命,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留存文化的火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柳诒徵早年在困顿中求学,年纪轻轻便在篆书上有精深的研究,科举考试时大胆以篆书答卷,不但没有因此落榜,反而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
B.柳诒徵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不但形式上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上对深奥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展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受学生欢迎。
C.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柳诒徵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把其他图书馆秘不示人的珍本秘籍也拿出来供读者借阅,使图书馆得以起死回生。
D.柳诒徵有识人之明,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蔡尚思也以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视柳治徵为“第一恩师”。
E. 柳诒徵一生经手大量珍本,为国家追讨、收集图书数以十万计,可是自己死后仅留下十余箱私人藏书,其精神和贡献足以让后人深切感怀。
【小题3】后人评价柳诒徵一生行事,多认为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古风”。请结合文本材料,简析柳诒徵身上的“古风” 表现在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
1945年,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叶笃正的弟子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疑问。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开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1949年,叶笃正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虽有高额的年薪,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察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书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在一个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部气候变化的作用。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选自王学健《叶笃正:风起云飞展浩荡》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百度百科
材料二“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回忆说,直到87岁高龄时,他还不顾条件艰苦,亲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察看新建的气象观测站。
——新华网
材料三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叶笃正在美国留学师从罗斯贝、回国搞大气物理研究并取得卓著的研究成果等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B.20世纪中叶,叶笃正发现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一改以往人们在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时,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
C.从文中的介绍来看,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独创的,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表现出作者作传叙事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
D.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叶笃正1981年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共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
E. 叶笃正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国内不顾条件艰苦,深入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的大气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叶笃正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当某国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时,叶笃正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4】叶笃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有一种敏感,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的科学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30日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
B.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C.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D.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完全靠传统的乡贤文化来保持着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B.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
C.弥合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D.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B.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C.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D.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