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5 08:4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遥,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郭军平
山原起伏、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既是一块贫瘠落后的地方,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地方。明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从这里发起,撼动、摧垮了腐朽、垂死的朱明王朝。高迎祥、李闯王的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再向北,就通向了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成吉思汗的英雄故事也在这里代代流传。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叉地带的陕北人民,既有着固守家园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粗犷豪放、改变穷苦命运的游牧文化思想。在这里,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既孕育出了温婉动情的陕北民歌艺术,也孕育出了像安塞腰鼓那样雄浑壮丽、吞天吐日的高原文化。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一个曾经集中了全民族最优秀的人才的渊薮地。饱受战争洗礼的人民往往饱含革命激情与革命信仰,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红色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块深受英雄精神洗礼的土地,一块饱受苦难与抗争浸染的土地,这是路遥精神成长的母土。路遥,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英雄的马兰花。一方面,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抗争力;另一方面,它又能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在路遥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精神导师柳青对他的指引作用。他在书信中曾经为柳青说过的这段话而激动:“从黄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然而,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柳青的话深深地嵌入路遥的内心,令他激动不已。当然,柳青对路遥的期待与寄予的厚望,自然不言而喻。要说柳青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尤其对陕西作家的深刻影响,那不亚于一面旗帜、一位精神导师、文学教父。因此,柳青的话以及柳青的伟大指导也就自然成为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的精神动力。当然,这里还有诸如曹谷溪、陶正等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挚友们对他的文学帮助和启发,也有一大批欣赏他、帮助他的编辑老师的指导与教诲。正是受着他们帮助与激励,路遥一步步走向了事业巅峰。
苦难的土地给予了路遥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给予了他昂扬向上的动力。在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路遥的影子——一个个充满着奋斗精神的形象,一个个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对于苦难的摆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是多么地热切啊。是啊,对黄土地苦难的深深理解与承受、反叛,一直主导路遥寻找美好的人生,路遥在寻找美好人生的途中,遇到了文学缪斯的青睐。这让他深深地迷恋下去。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次努力,都给他带来了荣誉与希望,是文学让他走出了苦难深重的黄土地;也是文学,让他深深地痴迷于其中而最终累垮在人生的路途上。
他反叛黄土地,但他更热爱黄土地。黄土地的苦难让他抗争、奋斗、反叛;然而,黄土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人民,又令他深深感恩。他是一位不满足于现状的夸父,倒在逐日的路上。在文字的征伐上,他就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有着崇高的目标、宏伟的蓝图。可惜,经年累月的勤奋著作,终于让他积劳成疾,留下了诸多遗憾。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人生无憾,正如作品内容简介里写到的:“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
路遥是强者,是文坛硬汉。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人生。这种精神,对现今物质大丰富却缺少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们来说是最好的激励。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崇高信仰,依然需要崇高的人生追求。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能做拜金主义的奴隶,更不能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中度过。我想,这也是《路遥传》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精神启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宕开一笔,并没有直接去写路遥勤奋苦练的精神,而是从路遥生活的母土写起,虽为闲笔,其实不闲。
B.文章引用柳青的话,反映了柳青对路遥的影响力,路遥的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C.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形象地表述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D.文章最后点明路遥身上英雄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树立崇高信仰,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命力顽强的马兰花来比喻路遥的文学精神,生动形象、鲜明准确,赞颂了路遥身上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B.以夸父逐日之精神来比拟路遥攀登文学高峰的精神,恰到好处,突出了路遥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学的崇拜。
C.“文坛硬汉”是对强者的生动概括,也是对路遥精神的准确生动地描述,突出了路遥的英雄主义精神。
D.作者用《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暗示读者,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路遥,借此突出他的奋斗精神。
【小题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路遥是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2017年第6期《安徽文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D.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细致的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百度百科)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材料二(新华网)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C.南北方的网友对冬至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参与热情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下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各种屋顶式样中,最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悬山顶。所谓“悬山”,就是屋顶房檐伸出“山墙”外,显然更容易将雨水排出,悬山顶在屋顶的式样中等级不高,因此多用于百姓的建筑,皇室建筑用的不多。此外,随着品质的提升,屋顶瓦的吸水率降至3%,雨水不会渗入屋内或停留在屋顶。

但从屋檐泄下的水该如何处理呢?作为明清两朝皇宫的故宫——紫禁城,600多年中未受积水之苦,这要归功于其强大的排水系统。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被形象地称为“钱眼”。这些“钱眼”,其实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通过螭首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随后,排水系统利用故宫中央高、四周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至于地下排水的典范,要数故宫西北的北海团城。团城的城墙上找不到一个出水口,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沟渠,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会积水,原因就在于团城大部分地方铺设的青方砖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青砖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缝隙。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就不错,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系统缓冲和渗排出去。

【小题1】文中,古代“悬山顶”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2】材料中,故宫地面排水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小题3】故宫的地面排水与地下排水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 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