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团圆饭
江岸
大年三十凌晨,王宏生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他时轻时重的脚步声引起了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昵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嘴巴咧成了一个水瓢。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两人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中午吃团圆年饭。一吃罢早饭,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了。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采打听王宏生有没有回家的,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到王家喝杯荼,抽支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居。他早些年进城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外粉刷的活计。
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工钱却没着落。都耗在城里等可不是个事儿。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一定兑现工钱。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熏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账了,终于到账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栓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账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一下子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吃完年饭,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笛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酒洒到了桌子上。
(选自《短篇小说》2016年第9期)
【小题1】王宏生的老板始终没有出场,但却是本篇小说中关键人物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结尾非常巧妙,请结合文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11:0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战前暂时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B.“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与周瑜相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请根据这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①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②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③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④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⑤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⑥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⑦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⑧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⑨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⑩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⑪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节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B.“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C.“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
D.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不能没有家

梁 衡

①最近读到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②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个著名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但是宁儿,就是后来的陈掖贤,成长情况并不理想。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后来,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融进这个新家。陈的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夫人)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他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只因个人卫生太差,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他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自己管理不了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加之婚姻也不理想,最后自缢身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③陈掖贤出身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商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家庭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④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条件: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实践的磨炼。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⑤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的,就像一只老母鸡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孵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学校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⑥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⑦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就无法发展。最新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认同要素,第一是经济,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职业、社会、环境等。但有三分奈何,谁愿做无家之人?有人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有删改)

文章标题为“你不能没有家”,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为什么“你不能没有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朝历时四百余年,其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疆土大为扩展,民族空前融合。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他们分别建立和巩固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为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儒家文化虽然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但并不是整个汉代社会唯一的精神源泉。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是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五行文化等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的。史官文化与巫文化共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举,神话与历史交融,道家学说与儒家伦理道德并行不悖,展现出一片人间的欢腾胜景。
大汉王朝具有勃勃生机和放眼四海的辽阔视野,繁丽多彩的生活场景便成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在这样一个胸怀宽广、勇于开创的时代,传统观念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汉代的艺术家为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所熏陶,怀着一种空前的喜悦与激情对其予以描述,予以表现。汉墓壁画那些生动饱满、瑰丽多姿的绘画艺术背后,蕴藏了汉代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墓室壁画一般出自画工之手,虽然画工的绘制技能比不上后世身份独立的画家,但他们所营造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流露出的绘画发蒙阶段所特有的简单和笨拙,却是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因来自底层,画工们对人间生活的关注,反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画工所反映的集体意识,一方面是上层社会思想的折射,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的观念。
汉代人喜好歌舞,任侠重名,恩仇必报,富于积极进取精神,他们率直而少含蓄,开通而少压抑,粗朴而欠圆通,勇敢而鄙怯懦,整个社会弥漫着建功立业的思想,这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于生活,它在农耕文明中孕育,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成长,那种蓬勃的生命力,饱满、昂扬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立刻想到汉墓室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奔腾嘶鸣的骏马,浩荡出行的队伍。汉代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万里觅封侯”的豪情,在《车马出行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雄健浑厚正是汉代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郭华《试析汉代墓室壁画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空前发展,“丝绸之路”为文艺兴盛创造了条件,因此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多。
B.汉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架构由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且彼此和谐共存。
C.墓室壁画所营造的意境和特有的简单和笨拙的绘画风格,堪称后世的典范。
D.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汉代是真正形成完整而且具有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论述了汉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为汉代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B.主体部分论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及绘画风格,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以《车马出行图》为例,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反映出的汉代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D.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汉代墓室壁画所具有的雄健与充实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是汉代绘画艺术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神要素,是汉代社会的精神源泉之一。
B.大汉王朝把生活场景作为艺术首要的表现对象,因此拥有雄健浑厚的时代精神。
C.汉代艺术家受帝国雄伟而繁荣的气象熏陶,怀着喜悦和激情去描述和表现它们。
D.汉代社会弥漫的建功立业思想,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 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 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