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
2017年新年伊始,阿尔法狗的升级版Master以60:0的战绩击溃当世所有围棋顶级高手,引发全球关注。短短半年,阿尔法狗的改进型所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已超出人类对进步速度的理解,人工智能碾压人类智商的恐惧感再次笼罩网络。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无情宣告:很多工作曾被认为不可替代,那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尚未涉足而已。今天的很多热门行业与专业,未来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绝非危言耸听的前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这场“人机大战”引发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人的尊严问题。Master对围棋高手们的“血洗”,让人类整体感觉很没有面子。20年前,当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们就把赌注押在围棋上,认为这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如今,这个赌注在人工智能面前同样弱不禁风。
实际上,人类输掉的并不是尊严。何谓尊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国哲学家迈克尔·罗森曾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一种社会地位;一种恒久的内在价值;一种可以被尊重的行为。据此,输棋的围棋棋手尊严有何损失?原先的九段还是九段,以前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经此一役,那些曾经虚妄的骄傲、自负与认知模式开始改变。历史经验无数次表明,人类的骄傲与自负大多是被夸张建构的。破除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虚妄的骄傲与自负,恰是本次人机大战的重要收获之一。
而此番Master获胜带来的最重大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颠覆性作用。机器有一天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谁能保证,随着硬件与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神经网络、算法技术的突破,机器有一天不会突然产生意识?到那时,就难免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何谓智能?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研究显示,智能包含多维度内容,远不止可计算化(形式化)这一种。在计算能力方面,人类早已不是机器的对手;而智能中的其他维度一旦可以部分形式化,人类自然也不是机器的对手。未来的深度学习甚至可以让机器做到更多,比如学会像人一样从事文艺创作。如果这一天到来,人类不仅面临被全面替代的危险,还将涉及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界的认识呈现出普遍的对立:科学家往往认为人工智能离真正的应用还很远,它目前还很“傻”,其危险远不足虑;而人文学者则往往比较担忧,认为一旦某些关键技术被突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链式反应就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到那时,我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都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寻常大众出于好奇,则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取得新进展或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并提升社会福祉。
如果眼前的潜在利益大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代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放大当下的收益而对遥远的风险进行打折,这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放弃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但鉴于人工智能的高度不确定性前景,在竞争刚刚开始之时就需要制定最低限度的规则,给其发展套上缰绳。否则,我们追求来的将不是期盼中的救星,而很可能是无情的掘墓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6日02版)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应充分评估人工智能未来的风险,不能因为它带来的眼前利益而任其发展协商出最低限度的原则来约束其发展。
B.作者认为,如果将来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具有了文艺创作等能力,人类就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而人类若被全面替代,其有没有必要存在就是一个问题。
C.作者认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智能,智能包含多种维度的内容,而目前的计算机只具有可计算化这一种智能,还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D.对机器将来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回答,但他比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认为机器有可能产生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引述迈克尔·罗森对“尊严”的分解,意在说明在与Master的较量中人类棋手并非损失尊严。
B.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虽不确定,但它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令人心动,因此没有国家愿意放弃这一领域。
C.Master是阿尔法狗的升级版,其学习能力的发展速度匪夷所思,而其完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的事实证明,人类智商确实比不上人工智能。
D.围棋曾被认为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因此,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Master战胜众围棋高手才会引发全球关注,并让人类整体感觉没面子。
E. 学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抱着不同的态度,科学家往往认为无须多虑,人文学者则不无忧惧,而作者的态度应该与后者更接近一些。
【小题3】请分点简要概括文段中作者认为Master在“人机大战”中完胜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11: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读梵高
张家鸿
①窗外,几只不知名的鸟雀在高大的木棉树上肆意地欢叫着。屋内,我心无旁骛地品味着手头的书,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殴文·斯通所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
②在欧文的文字世界里,我可以倾听,倾听苦难无情地敲打脆弱肉体的声音,滞重、沉闷、摄人心魄。
③活着,随着时间的分秒逝去,死亡在远方日渐明朗。正因为死亡如日出日落那般平常,所以苦堆才具备永恒的意义。在我眼中,苦难与生命两者之间,是个大大的等号。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未有任何的生命可以不带有苦难沉重的底色,没有苦难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苦难的面目不同罢了。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④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全情地投身艺术势必造成物质生活的难以为继。梵高的生活总是处于极为尴尬与困顿的景况之中,在他的世界里,生活的炊烟总也升腾不起,既没有爱情,亦没有面包。这是一个怎样的冰冷世界啊!唯有提奥的帮助,让他可以偶尔地感受到世俗的暖意与温情。
⑤在困难面前,在面临如何抉择的关键时刻,对艺术的热爱是否能够强力地战胜对世俗的妥协,彰显了一个艺术家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在这个世间,这样的人从来是屈指可数的。毋庸置疑的,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跨越苦难,只在于有一份独特的快乐在呼唤。
⑥艺术于生活,艺术家虽然可以漠视世俗,却不能与世俗完全隔绝。因此,这份快乐并不复杂,像海子的诗歌一样,它根源于“喂马、劈柴”,起源于“粮食和蔬菜”。于是,这份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就像在电线杆上的鸣叫对于雀跃的鸟儿,就像拿到糖果对于单纯的小孩,就像收获秋之硕果对于憨笑的农民,就像得到远方儿女的问候对于年迈的老人。
⑦可以想象,梵高用笔描画出满意之作时的如痴如狂,眼神清澈、刚毅,如默默耕耘于田间的老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种不可与外人道的快乐。看见山间云雾的缭绕与迷离,能够激荡起画家的创作灵感;望见海之波澜壮阔,可以激起远航者的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这种快乐既纯粹又彻底,他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厚度,铸成知己抵抗世俗世界的精神堡垒。
⑧在梵高面前,我总是深刻地怀疑自己并且怀疑大众。怀疑自己的浅薄与懦弱,怀疑大众的盲目与功利。在怀疑的同时,我在向梵高表达敬意。人类的文明史上注定只有一个梵高。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在艺术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生活在世俗的虚假与狰狞中,胆战心惊。天才与孩童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梵高短暂的肉体生命,亦构筑了他永恒的艺术生命。
⑨我注定不是梵高,正如我不会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传送光明与温暖的追索里,却独自承受着冰冷大街上的冬之寒意与心之荒冷。梵高亦用他的向日葵,让一个个与艺术绝缘的人,谛听着艺术带来的突如其来却永恒的悸动。在我的心里,小女孩与梵高均占据着一个隐秘而不可与人言的角落。同样地,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梵高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具有一样的意义,即艺术先觉者总要经历世人漫长而无情的冷漠与抛弃。而生之短暂,又注定了献身者的一生之寥落已成必然。
⑩我读不懂梵高的艺术,我感受到的是他肉身给我带来的对苦难的思索,以及他无与伦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否也可以斗胆地认为,我的怅惘与叹息,与众多的先哲一样,是在精神的花园里向他默默地靠近?
⑪我读梵高,既读出了他的困难,亦读出了他的快乐,更读出了他对生之眷恋。他的自戕源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因为眷恋与热爱,所以,他毅然地告别这次的生命,期待着来世的重回。在梵高的笔下,生的存在总是炽热、浓烈、升腾不息,以至于让人无法畅快地呼吸。此时此刻,我决意在每个夜晚,热切地仰望星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窗外鸟雀的欢叫,反衬屋内“我”的专心读书、意在表明“我”被梵高深深吸引。
B.第⑥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有气势,凸显出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
C.第⑨段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梵高的对比,表现出生之短暂、与献身者一生寥落的必然性。
D.全文以“我读梵高”为线索,串连梵高的艺术探索过程,表达了“我”对梵高的景仰之情。
【小题2】第③段中说:“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题3】文末第 ⑪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在提供传播手段、创新艺术样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艺术家的帮手,而开始觊觎创作本身,意欲取而代之成为艺术的主导。
当前大热的代表性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在艺术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头盔可以把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按照物理时空结构和因果关系重新整合起来,创造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艺术审美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这个技术促使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的兴起,但其中很多作品因触碰灵魂的艺术性明显不足,亟待艺术家参与其中。
另一个代表性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里,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是驱动创作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却是无心的机器,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情感世界,只能进行“制造”,不能进行“创造”。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创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可遇不可求,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人工智能作品的本质是模仿,处于艺术生产链的低端,它可以承担部分工艺制造,但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如果我们把艺术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景中去审视,会更清晰地看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从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倾注个人生命体验、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依托于外部技术条件和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用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从这个理论视角审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人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虚拟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本身无法为文艺提供真实的生活养分,也就很难产生震撼心灵、传之久远的艺术。
美的规定性来自人类实践,人们完成审美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没有纯粹抽象的无缘无故的美。在技术的世界里,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独立创造美、发现美,从而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尽管在艺术创作中,技术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完全取代艺术家,但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建着人类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提出:“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这个历史终结论的始作俑者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否定了原来的定见。福山警告世人:“技术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始终守护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摘编自徐粤春《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技术代表的虚拟现实重塑人类感觉,创造沉浸式体验,促使了电子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兴起,艺术格局发生变化。
B.由于没有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只能是艺术家创造的工具。
C.艺术家的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及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使了艺术作品的产生,这些恰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D.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无法为艺术提供真实的丰高的内容,因此难以产生震撼人心、流传久远的艺术。
B.作为技术,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的审美基础的缺失决定了它们独自创造不出真正的艺术。
C.虽然在艺术创作中技术永远取代不了艺术家,但它的发展会对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人类文化形态的重建。
D.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要有宽容的态度,做到不沉迷、不浮躁,既时刻追随技术发展,也不丢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艺术发展,似已呈现出取代创作、成为艺术的主导的趋势。
B.过度依赖技术而把力量集中在感官刺激上,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艺术审美,这种作品因而缺少触及灵魂的艺术性。
C.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原作,高妙与否只不过表明模仿级别的高低。
D.美国学者福山认为,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些,保持清醒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正确方式,不出声地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吟诵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交流和感应的途径,不能吟给别人听。
C.如果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情意的了解,不懂读诵的节奏平仄,所谓的吟诵只能是“自由吟”,不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D.熟于吟诵,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就能够随着声音写出好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吟诵的作用和特点立论,论述了吟诵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上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吟诵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传承等方面对吟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C.文章论述了吟诵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特点,且需口耳相传,因而吟诵其实很难被传承。
D.文章从错误和正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吟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根据个人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作者通过吟诵赋予诗以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者通过吟诵感受到兴发感动的力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C.中国诗歌的吟诵,声调相同,但又不整齐划一,充满细微的变化,传达不同吟诵者不同的感受。
D.动不动就搞“全民吟诵”一类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吟诵的关注,但也更有可能让人对吟诵产生错误的认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老友贺友直
几年前,中国美院请友直去讲学。许江和梁平波在现场,说起他们的老师叶浅予先生曾对学生们讲:“你们要好好看看连环画,《山乡巨变》《红日》的功夫很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临摹一下。”
友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性和经历分不开。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苦。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兵,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1956 年,上海人美社成立,友直进入连环画创作室工作,结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好日子没过几天,运动开始了。友直成了内控对象。许多刊物都不再找他组稿,有什么活动他都靠边站,一度还曾被控制行动。他个人遭受迫害,家庭也受牵连。红卫兵到他家抄家,荒谬地撬开地板找发报机,闹得家无宁日,胆战心惊。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在这期间,友直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往来十几次,挑十几担水,装满营地的几只大水缸,任劳任怨,从不间断。晚年的友直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们绝想不到他“文革”期间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摧残身心,历尽心酸。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 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
友直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和下乡采风,为了创作,必要目见耳闻.解放初,组织上让友直画舞女,他画不出;画大世界,他也画不出。因为他没见过,那不是他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李双双》,他去山西写生,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回来后,总结写生经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说,农村的生活,一天从早上“吱”一声拉开门栓开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晚上“噗”一声吹熄油灯声中。他观察得多深入,提炼得多形象,传递得多生动。
友直晚年,连环画日薄西山,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每次画好几张,就趁着散步的同时送过去。主编韩伍接待他,总是很愧疚,说:“老法师,我这里稿酬最高八十元,委屈您了。”他总豁达地笑笑,幽默地回答:“够打老酒了!”。但是,在人家请他在四尺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一万元一个字时,他不写。他说:“我画连环画的,从来都是写小字,写大字不是我擅长,我不出这个洋相,这个钱不赚。”如今,友直的身价非比寻常。西泠印社拍卖的一张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封面,以五十七万元的价格成交.(选自2016- 08- 01 汪观清 / 口述 魏松岩 / 撰稿 《新民晚报·与老友贺友直共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著名画家贺友直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度造就的连环画家,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而成就了蔚为大观。恰如其好友谢春彦所言:“其为人之风格亦确如是,亦确如他笔下主要的形式白描,一根墨线儿到底,光明磊落,是绝无什么枝蔓的。”(2016- 03- 17澎湃新闻,顾村言 徐佳和《贺友直:白描人生》)
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老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1963 年,长达 396 幅的《山乡巨变》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老头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朝阳沟》。“我自己喜欢《朝阳沟》,是因为画的时候,我才真正懂了画连环画的要义。”照他的说法,“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2016- 03- 21《光明日报》,颜维琦、曹继军《贺友直:我是个匠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贺友直明白,他的连环画终有一天会身价百倍,所以,面对几十元的稿酬,面对一字一万元的请求,他都不在乎。.
B.用笔工整细致是贺友直作连环画的手法,也是他的为人风格;情调是贺友直悟出的画连环画的要义,也是他对自己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生境界的感悟。
C.贺友直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早年颠沛,后又受文革冲击,从事不景气的连环画行业,但面对不公,他总是默默承受。
D.贺友直在人美社 108 位创作员中,是赫赫有名的,只有他注意总结创作经验,升华为艺术理论;他也是其中默记能力最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革中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贺有直任劳任怨,为他以后作画能深入体验生活打下基础。
B.贫苦的出身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使贺有直成为一个珍惜生活,勤勉努力的人,所以,他凡事用心,积累素材,记得牢靠。
C.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贺有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的《朝阳沟》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山乡巨变》。
D.贺有直历经坎坷,历尽心酸而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他画的《李双双》具有幽默的底色。
E. 贺有直晚年,连环画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因而他在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获得报酬一万元一个字。身价非比寻常。
【小题3】贺友直创作连环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试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技术直接处理和活动的范围是物质界。它的成绩是物质文明,经济建筑在生产技术的上面,社会和政治又建筑在经济上面。然经济生产有待于社会的合作和组织,社会的推动和指导有待于政治力量。政治支配着社会,调整着经济,能主动,不必尽为被动的。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大教主、大祭师。现代政治必须有主义做基础,主义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和信仰。然而信仰已经是精神方面的事,从物质界、事务界伸进精神界了。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且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 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小题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并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
【小题2】请说明“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的含意。
【小题3】文艺的“充实”和“空灵”具体指什么?请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