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在提供传播手段、创新艺术样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艺术家的帮手,而开始觊觎创作本身,意欲取而代之成为艺术的主导。
当前大热的代表性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在艺术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头盔可以把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按照物理时空结构和因果关系重新整合起来,创造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艺术审美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这个技术促使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的兴起,但其中很多作品因触碰灵魂的艺术性明显不足,亟待艺术家参与其中。
另一个代表性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里,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是驱动创作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却是无心的机器,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情感世界,只能进行“制造”,不能进行“创造”。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创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可遇不可求,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人工智能作品的本质是模仿,处于艺术生产链的低端,它可以承担部分工艺制造,但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如果我们把艺术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景中去审视,会更清晰地看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从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倾注个人生命体验、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依托于外部技术条件和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用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从这个理论视角审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人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虚拟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本身无法为文艺提供真实的生活养分,也就很难产生震撼心灵、传之久远的艺术。
美的规定性来自人类实践,人们完成审美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没有纯粹抽象的无缘无故的美。在技术的世界里,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独立创造美、发现美,从而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尽管在艺术创作中,技术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完全取代艺术家,但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建着人类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提出:“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这个历史终结论的始作俑者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否定了原来的定见。福山警告世人:“技术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始终守护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摘编自徐粤春《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技术代表的虚拟现实重塑人类感觉,创造沉浸式体验,促使了电子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兴起,艺术格局发生变化。
B.由于没有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只能是艺术家创造的工具。
C.艺术家的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及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使了艺术作品的产生,这些恰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D.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无法为艺术提供真实的丰高的内容,因此难以产生震撼人心、流传久远的艺术。
B.作为技术,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的审美基础的缺失决定了它们独自创造不出真正的艺术。
C.虽然在艺术创作中技术永远取代不了艺术家,但它的发展会对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人类文化形态的重建。
D.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要有宽容的态度,做到不沉迷、不浮躁,既时刻追随技术发展,也不丢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艺术发展,似已呈现出取代创作、成为艺术的主导的趋势。
B.过度依赖技术而把力量集中在感官刺激上,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艺术审美,这种作品因而缺少触及灵魂的艺术性。
C.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原作,高妙与否只不过表明模仿级别的高低。
D.美国学者福山认为,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些,保持清醒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09:0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

郑谷改诗的故事,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前面谈到的《早梅》诗,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人们在深雪覆盖之下,感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新生的象征。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例如传说为王安石所作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就属这一类。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色,动人的春色比比皆是,作者独选择了“浓绿万枝红一点”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使得动人的春色集中在“红一点”上表现出来,构成非常鲜明出众的艺术形象,形成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好就好在这“一点”,如果是“红万点”,恐怕就没有韵味了。“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红一点”的说明,它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百花盛开,百鸟争喧,乱云飞渡,万众高歌,这些场面会给人一种欢快热烈的美感,也许,那是属于阳刚之美吧?但是,用“一”字去表现的种种境界,却使人感到另外一种美。这种美的意境,往往使读者感到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其特点是含蓄蘊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小题1】郑谷改诗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写诗要重视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B.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歌中如果用得巧妙,就会有特殊的表现力。
C.诗歌创作借助于艺术联想,就能获得艺术审美的效果。
D.诗歌创作应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最美的意境。
【小题2】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表现阴柔之美的诗句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小题3】选文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B.比较论证
C.引用论证D.举例论证
【小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浓绿万枝红一点”中的“红一点”,凸显动人的春色,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
B.“一”字在诗歌中意义单一,但能取得“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C.选文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歌鉴赏相结合。
D.作者以典型的、生动的诗词意象阐释自己的理性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上楼的牛仔裤

刘永飞

十年前初来这个城市工作,为了省钱,我在市郊租了一套六楼一居室的老式工房。因公司每天加班,我终日早出晚归,快半年了还没真正认识一个邻居。

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以为自己叽里咕噜的方言十分优越,视所有的外地人均为乡下人。

那时候我从市区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或者洗洗积攒下来的替换衣服,沾床就睡。常遇到早晨挂上阳台晒干的衣服,被傍晚突来的雨打湿,第二天还要重洗的情况。而那条牛仔裤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下楼的。

发现牛仔裤不见了,我没着急,一是因为那是条旧裤子,本不打算穿了,二是因为已是午夜,底楼的邻居早睡了,如果贸然为一条旧了的牛仔裤,以一个陌生人加外地人的身份去敲邻家的门,遭训斥和白眼肯定免不了。

第二天下班,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本来就破的牛仔裤,经过大雨的洗礼,污秽的浸泡,越发显得丑陋。第一眼看到我就决定放弃它。于是,我没去动,继续让它留在那里。

奇怪的是第三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我没收牛仔裤,我相信过不了两天这条裤子会像垃圾一样被人丢掉。

然而,我没料到,第四天这条牛仔裤竟然“走”上三楼,我觉得这个“好事者”真够执著的。我产生一个好奇的想法:“就不收,看你会不会‘跑’上六楼。”我想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他(她)总不至于为了一条无人理睬的旧裤子跟自己过不去吧。

出乎我的意料,第五天这条牛仔裤上到四楼,这让我感动之余感觉很有意思,我有了“认识认识”这位好心人的冲动。

不出意外,第六天下班它在五楼出现。那一刻,我坚信明天这条裤子准会跑上六楼。倘若再不见见这位执拗的好心人,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于是第七天我破天荒地请了“病”假。

这天早晨醒来后我感到莫名兴奋,楼道里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至猫眼前望一望。后来我干脆搬个凳子持本杂志在猫眼下坐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人没有出现,我的耐心受到挑战。我正为是否先去买菜而犹豫不决时,楼道里忽然传来沙沙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我预感到那个人要出现了,忙起身,向外张望,结果猫眼里除了墙壁上的一只电表盒,其他一无所有。我没失望,因为那脚步声正越来越近。我发觉这个人的步履间隔很长,行进时走走停停,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的喘息越发强烈,胸腔内不断发出“咝咝”的杂音。

脚步声和喘息声先在五楼短暂停驻,随着一阵摆弄东西声,脚步向六楼来了。我原想开门迎接,怕是误会,决定在猫眼里观察。

终于,他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弯腰、低头、银发稀芜的老人。老人拎着那条牛仔裤,背对着我的门口一阵粗喘,然后哆哆嗦嗦将手里的塑料袋系在楼梯扶手上。

“大爷!”老人欲转身下楼,我喊住他。老人先是一愣,左耳缓缓转向我,接着眯起的双眼斜睨过来。天哪,他竟是个盲人!

我告诉老人这条裤子是我的,不准备要了,并表示了歉意和感谢。老人听后很开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问老人既然行动不便又为何一层层“送”上来?老人说这栋楼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几户,远离故乡来到异地“讨生活”不容易,“我是怕你们来去匆匆的看不见”。我说:“你完全可以敲门问问的,也不至于费这番周折。”他说:“这样不好,一个瞎老头子随便敲人家的门不礼貌,再说了,好多人只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反感人家打扰呢!”

老人下楼时我要送他,被他婉拒,他说自己能行。看他颤颤巍巍摸索着下楼,我的心弦莫名地被谁抚动了,眼睛湿润起来。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会上楼的牛仔裤”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4】结合小说主旨,谈谈“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这句话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女黑头
赵明宇
元城东大街的罗婆婆,大个子大脚板,长得黑黑的,天不怕、地不怕,和男人一样的性格,说起话来赛铜锣,吼一嗓子像撕帛。罗婆婆是唱戏的,扮包公,一个亮相,台下欢声雷动,是元城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女黑头。
后来草台子戏班不景气,解散了。罗婆婆一闲下来就觉着嗓子发痒,总爱唱几嗓子。一伙人聚在关帝庙前的大槐树下,就有人说来一段,来一段。罗婆婆笑笑说,来一段就来一段。可是一唱起来就刹不住闸了,唱完《打銮驾》唱《铡赵王》,还要唱《打龙袍》,一段又一段,人们听得忘记了吃饭,啧啧地说,得劲,得劲。
东大街的丁大头依仗着和副县长是连襟,小舅子又在公安局工作,硬是霸占了居委会临街的一个院落,开办了一家腐竹厂,两年不交租金,居委会拿他没办法。丁大头还雇佣了十几个川妹子,到了年底也不给人家发工钱,却躲起来了。十几个川妹子回不了家,坐在腐竹厂门口哭鼻子。罗婆婆把这十几个川妹子领到家里管吃管喝,还带着她们去县政府讨工钱。丁大头听说了,气势汹汹地来找罗婆婆,说你少管老子的闲事。罗婆婆双手叉着腰说,这闲事我是管定了,我一个老婆子可不怕你,豁出去了,大不了和你拼了,你再有权有势,摊上人命官司也洗不清,你信不信?
丁大头吸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罗婆婆望着他的背影说,包公三口铡,先取狗头铡铡了你这龟孙。
罗婆婆的儿子挺有出息,大学毕业分在市里工作,是管建筑的一个科长。儿子要接她到市里去享清福,罗婆婆说在家和大伙儿一起图个乐呵,哪里都不想去。
忽然有一天,儿子半夜里神色慌张地跑回家来,留下一沓子钱说,娘啊,你留着慢慢花吧,我要出趟远门,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罗婆婆心里咯噔一下说,是不是出事了?
儿子点点头。
你想怎么处理?罗婆婆问儿子。
儿子说逃,已经安排好了。
罗婆婆朝着儿子脸上打一巴掌,说我还指望着你养老送终呢,儿子你咋就这么傻呢。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儿子被判了八年。罗婆婆变得寡言少语了。
罗婆婆家的东邻原来是供销社仓库,如今改成了元城大酒店,一到晚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门前停一溜高级轿车,酒香袅袅,轻歌曼舞,划拳声、歌舞声经常闹腾到很晚。闹腾得罗婆婆夜里睡不着,就上到自家的屋顶上,望着元城大酒店的灯火,放开嗓门先唱一段戏,然后高喝一声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开铡——
声若洪钟,在夜里传出很远很远,惊得食客们鸦雀无声。酒店老板忙不迭地赔笑说,又是那个唱戏的疯婆子,女黑头,别理她,大家尽管喝。
新来一个县长,在元城大酒店喝得醉醺醺的,听到有人夜里不睡觉,在房顶上唱戏,觉着好奇,就出来看稀罕,正好赶上罗婆婆高喊开铡,吓得县长头皮子发紧,酒醒了大半,再也不来这里喝酒了。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画线句体现了罗婆婆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罗婆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通过。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派上用场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二人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
B.文章第②段写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为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⑤段描绘了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的场面,笔墨饱满,形象生动,场面震撼。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表达赞美了之情,同时,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扛(gāng)鼎    岁月沧桑
B.栖(xī)身 浅尝则止
C.亵(xiè)玩 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   生灵涂碳
【小题2】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③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驰B.疾恶如仇C.奋笔疾书D.疾风暴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小题4】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题5】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内容分条概括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小题6】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状。
【小题7】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