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在提供传播手段、创新艺术样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艺术家的帮手,而开始觊觎创作本身,意欲取而代之成为艺术的主导。
当前大热的代表性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在艺术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头盔可以把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按照物理时空结构和因果关系重新整合起来,创造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艺术审美在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这个技术促使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的兴起,但其中很多作品因触碰灵魂的艺术性明显不足,亟待艺术家参与其中。
另一个代表性技术就是人工智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里,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是驱动创作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却是无心的机器,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情感世界,只能进行“制造”,不能进行“创造”。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创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可遇不可求,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人工智能作品的本质是模仿,处于艺术生产链的低端,它可以承担部分工艺制造,但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如果我们把艺术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景中去审视,会更清晰地看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从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倾注个人生命体验、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依托于外部技术条件和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用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从这个理论视角审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人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虚拟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本身无法为文艺提供真实的生活养分,也就很难产生震撼心灵、传之久远的艺术。
美的规定性来自人类实践,人们完成审美的基础在于共同的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没有纯粹抽象的无缘无故的美。在技术的世界里,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独立创造美、发现美,从而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尽管在艺术创作中,技术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完全取代艺术家,但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建着人类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中提出:“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这个历史终结论的始作俑者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否定了原来的定见。福山警告世人:“技术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始终守护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摘编自徐粤春《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技术代表的虚拟现实重塑人类感觉,创造沉浸式体验,促使了电子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兴起,艺术格局发生变化。
B.由于没有审美理想和情感世界,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只能是艺术家创造的工具。
C.艺术家的表达冲动、创作技艺及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使了艺术作品的产生,这些恰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
D.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奠定了艺术生产的理论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子,虚拟现实无法为艺术提供真实的丰高的内容,因此难以产生震撼人心、流传久远的艺术。
B.作为技术,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的审美基础的缺失决定了它们独自创造不出真正的艺术。
C.虽然在艺术创作中技术永远取代不了艺术家,但它的发展会对艺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人类文化形态的重建。
D.面对技术发展的诱惑,艺术家要有宽容的态度,做到不沉迷、不浮躁,既时刻追随技术发展,也不丢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艺术发展,似已呈现出取代创作、成为艺术的主导的趋势。
B.过度依赖技术而把力量集中在感官刺激上,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艺术审美,这种作品因而缺少触及灵魂的艺术性。
C.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原作,高妙与否只不过表明模仿级别的高低。
D.美国学者福山认为,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些,保持清醒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09:0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般较小,因此,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图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需要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以避免很快被时代抛弃。
B.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它可为企业直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有效降低违约率。
C.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普惠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D.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网络银行、银行微信公众号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差距,论证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目的是为互联网金融的过度发展敲响警钟。
D.文章论述传统金融兼容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侧重点是传统金融要借鉴、改进之处,对其给予后者的支持则未做明确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加之其逐利的本质,传统商业银行虽然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比较小,但他们还是不甚情愿。
B.传统商业银行为应对迅猛增长的客户量,除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之外,还可以选择增加营业点和业务经理的数量。
C.支付宝等新的支付形式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银行仅作为其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为消费者的支付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
D.供应链金融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省掉了对借款人信用的评估,更好地提供了配套金融业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系团圆 所以过年
肖复兴
过年的意义是亲情,是团圆,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
我们中国讲究团圆的饺子分手的面。也就是说团圆的时候,必要包一顿饺子吃。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了,什么时候团圆都可以吃饺子,不是团圆的日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在以往人们普遍贫寒拮据的日子里,往往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一顿团圆饺子的。因此,过年的这顿饺子,便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来自历史和情感深处的象征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时不食”的意思所在。因此,在中国北方过年,年夜饭的主角都是饺子,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主角是火鸡一样。这就是饺子里面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习俗的传统的根的力量,不会随时间而更易。
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过节,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是节日里的形象代表。我们说的年味,首先就都在这一顿大年夜的饺子里了。过年时候的饺子,便和平常日子的饺子的意义不尽相同。
这个意义,就是团圆。我们中华民族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尤其是一年的收尾之时全家聚集一起,既有一年收获的总结,也有迎接新春的企盼。所以,哪怕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格外看重过年时候的这顿饺子。这顿饺子的与众不同,首要是必须得全家人齐动手,一起来包才是。然后,在大年三十夜里全家团圆围坐一起热气腾腾地吃这顿饺子,才会有滋有味。过去时代里,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做个七大碟八大碗的丰盛菜肴,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
对于我们北方,大年夜这顿饺子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饺子本身,这是悠久历史所形成的一种民俗。王安石称之为“美民俗”,可以“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到快过年的时候,那么多人拥挤在火车站、飞机场——要赶回家过年的渴盼心情,首先就是要赶到年三十回家一起包那顿团圆的饺子,吃那顿团圆的饺子。那种如候鸟一般浩浩荡荡的迁徙,是我们中国过年独有的场面,内蕴着多么浓重的感情。可以说,这是这顿团圆饺子的情感浑厚壮观而绵长的背景。
这顿团圆的饺子,对于我们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有了团圆的饺子,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家庭中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这意义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就是强化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即使如今电子时代涌出很多过年的新民俗,但是,都无法更易或替代这样团圆饺子的美民俗。
那个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擀面杖砰砰啪啪敲响的声音,一个个饺子像一尾尾小银鱼迸溅在滚沸的锅里的欢快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比鞭炮更温馨更动听的年的声音。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过年的饺子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小题3】为什么第五段要引用王安石的“美民俗”的说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取材于殷燕召《宣纸:“纸寿千年”,需求不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词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完善:接近
B.皴擦勾:砍削
C.貌求神:运用
D.眼花乱:缠绕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当代宣纸质量大不如前的原因的一项是
A.配料比例发生变化
B.古代造纸技法失传
C.生产工艺过于简化
D.大量使用化学制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低语

朱以撒

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⑦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清脆落地。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⑧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⑨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小题1】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
【小题3】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尊敬的旅客,由江州开往北京的Z89次列车就要发车了,本次列车将运行9小时55分钟,发车时间是19点23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燕回时,让我们带上对春的热爱,带上对时光的感慨,共同搭乘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车上如有需要照顾的旅客,请您给让个座位。祝您旅途愉快!”伴随着播音员优美的声音,火车缓缓地启动,驶离了站台。

乘务员小王像往常一样,在每节车厢里穿梭往来,检查情况。当她走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放平!”“掐人中!”“给,这有包纸巾。”小王推开众人,近前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十四五的小姑娘,看上去这姑娘病得不轻,嘴上淌着白沫子,两个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前方,中年妇女急得满头大汗。

看见乘务员过来,那位妇女先开了口:“俺娘俩是去北京看病的,孩子刚刚发生抽搐了。”她边说边用毛巾给孩子擦拭着嘴角。“这个孩子是什么病啊?”小王关切地问。“唉!以前去过市里两家医院,有的说是脑萎缩,有的说是脑膜炎。好几年过去了,孩子被耽误了。这次去北京做个检查,看看能不能治治。”“大姐,我跟列车长说说,给你换个卧铺票吧。”说着,小王拿出手机,后退了几步,给这母女照了一张相。

小王走到第六节车厢,才找到列车长徐韬。小王把发生在第二节车厢的事情跟徐韬讲述了一遍。徐韬当即决定去看一看,她跟着小王往第二节车厢走去。“都别看了,回到座位上去吧!”徐韬一边維持秩序,一边来到那对母女跟前。

只见,母亲正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当着众人的面有些难为情。当她看到列车长走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说:“乘务员同志,给你们添麻烦啦。”

“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徐韬扫了一眼这两张车票,“你们到前面的卧铺去吧,这里人多不方便。”

那妇女感激地望着徐韬,站起身朝她鞠了一躬。徐韬忙扶起她领着向前,小王帮着提行李,几个人朝卧铺方心向走去。

过了一阵子,徐韬安排乘务员张春华去看那位妇女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张春华和那位妇女年龄差不多帮着照料孩子,悉心探问。她回来告诉徐韬,那妇女叫马芳,家住在农村。刚结婚的时候,开了一家食杂店,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病,刚开始肝脾有个肿块,大小便失禁,在一家医院治疗花了很多钱,病情却加重了,甚至逐渐出现了智力退化、抽搐、吞咽困难等情况,生活都不能自理。丈夫为了孩子的病常年在外打工挣点药费,现在马芳回到娘家和孩子姥爷住在一起,

徐韬听了张春华的讲述,感叹地说:“真是太可怜啦!”

“可不是吗,马芳是个低保户,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娘俩太不容易了!”

“我看,你把马芳母女的故事发到咱们车站乘务员微信群里,呼吁一下,应该能有不少人捐款啊!”

“这个事就这样说定啦!”张春华高兴地应允。

Z89次列车经过了一夜的奔跑,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多,抵达了北京西火车站。徐韬打开微信群查看,同事们热心关怀,有的表达同情,有的提供医院专家信息……大家纷纷捐款,已经有3000多块钱了。徐韬高兴地找到张春华,一起来到母女俩的铺位前,把筹到的善款转给了马芳。

当马芳收到这笔钱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一定给你们做一面锦旗!”

了解了情况的乘客纷纷夸赞,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资料来自网络博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热心助人的群体形象,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乘务员小王巡查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顿时对围观乘客的冷漠感到气愤,就推开众人。
C.“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列车长徐韬找到母女俩,先查验车票,然后体贴细微地安排她们转卧铺,既是履行工作职责,也是对她们的帮助。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列车上的乘务员乘客都充满爱心,他们的善良温暖着这趟列车。
【小题2】得知马芳母女的情况,列车上的人们都有哪些热心举动?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小说以“开往春天的列车”为标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