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正确方式,不出声地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
B.吟诵是吟诵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交流和感应的途径,不能吟给别人听。 |
C.如果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情意的了解,不懂读诵的节奏平仄,所谓的吟诵只能是“自由吟”,不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
D.熟于吟诵,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就能够随着声音写出好诗。 |
A.文章由吟诵的作用和特点立论,论述了吟诵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上的重要作用。 |
B.文章从吟诵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传承等方面对吟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C.文章论述了吟诵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特点,且需口耳相传,因而吟诵其实很难被传承。 |
D.文章从错误和正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吟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传承。 |
A.吟诵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根据个人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
B.作者通过吟诵赋予诗以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者通过吟诵感受到兴发感动的力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
C.中国诗歌的吟诵,声调相同,但又不整齐划一,充满细微的变化,传达不同吟诵者不同的感受。 |
D.动不动就搞“全民吟诵”一类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吟诵的关注,但也更有可能让人对吟诵产生错误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