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正确方式,不出声地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吟诵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交流和感应的途径,不能吟给别人听。
C.如果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情意的了解,不懂读诵的节奏平仄,所谓的吟诵只能是“自由吟”,不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D.熟于吟诵,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就能够随着声音写出好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吟诵的作用和特点立论,论述了吟诵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上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吟诵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传承等方面对吟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C.文章论述了吟诵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特点,且需口耳相传,因而吟诵其实很难被传承。
D.文章从错误和正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吟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根据个人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作者通过吟诵赋予诗以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者通过吟诵感受到兴发感动的力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C.中国诗歌的吟诵,声调相同,但又不整齐划一,充满细微的变化,传达不同吟诵者不同的感受。
D.动不动就搞“全民吟诵”一类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吟诵的关注,但也更有可能让人对吟诵产生错误的认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0:0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 ,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B.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克服了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有限的缺点,在近年来爆炸式的增长中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在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港台综艺模式阶段,中国社会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
C.《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开创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D.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E. 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失败的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小题3】(小题3)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不要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的书。”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地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一封信给孙犁先生。
1979年一个秋日的下午,由李克明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过程。如今各个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还被一户人家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他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声音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他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暗暗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做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的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上摊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后,收到他这样的回信:“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套袖的孙犁先生,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铁凝年轻时非常崇拜和敬重孙犁先生,不仅读过他写的所有书,甚至还能背下他的名作《铁木前传》。
B.青年铁凝业余时间喜欢创作小说,为了商讨第一本小说集的出版事宜,她曾经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的陪同下专门拜访了孙犁先生。
C.孙犁先生身材高大,面容温厚,声音洪亮,说话夹杂着淡淡的乡音,偶尔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这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D.孙犁先生聚精会神地捡豆子以及他对纸张、衣服的珍惜,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作者对此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E. 本文作者撷取了与孙犁先生三次见面的经历,亲身感受了先生质朴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重之情。
【小题2】初次见面,孙犁先生留给作者最初的印象怎样?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描写第二次与孙犁先生见面,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小题4】孙犁先生的“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火
梁遇春
①火是最可爱的东西。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寂寞的小房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这么寂静的,无生气的,现出呆板板的神气,惟一有活气的东西就是这个无聊赖地走来走去的自己。虽然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可是也总觉得有点儿怪难过。这时若使有一炉活火,壁炉也好,站着有如庙里菩萨的铁炉也好,红泥小火炉也好,你就会感到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火焰的万千形态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象携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干到生不出什么黄金幻梦,那么体态轻盈的火焰可以给你许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好像但丁《神曲》里的引路神,拉着你的手,带你去进荒诞的国土。人们只怕不会做梦,光剩下一颗枯焦的心儿,一片片逐渐剥落。倘然还具有梦想的能力,不管做的是狰狞凶狠的噩梦,还是融融春光的甜梦,那么这些梦好比会化雨的云儿,迟早总能滋润你的心田。看书会使你做起梦来,听你的密友细诉衷曲也会使你做梦,晨曦,雨声,月光,舞影,鸟鸣,波纹,桨声,山色,暮霭……都能勾起你的轻梦,但是我觉得火是最易点着轻梦的东西。我只要一走到火旁,立刻感到现实世界的重压一一消失,自己浸在梦的空气之中了。有许多回我拿着一本心爱的书到火旁慢读,不一会儿,把书搁在一边,却不转睛地尽望着火。
②那时我觉得心爱的书还不如火这么可喜。它是一部活书。对着它真好像看着一位大作家一字字地写下他的杰作,我们站在一旁跟着读去。火是一部无始无终,百读不厌的书,你哪回看到两个形状相同的火焰呢!拜伦说:”看到海而不发出赞美词的人必定是个傻子。”我是个沧海曾经的人,对于海却总是漠然地,这或者是因为我会晕船的缘故罢!我总不愿自认为傻子。但是我每回看到火,心中常想唱出赞美歌来。若使我们真有个来生,那么我只愿下世能够做一个波斯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
③在《现代丛书》的广告里,我常碰到一个很奇妙的书名——《生命的火焰》。虽然书我从来没有看过,可是我极喜欢这个书名,它是多么含有诗意,真是简洁地说出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确是像一朵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干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否则阴沉沉地,若存若亡地草草一世,也辜负了创世主叫我们投生的一番好意了。我们生活内一切值得宝贵的东西又都可以用火来打比。热情如沸的恋爱,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 都可以拿火来做象征。火是这么可以做人生的象征的,所以许多民间的传说都把人的灵魂当做一团火。爱尔兰人相信一个妇人若使梦见一点火花落在她口里或者怀中,那么她一定会怀孕,因为这是小孩的灵魂。有些诗人心中有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烧成灰烬,短命的济慈就是一个好例子。可惜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怎么好呢?
④我家乡有一句土谚:”火烧屋好看,难为东家。”火烧屋的确是天下一个奇观。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看了心中不会起种奇特的感觉,据说尼罗王因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个大城全烧了,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们那班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
⑤离开北方已经快两年了,在南边虽然冬天里也生起火来,但是不像北方那样一冬没有熄过地烧着,所以我现在同火也没有像在北方时那么亲热了。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做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体态轻盈”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火焰的外形,还巧妙地与下文中的比喻相呼应。
B.作者引述拜伦对海的赞美词,又写自己对海的漠然,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对火的喜爱。
C.诗人济慈的早逝,与他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灵魂之火过于炽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D.由”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可以看出,在作者看来懂得欣赏大火才是人生最美的乐事。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观火?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恩江

彭文斌

①从一座千古不朽的“醉翁亭”,们知道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字,醉翁流芳千年,文章流传千年,恩江奔流千年。小城的深处,跳动着游子那颗不变的心。

②我习惯了这种宁静的寻找。小巷尽头,便是日夜不息的恩江,两座桥梁越江飞架,沐浴在阳光里,通体焕发着活力。沙滩上,儿童戏水的笑声从简易的浮桥上迅疾滑落,化为浅浅的浪花。阳光如同一匹暖暖的金帛,披在河床上,折射出一片耀眼的鳞波。一切安详从容,小城独有的静谧中,透着一点儿淡淡的怅惘。

③永叔公园就在堤岸上,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守望着静静的恩江,听凭流水寂寞地发出微微的叹息。我知道,此刻,我正向那个久仰的先贤走近,也许,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试题便是心灵、品格

④翻越千年的崇山峻岭,我终于可以近距离读一个人。

⑤远远的,一座文官打扮的雕像耸立在公园的广场上,其后,矗立着报恩塔。忽然间,红尘、噪音、名利、愁绪悉数被抖落在萋萋芳草中,一切变得豁然、宁静、清纯。我忍不住仰视着他,然而,欧阳修依然只是深情地眺望着恩江。附近的碑亭里,镌刻着那篇名动朝野的《泷冈阡表》。据说,这篇纪念父亲欧阳观、母亲郑夫人的文章,欧阳修数易其稿,历时近二十年。碑文就琐事琐谈率意而写,不事描绘,情真意切,影响深远,被选入《古文观止》。

⑥我们熟悉的还有“画荻教子”的故事。而今,这个动人的典故以雕像的形式再现于恩江之畔。“四岁而孤”的欧阳修凝视着母亲,专注地聆听着教诲。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遗产,但这阻拦不住郑氏“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的决心,阻拦不住欧阳修成为“宋学”开创者的道路。他一生勤政正直,治学严谨,扶掖新人,学识、文章、操守素为人景仰。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提出洗涤革新骈文和西昆体的绮靡之风,让文章回归朴实。那个在沙滩上以芦荻画沙的孩子,终于在历史的江面上击打出了一片绚丽水花。

⑦虽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但欧阳修保持着文人的气节。在他迁任京城馆阁校勘之时,范仲淹遭贬,见风使舵、逢迎拍马者趁机落井下石。义愤填膺的欧阳修不畏权贵,当即写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氏不辨是非、与权臣狼狈为奸。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4月,欧阳修回永丰沙溪祭祖,不想惊扰地方官员,而从水道悄悄回到故里。一酒店老板想试探其人品,故意刁难,他却毫不介意,从而折服乡人。这就是欧阳修,一位“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的先贤。

⑧公园的一翼,坐落着一处园林式建筑。“欧阳修纪念馆”宠辱不惊地守着一派苍茫和寂寞。那楹联道:“社稷贤臣千古传颂,文坛宗师百世流芳。”馆门敞开,院内修葺得整齐简洁。有鸟鸣声缓缓地落下来。然而,几个展厅全部是“铁将军”把门。我一阵惆怅,沿着走廊,透过门缝,我粗略地看了展厅的概貌。虽然光线昏暗,依然可见主厅里那尊傲首问天的汉白玉雕像。“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或许,这短短的十四字,已高度浓缩了欧阳修波澜壮阔、坎坷跋涉的一生。

⑨恩江依然紧一阵慢一阵地绕城吟唱。故纸堆里的诗文、小城里的旧事、渐行渐远的身影,仿佛苍穹下的数缕烟尘,迷蒙苍凉。

⑩就让我在这宁静的恩江边,专心地怀念一个人。

【小题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试题便是心灵、品格。
(2)红尘、噪音、名利、愁绪悉数被抖落在萋萋芳草中,一切变得豁然、宁静、清纯。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题目“寂寞恩江”的理解
【小题4】第⑨段用到了哪些手法,有何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平原厚实的夜只有一种声音可以穿透,那是驴的叫声。文人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根本没有触到平原和乡村那种土地、柴烟和衰草混成的气息,夜已深,驴的鸣叫忽然响起,令没有准备的人吃惊,但过后,你就会习惯,这没有娇啼的声响,在黑暗里,在没有边缘和无比恐怖的胆怯里,驴的叫声是那么地粗犷,毫不犹豫,格外精神,让人安然。
想到了见它的最初的画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去、暮色渐紧时分,一个驴车凑到了我家的土门前:
是谁?这样怪怪的?我看到的是一张布满皱纹和霜雪的脸;那头驴子,也是一种在无垠的荒野低头而行的模样,脚掌贴着冻得硬邦邦的满是寒气的大地,像后来看到的一幅本地画家的苍凉木刻——风霜雪雨,劳累剥蚀,饥肠辘辘,鸡声茅店,人迹板桥。
那是我的父亲和一头远道而来的驴子。
都到家了,在寒冷的季节里,一处让人和生灵感到了温暖和安适的地方。那几年是父亲人生失败的最低谷处,先是长疮,一年不能行走,再是到山西吕梁、安徽亳州,都是做货郎;后来父亲去了河南的许昌,在那儿靠拖地拉车苦力营生,时常在饭馆里,像乞丐吃别人剩下的饭菜。父亲回来了,带来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不知什么时辰,后来母亲说那是半夜,驴的叫声突然“喂哇喂哇”地响起,声音高亢,在叫声中,那夜让人感到更黝黑更邃深,高亢的声音裹着浓黑在一家房檐到了另一家房檐,动静那么大,你就像蜷缩在那声音的臂弯里,似睡非睡,如人形容的假寐,但是能给人一种安定。若是月夜,那月色便在驴的鸣叫里增添了振幅和动感;又若是春夜,麦香有点撩人,睡不沉实,就盼着驴叫,或者爬起看一下驴子再回来才能入睡。
驴在我家一年,就卖掉了。卖它的时候,父亲把家里的黄豆炒了一升,让驴好好吃一顿饱饭走了。
驴走后,我才感觉到了它在家庭里的位置和意义。平常父亲总是喜欢用驴车拉几车土垫垫院子,在秋天拉庄稼时,特别是玉米秸秆,父亲一捆一捆地码在车上,高高的像坦克,一次,是夜里,车装得很高,月亮出来了,父亲让我爬到车上,那时月亮是潮红的,而且很圆很大,在远远的地方,有人点起野火,好像是在烧豆虫,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糊味。
父亲和驴子在前面踢踏走着,突然父亲像有了兴致。
“给你说个谜,‘抬头望月’。”
“……”
“猜呀!”
“仰光!”我有点自豪,在月夜里,我像是在一辆坦克上,而坦克漂在月光里,这时,驴好像感到月光的诱惑,它突然大叫起来,那种声音在秋的平原的空阔里,感到有无穷的魅力,一切都静止了。好像驴与我与父亲成了夜幕和月色的主要角色,好像脱离了尘俗!
驴子卖掉后,父亲陷入了一种孤独与自责,父亲不善语言,他把与驴子的无言的交流当成了一份生趣,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人处不易,这也许是驴子和父亲深层情感的隐秘,父亲在河南许昌赶驴做苦力时与驴订交,一共四年形影不离,冬天父亲把取暖的被子披在驴子的身上,霜雪把驴子的额头覆盖。但生活的逼迫,使得父亲不得不把驴子卖掉还债。
但是一天夜里,父亲说“驴子回来了”,起身果然见驴子站在门前,那时天还未明,就像童话里的驴子一样,驴子在门口站着,我想它可能会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它在那遥远村庄的事和它对于父亲的思念,父亲开开房门,让驴子进来,那驴子一点都不客气,径直地走进房子,父亲捋捋驴耳,驴子用脖子贴贴父亲,就差没有拱手问安了。
父亲把驴子送回买主,后来,驴子隔一段时间还来,在门口站一下,又原道返回。
有一天,父亲到公社拉着车子买化肥,远远的就见一个驴子拖着犁铧奔跑而来,蹄脚上满是犁铧碰撞的血痕,听见驴子后面人的吆喝:疯了,驴疯了,躲开。那驴子拖着犁铧飞跑着,全然不顾犁铧撞着蹄脚,咣当咣当。但等驴子到了父亲面前,它却沉静了。父亲细看,原来是我们家卖掉的那只驴子。正在耕地的驴子知道了父亲的经过,它好像要尽地主之意,非得和父亲会面,它焦躁不安,向驭它的人发出信息,但它的现主人终于听不懂,于是就演了从田野罢工、遁逃、飞奔的一幕。
驴和人一样,暮草苍黄,终要老去,老了的驴子的步履开始显得迟缓,牙齿开始脱落,在一日夜里,父亲起来,他知道驴子来啦,但拉开门闩,父亲看到了这样吃惊的场景。
满是泪水的驴子前膝跪着。
是那样的不依不饶。
驴子的买主看到驴子一天天老去,不能再做重活,就于夜里商议,天一明把驴子牵给屠夫宰杀换钱,敏感的驴子肯定是感到了血腥要扑鼻而来,它挣脱缰绳,回到了父亲这里。
已经没有多少毛发的驴子跪着,脖颈上满是鞭痕、血痂,它开始悲鸣,一声一声,父亲说就像孩子的涕泣,这就是驴子的命运,老了的驴子难免被宰杀的命运。耕地、拉磨、侮辱、鞭笞,但都没有改变这头驴子的敏感的生命,在被蹂躏的日子将要终结的时候,它在夜里为它和像它一样的驴子悲鸣,真是何堪其痛!让鞭笞的人听到那种叫声低头反顾,是的,多少听到了驴子的叫声的人再也睡不安稳了,夜,驴夜,让人感慨!
我知道爱驴子被人看作不雅。但人和万物应该是一样的,关怀驴子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是一种大良善。硕儒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因为窗前草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意”。父亲把驴子赎回不久,驴子就死掉了,父亲独自把驴子埋掉,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隔多年,父亲也死去。我总想为父亲立一块碑,上镌: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但碍于乡村的风俗,我一直没有这样做,歉疚一直折磨着我,对驴子对父亲,我想说:“我爱你们,驴子和父亲!”
(节选自耿立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们所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是对驴叫错误的认识与感悟。
B.在驴子被抵债送走后,作者与父亲在月光下通过猜谜游戏来排遣内心的伤感。
C.送走的驴多次回来,既写出驴子对父亲的情感,也侧面写出了父亲对驴的爱。
D.驴子被折磨一生最终又被宰杀换钱,作者对此感到深切的伤感与强烈的愤怒。
【小题2】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驴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请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并谈谈作者为什么想要为父亲立一块“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