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试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技术直接处理和活动的范围是物质界。它的成绩是物质文明,经济建筑在生产技术的上面,社会和政治又建筑在经济上面。然经济生产有待于社会的合作和组织,社会的推动和指导有待于政治力量。政治支配着社会,调整着经济,能主动,不必尽为被动的。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大教主、大祭师。现代政治必须有主义做基础,主义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和信仰。然而信仰已经是精神方面的事,从物质界、事务界伸进精神界了。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且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 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小题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并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
【小题2】请说明“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的含意。
【小题3】文艺的“充实”和“空灵”具体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5 01:5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    龟
张抗抗
他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从前……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巧妙,采用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交织,把父亲与海龟的经历、命运结合在一起,引人深思。
B.小说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敬业能干,一心惦记着通过个人的努力评上职称,改善家里生活,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和海龟一样的命运。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作者是冷静超然的,叙述中不带有个人主观感情,结局让读者去评判,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的父亲对工作负责,对女儿却不负责,缺乏耐心,给女儿讲故事随意应付,敷衍了事,把工作看得比女儿更重要。
【小题2】小说以“海龟”为题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小说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钓鱼城
邱叔航
林木葳蕤,烟波迷离,行走在这条布满青苔的糙石路上,不管人们是否情愿,脚下总会叩响一串串历史的回音。
拜访探赏合川钓鱼城这片饱经战火的古战场,最好静静地坐在那株桂花树下,据说它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高龄了。煦风拂面,桂香阵阵,品一杯酽茶,抑或是一杯烈酒,倾听那精忠报国的心声,回想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儿女情长的缱绻……
风过无痕,胜景犹存,岁月却在曾经的古战场刻下了令人心碎的沧桑。那场惨烈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整整三十六年啊,连守将也先后换了五任。我无法知道,在这座不大起眼的巴渝山寨城堡里,究竟有多少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才铸就了钓鱼城之战这一旷世奇迹,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
13世纪初,剽悍骁勇、强弓劲弩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攻占北非,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然而,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被罗马教皇惊呼为“上帝罚罪之鞭”的蒙古大军,却在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让欧亚非各国为此纳闷了许多年。
谜底就是“上帝罚罪之鞭”折鞭合川钓鱼城。1259年夏,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亲临钓鱼城下,他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横扫欧亚非无敌手的蒙古铁骑为何在钓鱼城不断折兵损将?十多年时间里,先后三十多万蒙军将士竟然拿不下一座只有六万多宋朝军民据守的小小城堡?谁知,蒙哥大汗尚未明白这个答案,自己却稀里糊涂成为世界上唯一战死在战场上的皇帝。蒙古汗国大汗驾崩,各路蒙军将领纷纷回师争夺汗位,欧亚非诸国之危被解除,蒙古汗国自此再也无力西征,整个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坚守,漫长的36年,合川钓鱼城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合川钓鱼城延续了大宋江山二十年,尽管钓鱼城上筑起了皇宫皇城,准备迎接南宋皇帝入川,腐朽的宋朝仍然无力逃脱灭亡的结局。
想想看,那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景,已经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
宋朝最后一位将领自然就是合川钓鱼城中的王立了。
我无法得知王立将军当时的心境,无疑是非常纠结和异常复杂的。他的面前只有两条道路:战死沙场,城破人亡,合川钓鱼城十万军民必将生灵涂炭;顺应历史,开城降元,保存全城军民,自己却难免背负千古骂名。为了民族的统一,为了人类的和平,他最终还是选择放下战刀,在熊耳夫人通过元朝名将李德辉的巧妙斡旋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使钓鱼城免去了被彻底毁灭的浩劫。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旗帜下,举起战刀为了和平,放下战刀何尝不是为了和平?合川钓鱼城实实在在地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和伟人的人性光辉。不出所料,王立、熊耳夫人以及协助钓鱼城化解干戈的李德辉,果真背上了千古骂名,供奉他们的牌位也在钓鱼城忠义祠里反复进出。这,既与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狭隘忠义观有关,更与社会发展史上的曲折波澜息息相关。于是王立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艳情?大义?睿智?愚昧?是人?是妖?是忠?是奸?……
清代合州知州华国英在为钓鱼城忠义祠撰联时贬损王立:“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把盏而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竟不图王立贰心。”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在《钓鱼城怀古》中痛斥王立和熊耳夫人:“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时未可平。”忠奸智愚,百姓心里也有一杆秤。当年华国英毁弃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后,合州百姓又捐资另建贤良祠,将他们祭祀起来。而今,贤良祠是没有了,但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仍在钓鱼城忠义祠里,足见人心向背。
历史不是橡皮泥,绝不可以后人的意念需求任意拿捏。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也无须掩盖历史。自然,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生命。
“雪压青松挺且直”无疑是充满阳刚的壮美,然而,雪压之下也会使古松弯下枝条,抖落一身积雪,重新获得蓬勃的生机,仍然不失刚韧兼具的伟岸。其实,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理取智与舍生取义并非对立,而是一种人生的聪慧,更是现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合川钓鱼城果真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常读常新,因为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借鉴和启示,有益于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1自然段写景,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幽静、神秘而又令人悲愤的氛围,引起下文对钓鱼城历史的回忆。
B.作者不知道钓鱼城里到底有多少人,因此对钓鱼城之战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感到迷惑不解。
C.“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这是宋人的誓死抵抗、绝不屈服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悲壮。
D.第4自然段写蒙古大军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这是为了与第5自然段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增加钓鱼城的神秘感。
E. 合川钓鱼城之战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它对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人性的拷问十分深刻,让人们常读常新。
【小题2】作者“阅读”钓鱼城,都“读”出了钓鱼城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阅读”钓鱼城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思想的主体观念。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人与天一也。”后来被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多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逆着思想之流向源头追溯,就会发现在古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更是即一的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初步的天人即一观。一方面,先民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许多出土文物表明,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自然赐予的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些是先民对于自然事物为我所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先民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比如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有人们长跪拜日的形象等。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德即“惠”,将自然的恩惠为我所用并回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使用,还提供补给,这样有来有往,表现出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
如果说先民是本能地与天地合德,那么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则是利用人类理性将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伏羲洞察到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于是用三画将“天地人”纳于一个卦象之中,意在表明三者本是一体不二。“三才”各有其位,“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同,但是发挥作用的还是一个本体,而且各自之间交易变换、生生不息、紧密相连,反映出一体本然的作用。文王系卦辞,将“三才”共同的德性以文字表达出来。如“乾,元亨利贞”,在天表示阳气由地而升至天,在人表现为由沉睡而清醒、精力充沛、振作勤奋,在地表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周公又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意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世,吉凶在己。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阳气已经完全发出,再高亢不止就会后劲不足、转阳为阴,在人事上如果身居高位而不知道有所退让,必然会有悔恨。孔子作“十翼”感叹天地道德、人参天地,而旨在功诫“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表达出人道仁义可以转恶为善、化凶为古、与天地同功的宏大气象,古人洞察天地万物的赜隐几微,由天文回归人文,将人性与天道本一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以《周易》蕴藏着深刻的天人即一观。
后人在观测天文方面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天人即一观提供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天人即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人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自我修身为贯通天地的起点和归宿。
(摘编自秦芳《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后经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观念。
B.中国先民在原始社会形成的天人即一观指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
C.与先民不同,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他们层层推演的天人即一观都是符合人类理性的。
D.周公为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规律,吉凶在己,便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着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即一的观念是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的,先民们对于自然形成了依赖和尊崇的心理。
B.从许多出土文物可以得知,中国先民学会用自然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体现先民利用自然事物的一面。
C.伏羲八卦中将“三才”纳入一个卦象中,表明三者本是一体的,文王在卦辞中又用文字表达其共同德性。
D.后人在观测天文中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汉朝确立的天人即一的观念提供了大世理论和现实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现代的人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固然不错,但天人之间在古人那里更是“即一”的关系。
B.我国先人认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既要使用,还要提供补给,只有有来有往,才能达到天人即一的境界。
C.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着的人们长跪拜日的图画是先民“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是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的体现。
D.孔子作“十翼”意在劝告“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认为人道仁义可转恶为善、化凶为吉,与天地同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 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 ,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论述诗歌时,刚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但其含义不同定,有时偏于“格”,有时偏于“调”。
C.欧陌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铬”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D.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时,“格’’指诗的格局、体制问题,指代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节声调,关乎情绪和感觉。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其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而且在兴寄、诗教上要比唐诗好。
D.现当代学者论述“格调”时,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涉及精神境界、外在风范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讨论其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文法都在此范畴。
C.格调论除讨论讨论的崇古与创新、重内容与重形式、主情与主理的问题,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D.古代很多人重视文章的传统道德与艺术品位,要求文章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健全情志,而且要使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