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外貌由富态到干瘪,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人格由自尊到顽劣,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4:3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排球不是美国女排姑娘的全部梦想
南方周末:郎指导,你觉得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是你改变了美国队还是美国队改变了你?
郎平:不同的文化使得执教美国队和执教中国队有很大不同。美国人认为我给美国队注入了更多的亚洲元素,比如在打法上更细腻,作风更严谨。但从我内心来说,应该说是美国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
美国队队员文化程度都很高,并且学习速度很快,我很尊重她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美国姑娘们很放松的心态,为兴趣而打球的状态影响了我,让我绷得很紧的神经也放松不少。她们似乎更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排球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梦想。
刚开始我对她们的心态不很理解,因为我一直是挺较劲地在打球,每一分都在拼,是一种非抓住胜利不可的心态。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浸入了这一种有历史而又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国家体育文化中,我想使劲改变她们,但是她们的文化势能比我更茁大,所以只能换个角度去理解她们,所以说美国队改变了我。现在我可以欣赏她们这种非职业的轻松心态。就像弹簧的力量来自于能保持柔韧的弹性一样,我不得不说,美国姑娘在随性自然的心态中,处理排球时富于创造性,常有神来之笔。
南方周末:在美国做主教练的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
郎平:国外的训练科学性更强。他们更注重对人体结构细致入微的研究,比如身体哪一块肌肉如何调节,计算多少热量能承担多大的运动量,更细致精确,确实让我更新了思维。
从心态上说,美国的优势在于放松。我们对体育比赛的追求更多是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导致过度紧张。而美国文化在乎的是参与精神,是你有没有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只要发挥了你的能力和潜力,你就是胜利者:就能获得承认,而不是在心理上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死角。他们在胜负问题上更能保持平常心,输球了很简单,就是重新再来。
南方周末:这些观念你是从一开始就适应,还是有磨合期?
郎平:我带美国队开始时,说实话非常不适应。因为在国内,教练有比较大的权威,队伍非常整齐,各项训练配套都很有保障。但在美国完全不是这样,她们更强调个人的兴趣,难免显得自由松散。即使打奥运会,我作为国家队教练,就连想把全体运动员集中起来都非常困难——她们在各州训练,有各自的安排,你也很难按计划调度她们。
北京奥运会开始前2个多月,我的队员还是不齐。有个主力去做手术,奥运会也参加不了;还有两个主力是伤员,到大奖赛时能不能打都不知道。哎,愁得慌。这种实际条件逼得我抛掉依赖计划的习惯,考验我随时随地根据队伍的变化调整训练思路。你不能指望游刃有余的深思熟虑,没这个条件。现实条件随时在变化,不到最后一分钟你没法作决定。
我们经历了很长的磨合期。她们都很有想法,强调自己的状态。有时我批评她们比赛不到位,她们会
用“不在状态”来回应。当时比较郁闷,在中国比赛,你很难以“不在状态”来作为成绩差的借口,状态好不好你都要拿下。你不允许自己放松,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强大的国家荣誉感需要你的成功去支撑,不能动不动就闹情绪。
南方周末:美国之前,你在意大利职业队曾执教6年。
郎平:意大利和美国打球很不一样。意大利以职业联赛为主,比赛的细则,球员和教练的责任和义务都很明确,大家心照不宣,必须尊重商业合同。在意大利打比赛,主要是商业压力。教练也就是个打工的角色,得听老板的。有时候会非常累心,商业利益是残酷的,没有太多人情味。你必须适应。当时女儿在美国,我想跟她呆在一起,就离开了意大利。
南方周末:你的个人经历正好体验了3种不同的体育体制。
郎平:中国、意大利和美国正好代表3种不同的体育体制。如果你要轻松型的模式,自由发挥你的兴趣,享受排球的乐趣,美国模式最适合你;如果你要通过高强度的职业联赛来训练,意大利的模式更能练兵;如果要拿世界冠军,中国的体制比较好,经济上、人才、时间都更有保障。
(选自《南方周末》郎平访谈录)
在美国女排队员比赛不到位时,她们会用“不在状态”来回应。你对这种用“不在状态”来作为成绩差的借口的做法,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城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体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泽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粤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鯨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城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城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泽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經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的自信,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郣,还能推选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
(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文化具有地域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孕育地与发源地均是沿海地区。
B.文化威胁是指主流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侵蚀或破坏,影响世界文化多样性。
C.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文化的繁荣,更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
D.中国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在对比中给文化安全下定义,重点阐释异质文化利弊。
B.文章论述的目的是国家应该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繁荣海洋经济。
C.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海洋文化作了具体阐述。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差异,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特色。
B.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与异域异质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有利的条件。
C.海洋文化产业薄弱对国家文化传播有负面影响,我国必须加强海洋战略。
D.经济与文化呈互补关系,海洋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还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⑪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剧。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⑫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⑭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⑮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小题1】第⑥段开头:“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从下文找出“我”这一代对音乐并不敬畏的具体表现。(1)__    __;(2)
【小题2】第⒀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4】找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A.父亲把琴弓作为家法狠揍孩子,主要是为了表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要求之严。
B.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热爱。
C.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D.第⑨段写学校校长、殷家祖屋、名贵音响等,都体现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同寻常。
E.文章语言凝练、形象而又幽默风趣,表现了作者无限追悔之情与乐观进取精神。
F.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小题5】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
【小题6】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幅“银与福”羊皮画
毕淑敏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有一座魔鬼城。它是雅丹地貌形成的沟壑,被飓风的利刃和雨水的指甲还有岁月的剪刀雕刻镂空,塑就了千奇百怪的城骸和猛兽的残肢。最近它被正式辟为地质公园,引来零散游客。
有一处地貌类似“无敌舰队”,无数高大的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陡峭的丘陵)层岩,昂首挺胸,好像被天庭的巨鞭抽打着,中规中矩地朝着一个方向航行,虽悄无声息但一往直前。每一座舰艇都似五层楼雄伟,朋友们隐入其中玩耍照相。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叮咛,万万不可走远,误入深处,此地渺无人烟,距彭加木和余纯顺的遇难地只有几十公里。
我因脚踝扭伤,无法走进波涛起伏的沙砾,只有坐在一旁看着瀚海发呆。忽然背后有幽灵般的声音响起:客人,买一幅羊皮画吧,它会带给你好运。猛回头,见一老媪披着黄色的袍子悄然移近我,枯瘦的手爪挥舞着一卷画轴。
我吓了一跳,觉得这老太简直就像是魔鬼城的常住人口,揉眼看不远处的越野车和天上的昏黄太阳俱在,胆子才壮了一些,问,你的羊皮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它能保佑你。老人说着,打开了她的包袱。羊皮画卷在一起,散发着令人昏昏欲睡的气味。我一幅幅展开来看,每幅有脸盆底大小,四周缀满了憔悴的草珠子,用细而韧的羊肠线编织成网状,古朴中透着不可捉摸的空灵。画上多半写着各类经文,绘着炫彩的符咒,完全看不懂。有一幅很特别,周缘挂着木质流苏,沉甸甸地拉直了薄薄的羊皮,使画上的图案像少女的面颊平展而悦目。羊皮画分两面,一面染作宝蓝色,一个长相如史前岩画上走下来的小人儿,手舞足蹈,快乐得几乎摔了跟头。另一面是不均匀的漆黑底子,仿佛百年老灶的坑灰胡乱涂抹而成,其上用某种矿物粉,描了三个歪歪斜斜的汉字——银与福。
我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不解,问,什么意思?
老人的目光在稀疏的睫毛下浑不见底,好似注满沙粉的小潭,说,银子,你懂吧,就是钱。它能保佑你有钱。
看看同伴归来还早,我就同老人聊起来,说,银子是个好东西啊,在城里,有了银子就有了一切,可以有水,有大房子,有汽车…
一股沙漠上的焚风刮来,下唇顿时就崩开了口子。我吐掉牙上的土沫说,还可以买到空调和游泳池……想想老人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游泳,就闭了嘴。
老人在风沙中一动不动,说,银子就是银子,银子不是所有的东西。如果银子是一切,羊皮画上就不会写着再送你“福”了。银子和福是两样东西,你可以有了银子,但是你没有福。福是另外的赐予。
我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呢?我没有银子,可是我有福。
老人好似一尊沙漠中的石像,说,行的。你没有银子,可是你能有福。
我说,不见得吧?如果真是那样,就该写着福与银了,而不是现在的顺序。
老人并不恼,说,细细看,看它的四周是什么?
我这才注意到羊皮画周边的木流苏,并非普通的纹饰,而是一把又一把的吃饭勺子。它们由树根雕成,平浅单薄,要是用来舀汤,可真要费不少功夫。
老人说,福的根是要有饭吃,要是没有饭吃,人就成了干尸。干尸你懂吧?
我不住点头。干尸,当然懂,在魔鬼城,人和干尸只有一步之遥。
老人继续说,有了吃,人就有了福底子。有银子比有福容易,有人有了银子,可是没有福。有福是最难的。你要先有了吃饭的勺子,再有了锦上添花的银子,然后,你还要去找福。银子永远不能骑在福上头。
我从老人手中买下了“银与福”的羊皮画,目送她淡黄色的袍子消失在魔鬼城“无敌舰队”的旗舰之后。若不是羊皮画玄妙的气味直冲鼻根,我非得认定方才的情形是海市蜃楼。
直到今天,我还不时拿出这幅羊皮画抚摸端详。每一次,都会有金米样的沙粒掉出,又会被我精心地填回羊皮的皱褶。心中始终存有疑问,这画是谁的工笔?那老人吗?她如何会写汉字?她躲在魔鬼城,飘然而出,瞬忽而遁,就是为了向被城市腌得两眼发黑的我们展示这古老的箴言吗?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到“魔鬼城”旅游的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雅丹地貌的神奇,并意外地邂逅了一位卖羊皮画的老媪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耐人寻味。
B.那个向“我”兜售羊皮画的老媪飘然而出,瞬忽而遁。她对“银与福”断断续续的讲述,玄妙深邃,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C.本文语言古典雅致,主题含蓄,让读者领略了沙漠风光的奇特,领略了沙漠中居民的质朴,领略了地域文化的厚重。
D.老人关于“银”与“福”的叙说,不仅散发着神秘和古朴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也给现代人诸多的人生启示。
【小题2】从全文看,那幅“银与福”羊皮画究竟给作者展示了什么古老箴言?
【小题3】请联系现实,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作者和老媪关于“银与福”羊皮画的谈话带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的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有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选自《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有刪节)

【小题1】下列关于戴望舒及其诗歌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具有突艳而不可抗拒的诱惑性,有人称他为诗坛的“尤物”,这一称号其实是对他的褒扬。
B.戴望舒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这是他对自己“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的主张的实践。
C.从诗歌风格上看,戴望舒的诗是象征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感伤,但没有神秘与晦涩。
D.戴望舒在他的诗中,用姑娘的形象来寄寓他的理想,以孤独的游子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穆旦与戴望舒两人的诗区别明显,前者重知性,后者重感情。戴望舒的不少诗集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B.20世纪20年代到达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注重“知性”。戴望舒的诗与之完全不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C.戴望舒的诗常常表现游子追求理想而命中注定是劳而无功,这与他在现实中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追求却无法实现有关。
D.《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受到命运的打击,但没有乞求或颓唐,依然冷漠和高傲,仍然妩媚动人的艺术形象。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的诗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具有象征主义的意象,更具有古典主义的内容。 从总体诗风看,他的诗还是象征主义的。
B.戴望舒的诗没有感情的矫饰与虚伪,没有感情的泛滥,在杜衡看来,戴望舒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C.戴望舒的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在这一点上与魏尔伦接近。
D.戴望舒的诗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不具斗争性,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诗中有的形象仍表现出人的尊严与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