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曲靖市沿江麒麟水乡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重点打造东以麒麟生态园为主的花卉旅游区,西以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服务区,北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红酒庄乡村休闱旅游区,南以三木东屿南岸生态园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中以风情岛为主的水上娱乐、垂钓旅游区。麒麟水乡旅游项目是一个以展现沿江水资源和水文化为主题,突出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休闲、美食、蜈乐、健身、科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麒麟水乡建设项目的建成将为曲靖市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2018年,盛夏时节,麒麟水乡,千亩荷花,绽放醉人,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赏花游览。麒麟水乡位于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占地近5000亩。目前已建成包括水上航道、生态驳岸、荷花观赏区、人行栈道、电瓶车道、观景亭、生态公厕、旅游标识、外环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地市民喜爱的休闲公园。
(摘自《云南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巳成为我国掖游授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授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然而,有些地方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組织化程度低;有的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題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摘自《中新网》)
材料四: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c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 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举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摘自《新浪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近80%,这和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相当接近。
B.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这对研究乡村旅游经济有很大帮助。
C.由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既然2016年增长率为91%,那么2017年增长率肯定高于2016年。
D.根据材料,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是乡土文化特色不够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但某些地方存在挤占农民利益的问题。
B.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出现排斥农民主体地位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益。
C.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这启发我们中国,要一味去模仿西方。
D.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当地文化,保存人们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6 09: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并于2018年5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暨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 2019年的中国品牌日活动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加快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国货精品,感受品牌魅力”。

在2019中国品牌日的系列活动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的20000余平方米场地中,围绕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4大消费品领域;有16家行业协会和上海市设置的13个自主品牌消费品体验区,采取实景打造、虚拟影像、名人互动、网红直播、网购体验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观众互动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国货精品魅力.

品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国排名全球第五。

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国家排名排

排名

国家

品牌数量

1

美国

223

2

法国

43

3

英国

42

4

日本

39

5

中国

38

 

品牌既是质量的外在表达,也搭载了情感、时尚方面的很多内容。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是必选项。高质量增长也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推进品牌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上台阶有力抓手。

在“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有67%的品牌在国内的价值超过95%。还意味着大部分的中国品牌只是在国内强大,全球化程度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持续突破。品牌全球化的最佳基础,是“真正的”创新。

(摘编自孙韶华、何欣荣《“中国品牌日”向世界发出中国品牌强音》)

材料二:

小米是体验展区一家人气爆棚的中国品牌,很多消费者对它提供的各种智能小家电兴趣浓厚:小米电视机、路由器、人工智能音箱、智能空气净化器……一些上了年纪的消费者这个试试,那个摸摸,再饶有兴趣地和人工智能音葙聊聊天,体验得不亦乐乎。而从现场部分消费者的反应可以看出,一些上了年纪的消费者对小米等新品牌以及它所带来的新产品还不太了解。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打响中国品牌既要让老字号青春常在、吸引年轻的消费者,也要推动年轻的中国品牌为那些有了一定年纪的消费者所了解——其实,这一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也很大,他们对“新奇特”产品的兴趣浓厚,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会成为新品牌的新粉丝。

毫无疑问,今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自主品牌体验展区是新产品吸引新粉丝的有益尝试。不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品牌,轻工、纺织、汽车、消费电子四大板块的设计让中国品牌的传统品质和创新精神得到了集中展现,也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同时,对那些新兴的中国品牌,或者带来新产品的老字号、老品牌来说,也可以借鉴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更多接地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发成果,把那些带有“高科技”标签的新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从而为“中国智造”赢得更多的支持者。

(摘编自任翀《“中国品牌日”自主品牌体验展区里为何这些展品让人惊讶?》)

材料三:

5月11日,百度上海分公司携手中华老字号企业共同启动了“老字号·百度品牌焕新计划”。目前,百度已经构建起基于全平台数据捕捉和智能识别引擎,帮助老字号品牌更好地找到用户;基于“线上+线下”、“搜索+稚荐媒体生态”的智能投放引擎,帮助老字号品牌更好地触达用户;基于AI交互以厦视频化沟通的智能交互引擎,帮助老字号品牌更好地打功用户。

(摘编自宁佳彦《中国品牌日,上海老字号企业联手百度开启品牌焕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设置的自主品牌消费品体验区,采取实景打造、虚拟影像等多种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消费者感受国货精品魅力。
B.中国有38家企业入围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我国品牌数量与法、英和日本差距小,但与美国差距很大,实现赶超需要长期努力。
C.从“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四大板块的设计及其效果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积极支持、引导品牌建设,搭建舞台,展示和宣传中国品牌。
D.中国新兴品牌借鉴主题活动的方式展示了研发成果,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老字号通过智能平台增加了用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牌不仅是质量的外在表达,也搭载了情感、时尚方面的很多内容,因此抓住机遇,推进品牌建设,就会使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B.在“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有67%的品牌在国内的价值超过95%,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全球化程度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持续突破。
C.一些上了年纪的消费者对小米等新品牌以及它所带来的新产品还不太了解,可见中国品牌在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新成果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D.百度上海分公司携手中华老字号企业共同启动了“老字号·百度品牌焕新计划”,帮助老字号焕发新机,有利于老字号吸引年轻消费者。
【小题3】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仍然需要证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何在。因为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上,至少存在过两种人文主义:一是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二是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与它们有何区别呢?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是一种针对中世纪基督教黑暗时代的人文主义,它强调的是摆脱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发现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在生活世界和思维世界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运用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自由地发展其本性。这种人文主义最终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它和现代性有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即世俗或凡俗的兴起。这种兴起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人文主义忽略了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有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另外,它因为对个体的过度强调,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扩展到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于是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成为一种必然;另外,当对人的理性的强调成为一种绝对的肯定后,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便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因此,这种人文主义在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为此,在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白璧德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白璧德认为旧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有问题的,所以他的新人文主义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同时,白璧德也重视东方的智慧,这一倾向,直接影响了他的数位中国学生,如吴宓、梅光迪等,这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中造就了“学衡”一派。具体来讲,白璧德指出了西方思想犯了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错误,由此,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而失去了这种平衡,就使得人类沦入了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则要重建一种人能平衡自身情感与理性的能力,即建设一种真正的克制,这种克制比知识或同情心要更为重要。另外,他对自由与限制也有一种平衡性的理解。他认为,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限制,都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尤其是在教育中,只有实现了自由和限制的平衡,才可能使新人文主义的人得以养成。从总体上看,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只将人理解为情感与理性的存在,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具有超越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他虽然表达了对东方思想一定的亲和,但始终没有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只是试图在希腊、希伯来和近代思想中寻求一种平衡的可能。他也无法真正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所以他才会简单地将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同,而没有认识到自然的独立意义与价值。
基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与上述两种人文主义都不同。一方面,它是人文主义,也强调重新认识人,但是它认识的人,不仅包括人的理性与价值,还包括人的丰富的精神领域、信仰追求。另一方面,它之新,要求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还原整个宇宙自然的价值,认清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摆脱原子主义的自我观,还原社会群体的价值,认清个人在社群中的价值;摆脱民粹主义、国家主义,还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认清本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
(节选自《儒家新人文主义-儒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作者:王正)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世纪基督教黑暗时代孕育了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也促使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产生。
B.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必然导致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因为它过度强调个体的地位。
C.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也充满了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
D.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过度强调人的理性,使得它既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小题3】【小题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世纪基督教时代的人们有一种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则要求确立以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B.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认为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因为他认为旧人文主义中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存在问题的。
C.中国思想界中“学衡”一派的出现与白璧德密不可分,因为白璧德重视东方的智慧,直接吸引吴宓、梅光迪等向他学习。
D.白璧德认为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使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从而陷入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
【小题5】【小题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存在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
B.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认为在教育中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限制,都会导致失败,只有实现了自由和限制的平衡,才可能使新人文主义的人得以养成。
C.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在对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自我观、社会群体的价值、个人在社群中的价值认识与过去的人文主义都有不同。
D.无论是旧人文主义还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都无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只有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才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別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生与硬汉 王开林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一篇名诗《从军行》,其中有一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认为投笔从戎远胜烹文煮字,这是一层显在的意思。而该句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书生乃蒲柳弱质,哪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呢?
其实,我们从书生中也同样能找出一些硬朗的角色,这些书生一旦较起真来,拼起命来,那股子直闯刀丛剑林的狠劲并不输给任何硬汉。
比如韩愈,唐宪宗虔诚信佛,他却批鳞直谏,上《谏迎佛骨表》,指出佛只是“夷狄之一法”,“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尤其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八字,差不多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令唐宪宗勃然大怒,若非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施救,十个百个韩愈也被当木柴劈掉了。似韩愈这种书生,刀山敢上,油锅敢下,最有胆气。这样的古代书生还有很多,比如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苏东坡、王冕、李贽、唐寅、金圣叹、王夫之……他们都是好样的,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原因何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古代书生的出路那么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乎只有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就几乎是必然的。除非铁了心不怕挨饿,不怕挨整,不怕坐冷板凳,否则就必须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是真正的硬汉。比如文天祥,“君降臣不降”;比如陆秀夫,难酬蹈海;比如夏完淳,视死如归;比如谭嗣同,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谁说书生都是软骨头?这些书生的硬骨头足以令刽子手雪亮的鬼头刀一一卷刃!
迄于现代,书生中的硬汉并未绝种,章太炎是一个,陈独秀是一个,鲁迅是一个,胡适是一个,傅斯年是一个,刘文典是一个,闻一多是一个,梁漱溟是一个。章太炎闯入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是独夫民贼,陈独秀将监狱视为研究室,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胡适为使约法和宪法确立而奋笔抗争,傅斯年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骂到垮台滚蛋,刘文典当面怒斥蒋介石是“新军阀”,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书生,个个有血气,有胆气,有志气,有豪气,无论哪一样都不输给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当他们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时,虽九死其犹未悔,乃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使然。
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乃是被御用、奴化、驯养、蛊惑的结果,当然也有性格作祟,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当他们把人格、尊严和良知搁弃一旁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与精神的硬朗无缘,与心灵的高贵绝缘。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硬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韩愈等书生都是硬汉,他们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B.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都是真正的硬汉。
C.所谓的“硬汉”是指那些体质硬朗、力气很大、敢于较真、敢于拼命、敢于杀敌立功的人。
D.“硬汉”能够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虽九死其犹未悔,“硬汉”是精神的硬朗,是心灵的高贵。
【小题2】下列对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也有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
B.在那个封建集权社会,有些书生怕挨饿,怕挨整,怕坐冷板凳,只得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C.封建统治者长期御用、奴化、驯养、蛊惑书生,导致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
D.“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书生只能走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几乎是必然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驳斥了书生都是软骨头的论调,先后列举了韩愈、文天祥、章太炎、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让书生中的硬汉比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C.书生乃蒲柳弱质,没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所以说书生中没有硬汉。
D.文章重点论述了古代书生中有很多硬汉的观点,概括出了“硬汉”的精神特质,目的是希望现代书生中也能出现硬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文化事业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却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破坏它的收益要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讲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选自《大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认为“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甚至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地自然,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恢复原貌所需成本比当前获得的收益要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向自然、社会攫取财富。